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年长的开国将军殷国洪在青岛辞世,其是西路军的幸存者西路军是怎样的一支部队?中国近代历史上,有哪些全军覆没的军队_西路军_湘江_中国工农红军

本文目录

  • 最年长的开国将军殷国洪在青岛辞世,其是西路军的幸存者西路军是怎样的一支部队
  • 中国近代历史上,有哪些全军覆没的军队

最年长的开国将军殷国洪在青岛辞世,其是西路军的幸存者西路军是怎样的一支部队

西路军是怎样的一支部队?

这个提问的权威答案,在最真实、准确、完整再现红西路军西征史实的地方——高台县的《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以及最新版党史第一卷(1921-1949)第403页,对西路军的定性。

正好,近日旅行了张掖,拜谒了分别设在高台、临泽等地的红军西路军纪念馆,从纪念馆的实物以及公开披露的档案中,提纲挈领给题主一个回答。

高台。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西路军英雄纪念碑暨纪念广场。勒克儿 摄

张掖高台县。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大门。勒克儿 摄

西路军的由来

在张掖高台县“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序厅里,展出了自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四川阿坝懋功(今小金县)会师后,1935年下半年至1936年8月,红军北上在俄界(甘肃迭部达拉乡一个藏族村)直到陕北瓦窑堡等地,中央领导以及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关于红军下一步的战略部署各种讲话和决议(摘录)。这些讲话和决议的核心就是:打通苏联接受其军事物质援助,巩固现有苏区。比如1936年8月12日张闻天、林育英、周恩来、秦邦宪《关于战略方针及统战策略的建议》就明确:“十二月起,三个方面军以一个方面军保卫陕甘宁苏区,并策应东北军对付蒋介石之进攻;以两个方面军乘结冰渡河,消灭马鸿逵,占领宁夏,完成打通苏联之任务。”

西路军血战河西走廊路线多媒体示意图。勒克儿 摄

1936年10月,红一、红四以及红二方面军会师甘肃会宁后,10月11日,中央和中革军委即发布并下达了《宁夏战役计划》。这份计划的核心就是“攻宁部队,准备以一方面军西方野战军全部及定、盐一部,四方面军之三个军组成之。”接到命令,10月24日,红四方面军30军,也就是题主所提的殷国洪少将当时所在的部队作为先头部队,从靖远虎豹口开始西渡黄河,至10月30日,四方面军30军、9军、5军及总部直属部队共21800人渡过了黄河。但就在此时,南线国民党军胡宗南部已经打通增援宁夏道路,并隔断了河东红军主力与河西红军的联系。

陈昌浩、徐向前等11人组成的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勒克儿 摄

结果,原准备攻宁的一方面军和其他后续部队停止渡河留在了河东迎战胡宗南部,滔滔的黄河将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截断,分隔为河东河西两部分。黄河,自此成为红四方面军和后来西路军的一条生死界河。

11月11日,中央及军委发布命令:“河西部队改称西路军,成立西路军军政委员会,陈昌浩任主席,徐向前任副主席。”

西路军21800人组成的战斗序列。勒克儿 摄

被尘封半个世纪的红西路军

当时约占红军总兵力五分之二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21800人,在甘肃靖远西渡黄河血染河西走廊,是中国共产党党史、军史上的的一次重大历史事件。对于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因当年中央主要领导人以著作形式白纸黑字的偏见以及西路军均出自张国焘领导的红四方面军,因而自新中国成立起的半个世纪中被尘封。直到中央党史出版社2010版《中国共产党历史》对西路军定性的拨乱反正,人们的视野才逐渐走进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扑朔迷离的真相中。

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全体成员雕塑。勒克儿摄

最新版党史第一卷(1921-1949)第403页,对西路军是这样定性的——

西路军所属各部队,是经过中国共产党长期教育并在艰苦斗争中锻炼成长起来的英雄部队。在极端艰难的情况下,在同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殊死搏斗中,西路军的广大干部、战士视死如归,创造了可歌可泣的不朽业绩,在战略上支援了河东红军主力的斗争。西路军的干部、战士所表现出的坚持革命、不畏艰险的英雄主义气概,为党为人民的英勇献身精神,是永远值得人们尊敬和纪念的。

这157字+13个标点的盖棺定论,荡涤了蒙在西路军将士身上长达半个世纪的尘埃,告慰了几乎全军覆没的西路军将士们在天之灵……

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临泽战役纪念馆。20座师级烈士纪念碑一角。勒克儿 摄

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临泽战役纪念馆。20座师级烈士纪念碑一角。勒克儿 摄

红西路军在征战河西的悲怆历程中,所部21800人中7000余人战死沙场;9600余人冬季在河西走廊还穿着单衣,在弹尽粮绝后被俘,其中5600多人被敌人以活埋、砍头等残忍手段杀害;经党中央、兰州和西安”八办“以及当地百姓营救(包括到达新疆的人员)回到陕甘宁边区的有4700多人,另有2000多人回到家乡(绝大多数是四川籍战士);1000多人,主要是妇女独立团的女战士,被俘后被马步芳发配给下级军官当老婆或做小妾……

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始建于1954年的这一革命烈士公墓,掩埋着转战河西、血战高台而壮烈牺牲的红五军军长董振堂、政治部主任杨克明等3000多名红西路军革命烈士的忠骨。是红西路军悲壮征程的历史见证。勒克儿 摄

参加过西路军征战的指战员中,共走出了110位共和国元帅和将军——其中,元帅、大将各1人,上将4人,中将14人,少将90人。勒克儿 摄

参加过西路军征战的110位共和国将军展厅一角。殷国洪少将就出现在这个系列展厅中。

据展厅资料介绍,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殷国洪曾担任红31军262团连指导员,红30军88师268团特派员。殷国洪与红30军一起西渡黄河血战河西走廊。在张掖临泽和高台两地红西路军纪念馆纵观西路军的各个战斗,败得惨烈的一个最重要原因是武器低劣而且弹药缺乏,到最后几乎是赤手空拳与武装到牙齿的敌人拼命,因此被俘人员远超战死人数。殷国洪就是随部队在山里打游击弹尽粮绝后最终被俘的。在敌人监狱里受尽折磨,但他一口咬定自己是当兵的。后被押到兰州,又被押到平凉,准备送回湖北原籍。之后,他趁敌人看管不严逃脱,由一位老大爷带路,找到了红军。

西路军孤军奋战血洒河西走廊

那时的马步芳部队,有蒋介石配给的飞机大炮,以及甘肃青海籍大规模的彪悍骑兵部队,而西路军进退只能靠两只脚,不仅没有啥重武器,就连子弹每人配给不超过10发,最要命的是,此时正值河西走廊酷寒时节,西路军还是单衣蔽体,而且基本处于无米之炊绝境。

西路军血战高台多媒体展示的惨烈场景。勒克儿 摄

西路军血战高台多媒体+群雕展示的惨烈场景。勒克儿 摄

在如此极端艰难的条件下,西路军仍敢于亮剑,与敌人作史上最惨烈的殊死搏斗——比如高台战役中,面对7倍与我方兵力的强敌,没子弹用刀,没刀用砖,没砖用嘴咬,红五军3000余名将士绝大部分战死沙场,没一个投降;红5军军长董振堂带领身边最后几名战士与数倍敌人巷战,拼到最后一颗子弹也要射进敌人胸膛!所有子弹打光了,董振堂和几名战士誓死不降,恼羞成怒的敌人围上来砍下了董振堂头颅挂在城墙;红5军政治部主任杨克明,当敌人突破城墙攻进城里时,他提着两支手枪左右开弓狙击敌人,打到枪里只剩一颗子弹时,为保持共产党员的革命气节,他把枪口对准了自己的太阳穴饮弹自尽……

红5军军长董振堂烈士(右),牺牲时年仅32岁;红5军政治部主任杨克明烈士(左),牺牲时年仅31岁。勒克儿 摄

西路军血战高台3000将士壮烈牺牲……勒克儿摄于多媒体演示屏

英勇顽强的西路军用鲜血书写的中国革命史上这场最惨烈征西,虽然败,但还是英勇歼敌25000余人,在战略上配合和支援了河东红军主力的斗争,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促成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西路军征西失败

经过高台、梨园口等重大战役,西路军战力呈断崖式锐减。1937年3月,西路军余部暂时摆脱敌人追击进入祁连山腹地肃南,过河时的21800人,此时只剩下3000余人,其中还包括很多伤员。西征行动至此宣告失败。3月14日,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在肃南县石窝山召开最后一次军政委员会会议,决定陈昌浩、徐向前回陕北向中央汇报西征失败情况;建立西路军工作委员会,由李卓然、李先念等八人组成,李卓然负责政治领导,李先念负责军事指挥。余部分为三个支队,分散打游击,伺机东返。王树声支队数十人摆脱敌人追击返回陕北;张荣支队被敌人打散,部分牺牲,部分被俘。李先念支队穿越祁连山,经九死一生,所剩的400余人在党中央代表陈云、滕代远接应下进入新疆……

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在肃南县石窝山召开最后一次军政委员会会议。勒克儿 摄

往事如烟。当年,中国西部这场战争中最高军事指挥员徐向前,在撰写《历史的回顾》(中册)一书中,心怀坦荡地告诉人们:

“西路军过了黄河,如果不在一条山蹲那么久,不在永昌、山丹搞根据地,照直往西走,扣住嘉峪关,把玉门、安西、敦煌一守,接通了新疆,形势会大不一样的。一是有饭吃,不挨饿;二是有衣穿,不挨冻;三是有枪炮、弹药补充,有广阔回旋余地。说实在话,西路军只要有个炮兵团,马家军再增加一倍,都不够我们打的。西路军先打到西边,取得补充,立住脚跟,再往回打,是不至于失败的,至少也不会败得那样惨。”

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展厅一角。勒克儿 摄

中国近代历史上,有哪些全军覆没的军队

1992年4月8日,原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开国中将韩伟同志逝世,按照他的要求,骨灰没有埋在八宝山革命公墓,而是埋在了闽西革命公墓当中。

韩伟将军他所的部队红一方面军第34师100团团长,该师在长征时期的湘江战役,为掩护红一方面军主力撤退,在与国民党军在战斗中被重重围困,经过殊死战斗后全军覆没,在我军战史上留下了最为悲情的一页。

而第34师,在我军历史上被称为绝命后卫师,该师因为掩护红一方面军主力撤退而全军覆没。

绝命后卫师

这支部队虽然没有重建,但是树立起了绝对的高度,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支部队因为阵亡而全军覆没,这种事非常的少见,绝大部分部队在丧失战斗力后就等于全军覆没了,丧失战斗力是什么标准?

一支部队的伤亡率超过百分之五十。

那么另外百分之五十呢?

剩下的一半是非战斗人员,因为一支部队是有武器保有率的,这些装备都是战斗人员拥有,而战斗人员丧失百分之70的战斗力,那么这支部队的战斗力也就接近零。

在红军队伍中,所有人员既是战斗员也是工作员,这就是为什么红军用劣势可以把一支国民党军队击垮。

1934年11月29日,当中央红军的主力部队于北、南两线与湘军和中央军、桂军展开殊死战斗的时候,湘江上还有一条生命通道。

当时的军委纵队还是没有到达湘江渡口。

二十公里仅仅是野战部队一个短促冲击的距离,但是中央红军各军团接到的电报显示:“军委纵队要完全渡过湘江,至少要在12月1日的晚上。”

从30日上午开始,军委纵队的人马陆续到达了湘江渡口。

至12月1日17时30分,军委纵队全部渡过了湘江。

但是,湘江以东,还有尚未过江的红军部队。

没能渡过湘江的是担任整个中央红军后卫任务的红五军团34师。

11月26日,军委纵队离开道县,开始向湘江渡口方向行进,红五军团34师被要求留在原地“坚决阻止尾追之敌”,以掩护行动缓慢并且走了弯路的第八军团,同时担任整个中央红军的后卫。

因为任务艰巨,命令还特别指示第34师:“万一被敌截断,返回湖南发展游击战争。”

已经对34师的命运有了某种不祥预感的军团指挥员在和三十四师师团干部们握手时,依依不舍,叮咛不止:“全军团期望着你们完成任务后迅速过江!要把干部组织好!把战士们安全带回来!”

主力部队西进以后,师长陈树湘命令100团先行一步,向灌阳方向急行军,去接替红三军团6师在那里的阻击阵地,以便让六师去追赶红三军团主力部队。

然后,由师长陈树湘带领101团加师部走中路,程翠霖带领102团跟随,在掩护第八军团西进之后,蒋军中央军周浑元部的追击。

11月29日,34师在军委纵队后面的文市镇以东地区,与蒋军中央军展开了战斗,当军委纵队全部渡过湘江之后,34师接到的最后一个命令是:放弃阻击阵地,“立即向湘江渡口转移,并且迅速渡江”。

但是,34师的阻击阵地距离湘江渡口至少有75公里以上的路程,且通往湘江渡口的道路已经被敌人完全封锁。

34师和中央红军的各部队都失去了联系。

攻击湘江渡口的蒋军很快就发现了被包围的第34师,于是,国民党各路大军立即从各个方向向34师合围而来。

西渡湘江追赶主力部队已经无望,师长陈树湘命令把所有的文件烧掉,然后率领34师向东走去——这与中央红军远去的方向完全相反。

34师准备突围,这是要去湖南南部打游击了。

1934年12月1日,突围开始。

红军与蒋军军激战整整三个小时之后,子弹全部打光。

师长陈树湘向全师宣布了两条决定:一、寻找敌人兵力薄弱的地方突围出去,到湘南发展游击战争;二、万一突围不成,誓为苏维埃共和国流尽最后一滴血!

深夜,34师的部队被敌人切割成数块。陈树湘命100团团长韩伟带领部队掩护,自己和参谋长王光道带着师直、101团和102团继续向东突围。

负责掩护的100团实际上已不足一个营的兵力,红军官兵用大刀抵挡着敌人的冲击,最后全团只剩下三十多人。

团长韩伟重申了红军宁死不屈的精神,然后宣布部队解散——“立即分散潜入群众中,尔后设法找党组织找部队。”

陈树湘带领的那一百多名官兵,在向东突围的过程中始终无法摆脱敌人的重重围堵,红军官兵只有用身体去和敌人拼杀,包括政委程翠霖和参谋长王光道在内,一百多名红军官兵全部壮烈牺牲,师长陈树湘腹部中弹,在昏迷中被俘。

蒋军道县保安司令命令将陈树湘放在担架上,押往长沙。

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抬着担架的蒋军突然脚下一滑,他们这才看见躺在担架上的陈树湘从腹部的伤口处把自己的肠子掏出来,扯断了。

陈树湘壮烈牺牲

蒋军十分恼怒,他们把陈树湘的头颅割下来,挂在了长沙小吴门城墙上。

最后红34师全军覆没,足以说明战斗的残酷。

韩伟将军是怎么突出包围圈的

韩伟是是全师仅存的团级干部,也是红34师历史的见证人。

当时在和陈树湘分散突围后,韩伟将他所带领的300余人编成3个连,因连长、排长大多牺牲了,韩伟重新任命了新的连、排长,提出了新要求,要求大家作好准备,决定趁夜间突围出去。但突围时再次被追击的桂军包围,全团仅剩的300余人,锐减至30多人。韩伟命令化整为零,钻出包围圈。

路上再次遇到追上来的桂军,情急之下,韩伟和身边的战士往山崖下跳。

又是一次赌命。

所幸,他还活着。

韩伟带两名战士走出了很远,终于突围成功。

这时,三人已遍体鳞伤,又饥又渴,好不容易爬到山脚下一家房屋前。

屋里只有一位老人。老人一看,就知道韩伟三人是突围出来的红军。老伯煮了南瓜汤和红薯给韩伟三人吃后,又将他们分散安置在屋后山林中休息。

第二天天亮后,韩伟找两名战士,却怎么也找不到,不知他俩到哪里去了。无奈之下,韩伟把自己的牛皮挎包留给老伯做纪念,踏上了寻找部队的道路。费尽周折,还是没有找到。两个月后,韩伟辗转到了武昌,在弟弟家。

住下的第四天晚上,韩伟正要睡觉时,忽然从门外进来一批人。其中一人以前和韩伟共过事,当了叛徒。韩伟被捕了。

再往后,就是以后的事情了,在这里,算是突围成功了。

最后,在韩伟将军去世后,他的骨灰没有安葬在八宝山,而是选择安葬在闽西革命公墓,他是湖北黄陂人,但是师里的战士们都是闽西子弟,说到底,是一份情怀。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