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县衙师爷都负责什么工作
- 刑名师爷结局是什么意思
- 古代的“师爷”是一群怎样的特殊存在
- 清朝大才子纪晓岚,为什么会把师爷叫做“四救先生”
县衙师爷都负责什么工作
绍兴出师爷,古时是不入体制的”公务员“一等秘书,他的俸禄是”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中提取的,朝廷没有师爷的”工资单“。
想要肥一点就得多出出金点子(馊主意)。盘剥本县的乡绅,百姓。
另外一个就是拿钱买来的县官,官场程序一巧不通,上奏朝廷折子也不会写,怎么办?师爷就大展”才华“全权代表又有一手的漂亮的毛笔字,皇帝也看不出什么毛病,县官只是个摆设,真正掌权的是师爷了。
师爷一般是很聪明的,一般都是”绍兴师爷管理学院毕业的。包括捕头,衙役的工资都是县大老爷发的。
历史就这么简单,不复杂!
刑名师爷结局是什么意思
最后是夏一刀死了,俆知县是结社幕后镇海首领,真正的大首领是锦衣卫总指挥使,段平和孟天楚谁和夏凤仪在一起没演出来,反正三人很暧昧。
古代的“师爷”是一群怎样的特殊存在
看古装剧时,审案主官(县令或州府长官)的身边,总会站着一个时而与之窃窃私语的学究式的人物,那个为主官出谋划策的人,就是人们常说的“师爷”。比如,包公戏中的公孙策,就是古代师爷中的典型代表(虽然他只之戏剧作品中的虚构人物)。
那么,“师爷”是怎样的一个群体,他们在古代官府中又起着何种作用呢?
1、“师爷”是如何得名的?
“师爷”是民间的俗称,它的正式称谓应为“幕友”或“幕宾”。所谓的“幕”,指的是古代将军行军打仗时帐篷(即民间俗称的“帅帐”、“中军帐”),文言词就是“幕”。古代将帅出征,由于流动性很大,没有固定的指挥所,就以“幕”为府,故称“幕府”,而入帐辅佐的参谋人员则统称幕僚。
后来,“幕府”就成为各级军政官署的代称。由于从事参谋工作的人员,并无官阶、编制,是各级主官自行聘任的,所以称其为“友”为“宾”,即“幕友”、“幕宾”。古人之所以将入幕参谋定性为“友”为“宾”,是与他们的身份地位有关的。
清人平步青在《霞外捃屑》中称:“应是聘者,率呼之曰‘友’。友于义何居?曰以属(下属)则‘寮’,以德则‘师’,以礼则‘宾’。寮近乎卑,师过乎尊,宾介乎尊卑之间,故曰‘友’。”
“幕友”、“幕宾”,是主官对幕从人员的称呼,含友敬之义。而“师爷”的称谓则出自主官的下属之口——府内衙役、仆从尊主官为“老爷”,幕友是老爷的朋友,当然也是“爷”,所以称其为“师爷”。
2、“师爷”的进化史
“师爷”这个特殊职业,历史也是非常悠久的,它最早可上溯到周代的“幕人”。幕人是掌管王室帐篷的事务官,帝王出宫时,幕人得用帐篷搭建好帝王的临时住所,布置好办公桌椅。其职责相当于现在的办公厅后勤处长之类的人。而奉命出征的将帅,入幕之人的职责又有一变,其职责中又兼参谋顾问之能(即古人所说的“参谋记室”)。
从幕者的地位,到汉代有了很大提升,甚至能断人生死,所以,此类幕人又有了一个非常血腥的名字,叫“刀笔吏”。《史记·李将军列传》就记载了这样一个细节,飞将军李广出击匈奴时,由于迷路错失战机,大将军卫青让李广到幕府去接受幕僚的质询。李广到幕府后,对他的手下人说:“我今年六十多岁了,怎可逃刀笔之吏(的责难)。”于是引刀自刎。幕府刀笔吏的厉害,由此可见一斑。
而到了三国时期,曹操、孙权与刘备的帐下,都集结了大批谋士,其性质也都是入幕之宾。只是,那时的幕宾,工资都是由朝廷发的,混得好的,可以直接掌兵,如蜀汉之诸葛亮。
宋代以前的幕府工作人员,都拥有“公职人员”的身份,如果跟对了人,今后的进步是非常快的。如李世民为秦王时,身边慢慢集结了一大批才华出众的参谋,史称“秦王府十八学士”,他们分别为:杜如晦、房玄龄、于志宁、苏世长、薛收、褚亮、陆德明、姚思廉、孔颖达、李玄道、李守素、虞世南、蔡允恭、颜相时、曹许敬、薛元敬、盖文达、苏勖。这是一份非常奢华的名单,此后,多人都出将入相。
真正意义上的、作为一级主官自行聘任的“师爷”,到明代才慢慢兴起,由此,慢慢形成一种特殊的职业。从业者多为“越人”,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绍兴胥吏帮的兴起,绍兴胥吏帮,最后发展成遍布清代各地官场的强大的“绍兴师爷”帮。清代官场有谚语云:“无绍不成衙。”这里的“绍兴”,指的是清代的绍兴府,包括山阴、会稽、萧山、诸暨、余姚、上虞、嵊县、新昌八个县。
清代是师爷的全盛时代,也是师爷活动的主要时代。清代地方主管官吏,上自总督、巡抚,下至知州、知县,一般都要聘请若干位师爷帮助自己处理政务。以州县而论,清代全国共有1500多个州县,绝大多数州县都聘有师爷。每一州县的师爷多则十数人,少则二三人,全国州县师爷不下万人。
3、古代官场的“职业经理人”
“师爷”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在中国的吏治文化中,占有不可小视的作用。尤其是到了清代,师爷的作用达到峰巅。他们本身虽然不是官,但是所办的都是重要的官府公事,成为官场中的一群特殊的“职业经理人”。他们手中掌握了相当一部分官府的实际权力,虽说是佐官以治,实际却在很大程度上是代官出治。
“师爷”们的角色也是有所分工的,在清代官衙里,就活跃着如下四类:刑名师爷、钱粮师爷、挂号师爷及书记师爷。
1)刑名师爷,主要承担一地的司法、审判及社会治安,就是戏剧中站在县太爷身边的那个人。刑名师爷是辅佐州县官吏从事诉讼活动的“幕后法官”,所管内容基本涵盖了所有的刑事案件、民事案件,乃至狱政事务,是集公桧法司于一身的、维护一地安定的要员。
2)钱粮师爷,主要承担一地的税赋征收及财政管理职责。古代的赋税征收有两种形式,可以是钱,也可以是粮。钱粮师爷的核心工作是钱谷赋税,但在实际工作中还承担了许多杂事,包括“强占田界”、“争房索债”等民事诉讼的调停和“俸工兵饷”、“河工碎修”、“常恤贫人”等公共事务的办理。其工作范围大致涵盖了现在的财税、民政、社会福利、民事调解、民兵等种个领域。
3)挂号师爷,又称“号件”,是州县之中从事公文管理的职业人员,负责登记、汇总、归档、分发所有出入州县衙门的公文、书札,制作表册,并监督审查、催促办理,以防公事逾限。这种职责与现在警卫处、收发室、督导室、市长热线及档案馆等相符,事虽杂,但是作用却不可小视,离开他们,衙门的正常运转都成问题。
4)书记师爷,又称“书启”或“书禀”,主要工作是为州县官书写信函和起草公文,办理一切事上接下、交际应酬、通候往来的文书。相当于现在的秘书处、外宣办、接待办。相比而言,书记师爷是最清苦的。
4、最后的谢幕
师爷在古代官场,有其特殊的存在意义,他们调节着州县官与百姓的关系,在地方的政务运作中起桥梁纽带的作用,使得地方行政能够有效运行。晚清,曾国藩幕府人才鼎盛,形成近代军阀幕府,影响一直延续到民国。
但是,当师爷这种私人势力介入地方权力后,其职业道德的约束若经不住利益和权力的诱惑,贿赂交通、私通消息、暗通关节、营私枉法,势必会导致行政效率低下、腐败丛生。所以,到了清末,这种弊端日益显现,也为其退出历史舞台种下隐患。
清朝晚期,随着中西交流的日益频繁和加深,传统的师爷体制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著名洋务派官员张之洞向皇帝上奏,呼吁改革师爷制度,被采纳,师爷的历史宣告终结。
清末幕友制度的终止,并没有从根本上杜绝具有“师爷性质”的这一职业,比如张之洞不聘刑名师爷,改设刑名师爷为科长,成为督府中的正式岗位。省、道、府、州、县各级衙门都纷纷效仿。至此,名义上的“师爷”虽然消亡了,只不过是他们从体制外又回到了体制内,从幕友角色又重新回到了幕僚角色而已。
直到民国初期,还有幕僚的影子,它是清代师爷的尾声和惯性延续。比如姜文执导的电影《让子弹飞》中,葛优就扮演了个假汤师爷,也正是那个时代的反应。而师爷时代的真正谢幕,是到了1949年之后。
清朝大才子纪晓岚,为什么会把师爷叫做“四救先生”
白羽居士,为你答疑解惑。所谓“四救先生”其实指的就是师爷群体中,刑名师爷的尊称。这其实代表了以纪晓岚为首的,清朝社会上对于刑名师爷的普遍看法。刑名师爷主要是为其东家的利益服务,所取的角度当然是从官场利益、自身利益出发,并非站在法律的立场。一起跟白羽了解一下
一、 四救先生的故事
《四救先生》的故事出自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讲述的是一位曾经学习过“幕学”的书生,夜里梦见自己到阴曹地府游历,看见几十个衣着光鲜、品貌不凡的人正在被牛头马面们拿锁链捆绑拖拽到阎罗殿中受审,这帮人进去的时候还一脸傲娇,出来之后个个面带愧色,然后乖乖地被送往十八层地狱。
这位书生感到很奇怪,就向一位看起来比较和蔼的判官打听这些人的来历,那位判官居然笑着说:“这些人,有都是你的同行啊,你仔细瞧瞧,里面也许还有你的熟人也说不定”。书生赶紧撇清:“晚辈只是学了幕学,还没有入职在州县里面当师爷”。
判官笑笑说:难怪你不知道,这些人就是所谓的“四救先生”,他们有一个师徒相传的口诀,叫做“救生不救死,救官不救民,救大不救小,救旧不救新”。
书生又虚心请教,判官道 :所谓“救生不救死”,是指被杀的人已经死了,人死不能复生;如果连杀人者也要被判死刑,就要多死一个人,还不如想办法尽量让杀人者免于死刑。明面打着“上天有好生之德”的幌子,其实死者是否含冤就根本不在考虑之列。
所谓“救官不救民”,是说在处理上诉类案件之时,如果师爷真的给冤案平反,那么原来审理案件的官员就要倒霉了;而如果不准翻案,上诉人就会落一个诬告反坐减等处罚,最多也不过是个军流案件,所以什么“昭雪冤案”之类的想也不要想。其实是因为官场根系发达,一旦翻案就会牵扯到离任的官员,“官官相护”之下倒霉的还是翻案者。
所谓“救大不救小”,是指在处理官员犯罪的案件时,要避免把罪责归于高级官员,因为官职越大,遭受的处罚也更重,牵连到的官员也会更多,办案阻力更大;如果把罪责归到下面的小官头上,小官责任轻,处罚也轻,比较容易结案。至于那些小官是否真的有罪,那就不用理会了。
所谓“救旧不救新”,是指在官员在离任交接时如果发现仓库不足、赋税不清之类的职务类犯罪,就一定要把责任归到新来的官员头上。因为如果交割不清楚,则旧任官员就没法离开任所,羁留在原地,不但没法做出赔偿,还会给新官员使绊子,而新官刚上任,责任推给新官,他会在日后慢慢设法弥补。(鹅城的税收到90年以后,就是这么来的)。
原著中写道:这“四救”都是出于君子之心、行忠厚长者之事,不是有所求取、或者是有所恩仇。但如果固执于此,往往也会矫枉过正,顾此失彼,原想造福反倒作孽,本欲省事却致多事。刚才你看见的这些人就是如此遭祸而到阴曹受审。
二、“四救先生”的伎俩
那位判官将“四救先生”总结概括为,出于君子之心、行忠厚长者之事。这几句话的意思其实要让师爷们做好事、积阴德,造福子孙。因为讼师们鼓唇摇舌搬弄人间是非,笔墨纸间判人生死,最损阴德。周星驰的《审死官》中,宋世杰的孩子早夭,并非空穴来风。说得再直白一点,其实就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在“严峻刑法”行“平恕之道”。
纪晓岚虽为学者,却常年混迹官场,深知其中奥妙。这“四救”之中其实还隐藏了与之相对应的“四不救”,这其实就是纪晓岚为师爷们总结出来的一张“护官符”和“平安诀”。
在《三异笔谈》就提到清朝云南发生过的一桩案件:某村寨发生了连续发生了幼童病死事件,愚昧迷信的当地人就认为是“尸头蛮”作祟。符合传说中“尸头蛮”化身特征的,就是刚嫁到本村的一名新娘子。无知的村民们居然将大张旗鼓那新娘子给活埋了,还要到女方家里闹事。女方家里到县里喊冤,县官派捕快锁拿了几个带头的几个嫌犯。
到了写结案报告的时候,师爷跟大老爷一商量,新娘反正已经死了,要是把这一帮无知的村民以“谋杀罪”论处,又要砍下几颗脑袋,充军好几人。于是师爷本著“救生不救死”的基本原则,大笔一挥将案情因由改为“因口角斗殴而死”,主犯判“斩监侯”,到了秋审时果然得以减等发落。而那名无辜的女子,一缕芳魂却无法沉冤昭雪了。
前文《儿子弑父案,师爷发现月色中的破绽》、《捉奸于百里之外,师爷巧判“杀奸”案》、《高师爷出高招,消弭“洋教”大祸》、《江南名幕汪辉祖,巧破“伪钱”大案》,其实都是在这个基本原则基础上进行的断案。然而,到了乾隆后期,随着官场风气变浊,师爷群体也迅速走向腐败,贪官与奸幕沆瀣一气,社会评价一落千丈 。 道光之后的文人提到师爷,往往都会加一个“劣”字,以“劣幕”相称。像清朝前、中期有代表性的经典案件也越来越少。包世臣在他的政治改革建议书《说储》中就指责幕友“大抵刻薄奢侈,贪污无耻之辈”,只会在各级衙门“长恶图私”。
白羽点评:时过境迁,“四救先生”之流的脏官、庸胥早就没有了安身立命的社会基础。这个陈腐的词语已经随着大清王朝一起被埋入了地下。试想一下,如果在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现代司法面前,讲究“四救”原则,那就不成了徇私枉法,模糊是非界限,为贪官预留了除了腐败空间,成了颠倒黑白制造冤假错案的源头。因此,要摒除“四救先生”这种封建糟粕,完善审判管理机制,加快司法工作的正规化、专业化、阳光化、透明化、职业化,才能有效提升司法公正,让老百姓真正感受到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一点一滴地积累起对司法权威的信念,树立起对司法的信心。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