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是怎么啦疫情三年了是病入膏肓了吗?如果你病入膏肓,家人不闻不问待你健康时,以何心态面对他们_雍正_司马_病入膏肓

本文目录

  • 这个世界是怎么啦疫情三年了是病入膏肓了吗
  • 如果你病入膏肓,家人不闻不问待你健康时,以何心态面对他们
  • 病入膏肓的爱上一个不爱自己的人,走不出来怎么办
  • 退休60活80只有20年,病入膏肓想玩又玩不了你觉得值不值
  • 自恋是一种病,但我已“病入膏肓”,怎么办
  • 病入膏肓的时候,人们一般都会想什么
  • 为何八爷党联合隆科多以及关外旗主也敌不过病入膏肓的十三爷
  • 如果曹髦率领数百奴仆把司马昭杀了,他能拯救病入膏肓的曹魏吗
  • 估计一下美国会是大病愈后更强壮,还是已病入膏肓
  • 人们常说:“病入膏肓”怎么理解呢

这个世界是怎么啦疫情三年了是病入膏肓了吗

不是病入膏肓,而是人心太贪,欲壑难填。

是坏人不想老实上活。想掠夺他们的国家财富。

想尽千方百计使的坏。

是反人类罪的恶行。

在他们没达目的前,这些病毒不会停。

如果你病入膏肓,家人不闻不问待你健康时,以何心态面对他们

我是个癌症患者,我想给大家说说经历过生死后病愈后的感受。

10年前我不幸患了癌症,当时是那么的绝望,觉得自己很快就会死了,想想自己还有那么多的事情还没有去做,还有那么多事情没有做完,我没想医生能治好我的病,只想求医生能延续我一段时间,让我好好享受一下和家人特别是和我儿子在一起的时光。历经磨难,我出院了。从此以后,宽厚善良开心快乐充斥着我的生活,我没有时间去和别人计较任何事情,把每天的事情安排的满满,争取完成自己的生活计划。

所以既然是病入膏肓了,就更应该有个良好的心态,只有放下一切,心静如水,才有助于身体的康复。斤斤计较只能加快死亡的步伐,不能根本一切。经历了生死,应该懂得一切都不重要,活下去,怎样活的更好才是硬道理。

病入膏肓的爱上一个不爱自己的人,走不出来怎么办

首先,我以我五十年的生活经历告诉你一句话:这个世界上,人缺了谁都能一样活的精彩。很多人也包括你爱的病入膏盲,只是自己过于美化了对方而已,也许你盲目爱的只是你心中憧憬的完美男人。
年轻的时候,谁都可能要过这么一关,都是因为年轻社会经历太少了。如果你能让自己冷静下来,以一个普通人的正常眼光去看待他,也许你会惊讶的发现你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好,过去只要你自己过于将他美化了。甚至于根本就不值得你那么去爱他。
我在读高中时,我的初恋也爱上了班上一个女生,我那时就觉得她是仙女下凡,她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我的神经,她冲我一笑,就能叫我兴奋的失眠到天明,第一次牵手都有触电的感觉。分手的时候,我差点去撞火车。后来长大了,再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这件事,都觉得自己傻的可笑。

退休60活80只有20年,病入膏肓想玩又玩不了你觉得值不值

暑假和孩子看过一个动画片 说的是蜉蝣。

蜉蝣寿命很短,仅一天而已,有“朝生暮死”的说法。它在这短短的生命中,却绽放了最绚烂的光彩。

蜉蝣的生命用时和分钟来计算 ,这短暂一生中负责交配,繁衍后代的任务。

任何生命的存在的意义不以生命长短计算。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享受阳光雨露,感受到大自然的美,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做好自己,尽自己的责任,保护所爱的人,这就足够了!

自恋是一种病,但我已“病入膏肓”,怎么办

感谢邀请,

题主说自己自恋己经病入膏肓,已经到了人格障碍的程度了吗?

自恋型人格障碍是一种常被误解的复杂人格障碍,基本特征是对自我价值感的夸大。自相矛盾的是,在这种自大之下,自恋者往往长期体验着一种脆弱的低自尊,只是由于自恋者的自大总是无处不在,使我们更倾向于将其非人化看待。在实际中,他们稍不如意,就又体会到自我无价值感。他们幻想自己很有成就,自己拥有权力、聪明和美貌,遇到比他们更成功的人就产生强烈嫉妒心。他们的自尊很脆弱,过分关心别人的评价,要求别人持续的注意和赞美;对批评则感到内心的愤怒和羞辱,但外表以冷淡和无动于衷的反应来掩饰。他们不能理解别人的细微感情,缺乏将心比心的共感性,因此人际关系常出现问题。这种人常有特权感,期望自己能够得到特殊的待遇,其友谊多是从利益出发的。

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常有普遍性的人际关系;他们的抑郁情绪、人际困难或不切实际的目标可能影响工作。

自恋型人格的最主要特征是自我中心,走出自恋的第一步就是要解除自我中心观。

第二步就是学会爱别人,生活中最简单的爱的行为便是关心别人,尤其是当别人需要你帮助的时候。当别人生病后及时送上一份问候,病人会真诚地感激你;当别人在经济上有困难时,你力所能及地解囊相助,便自然会得到别人的尊敬。只要你在生活中多一份对他人的爱心,你的自恋症便会自然减轻。

目前心理学里面,对于自恋的研究最好的是科胡特的自体心理学,题主可以去看一下有关的专业书籍。

如果是正常的自恋型人格,他们对功利的追逐也可能使他们获得较高的工作成就。许多的专家大部分都是自恋型人格,在心理咨询师行业里面,说的上名字的心理咨询师大咖基本上都是此类人格。因为需要别人的赞美,所以努力的学习,将这一份特质转入对学习的持续动力,自恋型人格,也是容易成功的几种人格之一

病入膏肓的时候,人们一般都会想什么

我一个亲戚前段时间去世了,当他病入膏肓的时候,他并没有想因为他的病,家里已经空空如也。家人该怎么办。

只是意识到自己病很严重,不想在家里,想在医院里。但是明明知道自己很严重,还没有对家人一句嘱托。也许那时候想活着的心大于一切。

去世前还在问身边人要钱拿着。那时候几乎说不出话了,就是手乱挥!支支吾吾说的意思是要钱,然后给钱拿着才消停了。(病情是瘤)

为何八爷党联合隆科多以及关外旗主也敌不过病入膏肓的十三爷

雍正朝红人:允祥

雍正帝即位后,在众多兄弟中,与十三阿哥胤祥(后避皇帝讳改为允祥)关系最铁,这种非同寻常的宠信关系被史家形容为“亲密无间” 。

终雍正一朝,最荣宠无比、红得发紫、炙手可热的王公大臣当属怡亲王允祥。

允祥从雍正帝那儿得到的荣宠极高,堪称整个清代之顶级水平。雍正将自己和十三爷允祥的关系,定性为千百年一遇的“圣王贤臣”关系。由此足见雍正帝对允祥的满意与倚重程度。史载,雍正生性刻薄寡恩、戾狠多疑,又深谙权谋,手段残酷 。在这样一个强势帝王面前,允祥要得宠、固宠绝非易事。他到底有何手腕?有何秘诀?

据记载,康熙帝总共育有35子,除早夭者外,养至成年者24人。胤禛(雍正帝)排行老四,允祥排行老十三,比胤禛小8岁。雍正即位后,曾由衷的点赞说:“朕实赖王(指怡亲王允祥)翼赞升平,王(允祥)实能佐朕治平天下。咸谓圣王贤臣之相遇千百载而一见,今且于本支帝胄之间得之”。用这么肉麻的话来褒赞自己的兄弟,可见允祥在雍正心目中的地位之重。

胤(允)祥做事很绝,主动替胤禛受过,甘愿为他把牢底坐穿

史载,胤祥这人做事很绝,尤其是曾代胤禛受过,誓把牢底坐穿。

在空前激烈的皇位争夺战中,允祥投靠势单力薄、并不为人看好的四哥胤禛,并且在关键时刻肯效死命 ,自愿豁出自己,以保全胤禛。

康熙生前为立谁当太子而大伤脑筋,长期的举棋不定使其诸子皆蠢蠢欲动,明里暗里觊觎皇位,因此康熙朝的储位之争异常血腥、残酷,其激烈程度为整个清代之最。俗话说:在利益面前,没有谁敢说自己是君子。“九子夺嫡” 更加直接的印证了此说。

除年幼者外,康熙众多的成年皇子卷入了这场同室操戈的“夺嫡”之战。众多皇子结党谋夺皇位,满朝文武大臣各自依附一党,多派势力明争暗斗,不择手段,都想置竞争者于死地。

当时,势力最大的当属皇八子胤(后改允)禩派,其党羽众多,在朝中势焰熏天,彼时他挖空心思欲谋取太子之位。皇四子胤禛年纪较大,起初并不为康熙看好,但他也在暗中窥视储位,因实力不济,只得明里装扮成“富贵闲人” ,好像对皇位毫无兴趣似的,暗中却将皇八子胤禩视为劲敌,以巧妙的、几乎不为父皇察觉的诡谲手段与之展开较量。

文献记载,八爷胤禩有才干、人望好,皇子们大多投靠依附于他。相比之下,四爷胤禛势单力孤,门前冷落,就连一母同胞的弟弟、十四爷胤禵都不屑帮他。胤禵深受康熙宠爱,被封“大将军王” ,他先依附于胤禩,后来干脆自立门户加入“夺嫡之争”,成为胞兄胤禛的死敌。有意思的是, 胤祥是胤禛的同父异母弟,他不嫌胤禛没有势力,主动和他结为一党,积极帮他谋夺储位,也就无法避免地被卷入党争旋涡。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帝将太子胤礽废黜掉,并严惩参与夺位之争的诸皇子,胤祥与皇长子胤褆、废太子胤礽均被抓捕圈禁起来。本来胤祥是帮四哥胤禛争夺储位的,为救胤禛,他大包大揽,将胤禛的罪责全部扛了下来, 使胤禛化险为夷,摆脱干系。

胤祥为了保住胤禛,不仅失去了康熙的宠爱,还为之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彼时的胤祥年仅23岁,他死心眼,脾气倔,绝不肯见风使舵,取悦康熙,以求其宽宥,因此被康熙一直禁锢在牢中 。因他拒绝认错,死不回头,惹恼了父皇, 一直被关到康熙六十一年父皇崩逝后才摆脱牢狱之灾,重见天日。他被监禁了近14个春秋,重获自由时已经36、7岁了。胤祥替胤禛“背锅”,在黑牢中饱受煎熬时,并不能料知胤禛会有登上皇位的那一天,也不知自己的苦难何日才有终结,但他为了保全胤禛的政治前途,早就置生死于度外,即便把牢底坐穿亦无怨无悔,这怎不让胤禛感激涕零并撼动心魄呢?!

胤禛不择手段地挤掉诸多竞争对手,荣登九五之尊,这一切都是胤祥用自己的牢狱之灾换来的......

胤祥用自己的牢狱之灾,终于保住了胤禛,最终还换来了胤禛的皇帝宝座。

史载,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驾崩,权谋老辣的胤禛笑到了最后,彻底掌控了皇权,他立刻下令将圈禁于内务府高墙内的胤祥释出。次日,雍正帝任允祥为总理事务大臣,与八王(贝勒爷)允禩、大学士马齐、尚书(兼禁军统领)隆科多共同辅佐朝政。对雍正而言,允禩和其死党马齐为政敌,将他俩推上高位,是为了斗争策略的需要,毕竟允禩在朝中党羽众多,实力雄厚,必须先稳住他;隆科多是雍正舅父,也曾是八爷党核心,在关键时刻投效自己,并帮助自己用非常手段(此处有争议)夺得皇位,在刚登帝位的动荡时期不得不加以笼络;只有允祥曾为他顶罪坐牢,是两肋插刀、肝胆相照的过命兄弟,是完全可以信赖的同袍心膂。因此,表面上总理事务大臣是四人,但雍正心目中的灵魂人物实际上只有允祥一人。

允祥从前朝落魄皇子,内务府囚徒,一跃而成新朝最权势煊赫的亲王,掌握了辅政实权,成为雍正帝麾下毋庸置疑的二号人物。

允祥苦尽甘来,倍受器重 ,对雍正更加忠心耿耿,极力襄助雍正坐稳皇帝宝座,渡过初政难关

允祥受雍正如此器重,于是殚精竭虑地辅佐雍正,帮助他渡过初政难关,以坐稳皇帝宝座,巩固皇权。

雍正后来回忆这段时期时曾说:

辅政之初,阿其那(满语狗的意思,指八爷允禩)包藏祸心,扰乱国是,隆科多作威作福,揽势招权,实赖王(允祥)一人挺然独立于其中,镇静刚方之气,俾奸宄不得肆其志”。

雍正上位后,“铁帽子王”允祥位高权重,不仅是首辅大臣,还入军机处,掌握了军权,于是他开始竭力帮雍正稳定政局,尤其是帮助他铲除最具威胁的允禩“八爷党” 集团和尾大不掉、擅权跋扈的隆科多、年羹尧等帮助雍正登上皇位的大功臣。

竭力帮助雍正帝摧垮政敌允禩,并大兴年、隆之狱

雍正即位之初,用软硬兼施的手段对付允禩一伙,一直占据主动地位,毕竟他是一言九鼎的最高统治者,允禩即便人多势众又能拿他咋的?随着地位的稳固,尤其是平定了青海罗卜藏丹津之乱后,雍正的权威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于是少了很多顾忌,开始向允禩集团以及隆科多、年羹尧等功臣大刀阔斧地杀去了。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八爷允禩这人颇具才干,面对磨刀霍霍的雍正,他是不甘心坐以待毙的,于是暗中联络关外旗主发动兵谏,并策动隆科多反水倒戈,企图通过“八王议政” 架空雍正帝,最终扶持雍正三子弘时(一向与八叔允禩亲近)上位。 还是病入膏肓的怡亲王允祥力挽狂澜,粉碎了允禩、隆科多的兵变逼宫阴谋,他率军迅速夺回了丰台大营的控制权, 吓阻了从关外进京的旗兵,并将隆科多的九门之兵(禁军)也给震慑住了 ,一举瓦解了允禩等人通过“八王议政”废黜雍正的阴谋,彻底稳住了雍正帝位。那么,为何八爷党联合隆科多以及关外旗主也敌不过病入膏肓的十三爷?这很简单,彼时的允祥虽然身患重病,但他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二号人物,背后又有皇帝加持,手握最高军权,关外来的那点兵又掀起多大风浪 ?隆科多的卫戍步军又怎敢不尊其号令?因此他能迅速平定事端,稳住局势,和身体好坏有甚关系?

小说、电视剧毕竟不是真实历史,多说无益。真实的历史是:随着帝位的稳固,雍正开始对自己曾经的盟友以及政敌举起了屠刀。他先兴起年、隆大狱,赐死年羹尧,囚死隆科多,巩固政权,力推新政;他先造成二“功狗”擅权,又残酷打击之,虽为政治稳定、同意所要求,但也为人诟病为雍正初年的一大败政。

解决掉年、隆后,雍正开始把矛头对准了允禩集团。雍正二年(1724) ,雍正向天下宣布亲笔所书的《朋党论》,开始向允禩集团发动猛烈进攻。八月,他召集宗室诸王,谴责允褆、允禩、允禵、允禟等“俱不知本量,结为朋党,欲成大事”,这个罪名很严重。因忙于年、隆案,雍正暂时放过了允禩等人。

雍正四年(1726)正月初五,雍正发布上谕,将允禩等定性为“不忠不孝大奸大恶之人”,说他们对不起列祖列宗和父皇,实质上是报复他们谋夺储位和给他这个新皇帝制造麻烦。允禩被削夺宗籍,去掉黄带子,被逐出爱新觉罗氏宗室。允禟、苏努等也遭到同样的严惩。

五月,雍正加紧了对允禩党羽的打击、处理。他向内外臣工、八旗军民颁布了允禩、允禟、允禵等人的罪状。允禩被改名为“阿其那” ,满语狗的意思;允禟被改为“塞思黑”,据说满语意思为猪。不久,允禟死于保定禁所。雍正胞弟允禵被监禁于景山寿皇殿。九月,八爷允禩也不明不白死于禁所。随着允禩、允禟死去,其党羽几乎被穷治殆尽,这个经营长达20多年的政治集团,彻底土崩瓦解了。

在这个过程中,怡亲王允祥坚决贯彻雍正决策意图,并牢牢掌控八旗军权,使年、隆及允禩等人不敢或无法轻举妄动,并忠心耿耿、责无旁贷地替雍正处理军政大事。允祥既是参与帷幄的肱骨大臣,又是雍正的大管家和为其保驾护航的侍卫长。

后怡亲王允祥英年早逝,雍正帝为此辍朝三日,悲恸不已。雍正对允祥处处施以优礼特恩,允祥也算“生荣死哀,备生人之全福”了。

“铁帽子王”的几个儿子均被封侯赐爵,可谓荣宠荫及子孙。据记载,允祥的后代均世袭罔替,达官显贵,权势显赫,位极人臣 。

【插图源自网络】

如果曹髦率领数百奴仆把司马昭杀了,他能拯救病入膏肓的曹魏吗

如果曹髦率领数百奴仆把司马昭杀了,他能拯救病入膏肓的曹魏吗?

这个问题如果换成“如果曹髦率领数百奴仆把司马昭杀了,他能拯救曹魏吗?”似乎更为合适,因为曹魏当时并没有“病入膏肓”。如果我们能看到司马氏代魏,其实只是一个充满了不确定性的历史过程,而不是什么大势所趋“历史必然”的话,我们就不难回答本题。

回到题目,如果曹髦侥幸斩杀了司马昭,曹魏政权当然有很大可能继续留在曹氏手中,这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一、和汉魏嬗代相比,曹魏并未失德

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发生了两次嬗代,这就是汉魏嬗代和魏晋嬗代。很多朋友喜欢拿这时间上相距很近的王朝更替做类比,然而实际上这两次王朝更替,看起来形式上非常相似,但却是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东汉末年皇纲解纽,天下大乱。经过两次党锢之祸以后的东汉王朝丧失了士人阶层的普遍支持,大厦将倾;接着又遭受了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各地军阀趁机拥兵自立,东汉王朝已经处于分崩离析的前夜;而宦官和外戚相互火并,支撑东汉的三大支柱至此全部崩溃,董卓入洛阳坐收渔利,李傕郭汜乱长安相互攻伐,汉献帝归洛阳一路狼狈不堪,汉廷的尊严已经荡然无存。

在这个时候,其实早就“尺土一民,皆非汉有”了,汉廷也只是在形式上存在而已。按照旧史的说法,汉朝早已“失德”。曹丕的登基诏书里曾经用“四海困穷,王纲不立”来形容当时汉王朝的处境,其实一点也不夸张。

而曹魏的情况则完全不同,从曹操算起到曹芳,曹魏在北方的统治已经四代,到曹芳时期国势正盛,除了还没有实现全国统一以外,其实其统治是比较稳定的。而司马氏之所以能通过发动高平陵之变篡夺曹魏,其实本身也具有很大的偶然性。

二、高平陵之变成功本身就极具偶然性

不知道从何时起,网络上流行这样一种说法,司马氏代魏是“世家大族”对“寒族”的胜利,有历史必然性。其实曹魏在曹操晚年,政治上就有开始向世家大族回归的倾向,“在意识形态上回归于儒”(田余庆先生语),而曹丕代汉以后,曹魏政权早已是一个大族化的政权,其实并不存在什么“寒族政权”这样的事实。即令按照陈寅恪先生的观点,魏晋两代统治阶级不同,其实我们只要稍加考察史料,就不难发现司马氏集团和曹爽集团的人事呈现出惊人的相似。

高平陵之变中支持司马懿的曹魏元老,比如蒋济、孙礼等人,以他们为代表的这部分人,只是反对曹爽专权以后,大肆任用自己的亲信,排挤曹魏旧勋而已。他们其实根本不支持司马氏代魏的,他们的诉求只是希望结束曹爽专政的局面,恢复其原有的政治地位和政治利益。

从这个角度来讲,司马懿夺权,其实只是一次统治阶级内部的最高权力争夺而已,司马懿发动政变,本身其实是一种行险。我们不能以高平陵之变成功,而推论出高平陵之变一定成功的结论。

而且,就算高平陵之变成功了,也并不代表曹魏就此失势,司马氏马上就可以代魏了。曹魏朝堂上,司马氏的“铁杆”并不是一开始就那么多的,比如夏侯玄和李丰之类的,就是坚定的拥曹分子,曾经发动过针对司马师的政变,企图再来个“高平陵第二”;而更多的朝臣则是出于家族和个人利益,在观望形势的发展。在高平陵之变后,又经过了十六年的艰苦努力,司马氏才完成魏晋嬗代,而且也是通过将“魏臣”转化为“晋臣”的方式来完成的。

所以,从这个角度讲,以“晋”代“魏”,其实是新瓶装旧酒而已。钱穆先生就曾经指出,“其时佐命功臣,一样从几个贵族官僚家庭出身”。也正因为如此,司马氏上台其实并没有什么“历史必然性”,反而是充满了“偶然性”。

三、司马氏内部权力的继承,本身也是险象环生

最后可以作为补充的就是,司马氏在高平陵之变后,到司马炎完成篡魏的十六年,其实也是一路险象环生。从司马懿时代的淮南王凌首叛,关中郭淮微妙的态度;再到夏侯玄和李丰针对司马师的政变,司马师本人也经历淮南毌丘俭叛乱,并在平叛后身死;而最为惊险的就是这次司马师和司马昭权力的交接,当时曹髦已经为帝,曹髦其实是一个非常有雄心的人,史书评价他有“少康之志”。司马师死后,曹髦下诏命令司马昭驻扎许昌,意图是不许他回到洛阳。同时命令傅嘏率领其余各军回洛阳,这次要不是傅嘏和钟会在关键时刻给司马昭献计,司马昭会不会因此失去兵权实在很难说。而司马昭本人也经历了声势滔天的淮南诸葛诞的反叛。可以说,曹魏朝野上下反对司马氏的势力也是非常强大的。

问题分析到这里,刚好又回到了题目。在夺兵失败之后,又经过了四年,就出现了本题所说的曹髦率领数百奴仆进攻司马昭的一幕。虽然曹髦此举有如飞蛾扑火,但是从司马伷之众,一经曹髦呵斥就四散奔走。成济也说“事急矣,当云何”来看,魏帝依然具有很大的权威。司马氏内部也非铁板一块,一旦司马昭被杀,会不会出现群龙无首的情况,也很难说。

结论

司马氏篡魏成功,并不是什么“历史必然”,也不是什么大势所趋,其中本身就包含了很多偶然因素。司马氏和曹氏对于最高权力的争夺,本质上还是统治阶级内部倾轧。如果司马昭被曹髦杀死,拥戴曹氏的势力再次壮大,曹魏政权重新回到曹氏手中,其实是个大概率事件。

估计一下美国会是大病愈后更强壮,还是已病入膏肓

美国,大势已去!

短短三十年,帝国的荣光,如同那绚烂夺目的烟花,极尽璀璨之后,繁华落尽处,遍地狼藉。

美国开国的《独立宣言》中说到,“人人生而平等,是不言而喻之真理”。

那么,在这《宣言》提出的当时,这个“人人”,也就是“人民”,包括“黑人”么,包括“印第安人”么,甚至,包括“妇女”么?

很遗憾,都不包括。

那么,这个真理中的“人民”是谁?

是“北美十三州”,开拓了这片土地,又拿起枪杆子,赶走大英宗主国的白人移民们。

美国,实际上就是这个“北美十三州”的联盟形式,是“利益共同体”。

为什么费尽心思要搞“三权分立”,要搞“四年任期”?

因为“北美十三州”里的,这十三家,不仅谁也信不过谁,要避免其中一家势力独大,也要防止联盟的实力变强,把这十三家分而治之,全给吞并了。

为什么会有“妇女解放运动”?

因为法律对妇女参与工作有种种限制,现在“男女平权”了,就可以平等而愉快地参与到“工业化”中,享受“被剥削”的权利了。

“黑人解放运动”?

黑人兄弟们从此可以开心的做一个“厂奴”,抛弃万恶的“农奴”身份了。

虽然以上文字稍显刻薄,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美国无限自豪的“政治自信”,“制度自信”,是有他的道理的,一定程度上也是客观事实,如果……如果没有中国的存在的话。

不是吗?

当欧洲列强们因为急速增长的战争动员需要,在短短三百年的时间里,连续完成从“封建制”到“近代化”,又从“近代化”到“现代化”的社会转型。

在连续的社会转型所导致的内部剧烈动荡,遭遇巨大的外部战争威胁的时候,快速稳定就成了全社会的共识,于是妥协就成为了常态,成为了政治正确。

于是,我们就看到,所有自我标榜“优越性”的欧洲国家,全部都保留有贵族政治的残留,无一例外。

区别只在于,程度各有不同罢了。

然而,美国并不需要面对这些问题。

当南方的“庄园经济”蓬勃发展,“封建制”倾向越发严重,即将产生一批“新贵族”,与北方的“工业立国”理念背道而驰时,矛盾的激化就不可避免了。

如果这时候,美国需要承受如同欧洲列强们一般的,巨大的外部压力时,这个事件的走向,也许就会截然不同。

优越的地理环境,让美国规避了欧洲列强们的两难处境,也让这个矛盾的妥协,变得不可能。

于是,1861年,“南北战争”爆发。

战争的结果,北方,“胜”!

这个结果,同时标志着,美国在自己这片土地上,彻底清除了“封建制”残留,建立了“资本知识精英”们的国家,当然,他仍然是个“利益联合体”。

这个“利益联合体”,是谁的“利益”的“联合体”?

“资本知识精英”嘛,对吧。

那么,这个“资本知识精英”,如果按照中国的历史逻辑来理解,是谁?

中国的两周“封建制”结束后,登上政治舞台的是谁?

“士族”嘛,对吧。

你不信?

农业时代,土地代表财富,人口代表实力。

工业时代,货币代表财富,工业代表实力。

金融时代,货币代表财富与实力。

我们把土地,人口,工业,货币这些概念词语都拿掉,只看占有财富与实力的人群,与社会总人群的占比,就可以清晰的判断出,这个社会的权力结构。

难道不是这样么?

我们看中国的历史,权力阶层,从王侯到公卿,从公卿到士族,再到知识精英,“士民”,再到新中国的“全民所有”,占有财富与实力的人群,是不是在一步步的扩大自己在社会总人群中的占比?

难道不是这样么?

今天的美国是什么样?

(2012年数据,美国等比例人群占有财富对比)

1%占有财富的40%以上。

20%呢,占有财富的93%以上。

如此触目惊心的对比,还不能让我们清醒的看到美国这个社会的真面目吗?

美国当下的问题,实质是什么?

“门阀化”,“世家化”!

“总统”,父亲去了儿子上,丈夫下了老婆上,兄长去了,弟弟再上……

当美国的底层民众,要表达自己的政治意愿,最终却推出了一个“亿万富豪”,“富二代”的特朗普时,你对这个社会,这个国家,还能抱着什么样的希望?

资本呢,各大财团,无论对内对外,极尽压榨,相互之间,却又勾心斗角,为了各自利益斗成一团。

如今的美国社会,无论种族矛盾,贫富矛盾,种种矛盾激化,造成社会撕裂的背后,不正是不同的利益集团在操控么?

当然,如果……如果没有中国,这一切都不是个事……

如果没有中国,美国哪怕再腐败一些,在这个世界上,仍然能够保持他的“制度优越性”,毕竟他的军事实力仍然是世界第一,无论对内对外,都具备巨大威慑。

然而,没有如果。

中国,在整个2020年的疫情应对中,体现出来的是什么?

是高度的组织力,高科技的充分运用,人民的主观能动性,三者合而为一,成就了人类历史上,从没有过的,空前的社会动员能力。

请注意,这样一个人类历史上的新事物,是与“大数据”,“生物科技”等等最新科技相结合的产物。

那么,反过来看,这恰恰证明了,中国的制度,不但与这些以高科技为代表的先进生产力,是相契合的,而且具备很大的冗余度,升级空间。

客观的讲,作为人类历史上,如此大规模的先进生产力融入社会的实验,第一次就能够获得巨大成功,整个过程顺利的让人吃惊,实在有些意外。

这就得说到,中国“人民的主观能动性”,在其中所起到的,抹平间隙,润滑磨合的作用。

这个“主观能动性”,正是由中国的历史,传统文化而来。

对于中国的历史,传统文化的威力,我们实实在在的,是太低估了,一旦他被放到了合适的位置,爆发出来的力量,何等惊人。

今天,太多的人,说美国这样,说美国那样,摆出种种数据,列出种种说法,理由。

我就问一句,今天的美国,禁“TT”,封“5G”,连高铁建设都推动不了,在这些“先进生产力”的面前,疲态尽显,他的“制度优越性”,体现在哪里?

在时代大潮之前,美国难道真的能够“逆天而行”,推动地球倒转,让时光逆流?

美国,的确曾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有着“制度优越性”的光环。

但是,“时代变了,大人”!

我是“胡思新语”,看到这里的各位,顺手留个赞,也可以留言交流,多谢!

人们常说:“病入膏肓”怎么理解呢

很多人问过我这个问题,“病入膏肓”的意思就是病情很重,已经无力回天了。那么这个成语是怎么来的呢?膏肓又是什么意思呢?我今天就来好好解释一下:

古人把心尖脂肪叫“膏”,心脏与膈膜之间叫“肓”。

原来“膏”和“肓“分别是心脏周围的两个部位。而当疾病在肓之上,膏之下,用灸法攻治不行,扎针又达不到,吃汤药,其效力也达不到。这病在古代就是实在没法子治啦。后来,就用“病入膏肓”来形容病情很重,已经无法再医治了。

那么,“病入膏肓”这个成语是出自哪里呢?

《左传·成公十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 意思是说疾病要是深入到肓(心脏与膈膜之间)之上、膏(心尖脂肪)之下,那就任何药力都不能达到,因而也难于治好。后用“病入膏肓”形容病情严重到了无法医治的地步。也比喻事情严重到了不可挽救的程度。

翻译如下:

春秋时期,晋景公得了重病,听说秦国有一个医术很高明的医生缓,便专程派人去请来。

医生还没到。晋景公恍惚中做了个梦。梦见他的病变成了两个童子,正悄悄地在他身旁说话。

一个说:“那个高明的医缓马上就要来了,我看我们这回难逃了,我们躲到什么地方去呢?” 另一个小孩说道:“这没什么可怕的,我们躲到肓的上面,膏的下面,无论他怎样用药,都奈何我们不得。”

不一会儿,医缓到了,立刻被请进了晋景公的卧室替晋景公治病。诊断后,那医生对晋景公说:“这病已没办法治了。疾病在肓之上,膏之下,用灸法攻治不行,扎针又达不到,吃汤药,其效力也达不到。这病是实在没法子治啦。”

晋景公听了,心想医生所说,果然验证了自己梦见的两个小孩的对话,便点了点头说:“你的医术真高明啊!”说毕,叫人送了一份厚礼给医生,让他回秦国去了。

六月丙午这天,晋景公想尝新麦,派甸人献上新麦,由庖人烹调。这时景公把桑田的巫人叫来,将煮好的新麦给他看,然后杀了他。

将要吃新麦的时候,景公肚子发胀起来,走到厕所,跌入厕所里死去。有一个宦官当天早晨梦见背着晋景公升天,到了下午,他(果真)背着景公出厕所,于是就把他作了殉葬人。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