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否请你讲一个老物件的故事?二战后,波兰同为胜利国,领土怎么比二战前小很多_苏联_波兰_莫斯科

本文目录

  • 能否请你讲一个老物件的故事
  • 二战后,波兰同为胜利国,领土怎么比二战前小很多
  • 二战后苏联的二把手贝利亚为什么会被杀
  •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后,苏联对波兰东部的占领是解放还是侵略
  • 碾压希特勒第三帝国的苏军坦克装甲部队是如何诞生的
  • 在莫斯科会战中,从苏军的自身战术素养来看,苏军为什么能挡住德军的进攻
  • 印象中陕西在中国历史上很有存在感,你知道哪些陕西的名人
  • 二战时候的苏联红军,最接近完全崩溃是哪个时候
  • 对教师而言,末尾淘汰制、县管校聘制和十一抽杀律,那个更合适教育的戾气源于哪里
  • 二战中的苏联是否是靠人数多取胜的外国援助是否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能否请你讲一个老物件的故事

谢谢邀请!不过,这个真没有。我们上学来到城市,买房成家,都是现代化的东西,没用了就扔;就是我们老家,也都是新砖房、新家具。祖上都是平民百姓,没有留下传家的什么宝贝,就连以前生活用的织布机、风箱、板柜(搜狗输入法里输入bangui,字库里都没有这个词)等,早就拆了,烧了火了。时代发展太快,就连十几年前还用的割麦子的镰刀都已经找不着了。

二战后,波兰同为胜利国,领土怎么比二战前小很多

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依靠“希姆莱计划”伪造的所谓波兰军队入侵德国的谎言,对独立不足30年的波兰发起了进攻,波兰在纳粹德国的装甲铁流和训练有素的国防军的高强度进攻下很快便沦陷于纳粹铁蹄之下。直到1945年4月苏军攻克柏林后才又重新获得独立,但如果你找来二战前后的波兰领土对比,会发现波兰的领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甚至还要比战前小上许多。

波兰领土的变小在于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归为苏联

1919年——1921年,新生的波兰和苏俄政权为了夺取白俄罗斯和乌克兰而发生了为期两年的战争,战争的焦点在于对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地区的处置问题上,在沙俄帝国崩溃之后,俄罗斯之外的诸多地区都掀起了脱离俄罗斯政权的独立风潮。而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也不例外,作为沙俄长期统治且压迫较深的地区,当地人更希望独立建国而非加入苏俄,而当时经由凡尔赛和约而新生的波兰急于向西扩张,将国防安全线推进到乌克兰—白俄罗斯地带。

在当时的波兰领导人毕苏斯基看来,波兰必须要确保乌克兰和白俄罗斯才能避免日后又遭俄国的军事威胁。而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则继承了沙俄的领土观点,坚持认为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应当为苏俄的一部分。

苏波战争的结果是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并入了新生的波兰共和国中,1939年,根据《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在波兰政府崩溃的同时,苏军进入西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将18年前失去的领土重新并入白俄罗斯和乌克兰两个加盟国中。1945年二战胜利之后,处在苏军控制下的波兰也随之复国。虽然苏联拒绝了由战前波兰流亡政府回归波兰建国的要求,但考虑到战争结束后美苏对抗已经渐渐浮上国际政治的水面。为了加强波兰的军事及工业实力用以对抗西方,以及确保波兰作为苏联的向西欧的重要陆上交通枢纽的安全。苏联将处在苏联红军控制下的奥得尼斯河以东划归波兰所有。

波兰领土变小却是得到了更实惠的利益

虽然波兰的领土要比战前要小,但这实际上是大大加强了波兰,德国的工业实力远在战前的波兰之上,而且德国东部的这一部分地区都拥有坚实的工业基础,尤其是德国治下的西里西亚长久以来就是中欧地区著名的工业强区,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因此波兰的国力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增强了。而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则永久并入了苏联,直到1991年解体后又分别归属于乌克兰和白俄罗斯两国

就领土损失来看,苏联出于国家安全考虑将国界线推到了寇松线附近,占领了18万平方公里原属于波兰的领土,而波兰又获得了工业雄厚的德国奥得——尼斯河以东地区,这片地区的总面积约为10万平方公里。波兰并未损失太多领土,却又得到了实力雄厚的德意志工业区。不过纵观此事前后,波兰从亡国到二战后重新复国,都完全处在西方大国和苏联的掌控之下,无形间印证了小国只是大国博弈中夹缝求生者的事实。

二战后苏联的二把手贝利亚为什么会被杀

拉夫连季·巴夫洛维奇·贝利亚,他曾是前苏联部长会议副主席兼内务部长,是斯大林大清洗计划的主要执行者之一。他也曾是苏联实际上的二号人物,在斯大林去世后,他一度有可能成为苏联的一把手,但是正在他春风得意之时,却被自己昔日的战友被处决了。那么,他到底做了什么,才惹来了杀身之祸呢?

拉夫连季·巴夫洛维奇·贝利亚,格鲁吉亚人,1920年左右,贝利亚加入了契卡(苏联的第一支政治警察组织,克格勃的前身)。1933年度假中的斯大林遇袭,在场的贝利亚奋不顾身地用身体掩护了斯大林,因此得到了斯大林的信任,成为了苏联内务部的实际负责人,是斯大林大清洗计划的主要执行者之一。

在二战期间,贝利亚曾是苏联战时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国防委员会成员,负责情报、外交到组织修造防御工事、工厂后撤和武器生产等工作。莫斯科保卫战时期,他寸步不离斯大林。他卓越的工作能力,为苏联卫国战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二战后他成为元帅,地位仅次于斯大林,成为了苏联的二把手。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去世,贝利亚虽在新组建的中央领导班子中排名第二,但因他控制着魔力无边的内务部,还是把作为“一把手”的马林科夫置于了附庸地位,而把自己当成了新领导集体中的核心人物。贝利亚一变常态,从斯大林的忠实者,变成了反斯大林的政策的先锋,向苏联中央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调整措施 。他平反冤案,大赦囚犯,反对专断,主张民主德国放弃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力争使德国成为一个中立的、对苏友好的统一国家。

贝利亚这一些列的改革措施和调整政策,有的被他的同僚视作对革命原则的背叛,有的则让他们感到恐惧——他们在大镇压年代大都制造过冤假错案,其罪行多难饶恕。贝利亚完全可以利用控制在手中的内务部和内务部掌握的各个案件及各个领导人的档案材料,通过为过去的冤案平反的办法,将他们一一揭露出来,置于死地。这种恐惧才是他们联合起来将贝利亚搞掉的最根本的原因。

1953年6月26日,赫鲁晓夫等人先下手为强,贝利亚在受政治局谴责后被捕。1953年12月23日,行刑队将贝利亚和他的6名助手枪决,罪名是:“背叛祖国,为外国资本家卖力,纠集仇视苏维埃国家的叛徒阴谋团伙,妄图夺取国家政权,推翻工农苏维埃制度,复辟资本主义和重建资本家的国家。”贝利亚之所以被处决,就会因为他知道了太多人的秘密,成为众矢之的,最后在权力斗争中众叛亲离,成为这场权力斗争的失败者。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后,苏联对波兰东部的占领是解放还是侵略

苏联和德国本来是一对难兄难弟,两个都是法西斯国家。现在世界公认的二战发起的标志是德国进攻波兰,没错。但光德国一家进攻吗?还有谁进攻啊?你苏联也进攻,所以发起二战的元凶除了德国还有苏联。等于苏德两国瓜分了波兰。更可气的是,苏联把一万多被俘虏的波兰军官,在卡庭森林全部杀害,所以卡庭森林事件就成了,苏联和波兰两国人永远的痛。波兰人一提卡庭森林,那是恨的咬牙切齿啊,就像中国人提起南京大屠杀一样。二战胜利后波兰复国,德国占领的波兰土地还给了波兰,但苏联占领的波兰土地就成了苏联领土。波兰去找苏联理论,二战胜利了,我也是战胜国你凭什么占我的领土?苏联说,那你占德国去啊?所以二战胜利后出现了非常奇怪的一幕,苏联占波兰一块,波兰占德国一块,历史上亲切的称为向左转,齐步走。可以说,苏联在历史上干的缺德事是举不胜举啊。

碾压希特勒第三帝国的苏军坦克装甲部队是如何诞生的

苏军在战前组建的装备大量坦克的机械化军虽然从编制上来看实力强大,实战表明,苏军的机械化军缺乏擅长机动作战的高级指挥官和足够的训练程度以及合适的武器装备,尤其是支援装备,加上苏军最高统帅部对其错误的使用,将其投入到不合时宜的反击中,导致这些苏军装甲部队在很短的时间内便被歼灭掉了。从此苏军的装甲部队开始了漫长而又艰辛的重建和再壮大的过程,直到最终战胜曾经击败过他们的德军装甲部队。

1941年在一开始的机械化军大部分损失掉以后,苏军放弃了重建这些机械化军,他们既缺少足够数量的坦克,也缺乏能够升任大规模机械化作战的指挥官,苏军开始组建大量的、更小编制的坦克旅和独立的坦克团、坦克营等小型装甲单位。这种小型单位更加易于控制,指挥难度较小,可以满足前线对坦克的广泛需求。这种编制也拥有致命的缺点,那就是缺乏进攻能力,坦克旅的坦克数量太少,无法像装甲师、机械化军那样执行深远的突击任务,这点坦克很快就会在进攻中损失殆尽,无法进行纵深的扩张。这直接表现为苏军整体缺乏强大的进攻能力,无法对德军重兵集团军实施大范围的合围并歼灭之。这一现象在1941年的冬季作战得到显著的体现,苏军虽然占据优势,但是仅能突破德军浅近防线,无法威胁到德军脆弱的后方补给和联通中心,使得德军可以从容的调集战役预备队击退苏军的进攻,甚至实施反包围。面对德军强大的装甲师以上的重兵集团,苏军显得无能为力,很难阻止住其进攻。

1942年,随着苏联撤到大后方的工业开始全面恢复生产,加上冬季作战中苏军的损失已经远低于战争的初期,苏军得以有能力组建大型的装甲部队,开始组建坦克军、机械化军甚至坦克集团军一级的装甲部队,这让苏军再度获得了纵深的进攻能力,尽管这种能力还不太稳定,这些新组建的苏军装甲部队还需要战争的磨练来完善它的编制和提升指挥官和士兵的能力。在1942年的大部分作战中,苏军装甲部队还是无法和德军装甲部队相抗衡,苏军装甲部队无法阻止德军的突破,并且损失远远大于德军。但是苏军新建的装甲部队没有像1941年那样被德军歼灭,他们在战火中迅速的成长起来,逐渐适应并学会了机械化作战。在冬季在斯大林格勒的大反攻中,苏军的坦克集团军、坦克军等装甲部队表现处于惊人的战斗力,他们的推进速度甚至可以和德军相媲美,尽管他们突破的地段大多是战斗力低下的联军部队防线,但是并不影响他们所取的胜利,苏军装甲部队成功的合围了德军第6集团军并最终导致其覆灭。

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苏军的装甲部队开始表现出不亚于德军的强大战斗力,而且他们的规模远远超过了德军装甲部队,这让苏军装甲部队开始真正决定战争的走向。1943年的库尔斯克会战就是最好的证明,虽然德军装甲部队仍旧拥有战术优势,但是最终胜利的还是苏军,苏军装甲部队的损失远超过德军装甲部队,但是战役后期苏军仍旧能继续发起强大的进攻,而德军装甲部队却再也无法得到恢复。此后苏军装甲部队占据了全面的优势,德军装甲部队失去了与之抗衡的能力。苏军的装甲进攻战术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他们学习德军,却超过了德军,苏军更加注重装甲部队在战役、战略上的使用,而不是像德军那样局限于战役、战术级别,苏军坦克集团军群的突击纵深深达500-600公里,充分体现了大纵深的进攻理念,苏军的装甲部队和装甲战战术直到冷战时期都深深的令对手震颤,是地面上最强大的一支装甲力量!

在莫斯科会战中,从苏军的自身战术素养来看,苏军为什么能挡住德军的进攻

这该怎么说呢?

德军用闪电战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苏联豪无防备,被打的节节败退,大批部队被德军合围,希特勒德国一路凯歌的推进到了莫斯科城下。

而参加莫斯科保卫战的苏军,大部分是从前线撤下来的残缺甚至建制不全的部队,小部分是长途拔涉从西伯利亚调过来的疲惫之师,亳无战术素养可以。

但他们身后就是莫斯科,斯大林就在莫斯科城中,斯大林不撤部队就必须誓死保卫莫斯科!

一人拼命十人难挡,更问况是整个保卫莫斯科的部队人人拼命,其暴发出来的战斗力令人生畏。

何况莫斯科的冬季异常严寒,别说德国的战斗车辆在严寒中机油冻结不能行动,就连轻重机枪也在严寒中故障频发,在严寒中德军的后勤供给更是无法保证。

而苏联从西伯利亚调来的部队,其武器装备就是为西伯利亚严寒而而设计,在战斗中武器装备不会出什么问题,他们背靠莫斯科没有后顾之忧,后勤供应更是军人优先。

所以,莫斯科会战德军以大败告终。

印象中陕西在中国历史上很有存在感,你知道哪些陕西的名人

陕北红军贾拓夫,是唯一从江西中央苏区又走向陕北、参加长征全过程中的原籍陕西人,毛泽东主席称赞他是“陕北的才子”。

贾拓夫,1912年出生,陕北榆林神木人,1926年考入省立陕西省第四师范学校。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是陕西早期党的领导人之一,和刘志丹等一起组织了渭北起义,创建了根据地,为组建红二十六军做出了重要贡献。

1933年7月28日,陕西省委在骡马市福盛楼饭馆以吃饭为掩护,开会讨论问题,由于被叛徒出卖,陕西省委书记杜衡、袁岳栋被捕后叛变。正在结账的贾拓夫,迅速从后门撤离。作为陕西省委委员、秘书长,他立即采取措施,通知其他领导和联络站马上转移,避免了省委遭受更大的损失。

随后,他去上海向临时中央汇报陕西党的工作,又随临时中央进入江西苏区。在1934年1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六届五中全会上,贾拓夫被选入主席团成员。

长征中,他任红军总政治部白军工作部部长,负责为部队筹运粮食。在哈达铺,毛泽东从报纸上得知陕北有刘志丹的红军。贾拓夫及时把刘志丹领导陕北红军开展活动的情况向毛泽东作了汇报,对中央红军落脚陕北起到了重要作用。

由于陕北红军“肃反”扩大化,毛泽东派贾拓夫、王首道立即前往瓦窑堡,传达中央指示,解救了刘志丹、张秀山、刘景范、马文瑞、汪锋等一大批党政军主要领导干部。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贾拓夫一直负责做财经和统战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贾拓夫是西安首任市长,中共西安市委书记、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等职。1952年,毛泽东和陈云亲自点将,调贾拓夫出任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分管交通运输、劳动工资等方面工作。1967年5月7日,贾拓夫不幸逝世。

二战时候的苏联红军,最接近完全崩溃是哪个时候

先看战争初期的一系列战役中,苏军重兵集团被合围歼灭后的俘虏数字:明斯克合围战32万余人、斯摩棱斯克合围战31万余人、乌曼合围战10万余人、基辅会战66.5万人,尽管这是德国军方的单方面统计数字,应该也比较靠谱。然而1941年10月23日结束的“维亚济马—布良斯克”合围战中,这一数字达到了惊人的67.3万人。

(第2集团军司令魏克斯将军)

什么概念呢?就是苏军用于莫斯科外围防御的125万大军几乎被完全粉碎,伤亡被俘超过100万人,德军前锋10月14日在行进中占领加里宁,已经撕破了苏军的第二道防线,至少在表面看起来,莫斯科已经笈笈可危。第二天中午12点50分,苏联外交人民委员莫洛托夫通知美国大使,整个苏联政府除斯大林本人外,连同外交使团都已进行疏散,目标是525英里以外的古比雪夫。

“维亚济马—布良斯克”战役分为两个部分,按照“台风行动”的作战计划,德国中央集团军群所属的古德里安第2装甲集群和魏克斯第2集团军,负责两翼突破和围歼苏军“布良斯克方面军”,时任司令员叶廖缅科将军。而德国第4集团军、第9集团军和霍特第3装甲集群、霍普纳第4装甲集群的强大兵力,负责消灭位于维亚济马的“西方面军”主力,时任司令员科涅夫将军。

(布良斯克方面军司令员叶廖缅科)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危如累卵的局面呢?首先说布良斯克,这座城市是苏军保卫莫斯科的重要地点,它被森林所环绕同时一侧为沼泽地,恰好位于通往莫斯科的公路侧翼,叶廖缅科的布良斯克方面军以此为支撑点,不断威胁和侧击古德里安的装甲部队。所以德军若想攻向莫斯科,就必须拔掉这颗钉子,第2装甲集群向布良斯克的两翼迅速突破,10月5日完成了合围圈的封闭。

叶廖缅科发现情况不妙,要求立即突围,但是遭到总参谋长沙波什尼科夫的委婉拒绝,要他再等等看,等来的结果就是包围圈内的26个师趋于崩溃,战役临近结束时,已经出现了苏军整团整营投降的情况。叶廖缅科本人也身负重伤,他和他的参谋人员被飞机接走,而大多数被围官兵则最终走向了战俘营。

(包克元帅在战场上)

然后说维亚济马,这是斯摩棱斯克以东苏军的重点集结区,西方面军的主力在此阻挡德军继续向莫斯科推进,在德军两个装甲集群的钳型攻击下,司令员科涅夫要求突围的请求仍然被驳回。最终方面军主力遭到合围,四个集团军损失殆尽,他自己也差点被送上军事法庭,多亏紧急前来的朱可夫救了他一命。

整个“维亚济马—布良斯克”战役中,苏军两个方面军最终只有85000人突出了合围圈撤往后方,10月17日西方面军残余部队和预备队方面军合编为新的西方面军,由朱可夫大将任司令员。同时根据朱可夫的建议,在西北方向上掩护莫斯科的西方面军右翼部队四个集团军组建为加里宁方面军,由科涅夫上将出任司令员,但此时苏军从远东调来的部队尚未抵达,苏军的军事形势看起来是依旧是非常绝望的。

(科涅夫元帅)

战役结果是德军在两个地域上都取得重大胜利,苏军共有9个集团军和70到80个师被歼,莫斯科西边的防御力量遭受毁灭性打击,防线也被撕开一个巨大的缺口。德军绝大多数装甲和摩托化部队都将进军目标设定为红场,开始了“台风行动”第二阶段的追击作战,先头部队第10装甲师和党卫军“帝国师”于10月19日占领莫扎伊斯克,距离莫斯科还有60英里,也就是96公里!

所以这一天,也是苏联政府和苏军最接近崩溃的临界点,当百姓们得知列宁的水晶棺也被从红场的陵墓中转移出来,隐蔽到一个不为人知的地方时,整个莫斯科陷入了巨大的恐慌之中:“德国人来了”!城市中已经出现个别骚乱事件,各种耸人听闻的消息和谣言满天飞,鉴于城市可能出现失去秩序的危险,第二天斯大林宣布莫斯科进入紧急状态,全面实施戒严。

(德军炮兵攻击)

此时古德里安的装甲集群被升格为第2装甲集团军,兵力已达12个半师,从整个集团军群的南翼杀奔图拉,某种意义上,图拉已被视为莫斯科的郊区,一旦古德里安穿过图拉,则莫斯科就在眼前,苏联人和德国人都明白这一点。当然,德军也是强弩之末,其各师战斗力的损耗已达30-50%,许多装甲师的坦克实力只剩下三分之一左右,问题是,苏军并不了解这些情况,全军上下迷漫着失败的气氛。

所以诋毁朱可夫的军事能力是不可取的,在这关键时刻,朱可夫用仅有90000人的四个集团军(都是临时重建的)硬是守住了图拉,并且坚持到援军的到来。随着第一批10万苏军的到来,越来越多从苏联腹地、中亚和西伯利亚调来的部队到达战场,形势逐渐逆转,到12月初,苏军挺过了最危险的半个月,已经有力量进行反攻了,这就是军史上的“莫斯科奇迹“。

对教师而言,末尾淘汰制、县管校聘制和十一抽杀律,那个更合适教育的戾气源于哪里

教师实行“末位淘汰制”、“县管校聘”、“十一抽杀律”目的何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领导对教育现状不满,试图打破教师“终身制”、“铁饭碗”的局面,强化教育质量意识、忧患意识、服务意识,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领导的出发点是对的,但是方法却是错的,这是南辕北辙,最终一定是事与愿违,这种改革注定是虎头蛇尾,最后难逃失败下场。

一所学校,一个县教育落后,是老师的责任,还是领导的责任呢?

举一个简单例子。几乎每一所学校都会遇到这样的事情,有些校长执掌学校时,学校欣欣向荣,校风正,学风浓,成绩好,奖状、奖牌贴满了墙,有些领导管理学校时,离心离德,老师外流,成绩一塌糊涂,学校乌烟瘴气,这是谁的责任呢?

老师还是那些老师,学生还是那些学生,可是学校还是那学校吗?所以说,真正决定学校发展走向的是领导,是校长,而不是普通老师。

现在实行的所谓“校管县聘”、“末位淘汰制”,更别说什么残酷的“十一抽杀律”了,剑锋所指都是老师,这就有点舍本逐末,背道而驰了,不仅不会把教育搞得好,我估计更会把教育搞得一团糟!

如果真正想把教育搞得好,除了提升教师社会地位,提高教师待遇,就是选贤用能,让中小学校长德位相配,选拔有真才实学、有教育怀的德才兼务的领导才是提高教育的关键。

二战中的苏联是否是靠人数多取胜的外国援助是否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击退德国侵略者,并且一路反攻占领柏林。光是凭这一点,苏军在二战中的功劳就是不容抹杀的。

不过,由于战后苏联与美英为首的西方国家关系紧张,在西方媒体的渲染下,苏联的贡献,开始被最大程度地降低。西方人认为,苏联之所以能战胜德国人,一是因为使用了以多打少的“人海战术”;二是因为有美英物资的大力援助。

(苏德战争)

那么,这两个条件,是否真的影响了战争的走向呢?

我们先来说说“人海战术”。

1941年进入战争前,苏联大约有1.8亿人口。根据苏联的官方统计,苏联军民在二战中死伤人数总计约2680万。这样的死亡比例,在整个参与二战的国家中,确实是最高的。并且这还是官方公布的数据,苏联的真实死伤人数,肯定是远高于这个数字的。

当然,苏联的巨大死伤人数,也是有原因的。

首先,斯大林于30年代发起的大清洗运动中,苏联大批优秀军官干部遭遇了严重的清洗,整个军队的战斗力大幅度下降。

其次,1939年8月,苏联与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斯大林对于德国的戒备之心。并且,当时斯大林还错误地下达了解散机械化军队的命令。

种种原因相加,最终使得苏联在面对德国入侵的初始阶段,几乎毫无招架之力。前线官兵伤亡惨重,斯大林不得不号召苏联全体人民参与到与德国军队的战争中。这才最终造成了苏联军民的惨重死伤。

就苏德战争中各大战役的数据来看,苏联军队确实在大部分情况下,都具有人数优势,而且战损也远高于德国。不过在多次与德军作战之后,苏军也渐渐摸索到了对德作战的经验。苏德战争后期的一些战役中,苏军的战损,开始明显降低,但总的来说,却仍然高于德军。

(斯大林旧照)

不过,就当时的情况来看,苏军不管是在士兵的精良程度,还是武器装备的先进程度,甚至士兵们的战场纪律,实际上都是逊于德国的。苏联唯一能够利用的,也就是他们的人数优势。

打仗并不等于同体育赛场上的比赛,从来就没有绝对公平一说。苏联利用自身的最大优势,成功克服了种种不利因素,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毫无疑问,他们是值得尊敬的。

所以说,苏联参战人数多于对手,那是他们的优势,而这一点也确实影响了战争的走向。说苏联搞“人海战术”,显然是西方媒体一种带有贬义的说法。

除了人数问题外,德军东进之后,美英两国开始向苏联输送物资予以援助。这些物资当然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如果要说,苏联如果没有这些物资就会失败,却需要仔细进行推敲。

众所周知,在苏德战争开始阶段,德国军队完全是势如破竹。他们在苏联国境内一路高歌猛进,极快地向前推进了数百公里,甚至还打到了莫斯科。

但自莫斯科战役之后,德军便开始难尝一胜。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除了苏联军队找到了正确御敌的方法,国土战略纵深足够之外,德军补给困难,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这一点,在莫斯科战役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莫斯科战役中的德国兵)

反观苏联,支撑整个苏联战争资源的高加索地区,从始至终都没有被德国占领过。并且美英两国还始终向苏联源源不断地运送着战争物资。这其中包括了武器、钢材、弹药、粮食等各方面资源。这些资源,无疑对苏联的胜利起到了极大的助力作用。

不过,鉴于苏联的战争资源几乎没有出现短缺情况,再加上到了二战后期,美英两国渐渐停止了对苏联的援助。因此这些物资是否真的决定了战争的走势,却无法有一个客观的评判。

有人说,压死骆驼都只需要最后一根稻草,少了美英的物资,也许苏联在莫斯科就已经兵败了。

但战争已经过去,苏联也不可能在没有美英物资的情况下,再保卫一次国家。因此,这个问题实在是见仁见智,无法评判。但西方媒体在战后,始终以绝对肯定的语气谈论这件事,这种刻意削弱苏联在国际社会中地位的做法,显然是有失公允的。

(参考资料:《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