如果地球进入小冰河时期,那么我们普通人应该如何应对?科学家说在2030年地球将进入冰河期,普通老百姓如何生存_冰河期_地球_崇祯

本文目录

  • 如果地球进入小冰河时期,那么我们普通人应该如何应对
  • 科学家说在2030年地球将进入冰河期,普通老百姓如何生存
  • 地球环绕太阳产生四季,那么地球2至10万年一次的冰河期是否与太阳系环绕银心有关
  • 今年是不是属于小冰河期的开始
  • 明朝小冰河期究竟有多可怕
  • 明朝末年的小冰河期是什么意思
  • 长冰河期开始了人类能否再生存繁衍下去

如果地球进入小冰河时期,那么我们普通人应该如何应对

‘’小冰河期‘’,只是相对其他年份而言处于较冷的时期,并没有那么可怕;地球几乎每个世纪都会迎来一段时期的“小冰河期”。但需要明白,“小冰河期”并不是十万年甚至更久才可能遇到的地球“冰河期”。

地球的气温不是恒定不变的,都是在一定的时段内处于缓慢升高的状态,到达了某个峰值以后,气温又开始处于缓慢的下降状态,如此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即常说的“脉动”变化;如果适逢地球气温下降的时期,就等同于遇到了“小冰河期”,如果在气候波动的“峰值”或“低谷”年份,都会让人感觉异常的“炎热”或异常的“寒冷”,每个人一生中都会不止一次遇到这样的“天气变化”。

但在一些特殊的年份,地球上也可能迎来较为明显的“小冰河期”变化,在历史上已经多次出现。

地球的气温变化,大多是受到太阳活动的影响,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变化是11年,在太阳黑子周期性活动过程中,对地球的辐射变化是百分之0.1左右,地球的气温会呈现较小幅度的波动,总体来讲,对地球的气温产生的影响,几乎很小。

但是,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显示:未来太阳活动将发生异常,从而产生一种现象,即“太阳活动极小期”,据预测,到2030~2040年,太阳活动将比往常休眠百分之60,届时,太阳活动的两个能量波会在同一时间到达峰值,并同时出现在太阳的两个半球,两个能量峰值产生的交互作用将彼此抵消,接下来,将迎来的是太阳活动“活跃度‘’将趋向能量波动“低谷”时段,从而使太阳呈现“活动休眠”状态,地球接收的能量辐射将会比往常有一定程度的减少,从而影响地球气温的相对下降。

这也是推测出的人类历史上多次出现“小冰河期”的形成原因;但也并无确定的论断,也有许多说法,比如,地球“小冰河期”的出现是因为“北大西洋的冰山运动、宇宙外部引力对地球潮汐产生的影响”等原因造成。

‘’小冰河期‘’的出现,给地球带来的影响主要是气温降低,人类要加强防寒保暖措施,农业种植要适时调整适应耐寒品种,保证人类的衣食温饱不受影响,做到这一点,作为人类已经发展到当今的社会水平,应该不是什么难题!

假设进入了“小冰河期”,地球气温降低,天气会比往年寒冷,但也并没有到达人们难以承受的程度,当今世界范围内,靠近两极的国家和人族数量相当之多,他们所在的天气条件远远差于“小冰河期”的条件,不是仍然照样生活、照样发展、照样进步吗?他们能接受的气候条件,人人都应该可以接受!

不需要听信许多关于“小冰河期”的“危言耸听”论述,纯属涉嫌“哗众取宠、制造恐慌”;人们也没有必要忧心恍恍,该怎么工作还继续去工作,该怎么生活还继续怎么生活!

科学家说在2030年地球将进入冰河期,普通老百姓如何生存

听他们的,当心过错了年。记得2012玛雅人日历终结的故事吗?实践证明就是狗屁。一会说二氧化碳温室效应,一会又冰河时期,自相矛盾。

地球环绕太阳产生四季,那么地球2至10万年一次的冰河期是否与太阳系环绕银心有关

地球公转形成四季是及其错误的,四季是由地球摇摆运动形成的。如果地球摇摆运动不变,即使地球不公转,照样能形成四季。由于地球完成两个摇摆周期地球公转接近一周,地球公转掩盖了摇摆运动,因此,人类在短时期内没有发现地球摇摆运动,只发现了公转轨道远日点和近日点,地球公转轨道远日点和近日点,正是地球摇摆运动的一种表现。地球摇摆运动影响着全球气温的变化,摇摆幅度增大,全球气温升高,摇摆幅度减小,全球气温降低。摇摆幅度由地球重心与中心的距离决定的,地球重心与中心不同心,目前重心位于中心以南,地球绕中心轴自转,自转时重心产生了偏心力,偏心力牵引地轴发生倾斜,伴随地球自转,偏心力方向不停的改变,因此,地球出现了摇摆运动。两心距离决定着地球摇摆幅度的变化,两心距离增大,摇摆幅度变大,两心距离缩小,摇摆幅度变小。地轴位置确定伊始,两心距离最小,地球摇摆幅度最小,全球气温最低,处于冰河期,之后,两极冰川开始积累,但南极冰川积累量大于北极冰川积累量,地球重心逐渐南移,两心距离逐渐变大,地球温度逐渐升高,当地球摇摆幅度扩大到一定极限,也就是地球温度升高到一定值,两极冰川不再继续积累,而转入融化状态,随两极冰川融化,地球摇摆幅度变小,全球气温逐渐回落,直至两极冰川全部融化,地轴位置将重新确定,新的地轴位置确定后,地球又回到冰河期,如此循环。地球出现冰河期,与太阳运动毫无关系。每个循环周期,地轴位置都要发生改变,也就是出现地球极点大转移,地球极点大转移,会引起地球磁场变化和磁极转移。

今年是不是属于小冰河期的开始

太冷了!气候太不正常了!地球的气候变化越来越大了!这才10月,我们经历了“过山车”的气候模式,高温经历了,低温也经历了,这样的气候变化在2021年让我们感受到了地球的一种不寻常状态,是不是意味着未来地球的气候将会更加地复杂,所以一时间大家都不知所措了,如果这样下去,人类的生存都可能面临巨大的挑战。

的确,2021年的季节性变化已经明显出现问题,春夏秋冬已经完全没有界限一样,今年不少地区的桂花都没有开。所以,不少人都说今年的秋季都没有了,直接从夏季转入到冬季状态,直接是一冷到底的趋势了。那还有没有秋天呢?为何这么冷呢,是不是小冰河时期真的来了。

四季之中的秋季的确变短了

根据大数据显示,我国的秋季无论是在北方的城市,还是在南方的城市都在变短了,并且是从数据上可以看到的变短,所以,一旦这种气候模式彻底形成,那意味着新一轮的气候巨变的确是发生了。

根据公开的数据显示,我国南北地区的城市秋季时长已经相差百天了。西南地区相对较长,大概在70至80天,除去春秋相连不列入盘点的昆明外,贵阳、成都、重庆在秋季长度上遥遥领先,最长的贵阳达79天,可以说拥有“最长情的秋天”。

而我国秋天最短的时间是在乌鲁木齐,同时除了秋季的市场变短之外,大数据告诉了我们郑州深圳等地入秋“拖延”超10天,所以也是越来越晚了。那意味着地球的秋季,可能在“消失”了一样,这不是一个好消息了。

季节性的变化对我们生态系统的演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旦秋季出现了问题,我们树木,农作物等都将受到影响。所以,这都是相对的关系,并且在10月出现了罕见的寒冷,在往年也很少见,所以引发了大家对今年冬季气候的担忧,并且不少人说今年的冬季气候可能是非同寻常的。甚至说小冰河时期是不是从今年就开始了。我们就先来解读寒冷的问题。

10月为什么这么冷?

的确,大家看到一会说全球变暖,一会又冷得不行了,这不是前后矛盾吗?其实这并不矛盾,10月虽然出现了罕见的寒冷气候,与全球变暖形成了对立,但是两者之间的关系又是紧密相连的。在全球变暖之中,无论是冷还是热,对地球来说,都是大气的一种相应。而今年10月出现了出奇的寒冷,但是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气候的波动带来的。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之下,极端性的高温,干旱,寒冷等等都会相应地出现,所以出现的寒潮气候现象,也是极端天气事件频率增加、强度增强所带来的,这相当于是气候响应的一个快速转变。所以10月为什么这么冷,其实就是全球变暖引发的气候连锁效应。虽然气候的状态是相互对立的,但是他们的因素确实有相似的点。

那今年是不是属于小冰河期的开始?

上面竟然说了10月寒冷的原因,那必然也不是什么小冰河的开始了。小冰河的出现是没有任何一个依据说明的,之前说太阳黑子影响小冰河时期的出现,但是实际性的证据说明了,这两者没有关系,并且如果真的有关系,我们暂时也看不到小冰河的到来,那就是太阳正在处于一个往极大值时期发展的时段,太阳黑子的活跃程度还将持续提升。

所以,2021年并不是属于小冰河时期的开始,但是2021年的气候的确比较复杂,因为极端性的气候变化真的太强了。高温、寒冷只需要一夜的时间就变化了。而2021年还可能会有更加极端化的气候模式,那就是拉尼娜现象可能会出现,NOAA已经指出了高达约87%的概率,所以基本上锁定了拉尼娜现象的重现可能性。

而在拉尼娜现象出现之后,的确有概率引发寒冷气候的出现,冷空气的高度频繁出现,但是并不意味着小冰河的开始,就算是出现了寒冷,在冬季不冷也不叫冬季了,只是极端性的寒冷需要注意。而至于今年是冷冬还是暖冬的问题,只能持续观察气候的现象,等到冬季结束之后,我们自然可以确定出冷冬,暖冬的问题。这就是大致的情况。

所以,今年虽然出现了异常的寒冷,并且很多地区比往年冷得早,甚至看不到秋季的气候出现,但是归根结底是因为全球气候变暖的因素在里面,而不是小冰河期的开始。

明朝小冰河期究竟有多可怕

所谓“小冰期”,便是指全球气候经历的一个寒冷时期。根据竺可桢的中国气象史记载,我国历史上共经历了四次小冰期,而与之伴随的便是四个王朝的覆灭,第一次是殷商末年至西周初年,第二次是东汉末年至西晋初年,第三次是唐朝末年至北宋初年,第四次则是明朝中期至清朝中期。“明清小冰期”时间跨度虽然长达数百年,但影响最为严重的则是明朝万历至崇祯年间,那么明朝的小冰期到底有多可怕呢?

△小冰期与王朝兴衰

“小冰期”的直接影响:气温寒冷,人畜多有冻死

“小冰期”期间,最为直接的特点便是天气严寒,而那种寒冷恐怕我们很难想象。根据史料和文献记载,当时就连太湖、鄱阳湖、洞庭湖、淮河都曾结冰,而“夏寒”,“夏霜雪”这样的极端天气,更是屡见不鲜。

根据《江南通志》的记载,明孝宗弘治十二年(1499年)和十五年(1502年),“冬天寒,祁阳江水冻合,余姚江水冰合”。这里的“祁阳”和“余姚”,便是今天位于湖南的永州市祁阳县和位于浙东的余姚市,当时就连流经这两地的潇水、曹娥江和甬江都因冰冻而断流。

此外,根据《广东通志》的记载,明正德元年(1506年)冬,广东琼州府万州雨雪,琼州府便是如今的海南岛万宁县;正德四年(1509年)冬,广州潮州“陨雪,厚尺许”,潮州则是今天的潮安、潮阳等县。对于如今很少见雪的南方来说,海南降雪尺许厚是种什么感觉,大家可以想象一下。

在《明史·五行志》中,更是有“景泰四年(1453年)冬十一月戊辰至明年孟春,山东、河南、浙江、直隶、淮、徐大雪数尺,淮东之海冰四十余里,人畜冻死万计。五年(1454年)正月,江南诸府大雪连四旬,苏、常冻饿死者无算。”黄河、淮河、长江流域积雪数尺,江南各地连降四十多天大雪,可见当时天气的寒冷。

而在各种史料之中,诸如“牛畜冻死三万六千蹄”,“开原大雨雪,畜多冻死”,“雪止,平地三尺余,人畜多冻死”,“雨雹甚大,伤稼百二十五里,人马多击死”,“飞雹交下,坏民居万余,死者千余人”,“沂州雨雹,大者如盘,小者如碗,人畜多击死”之类的记载,更是随处可见。

“小冰期”的天气转冷实际上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明清小冰期”的天气转冷实际上从洪武年间便已经开始出现,至明朝中期开始,气候开始保持“恒寒”,而这种寒冷天气从清初开始逐渐好转,但一直到光绪六年(1880年)以后,气候才开始再度逐渐转暖。

“小冰期”的间接影响:旱灾、鼠疫等次生灾害

在长达四百余年的“明清小冰期”中,除了因天气严寒这个直接影响之外,由于气候变化而到带来的次生灾害,才更为致命,不仅导致大量百姓死亡,更是直接给本就大厦将倾的大明王朝,来了致命一击。

1、持续肆虐的旱灾。由于气候的剧烈变化,不仅导致旱灾发生频率极高,而且肆虐范围和持续时间往往极长,例如崇祯年间便出现了罕见的十年大旱。在持续不断的旱灾中,不仅湖泊干涸,就连黄河干流和支流都出现了断流现象,华北地区的降水量更是下降了11%至47%,更有多达23个地区出现了连续四年以上的重旱。

早期的旱灾还仅仅出现在黄河流域的个别地区,而之后便迅速蔓延到了全国各地。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持续的旱灾对于百姓来说简直就是灭顶之灾,例如河南“大旱遍及全省,禾草皆枯,洛水深不盈尺,草木兽皮虫蝇皆食尽,人多饥死,饿殍载道,地大荒”,又如陕西“绝粜米市,木皮石面食尽,父子夫妇相剖啖,十亡八九”。

2、随之而来的蝗灾。由于蝗虫产卵的土壤最佳含水量是10%至20%,且土壤结实而植被稀松时更有利于蝗虫繁殖,因此当旱灾频发之时,蝗灾便也随之而来,这便是古人常说的“久旱必蝗”。《明史》之中,“蝗”字出现了多达129处,而根据《明代蝗灾与治蝗研究》的统计,明朝先后发生蝗灾共计达967次,而整个明朝也不过276年,也就是说平均每年便要爆发三次蝗灾,若是集中到明朝中后期,这个频率将更高。

尤其是在崇祯年间的十年大旱中,蝗灾的景象更为恐怖,崇祯十四年(1641年)六月,“两京、山东、河南、浙江大旱蝗……野无青草,十室九空”,就在百姓们即将收获的季节,结果庄稼被蝗虫一扫而空。彼时的内阁次辅、礼部尚书徐光启便说,“惟旱极而蝗,数千里间,草木皆尽,或牛马毛,幡帜皆尽,其害尤惨过于水灾”。

3、席卷北方的鼠疫。由于旱灾、蝗灾频发,导致粮食减产、草木枯死,于是缺少食物来源的各种动物开始频频涌入人类聚居区,其中尤以老鼠带来的危害最大。从万历年间开始,明朝多次爆发大规模鼠疫,其中又以崇祯年间的鼠疫最为恐怖。崇祯六年(1633年),山西兴县爆发腺鼠疫,随着百姓们的逃亡,瘟疫开始迅速向陕西、河北、京师等地蔓延,更是于崇祯十七年(1644年)演变为肺鼠疫。

关于这场瘟疫,夏燮《明通鉴》有载“京师大疫,死者无算”,《崇祯实录》则记载“京师大疫,死亡日以万计”,“病者吐血如西瓜水立死。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户丁尽绝,无人收敛者”,在山西“大同瘟疫大作,十室九病,传染者接踵而亡,数口之家,一染此疫,十有一二甚至阖门不起者”,在陕西“(崇祯十年)大瘟,……米脂城中死者枕藉,十三年,夏又大疫,十五年,……大疫,十六年,稔,七月郡城瘟疫大作”。

根据保守估计,这次鼠疫不仅造成陕、晋、冀三省百姓死亡千万以上,更是直接摧毁了明朝九边重镇中的大同、山西、蓟州、宣府等镇,以至于李自成攻向京师之时,沿途并未遭到大规模抵抗,而已经连叫花子都找不到的北京城,即便将太监都派上了城墙,仍是平均五个城垛才有一个士兵。

4、此起彼伏的水灾。明朝中后期,水灾同样是导致百姓民不聊生的罪魁祸首之一。在《明史·河渠志》的记载中,便有“万历元年(1573年),河决房村,筑堤洼子头至秦沟口”,“万历四年(1576年),河决韦家楼,又决沛县缕水堤,丰、曹二县长堤,丰、沛、徐州、睢宁、金乡、鱼台、单、曹田庐漂溺无算,河流啮宿迁城”,“至十五年,封丘、偃师、东明、长垣屡被冲决”等记载。

而到了明朝天启、崇祯两朝,黄河水患更为严重,“天启元年,河决灵譬双沟、黄铺,由永姬湖出白洋、小河口,仍与黄会,故道湮涸……四年六月,决徐州魁山堤,东北灌州城,城中水深一丈三尺”,“崇祯二年春,河决曹县十四铺口。四月,决睢宁,至七月中,城尽圮……十六年六月,马家决口百二十丈,两岸皆筑四之一,中间七十馀丈”。

在持续的旱灾、蝗灾、鼠疫、水灾之中,不仅导致大量百姓似乎各种天灾,更使得各地粮食欠收、粮价暴涨,百姓难以生存,以致出现易子而食的惨状。百姓们没有活路,只能被迫走上造反之路,仅崇祯元年(1628年)至崇祯八年(1635年),全国就爆发了十三次大规模起义,人数多达三十余万。

与此同时,以农业为根本的大明朝,财政收入同样受到了严重影响,当大明陷入内忧外患之际,朝廷却根本拿不出来足够的军饷,仅陕西就欠下了一百三十八万两的军饷,结果不仅导致大量士兵逃亡,群体性兵变现象更是层出不穷。如此情形,对于本就已经腐朽到了极致的大明朝,简直就是灭顶之灾。

明朝末年的小冰河期是什么意思

比正常年份冷,不长庄稼,不出粮食。

人吃不饱就想办法活下去,这是本能。

那就吃大户、吃官府,也就是造反。

当时易栽易活结果实多的红薯还没传入中国,如果李自成还能吃上红薯想必舍不得一身剐去把皇帝拉下马,事实上他兵临北京城下还只想做个西北王,傻犟的皇帝不答应也不南迁,扯远了。

长冰河期开始了人类能否再生存繁衍下去

上次长冰河时期,原始人都能生存下来,更不要说现在的人类。不过全球供暖倒是一个问题,这一下得罪俄罗斯的国家可没好日子过了。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