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宗庙会供奉西汉皇帝的牌位吗?刘备的墓葬在什么地方_墓地_皇帝_牌位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园陵 墓地 皇帝 牌位

本文目录

  • 东汉宗庙会供奉西汉皇帝的牌位吗
  • 刘备的墓葬在什么地方
  • 墓地晚上为什么需要人守墓
  • 武则天的乾陵,为何到现在都挖不动
  • 皇帝养后宫三千佳丽要花多少钱死后如何处理3000佳丽

东汉宗庙会供奉西汉皇帝的牌位吗

东汉当然要供奉西汉皇帝的牌位了。除去争取全国舆论支持,争取政治合法性不谈,刘秀在统一全国后,改认汉宣帝为爷爷,汉元帝为父亲,把自己塑造为西汉皇帝的直系后裔。而他的直系祖先则改为皇考,不再亲自祭拜。试想一下,刘秀连自己的直系祖宗都改认了,他怎么可能会不供奉西汉皇帝的牌位呢?

不过,东汉时期对西汉皇帝的拜祭制度,有过多次更改,直到汉明帝继位之后才最终确立成型。

第一阶段——所有皇帝的牌位全部祭拜

刘秀称帝时,地盘只有河北一隅之地,而当时各地的割据势力有十几支,都是兵强马壮的军阀。这些军阀甭管是不是姓刘,都要拉一个姓刘的西汉宗室后裔出来撑门面,以显示自己的正统合法性。为了减小统一的压力,刘秀极尽之所能的拉拢所有可以拉拢的势力,当时散居在各地的刘姓诸侯就是刘秀要拉拢的对象。比如西汉的末代长沙王刘舜的儿子刘兴,就是被拉拢的对象之一。

既然要拉拢刘姓诸侯,那么恢复汉庙,把西汉历代皇帝的牌位重新摆起来,以祖宗的名义号令刘姓诸侯,就是刘秀必然要做的。

建武元年,刘秀在洛阳立庙,祭祀西汉高祖刘邦、文帝刘恒、武帝刘彻三位皇帝,以明正朔所在。

建武二年,汉军进占长安,大将邓禹重新休憩了长安的高庙,收西汉十一帝神主,遣使者送回洛阳。

由于当时天下还没有统一,东汉与各割据势力之间的战争尚在继续。为了显示自己政权的正统性,刘秀直接把西汉十一位皇帝的牌位全部摆进了洛阳高庙。

“乃合高祖以下至平帝为一庙,藏十一帝主于其中。”——《后汉书》

第二阶段——恢复“天子七庙”制度

刘秀摆放所有西汉皇帝牌位的做法虽然能收揽人心,但是,这种先帝牌位的摆放方式并不符合儒家的礼制。

因为西汉实行的是“天子七庙”制度,太庙当中只能摆放七尊先帝的牌位。

所以在建武三年,刘秀便以太祖高帝、太宗文帝、世宗武帝为三座不迁毁的祖宗庙。然后再建高祖父(刘秀的直系祖宗)以下四座随亲尽而依次迁毁的祖庙。以符合“天子七庙”的制度规范。

这说明啥?这说明:那时候刘秀是打算自立门户的,他的宗统不跟西汉的一起混,他打算各算各的。

备注:天子七庙制度的意思是现任皇帝要供奉七位先帝的牌位。其中一祖二宗是要万世供奉的。另外四尊牌位是现任皇帝的四位直系祖宗,也就是父亲、爷爷一直往上追尊四位。刘秀当时供奉的一祖二宗是西汉的汉太祖、汉太宗、汉世宗。而四亲庙则是他自己的四代直系祖宗。

第三阶段——刘秀入继西汉大宗

刘秀以高帝、文帝、武帝为祖宗庙,他自己的直系祖宗为四亲庙。这在数字上符合“天子七庙”的规制。

但是,刘秀的这种做法仍然不符合儒家的礼制规矩。因为按照宗法原则,宗族的大宗血缘统系是不可以中绝的。如果大宗的统系中绝,那就应该在小宗的子嗣中找一个人过继给大宗。

也就是说,刘秀要显示自己的正统性,他就不能供奉自己的直系祖先。因为他的直系祖先并不是皇帝,不是大宗,只是小宗。他必须要过继给西汉皇帝才能显示正统性。

建武十九年,刘秀这种在宗庙祭祀上另起炉灶的做法,引起了群臣们的讨论,群臣们一致认为,刘秀这种做法不符合礼法。群臣集体跟刘秀提意见。

为了平息舆论,刘秀不得不通过廷议的方式来解决这一矛盾。

最后根据廷议的决定:刘秀以小宗入继西汉大宗,认汉宣帝当爷爷,汉元帝为父亲。而他自己的直系祖宗则为皇考。每年祭祀祖先时,由刘秀亲自祭祀汉宣帝和汉元帝;汉成帝以下三位皇帝交给官员祭祀;刘秀自己的直系祖宗则交给地方官祭祀。

“宜以宣、元、成、哀、平五帝四世代今亲庙,宣、元皇帝尊为祖、父,可亲奉祠,成帝以下,有司行事,别为南顿君立皇考庙。其祭上至舂陵节侯,群臣奉祠。“(《后汉书·张纯传》)

于是刘秀就这么把自己的亲祖宗给丢了,拜了汉宣帝和汉元帝为自己法统上的祖宗,确立了东汉和西汉的承继关系。

这里注意了:刘邦、刘恒、刘彻的皇帝牌位还在,这三位在“祖宗庙”。刘秀只是撤了他自己四座直系祖宗的牌位,改以汉宣帝以下的四代五位皇帝放入“祖庙”。

第四阶段——宗庙制度最终定型

刘秀在法统上过继入汉宣帝,这在政治上对东汉的稳定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但是,刘秀的儿子汉明帝对此颇为不满。因为他觉得自己父皇太吃亏了。明明就是开国皇帝嘛,怎么搞得那么委屈呢?

于是在刘秀驾崩后,汉明帝以刘秀中兴汉室有功,为其特立一庙,谥曰“世祖庙”。

这样一来,洛阳就有两所皇室宗庙,一个是祭祀西汉五位皇帝的“高庙”,一个是祭祀光武帝刘秀的“世祖庙”。

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汉明帝卒。他在临终前下遗诏,要求太子(汉章帝)不要再给他再建寝庙,他的牌位摆到世祖庙的更衣别室,并且还规定:“敢有所兴作者,以擅议宗庙法从事。”

汉章帝去世前,也仿效父皇汉明帝,让即将继位的太子(汉和帝)把自己的牌位也摆进世祖庙。

自此之后,东汉历代皇帝都以此仿效,都把牌位摆进了刘秀的世祖庙。而不是摆放西汉皇帝牌位的“高庙”。

于是,这就导致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东汉有两座祖庙,“高庙”摆放了五位西汉皇帝的牌位,“世祖庙”则摆放了东汉所有皇帝的牌位。这种情况在历史上被称为“同堂异室”。

这个现象在历史上是颇受批评的。有后人曾经就对此评价道:永平所立世祖庙,又与高庙异处,无复昭穆之序。……其渎乱不经,未有如是之甚者。

东汉灭亡后,刘备在成都继位称帝,他也学刘秀,继位之后在成都立庙,祭祀两汉皇帝。

置百官,立宗庙,祫祭高皇帝以下。——《三国志·先主传》

但是刘备所立太庙的规制如何,史书上并没有记载。为此南北朝时期的裴松之在为《三国志》作注解时还特意的说:“臣松之以为先主虽云出自孝景,而世数悠远,昭穆难明,既绍汉祚,不知以何帝为元祖以立亲庙。于时英贤作辅,儒生在宫,宗庙制度,必有宪章,而载记阙略,良可恨哉!”

刘备的墓葬在什么地方

刘备死后遗体葬于何处?四川成都还是重庆奉节?这是若干年来众多“三国迷”关心的一个问题,也是历史学家研究的课题之一。

有人认为,刘备死后遗体葬于奉节,因为当时刘备兵败退回白帝城,奉节距离成都几千千米,在当时的条件下,要把刘备的遗体运回成都是极不现实的,加上当时的战况对蜀国极为不利,蜀国也没有精力来处理这件事。

只是三国时没有把墓地建在城里的习惯,诸葛亮也不会把刘备的遗体安放在人群集中的县城里。刘备墓有很大可能在奉节,但肯定不在奉节县城里。

据说,60年代郭沫若路过奉节城时,也说过刘备真墓不在成都,而是在奉节。

刘备葬于奉节的理由主要有:

第一,奉节四月份后天气炎热,尸体最易腐烂发臭,要将它送到千里之遥的成都,实在不易;

第二,据宋元以来典籍和地方志记载,甘皇后是葬于奉节。而据《三国志》,甘皇后是在奉节白帝城入口与刘备合葬的,却没有葬在惠陵,可见刘备也是葬在奉节的;

第三,刘备墓在奉节,在历史上多有传说,近年奉节城里多处出现人工隧道口,很像墓道,而且其走向均指向原府署(现县人民政府大院)。

近年来,奉节白帝城入口物探测队曾使用超声波开展物探,发现在大院所在地底深处,埋藏有两个建筑结构,分别为18米和15米长,高5米,有专家认为它很可能不是刘备和甘夫人的真正墓葬。


当然,也有人持有不同观点,认为刘备葬于惠陵。理由主要为:

第一,陈寿的《三国志》及一些正史记载甚明,况且陈寿生长在蜀地,曾在蜀国为官,岂能将国君的墓地错记?

第二,所谓天热尸体难运之说,站不住脚。秦始皇比刘备早死400多年,仍不顾路遥,葬于咸阳,到刘备时,防腐技术大有发展,何不可运回成都?

他们认为我国早发明尸体防腐术;至于甘皇后葬处,《三国志-先主甘皇后传》有详细记载:“后卒,葬于南郡(湖北江陵),章武二年,追谥皇思夫人,迁葬于蜀,未至而先主殂陨。丞相亮上言:会大行皇帝崩,今皇思夫人(甘皇后)神柩以至,又梓在道,园陵将成,安厝有期。故昭烈皇后(甘皇后)宜与大行皇帝合葬。”

按刘备是公元233年四月死于白帝城永安宫的。成都武侯祠的刘备墓翌月,他的梓宫自永安宫护运到成过日子,八月安葬于惠陵,此处称“梓宫在道,园陵将成”,是指刘备之柩正在由永安运往成都的途中,成都的惠陵正在加速修建中。

这份奏章是在白帝城(或正在途中)的诸葛亮写给成都的后主刘禅的,可见刘备和甘皇后确是合葬于惠陵的。

这两种说法,支持者都有一定的道理,而关于帝王陵墓因防百年后盗挖之灾,从来就是虚虚实实,假假真真,即使当时的人也未必知道真相,所谓刘备的真墓假墓,那都是本本或传之于口碑之说。

究竟真相如何,目前来说还是一个谜,只能静待历史的不断考证了。

墓地晚上为什么需要人守墓

难以想象:保安夜晚一个人巡逻公墓,看完让人毛骨悚然,都以为是多此一举,只是你不懂其中的奥秘,作用可是很大的!

在很多人看来,墓地是很特殊的地方,除了上坟或者下葬,没有人愿意去,现在实行火葬后,我们农村地区的公益性公墓,也会安排人员看守,比如我们村的公墓只有一个人在看管,但看守的房子离墓地也有一两百米之远,而且他只是白天守在那里,有人来葬坟了就去看一下,五六点钟的时候就回家了,没有人敢在那里值夜班的

但是其他地方的一些墓地,晚上的确有人守着,而且还要巡逻,上面这张图片就是守墓地的安保人员拍摄出来的,在没有看过他视频之前,真的不相信,还有人在墓地值夜班,而且还要出去巡逻

根据他的介绍,每天晚上都是独自一个人在巡逻,虽然上夜班的可能有两三个人,但是墓地太大了,也有三四个片区,每个人负责不同的片区,所以他们间隔的还是有点远

说实话,看着他拍摄的视频,真的是让人毛骨悚然,隔着屏幕也感到害怕

而且他们是跟坟墓近距离的接触,就拿着一个手电筒,四处都要照一下,每一排墓地,都是需要巡逻的

守墓人怕不怕?

有一些人是为了生活所迫,所以才从事了这个工作,根据一位小伙的讲述,他们白天有五个人在上班,还有吃饭的食堂,每餐基本上都有扣肉,工资也没有想象的高,大约6000块钱左右,不过要比普通的工作高很多了,毕竟没有多少人敢从事,晚上就只有两个人值夜班,巡逻时也是分开的

本身他胆子比较大,而且手头又很紧,机缘巧合之下,就找到了墓地保安的工作,刚开始去的时候,说不害怕那是骗人的,而且他们墓地几百米之外,还有一个火葬场,还能闻到一些烧焦的味道

他们在墓地上班,也会感觉瘆得慌,白天看到有人来葬坟,也会感到害怕,晚上去巡逻的时候,就更加的害怕了,因为接触多了,晚上还会做噩梦,他们的职责就是要管理好公墓的安全和秩序,有人来上坟或者下葬的时候,还要指挥车辆,晚上也要直接进到墓地去巡逻

但是一些人也不怎么害怕,比如一位老的职业守墓人,哪怕夜间巡逻也不会感到害怕,首先,他觉得这是在为先人做好事,守护着他们的墓地,而且他根本不相信迷信那些东西,所以也就不会害怕了

一些年轻的人,待的时间不是很长,年长的待的时间就会长一些,首先,年轻人时间久了会觉得枯燥乏味,而且也会感到害怕,如果被人知道了,还会对他说三道四,毕竟外界的人对这个行业还是多少有点忌讳,因为大多数人都是害怕墓地的

为什么夜晚还要守墓地呢?

1、防止有人来搞破坏

首先就是为了防止半夜三更的有人来搞破坏,现在除了公益性墓地,还有营利性墓地,人家花费高昂的价格买了墓地,就成为了死者的阴宅,所以需要管理人员,白天打扫卫生,晚上巡逻负责安保问题

有人说活人需要买房子,死人也需要买墓地,既然都需要花钱,那么就要有类似于小区的物业管理

而且在农村,有这样的一种说法,如果你跟谁家有仇,就到他家的墓地上做手脚,所以保安半夜巡逻,也要防止这些闲杂人等进来搞破坏,要不然家属来上坟的时候,看到亲人的坟墓被破坏了,人家肯定找管理人员理论的

2、防止盗墓贼

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就是防止盗墓贼来盗墓,虽然说当今这个年代,很少有这样的人,但也要防患于未然,有一些盈利性的墓地,埋葬着很多有钱人家,可能有很多贵重的陪葬品,一些不怀好意的人,也许会来偷盗

所以,墓地管理方需要派人在夜间巡逻,因为这些偷盗者都是半夜才敢出来活动,如果没人巡逻的话,哪天把人家的坟墓撬开了,还偷取了陪葬品,家属也不会善罢甘休,毕竟人家可是花了好几万,甚至十多万买的墓地,公墓管理方需要守护好

3、防止半夜有人偷埋

墓地夜晚有人在巡逻,尤其是那些大型墓地,巡逻的人会很多,他们分管不同的片区,除了以上提到的两点,还要看看有没有人偷偷进来安葬,毕竟现在盈利性的墓地是很贵的,而且还有很多空着的墓穴,所以这也是他们巡逻工作的一部分,我想没有人会这样做,但同样也起到了预防的作用

4、防止精神病患者或者流浪汉进来偷吃贡品

一些流浪汉身无分文,没钱买东西吃,可能肚子很饿就会进来偷吃贡品,所以需要派人在夜间巡逻,也要防止一些精神病患者进来搞破坏,这些人他也不懂得害怕,在夜间会四处走动,一旦进来了,可能破坏了墓碑

位于香港将军澳的华人永远墓场,就安葬着我们非常敬爱的音乐人——黄家驹,岂料他的墓碑就被别有用心的人破坏过,在上面涂鸦,还在墓碑前写下了很多字,实在让人气愤不已,所以保安在夜间巡逻,就能起到防止人来搞破坏的现象!

写在最后

墓地的一般年限为20年,时间到了还要继续交管理费,既然给他们交了管理费,所以公墓的工作人员有责任管理好,平时就要做好清洁和卫生,夜间也要守护好公墓的安全,不能让别人来搞破坏,所以这是很有必要的,很多人觉得这简直是多此一举,而且很吓人,但俗话说,林子大了什么样的鸟都有,你不会去搞破坏,也不能保证别人不会去,但在半夜巡逻墓地的确很吓人,所以他们的职业很高尚,值得我们钦佩和点赞!是他们的付出在守护着逝者!

武则天的乾陵,为何到现在都挖不动

乾陵在唐朝乃至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一座极其特殊的陵墓,它不仅是一座帝后合葬墓,更是一座绝无仅有的双帝合葬墓,它也是唐十八陵中唯一一座没有被盗挖的陵墓。关于陵墓中的一切,都让人心动不已,尤其是代表盛唐水平的墓室建造格局以及陪葬品,简直是让后世为之疯狂,当然盗墓贼也没少光顾,好在始终没有找到入口,而到了近代,虽然入口已经找到,但是国家已经下达了保护指令,因此,乾陵至今还是保存完好的。

683年的腊月,唐高宗李治在洛阳紫微宫去世,留下遗诏“园陵制度,务从节俭”,遗诏中还有另一点很耐人寻味,即“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取天后处分。“这基本就是定下了由武则天摄政的基调,而且李治活着的两个嫡子李显和李旦又是那样的惧怕母亲的懦弱性子,武则天临朝听制不过是早晚的事。

武则天命当时的吏部尚书韦待价领山陵使之职开始修建乾陵,当时乾陵的选址是在关中地区的梁山上,属于唐十八陵之一。关于乾陵的选址还有不少的传说在流传,比如梁山是李淳风和袁天罡同时选中的乾陵陵墓地址,但这也只是传说,不足为信,毕竟袁天罡在635年就去世了,而太史令李淳风也在670年去世了。

乾陵的建造遵循的是李世民留下来的遗训,即因山建陵,区别于之前包括李渊献陵在内的封土为陵的建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它减少了工作量却增加了陵墓的牢固程度,目的之一自然就是防止盗墓贼的光顾。不过,帝王陵墓向来最受盗墓贼的青睐,毕竟里面的宝贝实在是太多了,即便李世民曾声明昭陵中不放什么宝贝,盗墓贼也不会真的相信,该盗还是要盗,不打开看看总是不放心。

乾陵最初的修建历时七个多月的时间,然后,李治在684年的八月下葬。到二十多年后的706年的五月,武则天祔葬乾陵。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武则天是在705年的冬月去世的,当时留下的遗诏是:祔庙、归陵,令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也就是说以皇后之礼和李治合葬乾陵。

合葬本不是什么问题,在之前,太穆皇后和唐高祖李渊合葬献陵,长孙皇后和李世民合葬昭陵。但想要合葬同一个墓穴的前提是:皇后要死在皇帝之前。一旦皇帝先死,这合葬就会取消或者可能换一种形式,这其中就有一种约定俗成的观点,即“尊者先葬,卑者不合于后开入。”

武则天即便和李治都是皇帝,但在男权社会,李治为尊,武则天为卑,这是不可能改变的事实,况且武则天最后还是回归了李家媳妇的身份,想以皇后之礼和李治合葬。当时的严善思上书反对武则天合葬乾陵就很代表了大部分朝臣的想法,不过最终唐中宗李显还是力排众议,达成了武则天与李治合葬的愿望。

这一合葬不惊扰到唐高宗李治是不可能的,因为“乾陵玄阙,其门以石闭塞,其石缝隙,铸铁以固其中。”可见其坚固程度,武则天的遗体要想进入李治的墓穴,就必须凿开巨石才能进入。但因为武则天的合葬,乾陵又重新修建了一番,其牢固程度可想而知。

在之后的一千多年的风风雨雨中,乾陵一直静静地在那里,任无数的盗墓贼对它研究来研究去就是进不去。民间的盗墓贼就不用提了,那是数也数不清,我们单单来看看出动军队来盗挖乾陵的几次大型活动。

第一次就发生在唐末,风雨飘摇的大唐迎来了黄巢起义,黄巢甚至攻进了长安称帝,在长安待了近三年的时间,期间黄巢曾带着四十万大军公然盗挖乾陵,这次大规模的盗挖行动的成果是喜人的,四十万人拼尽全力挖了四十米的大沟,之后沮丧而回,原来他们挖错了方向,所以即便是挖掉了半个梁山,却依旧毛也没找到。

第二次发生在五代十国时期,这个时期出现了一个疯狂的盗墓贼,他就是温韬,当时他还是一个节度使,对唐十八陵是毫不客气,乾陵自然也不例外。不过在温韬出动军队盗挖乾陵的时候,却总是遇到诡异的天气,每次一靠近乾陵,就狂风大作,暴雨忽至,这可是大忌讳,因此温韬不得不终止了对乾陵的盗挖。

第三此就到了近代,冷兵器已经成为过去时,孙连仲带着他的部队用枪炮来轰炸乾陵,但很意外的,不管孙连仲用多少的炸药,乾陵始终牢不可破,入口始终没有出现。

其实这样一看,乾陵似乎真的就是如有神助,躲过了太多的盗墓贼。乾陵的入口就像一个调皮的孩子,无论你多么想找到他,他就是和你躲迷藏,但你不找他了,他又寂寞了,想得到别人的关注。

1958年的一天,几个农民在乾陵附近放炮炸石搞建设,却在无意中将乾陵的入口炸了出来。乾陵地宫的墓道一出现,立即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陵墓中的一切实在是太吸引人了,人们迫不及待想要发掘乾陵,来看一看盛唐的美景。

但是,前有定陵的灾难,国家对帝王陵墓的发掘工作持慎之又慎的态度,只要陵墓并没有遭到破坏,就不允许开挖。这既是为后世留下宝贵的遗产,也是为了保护陵墓中的一切,毕竟即便现在的科学技术已经能够探测出陵墓中的大部分情况,但还是有未知是我们不知道的。发掘容易,但发掘之后的保护性工作才是最难的,文物一旦遭到破坏就是不可恢复的,怎么慎重都不为过。

因此,乾陵这座神秘的陵墓,之前确实是挖不动,但是现在却并不是挖不动,而是出于保护的目的而不进行发掘,这是有本质区别的。

皇帝养后宫三千佳丽要花多少钱死后如何处理3000佳丽

为什么都对后宫佳丽三千很感兴趣呢?是找不到老婆吗?

“佳丽三千”最早出自沈约的《昭君辞》,“暗将昭君比众妃,三千佳丽无光彩。”,没错,就是四大艳情故事的“沈约腰瘦”的那个沈约。

而后,白居易写《长恨歌》,也引用了这句,“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这里佳丽三千,一方面是夸张的说法,当然,也不算夸张,只是,佳丽三千指的是后宫里的女人,而不是后妃,这里包括了宫女,理论上,宫女皇帝也是可以任意临幸的,但是,皇帝很少碰宫女的。

皇帝的后妃是有人数限制的,一般多的二三十人,少的只有几个,最少的明孝宗只有一个,不是皇帝想要多少就要多少的,

杨广也只有六七个后妃,李世民稍微多点,有十七个,康熙四个皇后,36个妃子,乾隆三个皇后,26个妃子,

至于后宫的等级制度、人数、俸禄。

太后,金20两,银2000两。

皇后 1人 (可分宫女10人) 年例:银1000两

皇贵妃 1 人(可分宫女 8人) 年例:银800两

贵妃 2 人(可分宫女 8人) 年例:银600两

妃 4 人(可分宫女 6人) 年例:银300两

嫔 6 人(可分宫女 6人) 年例:银200两

贵人 (可分宫女 4人) 年例:银100两

常在 (可分宫女 3人) 年例:银50两

答应 (可分宫女 2人) 年例:银30两

这是现金工资,还有绫罗绸缎、食物等,

还有平时过生日、生孩子孩子红包、赏赐。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