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岳阳楼记》是怎么写成的
- 范仲淹没有去过岳阳楼,为什么能写出举世闻名的《岳阳楼记》
- 《岳阳楼记》的艺术特色
- 《岳阳楼记》和《滕王阁序》哪个更好,情怀和文采哪个更重要
- 《岳阳楼记》全文翻译
- 写下千古名篇《岳阳楼记》的范仲淹,历史上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 岳阳楼记中表现迁客骚人因物而喜的句子是
《岳阳楼记》是怎么写成的
这是一个得用心去揣摩的问题。阅读古代诗文,发现作者的写作动机,悉心体会作者为文的精妙,领会其中的要义等等,这都是作为今天的读者需要下功夫的。
对于范仲淹这个人,我觉得首先应该想到他是一个思想家和政治家,接下来才是文学家。作为政治家,他当然具有个人的政治主张,也有他从政期间个人交流的圈子。这一点,在《岳阳楼记》这篇经典名文中就说得很清楚。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其实,这一段话就把范文正公为什么写《岳阳楼记》的原因交待清楚了。不就是受他政治上的盟友滕子京所托吗?一句“属予作文以记之”已经非常明白了。
至于《岳阳楼记》中他所表达的思想是什么,也很容易把握。无非就是迁客骚人揽物之情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他那流传千古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自然就不在话下了!
范仲淹没有去过岳阳楼,为什么能写出举世闻名的《岳阳楼记》
高考语文斋感谢悟空问答邀请回答问题。
《岳阳楼记》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名篇佳作,为历代所传诵,一直选入中学语文教材,并且是高考要求的必须背诵的篇章之一。
这样的美文却非范仲淹临景即兴而作,而是远在他乡受朋友所托而赋。那他为什么能写出《岳阳楼记》呢?
首先,范仲淹饱读诗书,功底深厚。
他读书用功刻苦,鸡鸣即起,五年不曾解衣,冬夜稍有困怠则冷水拂面。工夫不负有心人,考取了功名。这也为他日后的文章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范仲淹胸怀家国,志在天下。
常自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做宰相,就做良医,一心为民造福。正是这种根深蒂固的家国情怀,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作者才能创作出格局宏大的千古绝唱。
再次,范仲淹仕途起伏,经历丰富。
范仲淹早年丧父,家境贫寒,母亲改嫁,又被冷眼虐待,使他深刻了解民间疾苦,体察民情,进入仕途,为宋朝谋强盛,为人民造福祉, 方正清廉, 直言不讳,抨击时弊,屡遭贬谪,屡被召用,无论春风得意飞黄腾达之时,还是远放荒野命途多舛之日,为国为民,赤心不改。正是这种丰富的阅历,正是这种年深日久的情感积淀,才能使作者创作出感人肺腑的经典篇章。
最后,范仲淹为情设景,表述心志。
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基础上,为了抒发他那种忧国忧民的炽烈情感,作者借记述情,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无论是“春和景明”,还是“浊浪排空”,作者都是“宠辱偕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是多么地豁达大度啊!而始终不改的是那种“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是多么的坚忍不拔啊!把所想象之景与所表述之情糅合相融,浑然一体,景美情深,令人爱不释手,不绝吟诵。
我认为上述四点是范仲淹不临岳阳楼而能创作出《岳阳楼记》的重要原因。至于这篇文章能够流芳千古,主要取决于以下两方面的原因:
其一,符合传统文人的主流价值取向。
通俗来说,就是文章的思想品质高尚,传达的是正能量,不怨天尤人,把自己置之度外,积极用世,忠君爱民。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前承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巳”,后启王阳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以及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传统文人以天下为己任,忠君爱民,忧劳家国。而《岳阳楼记》表达的正是这种思想,这是为历代传诵的重要原因。
其二,文采斐然,朗朗上口,适宜诵读。
这篇文章骈散兼行,语句优美流畅,读来韵味悠长,酣畅淋漓,气势贯通,美不胜读。许多词句脍炙人口,至今还不时见诸报刊。
总之,文质兼美是《岳阳楼记》流芳千古的两个重要原因。
《岳阳楼记》的艺术特色
范仲淹这篇《岳阳楼记》文章艺术特色是,作者采用骈语描绘,散文论述,骈散结合。由记事到写景,由写景而抒情,由抒情而议论,甚至于写景、抒情、议论揉合在一起,做到了情景交融,情文并茂,特别是其中的两段写景文字,”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雾冥冥,虎啸猿啼。……””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倾;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有概括的叙述,有细致的渲染,有生动的描绘,有独特的抒情。同时由于作者很好地运用了对偶和排比的修辞方法,加上句子的整齐而有变化,文字的简炼而又鲜明,音节的响亮而又和谐,这就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感和优感,使我读后留下难忘的印象。
《岳阳楼记》和《滕王阁序》哪个更好,情怀和文采哪个更重要
论情怀,当然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更高尚;论文采,自然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飞扬。
文采和情怀哪个重要,我个人认为没有标准答案,也不应该分高低。因为就文学作品而言,这两者应该是并重的。
把《岳阳楼记》和《滕王阁序》并列对比,其实是有失偏颇的。范仲淹和王勃两位作者,有着迥然不同的人生经历,此处就不做赘述了。要和《岳阳楼记》对比,应该用诸葛武侯的《出师表》更为恰当。
《滕王阁序》的作者王勃,只活到二十六岁,这篇千古第一骈文是他在什么年龄创作的,至今有争议,但是无论如何也超不过二十六岁。纵观历史,在他这个年龄阶段,应该没有任何一位文豪,创作过如此既辞藻华丽且气势恢宏的作品。
一个二十多岁的古人,能有“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老当益壮,宁易白首之心”的三观,已然是人中翘楚。一个二十多岁的古人,你要求他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那未免太苛刻了!
综上,《岳阳楼记》和《滕王阁序》都是千古名篇,两位作者的家国情怀及两篇文章的写作技巧都值得我们后人学习借鉴!
《岳阳楼记》全文翻译
《岳阳楼记》白话译文
庆历四年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岳州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务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展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人家和今人的诗赋刻在上面。嘱咐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景,全在洞庭湖上。洞庭湖包含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流水,浩浩荡荡,宽阔无边,清晨湖面上撒满阳光、傍晚又是一片阴暗,景物的变化无穷无尽。这就是岳阳楼雄伟壮丽的景象。
前人对这些景象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虽然这样,那么这里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水、湘江,被降职远调的人员和吟诗作赋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观赏这里的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像那连绵细雨纷纷而下,整月不放晴的时候,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波浪冲向天空;日月星辰隐藏起光辉,山岳也隐没了形迹;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傍晚时分天色昏暗,只听到老虎的吼叫和猿猴的悲啼。
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官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讥讽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冷落的景象,一定会感慨万千而十分悲伤了。
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时,湖面波平浪静,天色与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白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或浮或沉;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翠。
有时湖面上的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有时湖面上微波荡漾,浮动的月光闪着金色;有时湖面波澜不起,静静的月影像沉在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响起了,一唱一和,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
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杯痛饮,那心情真是高兴极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什么缘故呢?是因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不在朝廷做官而处在僻远的江湖中间就为国君忧虑。
这样他们进入朝廷做官也忧虑,退处江湖也忧虑。虽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以后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路呢?
写于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创作背景
文章写于庆历六年(公元1046年)。作者范仲淹生活在北宋王朝内忧外患的年代,对内阶级矛盾日益突出,对外契丹和西夏虎视眈眈。为了巩固政权,改善这一处境,以范仲淹为首的政治集团开始进行改革,后人称之为“庆历新政”。
但改革触犯了封建大地主阶级保守派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而皇帝改革的决心也不坚定,在以太后为首的保守官僚集团的压迫下,改革以失败告终。“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又因得罪了宰相吕夷简,范仲淹贬放河南邓州,这篇文章便是写于邓州,而非写于岳阳楼。
写下千古名篇《岳阳楼记》的范仲淹,历史上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应理解他的“三种情怀”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高中课本里就有这篇文章。我们读这千古名篇,应理解他的“三种情怀”:
一是故乡情怀。范仲淹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本人并没有在岳阳楼,而是根据滕子京送给他的一幅岳阳楼的画,凭借他的写作才华与写作灵感临场发挥的。《岳阳楼记》里风景意境的描写是非常优美的,“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范仲淹一生都没有到过岳阳楼和洞庭湖,为什么能写出这样优美的景象?对于这个问题,可以从范仲淹小时候的经历说起,范仲淹自小就居住在太湖这个地方,他对太湖之景,太湖之水,有着深刻的观察,而太湖与岳阳楼外的洞庭湖相辉相应,有着共通之处,所以范仲淹挥笔写岳阳楼外洞庭湖之美时,借鉴了太湖之美。
二是忧乐情怀。《岳阳楼记》有许多脍炙人心的名句,表达了这种忧乐情怀。比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这些就侧面描写了范仲淹的精神追求,实际上也是范仲淹一生的总结写实。可以说《岳阳楼记》的影响力之广远,这与范仲淹的为人处世的儒家精神是分不开的。他领导过庆历革新运动,虽只推行一年,却开北宋改革风气之先,成为王安石“熙宁变法”的前奏;即使在担任地方官时,他也殚精竭虑,鞠躬尽瘁。历史著名诗人苏轼的一段话概括的比较全面“出为名相,处为名贤;乐在人后,忧在人先。经天纬地,阙谥宜然,贤哉斯诣,轶后空前。”
三是豁达情怀。在《岳阳楼记》中有一名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般人在读《岳阳楼记》时并不十分重视,实际上是很重要的一句。不因外物(财物、外物)的丰富、富有,个人的获得、拥有而骄傲和狂喜;也不因为外物(财物、外物)的丢失、损坏,个人的失意潦倒而悲伤,表示了品德高尚的人的处事深远与豁达胸襟,这是范仲淹又一真实真实写照。范仲淹是一个知足常乐,安于本分之人。在南京国子监求学之时,有好友见他每日只吃粥和咸菜,于是便留了一些美味佳肴给他。但是范仲淹却任这些食物放坏也没有吃一口,而是安然的吃着自己的咸菜。别人问他为什么不吃,他答道若是吃了这些美食,害怕日后吃不下粥和咸菜。范仲淹一生,无论面对失败还是成功,都保持一种恒定淡然的心态,不因一时的成功和失败而妄自菲薄,无论何时都保持一种豁达淡然的心态,不因外界的好事而兴高采烈,也不因为自己的不幸遭遇而垂头丧气,坚持自己的原则不受外界的影响。
一个人要做到先忧,必须有胆、有识、有志,固然不容易;而一个先忧之士当他建立了功绩之后还能后乐,才更加可贵。《岳阳楼记》所体现的精神,那种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质,在今天无疑仍有教育意义。范仲淹才真是我们应追求的“古仁人”,微斯人,吾谁与归?
岳阳楼记中表现迁客骚人因物而喜的句子是
表现迁客骚人因物而喜的两个四字句是:心旷神怡,宠辱偕忘。表现迁客骚人因物而悲的句子是: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原文: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白话释义: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隔了一年,政治清明通达,人民安居和顺,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原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当代人的诗赋刻在它上面。嘱托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情。
我观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衔接远山,吞没长江,流水浩浩荡荡,无边无际,一天里阴晴多变,气象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很详尽了。
那么向北面通到巫峡,向南面直到潇水和湘水,降职的官吏和来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
像那阴雨连绵,接连几个月不放晴,寒风怒吼,浑浊的浪冲向天空;太阳和星星隐藏起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不能通行,船桅倒下,船桨折断。
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悲啼,(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批评指责,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到了极点而悲伤的心情。
到了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平静,没有惊涛骇浪,天色湖光相连,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兰花,草木茂盛,青翠欲滴。
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在你唱我和地响起来,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啊!(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心胸开阔、心情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端着酒杯,吹着微风,觉得喜气洋洋了。
哎呀!我曾探求过古时仁人的心境,或者和这些人的行为两样的,为什么呢?(是由于)不因外物好坏,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上做官时,就为百姓担忧;在江湖上不做官时,就为国君担忧。他进也忧虑,退也忧愁。既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会感到快乐呢?
古仁人必定说:“先于天下人的忧去忧,晚于天下人的乐去乐。”呀。唉!不是这种人,我与谁一道归去呢?写于为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