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情,是应当顺从本心,还是考虑得失?如何明心见性,找见本心呢_本心_本性_坚守

本文目录

  • 做事情,是应当顺从本心,还是考虑得失
  • 如何明心见性,找见本心呢
  • 什么是本性什么是本心本性和本心有什么区别
  • 生活中怎样才能做到坚守本心
  • 怎么找到本性和本心
  • 如何保持本心,随性而活
  • 世界纷繁复杂,面对形形色色的人,又如何守住本心,而不被表象迷惑呢
  • 一个人失去本心之后还能再找回本心吗
  • “草木本有心,何求美人折”,如何理解这句诗
  • 何为心本心是什么

做事情,是应当顺从本心,还是考虑得失

很高兴来回答这个问题。

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的本心一定都是善意的,所以我们都希望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能顺从本心,因为那样会让世界变得非常的美好,当然这是人人心中最理想的状态,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终极愿望。

而且我并不认为做事考虑得失是一种贬义的状态,因为考虑得失,懂得取舍也是人生。

所以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详细的来讨论一下,讨论一下就在当下这句话该如何理解,毕竟我们生处现实的社会,是一个人与人打交道的世界。

我们来说做事顺从本心,有人做事张扬跋扈,有人做事拖拖拉拉,也许他也认为他顺从了自己的本心啊,她会说那是我的自由,今天我们不讨论自由的话题,所以我们只讨论好的本心。

好的本心就是做任何事情都会善良的去照顾他人,去包容一切,但是你要知道没有锋芒的善良迟早反戈一击,杀死你自己。

所以你需要去包装你的本心,其实这时候我们就已经在考虑得失了,对吗?

所以其实这个问题有了很好的答案:

在这个现实社会中做事,你的本心是善良的那顺从你的本心然后权衡利弊、考虑得失去做事情。

如果你的本心有负面的,那做事之前一定是去克服它,然后处理事情。

在我看来,现实社会中在不违背善良初心的情况下去考虑得失是一定需要的哦!

谢谢?

如何明心见性,找见本心呢

明心见性,看待他说的话观他做的事就知晓。至于“找见本心“,人是肉身有血肉生命的。体验可以证明他(她)的活动范围和动机,应该是最好的选择。

什么是本性什么是本心本性和本心有什么区别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人的本性与本心有所不同。

本心:代表个人的心愿,本来今天想去赶集买菜,结果来了客人,于是我就委托孩子去赶集买菜,打破原来的想法,违背了今天的心愿。

本性与本心是本性的一部分,本性是由个人的本质而作为,它不定性,今天的作为与明天就不一样。善良、忠厚、遵纪守法是老实人的本份,也就是说本性决定命运。

一个人的本性、心里不好使、大家都不愿意和他(她)办事,本性是每一个人的做事风格,本质上就是从骨子里不变的性格。

生活中怎样才能做到坚守本心

很高兴回答您的这一问题。

生活中怎样才能做到坚守本心?

《三字经》云: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最初都是像一张白纸一样来到这个世界,我们的初心是简单的,一颗糖,一件新衣,一个故事都会让我们满足,让我们快乐。

然而,当我们经历的越来越多,得到的越来越多,囤积的越来越多,有的人快乐却越来越少,情绪却越来越浮躁,这就是本心的蜕变,也就是后来的“性相近,习相远”了。

生活中要做到坚守本心,就得从控制欲望与贪婪开始,如果不限制欲望,任贪婪横行,灵魂就会被黑洞诱导,人性就会从悬崖坠落。比如你身边的人有贪污腐败行为,你觉得那是错的,就不同流合污,这就守住了本心,如果和光同尘了,这就失去了本心。本心是对自己的,它不是要通过别人来完成的,坚守本心,就能洁身如玉。

坚守本心,应自觉做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感恩人人”,我为人人,回报社会为安;感恩人人,是正确的世界观;我为人人,是克己奉公的人生观。比如有一群人闯红灯过马路,就你知道这是不对的,如果你去随大溜,这就违反本心,你若坚持自己的原则按红绿灯行动,待绿灯时再过去,这就按本心做事。你的行动就体现在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感恩人人”之中,你也就坚守了本心。

坚守本心,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比如你是单位的上班族,你身边的人有懒散的,领导一不在就开溜,你觉得这样不对,你不受他人影响,自己干自己的,做好本职,这也就是坚守本心了。

以上是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希望能给您一些帮助。谢谢大家!

怎么找到本性和本心

这个问题无疑让我们停下脚步静默地思考,我的本性和夲心是什么?现在正在全国党员中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正是我们的党在寻找呼唤最初的本性和本心吗!当然那是概论联系到个体就需要从:人之初,性本善的角度来分析,人之所以区别以动物,是动物满足以吃饱而人是一个不断满足心愿的过程。本性,本心仅此而矣!谢谢邀请!

如何保持本心,随性而活

人在旅途,酸甜苦辣,有时你想好好放松一次,但身不由己,如果你强硬不按规律办事,你什么都办不成,顺其自然最好。任性违害之大有可能一生难以偿还,青山绿水可护,天要下雨,天要刮风不可阻,人的性是本能可控。随欲而安也是规律!

视频加载中...

世界纷繁复杂,面对形形色色的人,又如何守住本心,而不被表象迷惑呢

世间纷繁我简单,人心复杂我看淡。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心动在所难免,坚守本心谈何容易,不被迷惑更是艰难,经历一些人和事,才能从中汲取教训、吸收营养,又或者从他人身上、从书本之中来自省自励。

守住本心就要搞清本心是什么,切勿好高骛远,切忌眼高手低,初心易得,始终难守,如果经常更换本心,那又何谈坚守了。本心也有底线原则,也有方式技巧,不能目无法纪,不能盲目蛮干,这样本心才会一直在内心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看清表象、看透实质这需要时间的沉淀、岁月的历练和生活的打磨,不过万变不离其宗,记住天上不可能掉馅饼,也不会让你不劳而获,如果有,请提高警惕,可能前方就有一个大坑等着你,脚踏实地去耕耘好自己的人生才是正道。

一个人失去本心之后还能再找回本心吗

谢邀请。我的理解是本心受外界影响,本心其实在渐渐发生变化,最初或苛于完美,后来领悟,凡事当至于至善。本心有两层意思,其一,对于某个执念无法突破,从此堕落下去,而自己却仍不甘心,天天郁郁寡欢,觉得某件事是自己的最高理想,但路越走越窄。这是这类人所理解的本心。这样的情况下说要找回本心没可能。

其二,经历许多波折,内心变强大了,回顾一下初始本心,觉得很美好,但不说找回,只说重温心路历程,本心一直在,何须到处找。只是每天在发生微妙变化,这是强者所理解的本心。本心的方向应该就是正确三观的方向。

“草木本有心,何求美人折”,如何理解这句诗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原句出自于唐朝诗人张九龄的《感遇》: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兰叶逢春,枝叶茂盛,桂花遇秋,皎洁清新。兰桂欣欣生机勃发,春秋自成佳节良辰。谁能领悟山中隐士,闻香深生仰慕之情?花卉流香原为天性,何求美人采撷扬名。

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张九龄由尚书丞相贬为荆州长史。晚年遭馋毁,忠而被贬,于是作《感遇十二首》。

张九龄,唐朝开元年间名相,诗人。西汉留侯张良之后,他是唐代有名的贤相;举止优雅,风度不凡。自张九龄去世后,唐玄宗对宰相推荐之士,总要问“风度与张九龄相比如何?”因此,张九龄一直为后世人所崇敬、仰慕。

张九龄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五言古诗,诗风清淡,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誉为“岭南第一人”。

张九龄作为开元盛世的最后一个名相,他深为时人所敬仰,王维、杜甫都作有颂美他的诗篇。他曾辟孟浩然为荆州府幕僚,提拔王维为右拾遗;杜甫早年也曾想把作品呈献给他,未能如愿,晚年追忆,还觉得可惜。

这首诗是诗人谪居荆州时所作,含蓄蕴藉,寄托遥深,对扭转六朝以来的浮艳诗风起过积极的作用。《感遇》是古诗题,用于写心有所感,借物寓意之诗。

葳蕤:枝叶茂盛而纷披的样子。“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二句,互文见意:兰在春天,桂在秋季,它们的叶子多么繁茂,它们的花儿多么皎洁。春兰用葳蕤来形容,具有茂盛而兼纷披之意。而“葳蕤”二字又点出兰草迎春勃发,具有无限的生机与活力。桂用皎洁来形容,桂叶深绿,桂花嫩黄,相映之下,自觉有皎洁明净的感觉。而“皎洁”二字,又十分精炼简要地点出了秋桂清雅的特征。

正因为写兰、桂都兼及花叶,所以第三句便以“欣欣此生意”加以总括,第四句又以“自尔为佳节”加以赞颂。这就巧妙地回应了起笔两句中的春秋,春兰秋桂欣欣向荣,因而使春秋成为美好的季节。“佳节”在这里也不能解释为“美好的季节”,而应该理解为“美好的节操”。诗人写了兰叶桂花的葳蕤、皎洁,接着说,兰叶桂花如此这般的生意盎然,欣欣向荣,自身就形成一种美好的节操。

诗的前四句写兰桂而不及人,“谁知林栖者”一句突然一转,引出了居住于山林之中的美人。“谁知”两字对兰桂来说,大有出乎意料之感。美人由于闻到了兰桂的芳香,因而发生了爱慕之情。“坐”,是深的意思,表示爱慕之深。诗从无人到有人,是一个突转,诗情也因之而起波澜。

“闻风”二字本于《孟子·尽心篇》:“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张九龄便运用这一典故,使诗意更为含蓄委婉、情意深厚。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又一转折,林栖者既然闻风相悦,那么,兰桂若有知觉,应该很乐意接受美人折花欣赏了。然而诗意却另辟蹊径,忽开新意。兰逢春而葳蕤,桂遇秋而皎洁,这是其本性,并非为了博得美人的折取欣赏。实际上,诗人以此来比喻贤人君子的洁身自好,进德修业,也只是尽他作为一个人的本份,而并非借此来博得外界的称誉提拔,以求富贵利达。当然,不求人知,并不等于拒绝人家赏识;不求人折,更不等于反对人家采择。从“何求美人折”的语气来看,从作者遭谗被贬的身世看,这正是针对不被人知、不被人折的情况而发的。

“不以无人而不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乃是全诗的命意之所在。全诗句句写兰桂,都没有写人,但从诗歌的完整意象里,读者便不难看见人,看到那些洁身自好之士的品德。

萃辰天心书院,让国学智慧走入千家万户!

萃辰天心书院【开心学国学之“天心365”】诗歌赏读栏目每日一首诗词赏读,您可以关注萃辰天心书院官方订阅号“萃辰天心国学传播”(cctxgxcb),收听完整图文、音频版哦~

何为心本心是什么

谢谢邀请,我很荣幸回答提问。问题所提问什么是心?什么是本心?未指明教派,回答起来是有难度的。因为太笼统,各派别对这一问题诠释和做法又不一样,所以本人认为要尽量全面回答这一提问,主要从下面几点来认识:

一、名词解释:什么是心?什么是本心?

1、什么是心?

“心”本意是心脏。古人认为心是思维的器官,因此把思想、感情都说成心。又由思维器官引申为心思、思想、意念、感情、性情等,又引申为思虑、谋划。心脏在人体的中央位置,故心又有中央、中心、中间部位等意。

2、什么是本心?

本心是一个汉语词汇,指原来的心愿。旧指天生的善性。语出《孟子·告子上》:“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此之谓失其本心。”

二、医学上的心:

心位于胸纵隔内,为壁层与脏层心包构成的心包腔所包绕。中医学认为心为君主之官,主要生理功能有心主血脉和心主藏神。

三、道心、本心、人心:

道心指人天生的仁、义、礼、智、善之心,其与“人心”的对称,成正比,道心越胜,人心越善,道行越高。

历史上 各家看法:

1、北宋理学家程颐认为,心是道之所在,微是道之体,所谓道心,即是“心与道浑然一也”。道心即良心,“放其良心则危矣”,故谓人心。

2、南宋 朱熹认为理与气相合而有知觉之心,其寂然不动者为心之体,即为性;

3、 明代王阳明谓本心即道心,本心杂以“人伪”为人心。他以本心之得失来分道心人心。

四、佛家对心与本心的诠释:

1、佛心是放下、宽容、智慧、无欲、平常心、慈悲、力量、随缘。

2、本心(本性)是离一切尘、离一切相的正知正觉。浅显的说,就是离开六根,没有六尘的感知。 本心是自有的,本心就是自性,清净圆觉。

3、本心也是本我,本我与外在那个被诱惑执着有偏差的我是不一样的,本我就是每个人都有的佛性。

五、道家对心与本心的诠释

1、道家的心 :

所谓道家的心,是像道家那般处理和自己内心的关系。 道家的价值观里,不重功名利禄,重视内心的“自在”。 所以,闭门隐居,遁入山林,高人追求修心修身乃至逍遥成仙的故事,历代都有。

2、道家讲的本心就是大道。

儒家看重人和社会,道家重视人和自身。

大道是道德经主要描述的概念,虽然说道可道非常道,但它还是有一些特性的。

①、主要特性:大道无为而无不为。大道本身寂静无为,但世间一切都由它所生,所以说大道无不为。

②、其他特性:比如没有分别心,没有善恶的对立,道心纯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等。

③、如果人人的心都符合大道,就可以无为而治了,这也是老子的政治理想。

以上回答比较简略,如有不当,请指正。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