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担任阳谷县“都头”,一年俸禄有多少折算成人民币多少钱?武松当上都头之后,为何不想办法给武大郎换个工作_阳谷县_宋朝_县尉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都头 阳谷县 宋朝 县尉

本文目录

  • 武松担任阳谷县“都头”,一年俸禄有多少折算成人民币多少钱
  • 武松当上都头之后,为何不想办法给武大郎换个工作
  • 梁山四大都头,谁最敬业
  • 如果武松是华阴县的都头,陈达还能一刀秒之吗
  • 武松徒手毙虎,为何只是个步兵都头
  • 为什么说起孩子的教育很多家长都头头是道,感觉自己就是教育专家
  • 宋江押司和武松都头谁权力大
  • 宋朝的押司(宋江曾任此职)和都头(武松曾任此职)两个官职有何区别
  • 宋朝的都头和提辖哪个级别高
  • 武松在阳谷县做了“都头”,都头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

武松担任阳谷县“都头”,一年俸禄有多少折算成人民币多少钱

行者武松所担任的县城“都头”,一年的俸禄换成人民币有多少?

长辈们都说老不读《三国》少不读《水浒》,这句话其实已经不适用于现在生活中。说起《水浒传》中的武松,相信大家伙都不陌生,可以说他是整个水浒中真正能够做到“路见不平一声”的英雄。

武松是真实存在的

很多人以为武松是《水浒传》里杜撰的人物,其实不然,在宋元交替的时候,《宋江三十六人赞》这本历史著作中,就记载了历史上真实的武松。

书中写道:“汝有婆塞,五戒在身。酒色财气,更要杀人。”

历史上的武松跟水浒里的一样,都是义薄云天、豪气十足的英雄。当然啦,施耐庵笔下的武松形象更为生动饱满,这才导致了后世之人只知道水浒的武松,并不了解历史上的武松。

武松家境困苦、四处漂泊的人生

施耐庵老先生笔下,武松不仅是一个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大英雄,他同时也是家庭贫寒、人生困苦的一个悲情人物。

武松是山东清河县人,上面也说了武松出生于穷苦人家,所以他很早就跟着北宋末年武术家周侗学习武术。

受到师傅点拨之后,武松的武功变得高强,自然脾气也暴躁了许多。学成归乡之后,在一次跟他人争吵的时候,不小心把人家打上了。

武松被迫离开家乡,一路逃跑到柴进的府上。没想到武功这么高强的武松也有身子骨弱的时候,他在逃跑的路上感染了疟疾,所以就一直在柴进家里养病。

等到风声过后,武松就打算回家了。就在武松回家的途中,发生了一件闻名世间的大事,相信大家都能猜出来,那就是景阳冈打虎。

当时的武松赶路回家途径景阳冈,因为已经马不停蹄两三天了,所以就停留在景阳冈的一个小店中吃饭。

大家也知道,这些江湖豪侠吃饭的时候都喜欢喝酒吃肉,武松自然也是如此。所以他坐下之后,就让店家上了几碗酒、切了两斤熟牛肉,“三碗不过岗”的典故也是由此而来。

喝多了武松比以往胆子更大了,到了山上遇到大虫居然毫无畏惧,利用他的武艺跟大虫打斗了起来,最后拿起哨棒终结了这只大虫。

武松在景阳冈打虎这个事迹被店家传到江湖中,武松从此在江湖中留下了一己之力对抗大虫的威名。

宋代官府们非常看重武松这类人才,自从打虎这事出来之后,阳谷县县令直接邀请他担任本地的都头,可以说是成功进入了宋朝的官僚体系中,吃上了皇粮。

这下,武松的人生可谓是逆袭了,无论走到哪里,都有人尊称他为“武都头”。

这武松当上都头的故事就说完了,下面解答一下题主所问的问题,在宋代担任都头的一年俸禄有多少呢?其实这也是很多朋友好奇的事情。

宋朝的薪酬制度

根据《宋史·职官志》的记载,宋代的官员分为两种,一种是在编制内的,这些官员是拿着朝廷俸禄吃饭,而另一种是没有编制的小官,这些人的俸禄完全靠地方官府发放。

宋朝可以说是古代各王朝中经济最为繁荣的时代,就连著名史学专家陈寅恪都对宋朝有着非常高的评价:“华夏千年文明演变,在宋朝登上了最高顶峰”。

经济发展好自然税收就多,税收多朝廷给官员开工资自然也是比较高的,而宋朝官员们的薪资待遇可以说是各朝代最好的了。

这些在编制内的官员们不仅有常规的俸禄和赏赐的田地,还有各种餐补房补衣补,可以说比我们公务员的福利都要好。

就像水浒中的高俅,他是编制内太尉级别的官员,他每年几乎都能拿到三千贯钱的工资,再加上这么多的补贴,按照一般大米的购买价格换算一下,相当于150万人民币了,这工资真的高。

那没有编制的官员待遇跟编制内的待遇就天差地别了。

没有编制的官员可以说就是临时工,他们的工资一般都是地方官府自己想办法发放,可以叫做补贴。

就比如宋江,他在上梁山之前就是做一个编制外的押司,也就是保安队长,有时候连工资都收不到,只能靠别人给他发的补贴过日子。

让武松非常得意的“都头”呢?其实这个职位比押司都不如,都头只不过是县令任命的,所以武松的工资是县令自个儿出钱补贴。

看上去好像威威风风的,逢人都尊称他为“武都头”,这只不过是因为他景阳冈打虎打出来的名声,跟职位压根没一点儿关系。

那武松的工资到底有多低呢?

因为没有进入编制的官吏是不能够得到朝廷给予的俸禄福利的,他们的工资只能靠地方官府发放,而这就跟所在地的经济发展、税收数量有很大关系了。

如果是在经济发达的江南一带,都头一年的工资大概能有个八十贯钱,虽然比不上编制内的官员,但起码能够维持正常生活。

但是武松所在的是阳谷县,阳谷县只是宋代的一个小县城,经济不发达税收少,连县官府自己都非常穷,这都头的工资自然就低了。

根据一些史料记载,像阳谷县那么贫困的县城,一个都头一年的工资大概有40贯钱左右。在北宋时期,一贯钱大概能够买一石大米,那武松的工资大概能买40石左右。

那40石的大米,一石大米相当于125斤米,也就是说武松一年的工资能够买到5000斤大米,按照现在最普通3块钱一斤的米价算一下,一年也就只有15000元。

15000元是什么概念?辛辛苦苦干了一年,每个月也就一千出头,放到现在还没达到最低工资的标准,属于贫困户,还得接受精准扶贫的扶持,武松也太难了吧。

小呆说

原来我们心中的那个打虎英雄的生活也这么困难,按书中描述,武松没有找女朋友,也不爱去什么烟花柳巷之地,所以这点钱还是能够满足他温饱的。

但是,按他动不动就两斤牛肉一壶白酒的生活,这点钱确实不算什么,毕竟古代牛肉的价格可是很高的,只能说他可能还有别的来钱门路吧。

虽然这个官职看上去是吃皇粮,毕竟挂靠这县官府,还算是一个比较体面的工作吧。不过武松并不满足于此,毕竟他的能力配得上更高的位置。

所以武松后来接着给哥哥报仇的机会退出官场,上了梁上,以自己的武艺和智谋逐渐成为了威名四海、勇猛无比、有情有义的英雄好汉!

武松当上都头之后,为何不想办法给武大郎换个工作

题主的意思是,武松当上了县里的都头以后,怎么就不想着给武大郎弄个好一点的工作,抑或寻个衙门差事干一下?首先说,武松这个“都头”,书中有明确介绍,“步兵都头,管着二十个使枪的头目,二十个土兵”,实际也就相当于带着几十人的捕头。武松给哥哥找份工作,带入自己麾下当巡捕是不行的,因为武大郎身高不够。宋元明清时期对于巡捕的身材和武力是有要求的,再不济也不能是身高只有根号二,非安插进去,一看就是走后门。就跟校篮球队一样,你就算是当篮球队队长,也不能安排既不会打球,也没什么身高的亲戚进去,你当篮球队是你家开的啊?这是其一。

其二,或许有人会问,武松为何不想办法让哥哥干点其他营生,而不是去打炊饼。这就有些好笑了,人家武大郎卖炊饼,一个月至少能入三四千文,刨去房租和材料费,纯利润可能达到两三千文。这个收入已经非常不错了,要知道,在那时,大城市做工的正常男劳力,一月也就得两千文。武大郎卖炊饼,租二层商铺,吃穿不愁,干嘛要换工作?换什么工作?去衙门当月入八百、一千文的看门老头?还是编些花篮卖?


总之,于情于理,武松都没必要安排哥哥干其他工作。不过,倘使武松的官职再高一些,武大郎便很有可能不必干那些卖力气的活了。

梁山四大都头,谁最敬业

梁山四大都头,谁最敬业?

第一位,阳谷县都头武松;

第二位,郓城县都头朱会议仝;

第三位,郓城县都头雷横;

第四位,沂水县都头李云。

论名气谁也不敌武松,但武松匪气太重,重义气,不分是非,支持张青孙二娘夫妇开黑店卖人肉的恶行,他还不那么服从管理;

第二位,朱仝虽然像貌堂堂,但也经常通匪通贼,更谈不上敬业;

第三位,雷横,他更没有是非观念,凭意气用事,也谈不上敬业;

第四位,李云,他倒是梁山上四个都头里最为敬忠职守。李云身为沂水县的都头,却没有雷横那种贪财敛物吃拿卡要的恶习,书中说他既无老小,也无家当,说明他平时还是清正廉明的,而且看他捉拿李逵的架势,也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的好都头,只可惜被自己的徒弟朱富出卖,没办法上了梁山,他本不愿为盗,所以上山之后也没有什么表现。

因此说他是四都头中最为敬业的一位,一点也不为过。

如果武松是华阴县的都头,陈达还能一刀秒之吗

这是个假设问题,我们就假设一下,先解释清楚题目,少华山霸主,陈达,武艺超群,曾经与华阴县都头交手,一刀就砍了华阴县都头。

那么,华阴县都头,换成武松,能不能打过陈达?会被他一刀砍死吗?这个问题,很简单,我想,精明如武松,在这样的对峙面前,会退避三舍。

为啥?首先,马匹和大刀的组合,在武松的双足和双刀面前,是碾压般的绝对优势!冲力,速度,大刀长度,足以在一个回合之间,决定武松的生死存亡。

冷兵器时代,骏马,长刀,绝对秒杀步兵,所以说武松不会应战,所谓的高强武功,在绝对力量面前,不堪一击。当然,如果陈达下马,另当别论。

如果陈达下马,武松出军,陈达跳马,武松支炮,你拱卒,我上相,这一盘棋,你来我往,谁输谁赢,就很难讲了。哎,怎么说到象棋了?不过,道理差不多就是这样。

武松徒手毙虎,为何只是个步兵都头

武松的老大只是个县令,武松的都头算是左膀右臂之一了,还想咋滴。你是不是傻,如果你只是个连长,你手下有一个全能兵王,你最多也就给他个排长,副连。难道你能给他个营长当当

为什么说起孩子的教育很多家长都头头是道,感觉自己就是教育专家

能头头是道地道出方式方法的家长肯定是经过实践才得出的经验,他们肯定是由多次跟孩子打交道的过程中摸索出孩子的特点,慢慢地把孩子培养到成材所积累的第一手材料。为了让有困惑的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少走弯路,他们积极地拿出自己的经验是值得称颂赞扬的。

题主的问题有贬于平台交流的家长。教育专家也是经过他们的父母不懈努力教导的结果,没有一个教育专家是天生的。我国大教育家孔子,他小时候也很顽皮,早年丧父,他是由他的母亲一手抓养起来的,为了他的前程,他母亲也是费尽周折,才让她的父亲收孔子为学生,最终让孔子成为中国古代最有影响力的教育家。孟子也一样,正因为有孟母的三迁教,才成就了孟子的辉煌。如题主之意,难道专家是自成的不成?

我们老家有两户人家,两家的长辈都不识字,其中一家是回民,有十一个孩子,七男四女。过去是集体,靠挣工分糊口,这老俩口起早贪黑,除了在生产队挣工分,还要将五个孩子送学读书,其余的孩子太小上不了学。他们的俩大娃上了初中就逃学,其他孩子也看着样子不学习。有一次老师家访,把实情告诉了家长,这对夫妻,当天晚上就跪在地上不起来,把自己没文化的辛酸故事整个端了出来,直哭得孩子们跪地求饶,并个个许诺认真学习。从那以后,这家的孩就像着了魔,个个奋发图强,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个个成了尖子生。等他们陆续高考时,一年一个或两个大学生从他们家走了出去。我和他们的小儿子是同班,他经常说好好学习是为了父母安心,一定要考上大学,否则会被哥哥姐姐们瞧不起的。结果,他们家九个孩子都是大本出身。想想看,那时的铁饭碗多难考。那么出色的学生意然是目不识丁的父母教育的结果,他们的父母谈起经验,就一句话“不能由着孩子的性子胡来,得让他早点明白世道。”

还有一家是汉民,四个孩子,在文盲父母严励的教育下,穷家出才子,一个博士,两个研究生,小丫头大本。看着成材的孩子,众乡亲个个眼露羡慕之光。他们的经验就是“学习就是对自己的前途负责。”过去除了父母哪里找专家去?十里八乡的人都去两家取经教育孩子。

专家只是个称呼,他也不会面面精通。家长不是专家,如果他有成功的经验,那他就有过人之处。人们常说农民没素质,这话我就听不惯。有一年公司组织员工去海南旅游,在傈族村寨喝特色鱼汤,一桌就上一小罐,我们桌上就有个大学文凭的技术员,汤罐刚上桌他就抢过勺子,盛了满满一碗汤。我偷眼看他怎样喝,谁知他喝不习惯那汤,把喝在口里的汤又吐回碗里,然后趁人不注意,又把他那碗汤倒回了罐里。看着那一幕,我直呕了一天,以后每想起来都作呕。谁说大学生的素质一定比农民高呢?同样,专家也有真才的,也有凭文凭的,家长的经验不比专家,起码对自己的孩子是最有用的,因为,适合自己的经验才是真经验。专家的理论多精湛,如果不适合孩子那也什么也不是。

宋江押司和武松都头谁权力大

一文、一武,上山前武松的名气、官要大些。上山后宋江是及时雨是一把手。虽然官大了,但不好干,所以才有了招安一说。

宋朝的押司(宋江曾任此职)和都头(武松曾任此职)两个官职有何区别

你还真别说,在《水浒传》中押司和都头还是有交集的。在武松打虎之后。阳谷县知县已掩盖不住对武松的欣赏,随即想让他当县里的都头,武松自然很乐意,之后知县就安排押司给武松办手续:

随即唤押司立了文案, 当日便参武松做了步兵都头。

所以说宋江在自己的押司时期应该也会管一堆杂七杂八的事情。那么押司和都头是两个职位,自然职别不同,我们分开讨论。

先说都头,在《水浒传》中武松这个步兵都头之位权责也比较简单,就是维护维护县内秩序,帮上司执行执行公务,放到现代就算个地方刑警队长。但要注意的是,北宋在县级里是没有都头一直的,那时的都头可是直接隶属皇城内部调动的皇宫警卫队,并且各路城防军中的军官们也可以用都头称呼之,所以武松这官职有虚构的成分在里面,但但从字面意思我们也比较好理解它的含义。

而宋江这押司也是一个吏名,有点类似现在的办公室文员,一般就写写文件,作作统计、招呼招呼领导,但遗憾的是,古代没有电脑没有打印机,押司有时抄写上面安排下来的文件只能手把手一份一份的抄,因此押司的权利并不大。而在《水浒传》中,宋江这押司的权利感觉逼格就很高了,要知道在何家兄弟侦查生辰纲案子时来到郓城县首先就去拜访宋江,这样一来宋江又颇有“通行官”的感觉。所以宋江的押司之权在小说中也得到了放大,没听说过上级到下级办事还要和秘书打招呼,咱们也不必纠结,不然宋江如何通风报信呢。

大概的区别也就这些了,具体详细的工作内容大家有兴趣再查史料吧。最后多说一句,给武松办入职手续的押司也不妥,常理来说这个工作应该让主簿归档,唉不纠结了,反正是小说~


文/逻辑文史游

小说中的官职和现实中的区别还是蛮大的~

宋朝的都头和提辖哪个级别高

官宦,分官和宦;官吏,分官和吏。以上都是对官家统称,有区别,有大小。古代官吏也分朝廷任命、地方任命或雇佣。

呼延灼、杨志、秦明、董平,这些人都是朝廷任命将领,属于比较有来头的。与前几位相比,鲁大师和打虎英雄只是小巫见大巫。

鲁提辖和武都头名头都很响,他俩是什么官?谁级别更高?分析下便知。


打虎英雄武都头


都头只是个通俗称谓,宋朝并无此官方称呼。“头,今晚什么任务?“武都头大概就类似这里的“头“,属非正式称呼,俗称。


①阳谷县编制丨

知县老爷☞ 一县之长,县里大小事都管。

县丞☞知县老爷得力助手,协管县政事务。

主簿☞责粮税、户籍、记录等事务。

县尉☞责治安、捕盗等事,俗称捕快头。


以上职位从高到低,都是由朝廷任命,县太爷无权任命或提拔下属官员。小县编制里,主簿和县尉有其一即可。

大家看到了,上述编制中并无都头一职,但看得出武都头应该隶属于“县尉“体系。看来,蜚声阳谷县的武都头有点让人失望啊。


快看啊,武二要对女人出手了……

②关于都头丨

都头属县慰下一个小头目,换今天说法就是“武队“、“武头“,是平时的俗称、尊称。

“都“,是古代一个小军事单位,“都头“自然是军职名。后来被引用到县衙作为俗称,表对衙役们的尊重,好比“衙役大哥“。


县里官员通常会挑选一批小吏为县衙服务。当然,这些小吏们在当地往往有些关系或小能耐,便于县衙日常办事或疏通。比如武都头,当地红人,出门办事方便多了。

关键来了☞ 武都头由县衙任命,与朝廷任命的主簿、县尉有本质区别。都头属于吏,不在编,不食朝廷俸禄。后二者属官之列。


小结☞ 可见武都头并非什么正式官,因为能耐和名气,被县衙选拔为小吏,最多是领衔普通衙役的小头目,去留也有县衙说了算。不过,都头可办很多实惠事没错。


倒拔垂柳鲁提辖


提辖☞“管领“之意,是宋朝州郡县设置的地方官,属非常基层的地方武官。《水浒传》里,鲁智深是渭州经略府提辖。

宋经略府,类似唐节度使,但实权少了,掌边疆以及全国各路兵民的军政长官。提辖就负责地方军队(如郡县)训练、教阅等,同时也督捕盗贼、罪犯一事。


小结☞ 可见,提辖是地方小军官,主要辅助县太爷等长官,训练地方军队,维护当地治安。尽管官职不大,也是正式任命的军官,还是很实用的,在当地可以像螃蟹那样走,六亲不认的步伐也是有资格的。

所以,嚣张的镇关西见到豪横的鲁提辖,还是老老实实的。鲁提辖是官不是小吏。


小编陈词


武都头,只是个名号很响亮的小吏,是由县衙“招聘“选拔的雇佣人员,主要辅助县衙处理治安等琐碎事务。大概相当于衙役的小头目,有仨俩跟班,武都头不在编。

鲁提辖,人家是正式被任命的官员,背后还涉及军队。尽管只是地方小军官,但管地方军训,也管地方治安,上下皆通,好使的多。


另外,宋押司和武都头一样都是小吏。梁山名号最大的是80万禁军林教头,这只是称呼,可以理解为武术教练和顾问之一☞枪棒系列的。教头并不是官名。


你看人家花和尚这气势!

不在编的小吏武都头,级别肯定比不了正式小军官鲁提辖。二人出场气质也不同。

武松言语不多,个性有点愣,有点狠,有点痞。鲁智深则喜欢吹牛,“哈哈,洒家……“说话带着肢体语言,气场强大多了。

呼延灼他们则明显沉稳老练,自带将领气势。

武松在阳谷县做了“都头”,都头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官

水浒传中介绍人没摆脱官本位套路,和现在一样,无论什么人,只要和体制沾点边,都要把职务介绍出来,而且还要渲染的似乎很大,比如林冲的八十万禁军教头,鲁达的提辖,武松的都头。

水浒中还提到了各种官职,实则有些是不准确的。包括宋江的押司,武松的都头,林冲的教头都称不上官,只能算作吏员。宋代官员和吏员界限分明,一旦为吏,基本是终生为吏。

宋代县级治安分隶县尉、巡检。两者地位相当,基本从九品。县尉治县城,而乡里归巡检,可以一县数寨,也可数县一寨。巡检司是县派驻重要关卡类似现在检查站之类公安机关。比如水浒传中的清风寨应是设在清风镇的巡检司。

县尉司所辖治安人员称弓手,巡检司所辖称土兵。弓手为雇佣,土兵为招募。宋哲宗以后都用当地人员,不算军人(禁、厢兵),也非民兵(乡兵),而是专职公安人员,隶路提点刑狱司(类似省公安厅)。

都头这个职务在宋代是真实存在的。宋代旧军制厢、军、指挥、都,“都”是四级编制的最末一级,员额一百人。“都”的领兵官马军为军使、副兵马使,步军为都头、副都头。类似于现在连级。

除禁、厢军外,地方上土兵也采用都的编制。我们可以把禁军理解为大部队,厢军理解成武警,土兵、弓手之类理解为地方警务人员。

而弓手按县之大小,北宋一般十人到五十人不等,一般少于都,头领有时为十将、虞侯之类的节级。但武松、朱仝、雷横之类都是县尉司弓手(警员)的所谓都头,知县可以直接任命,不属于公务员,算是知县聘用的合同工,地位更低于禁军厢军中的正式都头。可以比较为现在一个县的刑警大队大队长角色。

另外,宋代不分马兵弓手、步兵弓手。宋代所谓“马军”称谓,必为禁、厢军(宋代缺马,马军未必有马,但是一种身份)。

所以,武松的“都头”在当时算不上实际意义上的“官”。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