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明末辽东经略熊廷弼?《水浒传》里的小种经略、老种经略有什么区别_经略_相公_水浒传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经略 经略 相公 水浒传

本文目录

  • 如何评价明末辽东经略熊廷弼
  • 《水浒传》里的小种经略、老种经略有什么区别
  • 明朝总督经略督师,怎么划分战时权力大小
  • 水浒传里面说的老种经略相公和小种经略相公指的是谁
  • 在小说《水浒传》中,鲁智深拳打镇关西时说自己做到关西五路廉访,这是个啥官
  • 水浒传里,如果朝廷派老种经略相公来征讨梁山,会出现什么哪些故事
  • 鲁提辖打死镇关西,为啥小种经略不保他
  • 宋朝的经略算什么官
  • 水浒传里的老种经略相公和小种经略相公分别是谁在历史上有什么作为
  • 本就是军官,打死镇关西后,鲁智深为何不投奔老种经略相公

如何评价明末辽东经略熊廷弼

你好!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简短回顾一下熊廷弼的生平及主要经历。

熊廷弼(1569年――1625年),江夏人(今湖北宜昌),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中进士。后任御史,身高七尺,有才学,知兵略,擅骑射。性格刚正,喜欢骂人,争强好胜。

熊廷弼之所以能在历史上写下重重的一笔,主要就是源于他的三次赴辽,以及最终导致的结局。

三次赴辽

熊廷弼三次赴辽的时间,加在一起,前后共持续了14年。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天启二年(1622年)。

第一次赴辽: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熊廷弼受命巡按辽东,他针对当时的各种弊端,进行了相应的整顿,如整顿风纪,考核大臣,审录囚犯,核算钱粮等等措施,使风气为之一新。产生了积极的效果。后来,因为在督学时“杖死”生员遭到弹刻,被朝廷撤职。

第二次赴辽: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明朝军队在萨尔浒大败,这个时候朝廷就又想起熊廷弼,让他代替杨镐经略辽东。真正是受命于危难。

熊廷弼上任后,看到的是一片凄惨与衰败。百姓吃光了树皮,杀子充饥,当兵的没有粮食吃,就杀战马填饱肚子。墩台坍塌,军备废驰。种种迹象表明根本毫无战斗力可言。

熊廷弼针对这些情况,力挽狂澜,大加整顿。他筹措粮食,招集流亡百姓;整肃军令,激励士气;斩杀贪官,任用辽人守辽;疏浚沟壕,修缮城墙。一时间,守备大固,军心复振,让濒于崩溃的军队重新恢复了战斗力。同时也稳定了混乱的前线。功绩卓著。

史上评论其此次功绩曰:“一时大臣,才气魄力,足以搘拄之者,唯熊司马一人耳。”

正当熊廷弼整顿出效果的时候,朝廷却又把他撤了,让他回家,还要调查他。让袁应泰接了他的班。熊廷弼又因党争离开了工作岗位。

结果,袁应泰并没有接好“老班长”的班。被努尔哈赤打的一败涂地,辽阳、沈阳全丢了。所以,没办法还是让熊大人上吧!

第三次赴辽:正是这次赴辽,为熊延弼的生命画上了句号。天启元年(1621年),努尔哈赤攻破辽阳,朝廷再度任命熊廷弼为辽东经略。他到任后主要做了三件大事。

1.制定“三方布置策”,但广宁巡抚王化贞不服从,又因其朝廷中有后台,在天启面前替王化贞说话,导致此方略并未落实。

2.指挥西平之战,大败,西平堡丢失。

3.弃守广宁,带散民撤入山海关内,广宁失守。

功过评说

通过以上叙述,大家大致了解了熊延弼的生平与导致他人生悲剧的主要事件经历。相信大家在心里对熊廷弼都有自己的见解与评价。

熊廷弼没有在战场上死于敌人之手,却死在自己为之效命的明朝之手,究其根本,其实是死于党争。

魏忠贤想通过杀熊廷弼来打击东林党。采取的方法当然是诬陷,说熊廷弼用贪污的钱来贿赂东林党人,目的是希望东林党人替他说话,好免除他丢失封疆的罪责。

无奈当时东林党的主要骨干人员,首辅叶向高、大学士孙承宗等人,都相继被排挤出朝廷。阉党魏忠贤只手遮天。最终于天启5年(1625年7月),将熊廷弼杀害,并传首“九边”。

熊廷弼死后,阉党派人去抄家,他的儿子被逼死,八十多岁老母也遭到杖击。最终在熊廷弼的家里也没搜到一文钱。清廉啊!如此清廉刚正的栋梁之才被杀,确实令人痛心。

史书记载,“熊廷弼为官清廉,不取一文钱,不通一馈问。”

熊廷弼的第一次赴辽,声名有嘉。第二次赴辽,整顿有方。第三次赴辽,有功有过。功劳方面,他提出整体战略布局“三方布置策”,虽未落实,但为后来的袁崇焕提供了参考与借鉴意义。但在过失方面主要表现为以下3点。

1.他犯了战略性错误,没能集中兵力,凭城固守,而是分散兵力,以短击长。努尔哈赤则是集中兵力,发挥骑兵野战优势。才导致明军溃败。

2.在广宁巡抚王化贞逃跑时,他没去阻拦,也没带兵去守卫广宁(当时,广宁并未陷落,这个怕死的王化贞就溜了),而是和王化贞一起一路跑到山海关。

3.没能及时收拢溃兵,坚守宁前。这些都是导致此役惨败及其日后被阉党找到口实杀害的原因。

计六奇在《明季北略》中评论说:“广宁事,廷弼以控扼山海而罪其西奔,然王化贞一败实为罪首,但不能收散卒固夺宁前耳。惟杀化贞而戍廷弼称平允,至于传首九边,过矣!”

《明史·熊廷弼传》记载,“惜乎,廷弼以盖世之才,褊信取忌,功名显于辽,亦隳于辽,假使廷弼效死边城,义不返顾,岂不毅然节烈丈夫哉!”我想《明史》的这段话就是对熊廷弼一生功过成败的最恰当评价吧!

希望我的回答你还满意!欢迎留言一起探讨!

《水浒传》里的小种经略、老种经略有什么区别

经略府,是北宋时期对掌管各地的部队官员的统称。不光管兵,而且还管民,是北宋时期对军队实行“经略安抚置使”的简称。相当于大军区司令员。但是是只管军队,没有权利动用军队。

《水浒传》里出现的鲁达原在老种略相公府当差,后来又到了小种略相公府做了提辖。这位老种略相公,正是宋朝“种家军”之一的种鄂。当时镇守延州,与西夏交战,取得“米脂大捷”,深得当地民众赞扬,说有“老种略相公在,我等无忧”。

《水浒传》里不光鲁达种鄂手下过,王进,历史有其人,在种鄂手下与西夏交战时战死,这也就是史进后来没有找到师傅的缘故。还有就是青面兽杨志,也曾在种鄂手下当兵。

公元1083年,种鄂病死,时年五十六岁。

小种略相公,指的是种鄂的儿子种师道。种鄂去世后,他的儿子和侄儿种师道,种师中,种朴也一直在军中,领并抗击西夏和辽。

后来金兵卷土而来,包围了开封,宋徽宗又召回种师道。这一年,宋徽宗让位给了儿子宋钦宗。种师道在回开封的路上,受了风寒,到了开封不久就病死了。次年的1126年,享年七十六岁,也是这一年,北宋被攻破首都开封,发生了著名“靖康之耻”,北宋灭亡。

据记载,开封被金军攻破后,金军首领一心要见种师道,当听说种师道已经去世时,不禁感叹,曾在前线见过这位老将军的风采。见到种师到的侄儿,让其将种师道的灵柩送回延州。

世人知道杨家将满门忠烈,却不知种家军更是北宋中流砥柱。老种略相公与小种略相公的区别就在于,他们是父子关系。

明朝总督经略督师,怎么划分战时权力大小

明朝中后期是重文轻武的时期,明朝设立的总督,是一个能节制数个边镇的一个官职。此职务一般都是挂督察院御史或兵部侍郎官銜的文官出任,级别很高,武官也有,但和文官总督相比的话要相差甚多。总督是在无战事时和有战时得负责起自已管辖范围内的军事和政治。

督师职位要比总督高得多,也是文官出任此职,一般挂兵部尚书衔,可管辖数省的军事防务,包括剿匪类的事务,譬如(洪承畴)就是,督师是专督军事的一个职务。

经略是战时危急时设的一个专管军事的职务,如孙承宗兵部尚书加大学士衔督师辽东。也就是战时专职管辖带兵并指挥各项军事的一种职务。

以上三种职位基本都差不多,也就是战时有督师专职节制各处总兵并指挥协调战事时的各项事务,三种职务都是有文官挂兵部衔出任。

水浒传里面说的老种经略相公和小种经略相公指的是谁

《水浒传》中的老种,肯定是种师道。《宋史·种师道传》中说,金国王子斡离不(完颜宗望)屯兵汴京城下,宋钦宗召种师道勤王。种师道当时只有七千兵力,却沿途张榜声言有百万之众,斡离不闻知,立即北撤。种师道缓解了京城危急局势,声誉鹊起,“时师道春秋高,天下称为老种”。

老种就是种师道,那么,小种又是谁呢?《水浒传》中说,小种是老种的儿子,真的吗?

老种小种出场时的历史背景

《水浒传》中有一段精彩的故事,那就是“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在这段故事中,鲁达提到了老种,小种则出现在了故事中。

这段故事看似虚构,其实是隐藏着历史真实的,其背景就是宋徽宗重和元年(1118年)。怎么讲呢?我们稍微扯远一点,看看这段故事是如何发生的。

书中交代,因为史进寻找师父王进,便来到了渭州城。而史进则是因为王教头私走延安府,才稀里糊涂地走错了道,引出了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故事。那么,王教头是什么时候从汴京出走的呢?书中写得十分清楚,这一年是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年)。《宋史·徽宗本纪》中记载:政和七年春正月,庚子,以殿前都指挥使高俅为太尉。高俅做了殿帅府太尉,上任的第一天,就赶走了王进。

鲁达、鲁智深此后的故事,就大致按照这个时间节点往前推进了。仅就“拳打镇关西”故事而言,施耐庵又在这个大的时间背景中,以“状元桥”这个地标,进一步点明了鲁达就是在重和元年时,三拳打死了郑屠。

郑屠的肉铺就在渭州城状元桥下,这个状元桥,隐藏的是中国第一个皇子状元,也就是宋徽宗的第三子赵楷。重和元年时,赵楷瞒着宋徽宗参加科举,斩获殿试第一名。因为避嫌,宋徽宗便没有钦点自己的儿子做状元,但赵楷就是名副其实的皇子状元。

施耐庵为何以这个时间节点来写这段故事呢?原因很简单,重和元年时,(宋徽宗)遣武义大夫马政由海道使女真,约夹攻辽。《宋史·徽宗本纪》的这则记载,说的就是北宋启动了“宋金海上之盟”。

历史真实中,种师道与“宋金海上之盟”深有关系,而且,是反对“宋金海上之盟”的。《宋史·种师道传》记载,种师道曾经对童贯说:今日之举,譬如盗入邻家不能救,又乘之而分其室焉,无乃不可乎?意思是说,金国是个强盗,去抢咱们邻家辽国,我们却乘人之危,与强盗瓜分邻居的家,这样干是不行的。

老种说这句话时,已经到了宣和四年(1122年),当时,种师道随童贯应金人之约,来到北地攻打幽州。幽州问题解决后,金兵不久便发起灭宋之战,种师道南下解救汴京之围,种师中兵发太原,成为抗击金兵的一方主将。

这段历史,就隐藏在《水浒传》中,渭州城的故事就是“宋金海上之盟”的开端,曾头市的故事,则又是“宋金海上之盟”的一个阶段。梁山大聚义,宋江号召“替天行道,保境安民”,恐怕又是“宋金海上之盟”的终结。

老种、小种同时出现在这段故事中,他们实际上就是历史真实中的种师道、种师中兄弟。

谁是《水浒传》中的镇关西

这个问题,我已经解读过多次,《水浒传》中总共有三个镇关西,那就是文本中的郑屠、鲁达,以及文本背后的童贯。

拳打郑屠之前,鲁达低声骂道:洒家自投老种经略相公,做到关西五路廉访使,也不枉了叫做镇关西。你是个卖肉的操刀屠户,狗一般的人,也叫做镇关西!鲁达的这段话,说得十分清楚,他是先投奔了老种经略相公,然后才被分拨到小种经略相公那里帮衬。在老种经略相公手下,鲁达做到了关西五路廉访使。因为如此,洒家便“不枉了叫做镇关西”。

有学者不愿意承认鲁达就是镇关西,否则,岂不是鲁达自己打自己?或者,假如承认了鲁达是镇关西,那么,所谓的见义勇为、行侠仗义的鲁达就立不住了。因而,学者便不顾文本语法,说关西五路廉访使是老种经略相公。

这便是闹了天大的笑话了。鲁达自我简介的这句话只有一个主语,那就是“洒家”,是洒家投奔了老种经略相公,洒家做到了关西五路廉访使,洒家不枉了叫做镇关西,“洒家”怎么就变成老种经略相公呢?

《水浒传》中的经略相公,其实是经略安抚使。以“拳打镇关西”的故事的背景而言,当时的种师道是侍卫亲军马军副都指挥使、应道军承宣使。承宣使是经略安抚使的另一个名称,以《宋史·职官》来考察,鲁达骂郑屠时,老种已经升为正四品的掌管一路军政的边关大员了。

那么,关西五路廉访使是多大的官呢?这个官名其实不是常设的,是朝廷派出的巡察边关事务的使臣,一般由內侍(皇帝派出)或者三班使臣出任,也就是说,廉防使者就是皇帝派出去办差的。廉防使者原官名叫做走马承受公事,宋徽宗于政和六年(1116年)改为廉防使者。这也说明,鲁达拳打镇关西的故事,一定发生在政和六年之后。

假如是內侍出任,那么廉防使者是没有品级的。如果是三班衙门派出的官员,那就以这个被派出的官员原品位对应,从北宋历史上来看,一般都只是派正七品以下的低级武官出任廉防使者(走马承受公事)。虽然这些人职位低微,还要隶属经略安抚使管辖。但是,他们的靠山却很硬,尤其是皇帝派出的內侍,他们具有钦差的性质。因而,这些人无端干预边事,欺压边将、鱼肉百姓,无恶不作。

假如老种由正四品的经略安抚使“做到”没有品阶的廉防使者,岂不是天大的笑话吗?

《宋史·童贯传》中就记载了,童贯曾经做过走马承受公事,也就是廉防使者。蔡京做宰相时,策划夺取被西夏占据的青唐,于是,举荐童贯为主帅。蔡京的理由是:贯尝十使陕右,审五路事宜与诸将之能否为最悉

审,就是察看、考察的意思,与“廉(通覝)”的意思接近。童贯审五路事宜,就是他曾经被宋徽宗派到边关巡察边事。所以,《水浒传》中真正的“关西五路廉访使”是童贯,真正的“镇关西”也是童贯。

上文讲到了种师道、种师中与童贯的关系,那么,《水浒传》中的老种、小种是什么关系,小种是谁,也就不言而喻了。

老种小种是兄弟俩,又疑似一个人

《水浒传》中,把老种、小种写成了父子,但是,从历史真实,以及《水浒传》隐藏的故事来考察,他们既是兄弟,又是一个人的两层分身。

《宋史·种师道传》中说,种师道因为祖上功勋补三班奉职,经考试后改为文官,担任熙州推官、主管同谷县。后一路升迁,在做经略相公之前,官职是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洺州防御使、渭州知州。渭州,就是现在的甘肃平凉,也就是《水浒传》中小种经略相公的治所。书中设计小种也是经略相公,而且,渭州还有一个知府。

假如以这样的文本对照历史真实,老种、小种岂不就是一个人?

但是,假如从《水浒传》隐藏的故事来对照历史,那么,老种就是种师道,小种就是种师中。

师中字端孺,也曾担任侍卫步军马军副都指挥使、房州观察使,奉宁军承宣使,其职位与种师道几乎相当,当然也是个经略相公。而且,种师中也是长期戍守西北边疆。所以,书中说他是小种经略相公。

上文讲到,种师道与童贯的关系,童贯就是“宋金海上之盟”的发起者与积极推动者。施耐庵认为,“宋金海上之盟”是一个强媒硬保的“虚钱实契”,是导致北宋灭亡的虚假盟约。所以,鲁达大骂镇关西是“狗一般的人”。

宋徽宗就是属狗的,童贯做关西五路廉访使,当然是宋徽宗所指派。郑屠是杀猪的屠户,而宋太祖、宋太宗都是属猪的。狗,与狗一般的人联金灭辽葬送北宋江山,岂不是出卖祖宗家业吗?鲁达打镇关西,是替老种、小种出气,也是种师道反对“宋金海上之盟”的真实写照。

既然这段故事隐藏的是“宋金海上之盟”,那么金翠莲的父亲“金二”就暗喻了种师道曾经在汴京吓退的完颜宗望。完颜宗望就是完颜阿骨打的次子,北宋人称“金二太子”。完颜宗望又叫斡鲁补,所以,金二父女在渭州城就住在了“鲁家酒店”。后文曾头市的故事中,金国王子就是灭掉辽国的完颜宗望,他就是“金二”。

《三朝北盟会编》中,记载了一个梁山好汉,他便是“招安巨寇杨志”。攻打幽州时,杨志是种师道手下的选锋首,也就是先锋敢死队队长。金兵发起灭宋之战后,种师中奉命在榆次一带与金兵作战,此时,杨志便是种师中手下的选锋首。

杨志的在种师道、种师中手下的经历,被写在了鲁达的故事中。所以,施耐庵专门写了一段“花和尚单打二龙山,青面兽双夺宝珠寺”的故事,把这两个文本与历史交映的人物写到了一起。

鲁达先在老种手下做廉访使者,然后,又被分拨到小种那里帮衬,做了渭州城提辖。杨志则先追随老种攻打幽州,又在小种抗金时冲锋陷阵。以此,老种、小种实际上就是种师道、种师中兄弟。

从故事中所隐藏的历史真实来看,《水浒传》中的老种、小种就是兄弟而不是父子,他们就是种师道、种师中。至于施耐庵为何把他们写成父子,那时另外的话题,后文中还有“父子客店”这样的隐喻符码,说的也是另外一码事了。

在小说《水浒传》中,鲁智深拳打镇关西时说自己做到关西五路廉访,这是个啥官

鲁提辖,《水浒传》中的鲁达担任提辖时的称呼,“提辖”表示管领的意思,亦是古代官名。南宋时有“四提辖”的官制,四者分别掌管榷货务都茶场、杂买务杂卖场、文思院、左藏库。

鲁达原是经略的提辖,因为见郑屠欺侮金翠莲父女,三拳打死了郑屠。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后被官府追捕,逃到五台山削发为僧,改名鲁智深,绰号花和尚。

鲁智深原名鲁达,是关西人氏。他早年在延安府老种经略相公(种谔)麾下从军,积功至关西五路廉访使。后来,小种经略相公(种师道)镇守渭州,麾下却没有将领帮护。老种便将鲁达调拨到渭州,让他在小种的经略府担任提辖官。

后因打抱不平三拳打死恶霸镇关西,为了躲避官府缉捕便出家做了和尚,法名智深。后又因搭救林冲,流落江湖,与杨志、武松一同在二龙山落草。

三山聚义后加入梁山泊,排第十三位,上应天孤星,担任步军头领。他在征四寇的战役中累立战功,生擒方腊后在杭州圆寂,追赠义烈昭暨禅师。

水浒传里,如果朝廷派老种经略相公来征讨梁山,会出现什么哪些故事

水浒传里如果朝廷派老种经略相公来征讨梁山,会出现这些问题:“水浒”中曾有老种经略相公和小种经略相公两个人物,这是两兄弟。梁山好汉:王进、鲁智深、杨志等人,都曾在这二人门下做过事,受其恩惠颇深。金钱豹子汤隆也以曾在他们手下打造兵器为荣。梁山好汉,都对这二人很是敬重。如果朝廷派老种经略相公征讨梁山,宋朝的西北边关无人防守,西夏军队大举入侵。宋朝内忧外患加剧,将提前灭亡。中国历史会改写,不会是元朝灭宋朝,会是夏朝灭宋朝。就不会有南宋,更不会有岳飞 梁红玉 韩世忠等民族英雄出现。再之,老种经略相公种师道征讨梁山,鲁智深 杨智 王进 汤隆等人念及种师道的友情,不但不会出战,还会在梁山兄弟中散布消极 怠战的情绪,甚至反叛,导致梁山内讧,而老种经略相公将不战而胜,而出现以下情形:比如:鲁智深怒骂宋公明 杨智深夜下梁山 众好汉恩断义绝 宋公明孤家寡人。那《水浒》后三十回将完全改写。谢谢邀请!

鲁提辖打死镇关西,为啥小种经略不保他

路过不谢邀!

笔者个人观点认为,主要是因为下列的原因:

(1)《水浒传》小说只是一部虚构的小说而已。作品当中的许多人物或者是事件,要么是子虚乌有的,要么就是夸大其词的。比如说,北宋时期小种经略相公的府中,是否有鲁达这样一个人物存在都还是一个问题呢!

(2)按历史常识而言,北宋时期陕北经略相公的职能和地位非同小可,正是坐镇一方严防西夏等国入侵的诸侯来的。也就是说,如果《水浒传》小说当中所描述的事件诸如,“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等事件是真实发生的,那也没有必要要动用到“封疆大吏”小种经略相公等人的。由地方官府出面解决,该抓的就抓该罚的罚就行了。

(3)按《水浒传》原作小说的描述,我们试跟着小说的思路走下去看看,武松为兄长武大郎报仇斗杀了西门庆等人。然后武松投案自首了,之后武松就被充军发配到孟州城去了。而鲁达打死郑屠之后,因为害怕吃官司……鲁达是一道烟也似地逃跑了。再然后,鲁达得赵员外的资助和推荐,乃得出家当了和尚了!那么大家就可以细想一下看看了,如果不是小种经略相公的暗中保护,身负一条命案的鲁达得能那么容易地就在五台山安身么?!

所以说,经过这么一分析我们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来即:按照历史的真实的话,小种经略相公是没有必要劳心费神的;按照小说的描述的话,小种经略相公实际上已经为鲁达出力了!

宋朝的经略算什么官

“经略”是北宋军职“经略安抚制置使”的简称 北宋的“经略”不仅仅是“掌管边疆军民大事”的官儿,而是设在全国各路长官兵民之政的长官。特别是北宋末期,此时的路分得很多,各路都选派官品高、忠于皇室而有干略的人充任经略安抚大使。这个官很难用后来的官职比况,因为它颇具特色:它既主管一路数州的兵民之政,又无权过问本路的财赋、刑狱、漕运、仓储、学事等事,这种互相掣肘的官吏制度,虽然避免了武人拥兵割据,却又造成了推诿扯皮,以至尾大不掉,终于被金人的铁蹄踢到了淮河以南。

经略安抚使只是设在边疆,内地设的是安抚使

总体来说,经略安抚使他们只有管兵而没有发兵的权力,又要受其他官吏的监察和制约,但一般都兼任所驻州府的最高长官。类似于唐朝的节度使,权利却小了很多。

另:

【经略安抚使】有安抚使、经略使、宣慰使、宣抚使等名称,是中国古代的官名。

唐代边疆地区设“经略使者”。“观察使者”还兼经略使。宋代沿边大将都兼“经略”。此后大多经略安抚使统管军民。明代只称“经略”而不称“经略使”,官阶比总督略高。清代经略大臣在封疆将帅中居第一位,官阶一般为正二品或从一品。

水浒传里的老种经略相公和小种经略相公分别是谁在历史上有什么作为

《永浒传》中提到的老种经略相公应该是指种师道,小种经略相公则是他的弟弟种师中。他们的祖父是宋仁宗时的西陲名将种世衡,他们的父辈也都有将才,一门三代,世守边疆,威镇羌夏,被称为山西名将。

经略是经略安抚使的简称,其官署称经略司,也称帅司,所以经略安抚使也常被称作帅臣。帅臣是路一级的长官,主要管军事,兼管民政钱粮,例由帅府所在地的知州、知府兼任,并兼任马步军都总管或兵马都钤辖。

种师道出任经略安抚使时已经六十五岁了,造成他仕途滞迟的原因是他曾得罪过权臣蔡京,被列入元祐党籍,罢废近十年。政和六年(1116)他被任命为泾原路经略安抚使,知渭州。这一年,也是他威名初成之年。在对西夏的战争中,他率领宋军在葫芦河与敌对峙,暗中派出偏将迂回夹击,敌军大溃,斩首五十级,获骆驼、牛马万计,敌军首领仅以身免。

接着,他又帅陕西、河东七路兵征西夏臧底城。城中守备得很坚弱,朱军屡攻不克,浙生懈怠。有个军校搭起胡床躺下休息,种师道发现大怒,立即斩首,陈尸于军门,并下令说,“今天不能攻克此城,这个人就是榜样。”将七们不敢怠慢,一鼓作气,将城攻了下束,前后只用了八天时间。种师道从此声望大增,时人尊称为“老种”。

然而,老种生不逢时。北宋末年,奸臣当道,老种因反对联金灭辽,被迫致仕离休,直到金兵南下,朝廷大难临头,才不得不重新起用,拜为检校太傅、同知枢密院事、京畿两河宣抚使。

种师道认为金兵孤军深入,犯兵家大忌,必败无疑,但射廷在京城兵力不足,必须等他的弟弟种师中率秦凤路兵马到后,才与金兵决战。宋钦宗嫌太慢,支持姚平仲去夜袭金营,竞大败而归。种师道建议宋军分兵结营,控守要地,绝金军粮道,坐以持久,可破敌军。金兵退后,他又提醒朝廷作好金军再来的准备,朝中竞无人肯信。

不久,金兵再度南下,宋军节节败退。朝廷震惊,再次起用种师道。种师道建议迁都长安,作长期抵抗的推备,不听。此时种师道已经七十六岁,老病缠身,再次被召,死于汴京。不久,京师失守,钦宗捶胸大哭,说:“不用种师道言,以至于此!”

种师中比他的兄长小八岁,但是他在宣和五年(1123)出任环庆路经略安抚使时,已经六十四岁,称他为“小种”,其实不小。种师中的战功主要也是在对西夏的战事中建立的。金兵入侵,他以秦凤路经略使率兵入援,未至而敌退,后又奉命解太原之围。围攻太原的金帅粘罕设诱兵之计,故意示弱,准备退兵。种师中识破敌计,不肯轻动。知枢密院许翰逼种师中出战,种师中不得不进军,半途遭金军袭击,五战三胜,退兵榆次,因约定的援军失期不至,军队缺粮,土气涣散。在金重兵围攻下,种师中身被四创,力战而死。

老种小种兄弟是北宋末年少有的良将,只可惜一个不为朝廷所用,一个被逼出师,也无怪乎亡于新起的金人之手了。

本就是军官,打死镇关西后,鲁智深为何不投奔老种经略相公

谢邀请,

鲁智深犯了杀人罪,谁也帮不了他,只有出逃一条路,而且还要当和尚,因为宋代法律规定,只有出家修行当和尚,才不受法律制裁。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