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德巴赫猜想是什么(已经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为什么数学家置之不理呢)_哥德巴赫_猜想_数论

本文目录

  • 已经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为什么数学家置之不理呢
  • 为什么总有人认为哥德巴赫猜想的简称是“1+1=2”你有什么看法
  • 哥德巴赫猜想是怎么火的

已经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为什么数学家置之不理呢

证明质数是可以无穷大和无穷数量的

一个无理数具有无限不循环小数,用任何一个具体无理数的每一位确定的数字,去掉小数点构建一个“自然数”,如根号2,由于具体的无理数是存在的,因此这个构建的“自然数”也必然存在,这个“自然数”也不能表达成分数,也不能被大于2的整数除尽(可用反证法证明,假设存在被大于2的m整数除尽,则这个“自然数”必然存在被m整除的循环体,这与无理数是无限不循环小数,产生自相矛盾,从而证明假设是错误的,命题得证),这个“自然数”也必然是质数,这个“自然数”具有无穷位数,因此证明质数可以是无穷大的,又因为无理数有无穷数量,所以质数也是无穷数量的!

为什么总有人认为哥德巴赫猜想的简称是“1+1=2”你有什么看法

不应简称为“1+1=2“,而应简称为“1+1“或者“1=1+1“!

这个命题是这样的:“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质数之和的形式“,因此应该简称为“1+1“或者“1=1+1“!

哥德巴赫猜想是怎么火的

这个猜想对于中国人的确是太有名了,出名的原因那也是相当多的。

首先很多数论的命题看起来很简单,根本就体会不到问题背后的深度。比如这里说的哥德巴赫猜想:

一个大于6的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奇素数的和。

也就是1+1。就这么简单,我们可以不假思索毫不费力地去验算这个命题,并且看起来都是正确的。正因为很容易让人理解,所以传播起来很快。我不知道是不是中国人天生就适合干这个,中国在20世纪有过重要突破的数学领域基本上都在数论上,数论专家数不胜数,华罗庚,熊庆来,潘承洞,潘承彪,王元,陈景润。。。尤其是对于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过程中,中国数学家你追我赶,好不热闹。当时中国数学浓烈的数论学术气氛,也注定着哥德巴赫猜想,这个数论领域的猜想要远远比别的领域的数学猜想更加有名。

王元 陈景润 潘承洞

1966年,陈景润做出了哥德巴赫猜想最大的一次突破,陈景润证明了:

任意一个大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一个素数和两个素数之积的和。

也就是我们说的1+2,这与最后的终极答案只剩一步之遥!这是中国数论的巅峰之作,事实上,一直到现在这都是中国数学的巅峰!

1978年,徐迟在《人民文学》上发表了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人民文学》的影响力那肯定是空前的,在那个媒体匮乏,信息闭塞的时代,报纸杂志几乎是唯一的媒介。于是,一夜之间,大家都知道了哥德巴赫猜想这个世界著名的难题,也知道了这个难题背后的数论专家——陈景润。

今天的媒体平台上,但凡与这个猜想相关的话题都会聚集一大批民科先生们,你可以经常看到一些帖子上用不到三页纸证明哥德巴赫猜想,并且发誓求着发表,并且不接受一切反驳。这是因为什么原因呢?因为看起来简单啊,所以就想当然认为这个问题的本质就很简单。那为什么没有民科去研究黎曼猜想,因为黎曼猜想他们看不懂!为什么没有人去研究庞加莱猜想,因为他们根本就不知道在说啥!哥猜如此有名,也必须给民科记上一功。

不论处于什么样子的原因,一个正经的学术问题能够在广大人民群众里如此流传都是一件很好的事情,我也希望更多的数学问题能够被人们关心。。。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