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高毋庸结局?清朝师爷邬思道简介 邬思道怎么死的_雍正_师爷_雍正皇帝

本文目录

  • 雍正王朝高毋庸结局
  • 清朝师爷邬思道简介 邬思道怎么死的
  • 雍正王朝为什么说十三爷能活92岁
  • 方敬斋人物简介
  • 历史上真实的邬思道是什么
  • 邬思道是一个怎样的人邬思道生平简介
  • 邬思道生平简介
  • 邬思道简介字什么哪里人 邬思道的资料
  • 《雍正王朝》邬思道原型是谁

雍正王朝高毋庸结局

雍正王朝高毋庸结局是被雍正杀了。

高勿庸一直在雍王府当管家,雍正在潜邸时,很多秘密的差事都交给了高勿庸处理,包括坎儿被赐药毒死,都是雍正一手策划,高毋庸一手处理的。

高毋庸知道雍正的秘事太多了,而一直为雍正出谋划策的邬思道本来也应该是这样下场的,聪明的邬思道最终用计从雍正身边成功脱身,也亏的雍正发发善心,放了邬思道一条生路。

雍正不用高毋庸还有一条原因,毕竟高毋庸是自己府上进宫的,一旦入了宫怎么安排,进了宫会不会恃宠而骄,很多事情都需要考虑。

而且雍正也担心高毋庸被八阿哥给收买,他为雍正办了很多秘密的差事,所以知道很多雍正的秘密。在雍正手底下,他并没有很多的油水,而且知道这么多秘密,是特别容易被收买的。

简介:

公元一七二二年清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北京九城戒严,康熙皇帝驾崩,举国震惊。继位者不是当了近四十年太子的二阿哥,不是精通经史的三阿哥,不是贤名远扬的八阿哥,也不是深受康熙钟爱的大将军十四阿哥,而是素有“冷面王”之称的四阿哥胤祯。胤祯并不是朝野看好的人选。他曾在江南“煸动”灾民闹。

清朝师爷邬思道简介 邬思道怎么死的

邬思道,一名斯道,字王露,清代绍兴人。康熙中屡试不中,因家贫,只得以游幕为生,寓居河南开封,腿有残疾。
本 名
邬思道
别 称
斯道
字 号
玉露
所处时代
清代
民族族群
汉人
出生地
绍兴
出生时间
康熙二十七年
去世时间
乾隆初年
主要成就
辅佐雍正帝
好 友
田文镜
目 标
辅佐胤禛登基
邬思道好读书,屡试不中,因家贫,只得以游幕为生,
寓居河南开封,也就是绍兴师爷。腿有残疾。河南巡抚田文镜慕名聘请邬入幕。李岳瑞《春冰室野乘》载,邬思道为田文镜写密折参隆科多而“宠遇日隆”。后来田、邬二人以事龃龉,邬愤而辞去。“自此文镜奏事,辄不当上意,数被谴责”。田又重金聘回邬思道。雍正帝也曾在给田文镜奏折写“朕安好,邬先生安否?”
邬先生名思道,字玉露,绍兴人。家贫,以游幕为生。邬思道自幼好读书,
科举不得意,当时的巡抚田文镜慕名聘请邬先生入幕,承办一件棘手的案件。盛名之下,果然与众不同,案子上报北京刑部顺利通过,不象以往屡遭批驳。这样渐渐取得田文镜的信任。 一日,邬先生对田文镜说:“君愿为吐气督抚,抑或庸碌督抚。”田文镜答,当然想做吐气督抚了。邬先生就说,“既然你想做吐气督抚,就得听任我替你办一件事,此事你却不可掣肘。”田文镜就问是什么事,邬先生就说:“我替你准备了一篇上皇上的奏章,如果这道奏章送上去,君的大业便可成。只是此奏章内容你一字也不能看,不知你能不能信任我”。 田文镜与邬先生相处了一段较长的时间,深知邬先生有胆有谋,于是慨然答应了。原来这篇奏章的内容是弹劾隆科多的,隆科多是雍正的娘舅,官居大学士,隆科多倚拥戴之功,常做越礼违法之事,雍正这时已对他非常厌恶,正想清除他而苦于无从下手,因满朝文武虽知隆科多不法,但慑于其权势,无人敢揭发。 邬先生摩透了雍正的心理,所以敢做这件人家不敢做的事。雍正看了奏节,正求之不得,立即将奏节发交六部核议,办了他的罪。从此,雍正对田文镜宠遇日隆,而邬先生也声名远播了。 田文镜对属下很傲慢,可对邬先生却很恭敬。邬先生著有诗集《游梁草》,其在田文镜幕府所撰的公文书牍,汇辑成《抚豫宣化录》以田文镜的名义刊行,这本书是绍兴师爷的枕中鸿宝。 以上就是出于清人笔记中的邬思道。补充一个典故:邬思道为田文镜府幕,声名日重,后来连雍正都知道了。有次田文镜上一道请安的折子,雍正批道:“朕安,邬先生安否?”

雍正王朝为什么说十三爷能活92岁

因为邬思道给十三爷算命说他能活到92岁,但是作为四爷的拥护党,十三爷一直为四爷瞻前马后日夜操劳,白天加黑夜46年乘2就是92岁,实际上他只活了46岁。

十三爷简介:

康熙帝第十三子(实为二十二子),与雍亲王胤禛关系最亲密。胤禛继位,封为和硕怡亲王,又出任议政大臣,处理重要政务。雍正元年,命总理户部。因胤祥对雍正朝的治绩助力甚大,遂得世袭罔替的许可,为铁帽子王。

雍正帝待他也非寻常,死后令享太庙,上谥号为“贤”,另赐有匾额:“忠敬诚直勤慎廉明”冠于谥前。为了纪念他的功劳,下旨将其名“允祥”的“允”字改回“胤”字,这成为有清一代臣子中不避皇帝讳的唯一事例。

扩展资料:

在电视剧里,比起十四阿哥,雍正关系最好的却是十三阿哥。这大概他们两人小时候的经历有关吧。雍正皇帝从小就不是由生母抚养,而十三阿哥有从小“丧母”。两个从小缺少母爱的皇子,在那个深宫里,多是相互照顾了。

要说雍正皇帝对十三爷有多好?看看这四件事就明白了。第一件事,雍正登基后,曾经给他的兄弟每人都发了23万俩白银。但是偏偏老十三不愿意全部接受,还退回了部分。雍正与这个弟弟感情深厚,他了解老十三的脾性。于是他决定换个方法吧来帮助他这个府上并没有多少银两的兄弟。

他吩咐十三爷府上的所有开支和花费都有国库来支付。这可是很难得的恩宠。但是十三爷依旧没有接受,直言拒绝了。一般这种与皇帝之间的争执,最后都是“遵皇命”。但是这一回雍正皇帝和十三爷之间,是雍正皇帝妥协了。

第二件事,雍正皇帝其实对于他那些兄弟都是十分地提防的。都是雍正皇帝是一位“杀伐果决”的皇帝。

但就是这样的雍正,他登基后不仅立马封了十三爷为怡亲王,还给了他这个亲王只为世袭的权力不仅如此,雍正皇帝还将一支很重要的军队交给他管辖。十三爷可以直接调动这支军队,不用通过皇帝。

这些都是很多皇帝都做不到的。第三件事。十三爷因为早年的监禁生活,身体落下了病根。所以他四十五岁的时候,就因病去世了。

好兄弟的去世,对于雍正皇帝来说,是一个莫大的打击。雍正皇帝不仅自己为了十三爷穿了整整一个月的素服,还要求大臣这一个月穿常服,还不能有任何喜事活动。要知道,这根本不符合亲王去世该有的“葬仪”。这些都超出了清朝的“葬礼”制度。

最后一件事便是在清朝,雍正皇帝登基后,他的兄弟为了避讳皇帝的名字,全部都由“胤”字辈改为了“允”。但是,十三爷是一个例外,只有他不用改名。这一点也看出雍正皇帝确实与这个弟弟有着深厚的感情。

方敬斋人物简介

剧中方敬斋的人物原型为汪辉祖。汪辉祖,字焕曾,号龙庄居士,浙江萧山人,生于雍正八年(1730),卒于嘉庆十二年(1807)。他十一岁时父亲去世,由嫡母、生母守寡抚养长大。十七岁时考中秀才,但家境贫寒,无力再参加科举,只得于二十三岁时跟随做官的外舅,当一名书启幕友。以后立志学习刑名(即古代法律),到了三十岁,终于成为一名刑名师爷,在江浙两省州县衙门应聘做幕,办了不少疑案,声名鹊起,为州县官争相聘请。乾隆中期 ,
东南沿海各省发现使用“宽水钱 ”甚多,朝廷怀疑有人私铸,下令严查 , 闽、浙总督尹继善委托汪辉祖查办此案。汪查明“ 宽水钱”系日本钱币 , 由商船带入, 非民间私铸,避免了一场冤案。尹继善对汪大加赞赏 , 感慨地说 :“做官治事不能不用读书人” 。
邬有道
据李岳瑞的《春冰室野乘.田文镜之幕客》记载,清雍正年间,河南总督田文镜手下有位名叫邬思道的“绍兴师爷”。邬先生名思道,字王露,绍兴人。家贫,以游幕为生。 一日,邬先生对田文镜说:“君愿为吐气督抚,抑或庸碌督抚。”田文镜答,当然想做吐气督抚了。邬先生就说,“既然你想做吐气督抚,就得听任我替你办一件事,此事你却不可掣肘。”田文镜就问是什么事,邬先生就说:“我替你准备了一篇上皇上的奏章,如果这道奏章送上去,君的大业便可成。
只是此奏章内容你一字也不能看,不知你能不能信任我”。 田文镜与邬先生相处了一段较长的时间,深知邬先生有胆有谋,于是慨然答应了。原来这篇奏章的内容是弹劾隆科多的,隆科多是雍正的娘舅,分享者电视,官居大学士,隆科多倚拥戴之功,常做越礼违法之事,雍正这时已对他非常厌恶,正想清除他而苦于无从下手,因满朝文武虽知隆科多不法,但慑于其权势,无人敢揭发。 邬先生摩透了雍正的心理,所以敢做这件人家不敢做的事。
雍正看了奏节,正求之不得,立即将奏节发交六部核议,办了他的罪。从此,雍正对田文镜宠遇日隆,而邬先生也声名远播了。 田文镜对属下很傲慢,可对邬先生却很恭敬。邬先生著有诗集《游梁草》,其在田文镜幕府所撰的公文书牍,汇辑成《抚豫宣化录》以田文镜的名义刊行,这本书是绍兴师爷的枕中鸿宝。 以上就是出于清人笔记中的邬思道。可见,《绍兴师爷》中邬有道即为李岳瑞笔下的邬思道。
《绍兴师爷》中的方敬斋,是一个不得志的师爷,一生都在现实中的困顿与理想中的得意中度过。在剧中,清末的科场腐败不堪,主考官完全视学子前程为儿戏,以致于满腹才学的方敬斋落榜并重新落入师爷的行当,而并无真才实学的董瑞却意外中了榜做了官,于是故事就这样开始了。然而可悲的是,方静斋并不知道自己落榜并无关才学只是糊涂的主考官草菅人命,在他的一生中,科举中第始终是心里的一个结,尽管他也时时为自己作为师爷的才华而沾沾自喜,但是却无时无刻不想着有朝一日能再次上京赴试以求功名,这件事情缠绕他一生。这其实是当时社会大多数士子的共同想法,更是众多师爷心中的最终理想。即使在今天,除非实在不想上学了,否则努力读书高考上大学依然是中国大地上众多学子的共同目标,更不用说在读书人出路本就很少的封建社会了。然而命运弄人,方敬斋几赴试都未能成行,这也并不奇怪,毕竟身为师爷,责任在身,并不是说走就能走的,而人到中年,琐事颇多,早没有了少年时期一心一意奔前程的资本。然而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当方静斋好不容易得了个机会做了个县令,却发现,原来师爷做得好并不一定就可以做官,以至于一到地方上就得罪了人,于是接下来的一切事情都变得举步维艰,最后落的个短仕一年就丢了官自己还大病一场。关于这一点颇可琢磨,到底是因为方敬斋做师爷做的太久所以变得不适合官场,还是 说方静斋本人就没有做官的特质呢?又或者是他那三代师爷的血缘害苦了他,他本就是一个做师爷的命?殊不见那胸中没有多少墨水的董瑞兄可是混的风生水起。也许有人天生就是做官的料,不服都不行,有人天生就是个谋士,如方敬斋如是也。可惜的是,方敬斋自己却不这么认为,朝廷给他外放一个县令,他喜出望外,认为是光耀了门楣,准备大干一场,而他所谓的干,是用师爷的手段与聪明去干作为父母官的事,这下就惹了众怒,当然这里的众,不是老百姓,而是当地的豪绅老大,所以他的官不好当,这点不用解释大家也可以明白。尽管董瑞这小子不是什么干净的官,但是他的有些话还是比较有道理的,做官就得左右逢源四下打点,更退一步说,即使你有理想有抱负,你也得想尽办法先保住你的官位,然后才能办事,否则一切都是徒劳无功,伤的是自己,这不能不说是一句箴言啊,可惜董瑞自己只做到了前半句,后半句是说给方敬斋听的,而方敬斋并没有采纳,于是造成了他们俩的决裂。同时我们又不禁感叹,幸亏当时他没有中第做官,否则,以他的品性与气质,是不是该早早地灰心丧气隐居山野了呢,这样,也就没有了师爷方敬斋传奇的一生了。悖论啊实在是悖论,而这样一种进退不得的人生困境即使在今天也很常见,所以说,方敬斋完全可以为古今无数沉沦下僚的知识分子做代言。
而问题是,沦为脏官的董瑞并没有预期中的被绳之以法以正视听,而才华横溢的好人方敬斋却两袖清风栖身草野,由此可以看见,官场中的好坏之分与普罗大众是不同的,方敬斋正是没有分清楚这点,所以造成自己在官场上的悲剧,但其心可慰的是,为官一任,方敬斋却是得到了地方百姓的爱戴,但是,胳膊拗不过大腿,自古而然。因此,《绍兴师爷》并不是一部爱恨分明嫉恶如仇式的剧,它只是讲述了一个师爷的经历,并通过这个人还原了当年的一段历史或者说是真实,而真实的世界是没有分明的爱恨的。

历史上真实的邬思道是什么

历史上真实的邬思道简介如下。

1、邬先生名思道,字玉露,绍兴人。家贫,以游幕为生。邬思道自幼好读书,科举不得意,当时的巡抚田文镜慕名聘请邬先生入幕,承办一件棘手的案件。盛名之下,果然与众不同,案子上报北京刑部顺利通过,不象以往屡遭批驳。

2、这样渐渐取得田文镜的信任。一日,邬先生对田文镜说:君愿为吐气督抚,抑或庸碌督抚。田文镜答,当然想做吐气督抚了。邬先生就说,既然你想做吐气督抚,就得听任我替你办一件事,此事你却不可掣肘。

3、田文镜就问是什么事,邬先生就说:我替你准备了一篇上皇上的奏章,如果这道奏章送上去,君的大业便可成。只是此奏章内容你一字也不能看,不知你能不能信任我。田文镜与邬先生相处了一段较长的时间,深知邬先生有胆有谋,于是慨然答应了。

4、原来这篇奏章的内容是弹劾隆科多的,隆科多是雍正的娘舅,官居大学士,隆科多倚拥戴之功,常做越礼违法之事,雍正这时已对他非常厌恶,正想清除他而苦于无从下手,因满朝文武虽知隆科多不法,但慑于其权势,无人敢揭发。

5、邬先生摸透了雍正的心理,所以敢做这件人家不敢做的事。雍正看了奏节,正求之不得,立即将奏节发交六部核议,办了他的罪。从此,雍正对田文镜宠遇日隆,而邬先生也声名远播了。

6、田文镜对属下很傲慢,可对邬先生却很恭敬。邬先生著有诗集《游梁草》,其在田文镜幕府所撰的公文书牍,汇辑成《抚豫宣化录》以田文镜的名义刊行,这本书是绍兴师爷的枕中鸿宝。以上就是出于清人笔记中的邬思道。

7、补充一个典故:邬思道为田文镜府幕,声名日重,后来连雍正都知道了。有次田文镜上一道请安的折子,雍正批道:朕安,邬先生安否。

邬思道是一个怎样的人邬思道生平简介

邬思道是《雍正王朝》中的一位角色。邬思道生于贫寒之家,虽然好读书但科举屡次不中,只能以游幕为主。后来邬思道被田文镜聘用,并且深的田文镜信任。此后邬思道看出雍正想要弹劾隆科多这件事,于是让田文镜呈上一篇奏疏,雍正皇帝则顺势将隆科多给治罪。实际上邬思道并非是虚构出来的人物,正史中确有其人,雍正也十分看重邬思道,但邬思道是个有自知之明的人,所以才能为自己换来一个善终的结局。

高鸟已尽良弓宜藏,邬思道冷眼旁观,早已料定雍王府粘杆处的下场,那十几个专一办秘密差事的心腹,皆难逃一死。邬思道的思虑并非多心,老八胤禩一伙能做局收买高福,也能撬开雍邸旁人的嘴,为防生祸,确实唯有斩草除根才能永不泄密。故而在《雍正王朝》中,老四胤禛继位的同时,高毋庸就无影无踪了。

邬思道不仅智鉴康熙,对雍正的了解亦是入骨三分。按照邬思道跟老十三的对话来看,高毋庸的消失只有一种可能,被灭口。作为夺嫡的总谋划,邬思道的处境与高毋庸并无多少不同,为保命,他提前下手了。侍卫张五哥来请老四入畅春园时,邬思道就料定康熙大限已至,为防鱼死网破,邬思道让老四留下钦差关防大印,自己坐镇四王府指挥,放出老十三,抢占丰台大营,预备勤王护驾。事出紧急,恰恰给了邬思道布局的机会。

勤王护驾,只是其一,关防大印的用处还有更多。待到宣读遗诏验明正身后,披上龙袍重返王府的雍正却暗暗吃了一惊。“顺天府、善扑营、九门提督、西山锐健营、丰台大营五路人马,正团团围绕灯火通明的雍王府,悬弓带刀的卫士三步一岗五步一哨”,这阵势出乎意料。见到目光如炬的邬思道,雍正才得知,这些人马都是他调来的,为的是“不至有意外,这个时候越小心越好”,这句话蕴含的深意就太大了。

此话,是一句双关语。“不至有意外”,即是说的邬思道自己,又在敲打雍正,与府外剑拔弩张的阵势形成呼应,让揣着杀心疑心而来的雍正,不敢轻举妄动,俩人于不动声色处,摊牌了。雍正神色恍惚道“既然是邬先生安排的,自然万无一失啊,你的名分容朕慢慢安排”,等的就是这句话,邬思道马上见招拆招,提出告老半隐,暗示不求名利,不会脱离控制,令雍正放心。威胁与反威胁,正是邬思道的化解之道,结合彼时雍正初登大位的种种不安,这一剂恰到好处的狠药,让邬思道全身而退。

邬思道生平简介

绍兴师爷邬思道
传说清朝雍正年间,河南总督田文镜手下有位名叫邬思道的“绍兴师爷”。有一天邬师爷问田文镜:“大人,您是想当一名有名的总督呢,还是想当一名平常的总督?”田文镜答道:“当然想当有名的总督啦!”邬师爷于是说:“大人如果想当有名的总督,就请放手让我行事,您不要干涉。”然后,他替田文镜起草了一份奏折,不让田文镜看半个字,连夜誊清密封,差专人送到北京。事后邬师爷对田文镜说:“只要这份奏折上去,大人的事就成了。”
原来这份奏折是参劾当时权倾一时的吏部尚书、总理事务四大臣之一的隆科多。隆科多乃雍正皇帝胤的舅舅,康熙皇帝驾崩后,他即宣读遗诏,让身为四阿哥的胤继位。可是胤当了皇帝之后,总觉得隆科多曾参与自己篡夺帝位的阴谋,很想剪除此一知情者,所以当他接到邬师爷起草的这份奏折后,正好借题发挥,罢了隆科多的官,以后又判刑监禁。由于这件事,雍正皇帝对田文镜宠遇有加,不但让他长期督豫(河南),还兼督山东,成为其手下最得信任的地方大员。而邬师爷也因此获得田文镜的信任。
有一次田文镜和邬师爷为了一点小事,意见不合,结果邬师爷甩手离去,让田文镜事事都不顺利,最后只得再请邬师爷回来。结果邬师爷大摆架子,每天要有一个五十两重的银元宝放在桌上,才肯捏笔,田文镜也只得依他。雍正皇帝听说此事后,竟在田文镜的请安折上批:“朕安。邬师爷安否?”田文镜从此全凭邬师爷替他拿主意。
田文镜死后,各地督抚纷纷以重金聘请邬师爷,可这位邬师爷却失踪了。后来有人在北京看见他,原来他已入宫替雍正皇帝办事。
这则故事见于李岳瑞的《春冰室野乘·田文镜之幕客》,可能只是“野语村言”而已。首先田文镜得宠于雍正皇帝,是在督豫以前,因受命祭告华岳,归京直言山西灾情而引起皇帝注意。其次隆科多的罪状多犯在朝廷京师,外省即使有所耳闻,也不能代疱参劾。尤其奏折制度形成于康熙年间,外省大员的奏折乃是向皇帝打的“小报告”,极为机密,必须亲笔书写,不容他人誊抄,再则皇帝也是亲阅亲批,绝不可能由他人一手包办。
然而,这个故事中提到官员拿钱聘请“师爷”,全靠师爷来处理公务的现象,确实是清代政治的一大特点。这种师爷的正式称呼是“幕友”,或者叫“幕宾”、“幕客”。在清朝各种大大小小的政府衙门里,都有幕友参与政务,帮助官员处理各项公务。就清代1358个县、124个州、245个府与18行省的布政司、按察司、巡抚、总督每个地方衙门,以及朝廷六部、大理寺、理藩院、詹事府、都察院等中央机关衙门来看,只要每个衙门请四位师爷,全国的师爷总数就当有一两万人之多,形成不亚于正式官僚团队的庞大群体。

邬思道简介字什么哪里人 邬思道的资料

1、邬思道(1687一1736),一名斯道,字玉露,清代绍兴人。

2、邬思道好读书,屡试不中,因家贫,只得以游幕为生,寓居河南开封,也就是绍兴师爷。腿有残疾。正史中有其记载证据,实有其人。

3、主要成就:辅佐雍正帝。

《雍正王朝》邬思道原型是谁

《雍正王朝》邬思道没有原型,这么一个经天纬地的人,历史上却并不存在。

关于他的诸多故事,其实是清末时期杜撰的。现在网络上关于介绍邬思道的文章也全部都是网友们瞎编的,没有什么历史依据。在《雍正王朝》中邬思道是一个BUG般的人物,雍正在登基之路上的几乎所有重要节点都是邬思道在出谋划策。

剧情简介

公元一七二二年清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北京九城戒严,康熙皇帝驾崩,举国震惊。

继位者不是当了近四十年太子的二阿哥胤礽,不是精通经史的三阿哥胤祉,不是贤名远扬的八阿哥胤禩,也不是深受康熙钟爱的大将军王十四阿哥胤禵,而是素有“冷面王”之称的四阿哥胤禛。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