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掌权者为什么重用色目人?中国历史上哪些皇帝不是汉族血统_色目人_蒙古_铭文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色目人  色目人 蒙古 铭文

本文目录

  • 元朝掌权者为什么重用色目人
  • 中国历史上哪些皇帝不是汉族血统
  • 中国还有色目人吗还有多少色目人后代
  • 蒙元时期的色目人是指肤色和眼睛(虹膜)异于黄种人的人(来自西方的白人和黑人),各色名目是怎么来的
  • 中国古代色目人现在在哪里为什么现代中国没有带色彩眼睛的人
  • 一炮击垮大宋江山,同样是被蒙古征服,色目人为何能成为二等贵族
  • 明明是汉族,却长的像新疆人是怎么回事,尤其是眼睛
  • 元代有哪些出名的色目人
  • 当今华夏传统文化探索者的致命误区是什么
  • 从唐朝到元朝,中亚色目人来到中原为何都不愿回去

元朝掌权者为什么重用色目人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色目”一词,始见《唐律疏议》,即名目之意,罗大经《鹤林玉露》有“色目寝广”之说。其后又有“色目人“之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建炎二年十月,“丙子,诏令到部官自陈有无系讨论之人(指崇、观以来黄缘滥进官员),仍给除名罪。如系前项色目人,并令吏部审量取旨“。这里显然不是指的异族。元代的“色目人“一词,作为法律上的专名出现大概是在至元二十三年,在这以前,通作“回回”。色目人是除蒙古以外,所有西北诸族,其中包括中亚、西亚乃至欧洲各种各类人的泛称。它比“回回”一词的内涵更加广泛。

回回一词,原是回纥或回鹊的声变,但元朝时回回与畏吾儿之间的区分是很明确的。回回一般指信奉伊斯兰教的中亚诸民族。不过,对于信奉基督教的阿速人,当时也以“绿睛回回”称之。蒙古国时期,从中亚东迁到中国来的色目人,包括官员、军士、俘虏、商人等,为数是不少的。就以大都城而论。“本路回回人户,自壬子年(1252年)元籍并中统四年续抄,计二千九百五十三户。于内多系富商大贾、势要兼并之家”。色目人远自中亚迁来中土,族类各异。

他们大多有很高的文化水平,长于经商理财或某些特殊的手工工艺,因而一直受到蒙古统治者的倚重。李璮之叛后,忽必烈开始转而任用色目人。在各级政府官员中,增添蒙古、色目人员。至元二年(1265年)二月,规定地方路府以蒙古人充各路达鲁花赤、汉人充总管、回回人充同知,永为定制、在中央中书省宰执人员的任命上,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与调整,也逐渐形成一套不成文的规定:右承相一员,必由蒙古人担任;左丞相一员,由蒙古、间或由色目人担任,其余平章政事、右丞,左丞、参知政事各二员,则由蒙古、汉人、色目人参用。

至元初年,史天泽与耶律铸也曾出任过右丞相,只是尊礼元勋的例外。其他机关大体也都是秉着蒙古人为长,汉、色目人参用的原则来进行管理,这种任官格局的基本精神是利用民族矛盾。在不能不使用汉人的情况下,另外委派色目人分任事权,使进行牵制,并由蒙古人居高监视。

这种做法不仅有效地抑制和防范了汉人官员的作用与可能发生的离异行为,同时,又在权位斗争中把色目人推在直接与汉人争逐的第一线,成功地暂时转移,并且缓和了汉人官员与最高统治者蒙古人的矛盾。因此,朝廷上一个民族集团的矛盾,通常都是以汉人与色目人官僚集团的倾轧而暴露出来了。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中国历史上哪些皇帝不是汉族血统

皇帝是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给自己与继位者的尊号。

外来民族入主中原,都不是汉族血统;少数民族在自己的区域学中原王朝称自己为皇帝,亦不是汉族血统!

最开始是五胡十六国时期,五胡(匈奴、鲜卑、羯族、氐族和羌族)在北方建立的政权,其皇帝都不是汉族血统。

接下来的南北朝,北朝的北魏和西魏,都是鲜卑族人建立的政权,东魏的高家虽然是汉族血统,但却是鲜卑化的汉人,传统认为是鲜卑族。

隋唐之后是五代十国,五代中的后唐、后晋均是沙坨人建立的,不是汉族血统。所以,出卖燕云十六州的石敬塘准确来说并不是汉奸,他是沙坨人!

两宋时期,盘踞东北和燕云十六州的辽国是契丹人建立的,西北的西夏是党项人建立的,西南的大理国是白族人建立的,还有一个自唐以来一直存在于青藏高原上的吐蕃国,是藏族人建立的。灭辽、灭北宋的金朝是女真人建立的。

其中,吐蕃国的君主称赞普,不是皇帝。

然后就是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和女真人(满族)建立的清朝,都不是汉族血统。

中国还有色目人吗还有多少色目人后代

按字面意思理解,就是眼睛有色的人种,那么新疆的塔吉克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回族、撒拉族等有高加索人种血统的群体是色目人。

如果以元朝的概念,主要指的是境内汉人、南人、蒙古人、藏人以外的信仰伊斯兰教的族群,那么可以说今天中国境内的穆斯林都是色目人。

蒙元时期的色目人是指肤色和眼睛(虹膜)异于黄种人的人(来自西方的白人和黑人),各色名目是怎么来的

色目人(「各色名目之人」)是元代时对来自中西亚的各民族的统称,也是元代人民的四种位阶之一,广义上的来讲,一切除蒙古、汉人、南人以外的西北民族都算是色目人。包括被蒙古人征服并带入大蒙古国的中亚突厥人、粟特人、吐蕃人、党项人、中亚契丹人、波斯人(花拉子模人)及少量阿拉伯人等,其中中亚突厥人最高,波斯人次之。

色目人后来经历蒙古人,畏兀儿与汉人大规模混血形成回族、撒拉族等少数民族的最早来源,并成为后来的回族。按照元朝的种群分类,在元代的社会阶层之中,色目人的地位在蒙古人之下,汉人和南人之上。元太祖成吉思汗西征时,色目人赛典赤·赡思丁率领千骑迎降,太祖以「赛典赤」称呼。元代重用色目人,入居汉地关中的色目人,多高官厚禄,钜贾大贾。

中国古代色目人现在在哪里为什么现代中国没有带色彩眼睛的人

谢邀。
第一个问题,中国元代色目人绝大部分经过明清两代五百年融合,已经形成了回族。
第二个问题,中国现在也有非黑眼珠的,主要分布在哈萨克族、维吾尔族、塔吉克族内。
蒙元帝国崛起后,先是西征,通过两次西征灭亡了中亚的西辽、花剌子模、塞尔柱等政权,然后才回过头来灭亡中国北方的西夏、金国。因而,在蒙古灭亡西夏、金国、南宋政权过程中,从中亚、西亚征调了大量的士兵、工匠参加。元朝统一长江南北后,将主要由中西亚征服民族组成的探马赤军分驻各地,同时在各级衙门大量任用色目人担任达鲁花赤等重要职务,严防汉地反叛。同时因为蒙古西征打通了经商通道,大量中亚、西亚、南亚、东欧人来到中国经商,因为连年战争造成大量土地荒芜(尤其是陕西甘肃一带西夏故地),蒙元政权也有目的地从中西亚迁移大量色目人定居中国西北、中原屯田戍边。
蒙元政权北逃高原后,绝大部分色目人留在了汉地。明朝政权建立后,朱元璋对于遗留在汉地的上百万色目人、蒙古人也没有赶尽杀绝,除了要求色目人必须易汉服、改汉姓、易汉俗外,允许其保留原来的宗教信仰,鼓励色目人与汉族通婚。经过明清五百年的融合,形成了回族。
哈萨克族和维吾尔族形成也不太久,哈萨克族形成于哈萨克王国时期,维吾尔族形成于叶尔羌汗国时期,两族族源成份都比较复杂,原来生活在新疆中亚地区的属于不同人种的部落被融合进去。去新疆的人可以自己留意观察,在两族中有部分人具有碧眼睛、高鼻梁、黄头发的典型雅利安人特征,当然也有部分人和汉族一样是黑眼睛黑头发,还有的长着蒙古人一样的脸型。

一炮击垮大宋江山,同样是被蒙古征服,色目人为何能成为二等贵族

色目人在元代一般认为地位仅次于蒙古人,属于四等人中的第二等。其地位比汉人(北方汉族)和南人(南方汉族)都高。元代明文规定,在官员升迁中,“色目人比汉人高一等定夺”,在“达鲁花赤”,也就是地方最高镇守官的选任上,首选蒙古人,次选色目人,而汉人和南人不得选任,如果发现汉人及契丹、女真等族的人出任,一经查实,一律革职。在刑事法律上,色目人跟蒙古人一样,杀了汉人只是赔款了事。

同样是被蒙古征服,那么色目人在元代为什么地位这么高呢?

色目人最早投靠蒙古,一般来说,在元朝建立前,色目人就已经投靠了蒙古人,蒙古在成吉思汗西征时,就已经征服西域,色目人主要是西域的居民,包括回回、畏兀儿、钦察、康里等,他们投降蒙古后,成为蒙古大军的主力部队之一,为元朝的建立,立下了无数的战功。《元史》记载,元朝的“色目军”有唐兀卫、阿速卫、康里卫、钦察卫、哈剌鲁万户府等,还有不少色目军被选拔为大汗亲军,其军事地位举足轻重。

换句话说,色目人在元代有着较高的地位,是在投靠蒙古人后打出来的。比如钦察人本来是住在今天俄罗斯的乌拉尔河到顿河之间的草原部族,元代的人说他们“士风刚悍,其人勇而善战”,蒙古西征打败他们后,他们就加入了蒙古军,为元朝立下了无数的战功。

比如钦察卫是色目军中最能打仗的部队,先后参加了统一大理,镇压海都,稳定漠北的一系重要战役,忽必烈时代的钦察亲卫都指挥使“土土哈”一直率部镇守漠北,立下赫赫战功,他死后,其子“床兀儿”一直负责北部边防,多次平定漠北宗王的叛乱,最后被封为“句容郡王”。他的儿子燕铁木儿更是以钦察卫的精兵扶元文宗当上皇帝,权倾朝野,封太师、太平王、右丞相、录军国重事。

  • 元文宗的上位,靠的就是钦察卫军的武力支持,当时的汉人写诗钦察卫军在朝廷的气势说,“两行排列金钱豹,钦察将军上马驼”。

色目人除了会打仗之外,还会做生意,这方面以回回人为代表。回回人原来就生活在西域,以做东西方的贸易为生,特别会赚钱,蒙古人要打仗,需要钱,汉人的那一套种田存钱的方法太慢,打起仗来根本入不敷出,所以会赚钱的回回人就成了蒙古人必须依靠的“理财专家”。比如《元史》里面的奸臣回回人“阿合马”,就是一个理财能手,忽必烈和南宋打仗,开销巨大,靠的就是阿合马“挟宰相权为商贾,以网罗天下大利”,这种本事,汉人是不行的,汉人当了宰相,那里还肯是去做“商贾”之事。

  • 中统元宝交钞,是阿合马主政时期发行的纸币,它是世界上真正的最早的纸币,宋朝搞的交子、会子只是代金券,不是真正的纸币。

同样是从打仗,南宋后期财政困难,搞得朝廷不得不用“打算法”来严格前线的军需报销制度,搞得很多将领被逼得造反,像刘整、高达这样的名将,一个因打算法被要求赔钱而起兵投了元朝,一个因打算法财目不清,被调离前线去当闲职。而元朝的开销一样很大,但回回人能帮忽必烈弄钱,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灭亡南宋的功劳,回回人的理财也是要算上一份的。

所以色目人在元代地位高,那是他们自己靠实力挣出来的。

明明是汉族,却长的像新疆人是怎么回事,尤其是眼睛

对呀,明明她父亲母亲祖上都是汉族,她却长得像新疆人,尤其是眼睛!这是我女儿。

这孩子出生,我的朋友们去看她,就发现她不像汉族人,还有人说她是苏联娃娃呢!好在长大以后,越来越像汉族人了。

不过,我的亲生父亲她的亲外公有点异族模样,虽然他是汉族。是不是因此导致有些基因遗传到她这里了呢?我哥哥曾经想探索一下为什么我们的爸爸是河北人却长得有些异族人的特点?他说父亲老家那边历史上曾经有过异族,好像与中东地区的族类有关。所以,任何问题只要深究都有答案,只是需要花费一些时间和精力。

我在新疆基地待了几年,女儿头上的小花帽就是在乌鲁木齐的大巴扎买的。不过她出生在北京,那小花帽纯粹是因为太有异域风情我才买下来做纪念的。没想到这小帽给她一戴更像一个新疆娃娃了。

元代有哪些出名的色目人

元朝的统治者是蒙古人,他们熟悉的、经常接触的是汉人(包括女真人和契丹人),而把汉人以外的,主要是把在他们西方的各民族称为色目人,有时也称为“西域人”。

在种类繁多、名目不一的色目人中,以回回人为最多,因而有时也用回回人代称色目人。回回人外,还有汪古人(今内蒙古大青山一带),西夏人(又称河西人,今宁夏、甘肃一带),畏兀儿人(即今维吾尔先民,当时主要在新疆东部),哈剌鲁人(中亚巴尔喀什湖南一带),康巴人(中亚咸海以北一带),钦察人(中亚黑海以北一带)、阿速人(西亚高加)、阿儿浑人(中亚七河流域至楚河流域一带)等。当时的欧洲人(称发郎或指郎人)当然也算色目人。元末的陶宗仪说色目人有三十一种,这数目并不精确,不过可以想见,色目人确实种类繁多。

色目人在元朝当官的很多:

1、阿合马 (?~1282年),费纳喀忒(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回回族,元朝大臣,世祖忽必烈时期近臣之一。。

初为察必皇后之父按陈那颜的陪嫁奴隶。中统二年(1261年),出任上都同知。三年,领中书左右部,兼都转运使。至元元年(1264年),拜中书平章政事,主要掌理财政,推行清理户口、推行专卖制度、发行钞票(时称交钞)等方式,增加朝廷收入。

元朝灭亡南宋之后,继续在江南地区实行发钞和药材限制专卖政策,大大增加财政收入。激发大臣不满,导致武将王著联络僧人高和尚,趁世祖北往上都(今内蒙古境内)时,假传真金太子之命召唤并刺杀。

众大臣纷纷上书,力言阿合马不法事宜。元世祖忽必烈调查后,历数阿合马之罪,处以没收家产、肃清党羽、剖棺裂尸。

传统史家对阿合马之评价都相当负面,如《元史》就把阿合马收录于“奸臣传”里面,有“益肆贪横”、“内通货贿,外示刑威”这些话。

然随著研究深入,后世对阿合马之评价也不再极端,盖因阿合马在任内主要不过是改革税制,整顿财政。而被指贪污也不过是当时正值元初,蒙古人并未受汉人信服,以致只要出任宰相的是色目人,不管证据,都会被视为贪横暴虐。

应注意的是,同时期另一位大臣桑哥也是因掌理财政,而遭遇到与阿合马一样的悲剧。《马可波罗游记》中也有详细记载这事,并指出事件是民族、宗教问题引起的。

2、桑哥(?~1291年),一作桑葛,畏兀儿人。元朝宰相。

通晓四种语言,深得帝师八思巴的信任,荐为总制院使。率军平定藏区叛乱,深得元世祖信任,官至尚书右丞相,独揽朝政大权,改革财政经济制度。至元二十八年,坐贪赃罪伏诛。

《元史》本传说他是胆巴国师的弟子,“能通诸国语言,故尝为西番译史”(即藏语译员);据元人虞集记载,他“本大浮图师之译者”。《汉藏史集》的记载更详,说他通蒙古、汉、畏兀儿、藏等多种语言,在脱思麻地区汉藏交界之地拜见了帝师八思巴,愿为上师效力,八思巴将他收为译史。

汉、藏文史料相印证,说明他出身于藏族噶玛洛部落的记载是可信的。

《汉藏史集》记载他当官后在大都帝师居处梅朵热哇(me-tog- ra-ba,意为花苑)旁建了一座向上师求法的佛堂,因此被御史台按治下狱,后世祖邀请八思巴同观歌舞,八思巴乘机奏明桑哥被下狱事,遂得释放。

此事发生在八思巴最后一次来京时,即至元十一年,可见桑哥在此之前已任总制院官。汉文史料记载桑哥初受戒于胆巴,可能是在胆巴主持京师教门事之后。八思巴于至元十三年回到萨斯迦,十七年,乌思藏发生反对帝师和朝廷的骚乱,八思巴被谋害。

世祖遣“大臣”桑哥率领大军前往讨伐,此时他已被重新任命为总制院官,并升为院使。次年(1281),他率军到达乌思藏,先后攻下叛乱者所据朗卓康马土城(在今康马县境)和甲若仓之城(在今江孜县境),处死叛首、前任本钦功嘉藏卜,到了萨斯迦。

他修建了东甲穷章寺,其门楼采用汉地式样建造;在乌思藏各要害之地留下精兵镇戍,并整治了驿站(令驻军负责驿站,规定由乌思藏各万户人民供应马匹、食粮、帐篷及一切需用之物),然后班师回朝。

当今华夏传统文化探索者的致命误区是什么

一,过于迷信西方碳14纪年鉴定,忽视了C14纪年误差,±150年就是300年呐,一个王朝就过去了;

二,过于迷信依靠许慎《说文解字》去解读甲骨文和铭文!忽略了夏汉之间1000多年的文字误差;

三,放弃了自己的本民族信仰和图腾纪年标准,造成当今华夏传统文化探索者的致命迷茫误区!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因为夏代问题迟迟没有进展,纷争总是那么多,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文字记载和史料根据。尤其是我们目前没发现像殷墟那样典型的夏代遗址,发现自证性的文字,所以引起大家诟病。

其次,“极似是夏”的二里头遗址,虽然挖掘了几十年,文物垒成山,遗址规模十分巨大,但总是被史学专家们垢病为晚夏或早商遗址,只因没有甲骨文或铭文鉴定,所以身份至今成谜。 而最近重启的三星堆遗址,虽然与二里头和殷墟都有相似文物及交叉纪年,但也因为没有挖出甲骨文,而让史学专家疑神疑鬼。

第三,《史记夏本纪》对夏代各王的记载清楚明了,共17代王470年,包括太康失国,后羿代夏,寒浞代羿,少康中兴,夏桀亡国及商汤灭夏…但是,由于至今未挖出各王遗址和文物 ,仅仅是纸上谈兵…所以造成如今的认识混乱!而史学界上也是如此:在史料上讲的非常热闹的夏本纪,在考古学上却冷冷清清!在考古学上热热闹闹的二里头三星堆,包括甲骨卜辞中十分抢眼的妇好,在史料中却毫无踪影…

两者之间形成了鲜明对比和反差,本应引起专家学者们的强烈关注和怀疑, 但是奇怪的是…专家们几乎集体无意识,熟视无睹…为什么会这样奇怪呢?

因为他们的认识标准不同!夏代遗址都已发现 ,文物都已出土 ,只因解读标准不同而不予以承认…这就是根本原因!也就是说,在史料记载与文字解读之间存在巨大认知断层:

不是文字解读出现了问题, 就是史料记载出现了问题,或者两者都出现了问题 …

所以,我们必须首先解决文字解读与古籍落差问题 !尤其是三星堆和二里头及石峁良渚,乃至殷墟亚长墓,充满争议的妇好墓,甚至僕阳龙虎墓…必须重新鉴定!彻底放弃碳十四和《说文解字》鉴定,因为误差太大了,C14±150年就是300年,一个王朝都凉了!《说文解字》距夏1000多年,中间最少经历商汤灭夏/武王伐纣/焚书坑儒三场浩劫,字形也由甲骨文擅变为商金文/周鼎文/秦小篆/汉隶,字义更因许慎没有见过甲骨文和三星堆文物而只能主观臆断…所以依《说文解字》而解读出来的甲骨文义岂能准确?

而且事实上看,《山海经》记载的事件已经在三星堆文物中一一出现了,尤其是青铜树证明了扶桑木的存在…说明上古神话传说有很大一部分可能是夏代史实!而C14和甲骨文是无法验证神话上古史的!这件事说明什么?说明夏代自证性文字不是甲骨文,而是各种动物(龙虎面具)等文物图腾…借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夏代根本就没有甲骨文,只有氏族图腾,找什么文字呢?

所以,针对夏代遗址,我们不能再用C14这种±误差达300多年的断代方法了,更不能运用许慎的《说文解字》和司马迁的《史记》这种距夏1000多年的文献来解读甲骨文及断代了,而必须改用距夏最近的商代铭文或图腾符号作标准才行…否则的话,夏代遗址就永远淹没在专家口水里了…

也就是说,夏代问题根本不是史料问题,而是我们自己认识问题!根本就没有形成统一的夏代鉴定标准,而唯一能解决问题的甲骨文又没有出现…所以迫使我们必须改用铭文和图腾来解读一切!简单一句话 :

只要有图腾重复出现的地方就可以鉴定!

秉承这一思路,我们广大网友和专家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在二里头3号宫殿贵族墓中发现了“大禹龙迹”!疑似大禹骨骸的遗迹出现了!我们经过图腾会意和铭文对比,发现“二里头抱龙人”,与史载大名鼎鼎的禹贡十分相似!如图所示:

3号宫殿贵族墓抱龙人(二里头)

并以此为线索在濮阳寻找到了夏代早期都城颛顼帝丘,尤其是发现了龙虎图腾,证明是华夏氏族的起源地…如图所示: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根据专家何驽教授判断,二里头抱龙人是祭祀伶官,但是地位低下而身份十分特殊,因为墓主人随葬品很少,死亡时,怀中仅抱“绿松石龙形器“,头戴三皇羽冠,腰系青铜蛾铃,脚踩绿松石,颈戴蚌壳项链…此种形式与史传“禹贡”方式完全一致,即禹王碑“圣浮图”入葬法!如图所示:

二里头抱龙人pK金文抱虫人禹!

其次,大量蚌壳图腾也证明当时温湿气候的洪水特征,也符合《竹书纪年》记载,“禹元年壬子,即位于冀,颁夏历于邦国,起壬子终壬戍。”其夏历即大禹创造的绿松石龙代表的夏至日青龙星宿图,阳历为夏至6月中旬天空星图,如图所示:

第三,“二里头抱龙人”的形态,与铭文“禹“字“抱虫”式结构完全一致,并得到三星堆青铜大立人“抱蛇式”文物支持,而且大立人所抱之蛇也在三星堆博物馆中发现了,如图所示:

当然,苍天不负有心人,最为关键的“大禹铭文”也被我们发现并破译了!其实就是我们在鼎上天天见的“网状符号”,即二里头青铜网格鼎和殷墟亚长墓中青铜圆斝上的网纹符号!即真正的夏代文字!禹符号!铭文解读为“又其”,鼎文即禹字,如图所示:

当然,它并不是我们想象中“一目了然”的甲骨文和商代铭文及周鼎文禹字,而是镌刻在鼎上的“网纹图形”,会意是“手抱龙”形象,史称禹之姒,如图所示:

而二里头网纹鼎,经铭文会意是金文“其″字形,也就是甲骨卜辞中大名鼎鼎的“贞人”!如图所示:

甲骨卜辞中有大量“又其/其又″文字符号…如图所示:

所以我们推测出:二里头的大禹绿松石龙,被铸成网纹鼎,代表大禹权力,象征“有夏在手,号令天下!”在甲骨文和金文中“二里头抱龙人”写成“又其″,鼎文即禹铭文!解读公式为:“禹=手+虫=又+其”!

而绿松石龙图腾与濮阳西水坡龙虎墓的蚌壳龙“鲧鱼(鳄)”图腾,经对比后确认是史载“鲧生禹”传说的起源,如图所示:

更加可喜的是,殷墟亚长墓中也同时出土了“夏启”铭文,与大禹铭文基本一致,只是增加了“十字符号“,会意为“日抱龙“,甲骨文为“日又其“,篆文即启!公式为:“启=日+手+虫=日又其”,简写为“司其”!如图所示:

从“司其”铭文,经商铭和周鼎慢慢演变成秦小篆启字,其中“司其”本义和“日又其”结构只有位置发生了变化,其义基本存在,如图所示:

完全符合《史记》记载“鲧生禹,禹复生启”的史实。所以汉史专家认为“禹生启”是禹生了儿子启是完全错误的,“禹生启,家天下”根本不存在,而是《史记》“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受司徒,封商地“之反映也…为什么这么说?

关键是铭文解读是核心,因为自从20世纪初,河南安阳小屯村发现殷墟以来,有关商朝的争论停止了,开始了对商朝内部情况的研究,并因甲骨文验证了《史记》商王世系,使《史记》的信使地位得到提高…但对夏本纪的质疑仍然存在!90年代后,国家又启动九五攻关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及《中华探源工程》,尤其是随着三星堆与二里头及石峁良渚等古址,争夺夏都所有权日益白热化之时,而郭沫若利用《说文解字》鉴定的司母戊大方鼎和殷墟妇好墓也暗流涌动,风声鹤唳…尤其是妇好墓鲐铭文数量之多,礼器级别之高,所处宫殿地位之显赫,与贵妃地位明显不符,大量铭文尚未与史料互证情况下,就匆匆作结论,显然是十分草率的 !为什么国家却对此毫无感觉 ?这是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的地方 …

尤其是司母戊鼎改名后母戊鼎风波,引发网友强烈争论…难道郭老并不知道《说文解字》与甲骨文之间存在1000多年的会意误差吗?至少经历了商汤灭夏/武王伐纣/焚书坑儒三次浩劫,甲骨文本义和字形早已发生改变… 也就是说夏代遗址就在眼前,只不过我们不认识,甲骨文中本来就有夏字,只不过我们不认识,夏字历经千年已经变身,或者就是一个文物图腾符号,就摆在眼前,几乎撞脸了,可是我们就是不认识… 这才是最根本因素 !

那么,郭沫若把妇好鉴定为商代23王武丁的贵妃,依据是什么呢?核心就是把商代铭文女字解读成汉字女了,把铭文冥字解读成分娩了…而事实上,铭文女代表的不是女人,而是戴面具的跪人形象,指面具王(戴胜王母)如下图:

那么它的引申意就是王权继承人含义,只不过他这个王权象征,并不是商代的青铜鼎, 而是戴在夏王脸上的龙面具了,三星堆青铜面具就是证明!而冥是祭祀先祖之义,而娩有本字孕,与冥无关!如图所示:

冥→宗庙祭祀

孕→腹中有子

娩→孕

所以妇好正解是“帚女子”,帚和女是两个铭文而不是一个铭文,更不是什么妇女,经三星堆文物对比和史料印证,帚是青铜树(代表十日轮流执政的扶桑木),女是执政面具人(启王),子是太阳玄鸟象征(少昊/商契氏族图腾),这才是夏墟的自证性标准文物,大名鼎鼎的禅让夏启制的华表,并不是什么武丁的贵妃人名…这才是最重要的认识!

尤其是根据图腾追踪,发现了河南濮阳西水坡龙虎墓的蚌壳图腾及偃师二里头的绿松石龙图腾,及陕西神木石峁的虎面石雕图腾,与殷墟饕餮图腾之间存在王权继承关系,形成了夏商周三代王权及四大夏都城遗址,完成了《史记》上古史少昊颛顼到鲧禹契舜的全过程…如图所示:

濮阳西水坡→龙虎图腾→斟灌

二里头龙图腾→抱龙禹→禹生启:

目前根据铭文解读和图腾会意的夏商周都址有:

良渚颛顼南巢,陶寺尧都,石峁舜都,二里头禹都,殷墟启都,妇好启祠,亚长启墓,易水尧墓,鹿邑长子口丹朱墓,曲阜少昊祠…

综上所述,由于近百年来过于迷信西方碳14纪年标准,忽视了C14纪年误差带来的断代混乱,并任意拉长纪年时间,造成错误认知。及过于迷信汉代许慎《说文解字》对甲骨文的解读,忽视了夏代至汉代1000多年的文字演变过程!从而放弃了自己的本民族信仰和图腾的标准,这才是当今华夏传统文化探索者的致命误区!

从唐朝到元朝,中亚色目人来到中原为何都不愿回去

说明了我们的文化的包容,古人说过,“有容乃大”就表现在这里。

中东有200多万德鲁兹人,他们就是当年被蒙古军队裹挟去的北方汉人,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后裔。他们虽然已经皈依伊斯兰教,但他们依旧不被当地人接受,被称为“外来人”,正因为这样他们至今还是以独立的民族存在。

反观来中国的色目人后裔,他们就生活在我们周围,完全融合在我们的民族当中了。

我认为,最先进的文明恰恰就是最包容的,最善于吸收外来文明的。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