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岳飞平反后总结中兴十三战功,为什么颖昌和郾城大捷还是没有入选
- 岳家军郾城大捷,他们还取得那些辉煌的战绩
- 岳飞的郾城大捷真的是以寡击众吗
- 岳家军郾城大捷和颖昌大捷到底给金兵造成多大损失
- 岳飞取得的郾城大捷,真的凭借几百人击退了十万金军吗是否有些夸大
岳飞平反后总结中兴十三战功,为什么颖昌和郾城大捷还是没有入选
岳飞平反后,宋孝宗评定的“南宋中兴十三战功”没有岳飞北伐的战功,也就是说南宋朝廷不承认岳飞北伐的战果。
很多学者认为是由于秦桧专权时,销毁了岳飞相关的记载,造成岳飞北伐缺少证据,才导致“中兴十三战功”中没有郾城之战和颖昌之战。
关于秦桧父子篡改《宋史》一说是非常蹊跷的。因为整个宋史中只有岳飞的史料不详,也就是说只有岳飞的记录被篡改了。通过对南宋初年政治的分析,身为将军的岳飞是不可能成为身为宰相的秦桧的主要政治对手,秦桧主要政治对手是吕颐浩、赵鼎,但是关于他们的记载却并未被篡改,这些政敌对秦桧的评价才是最致命的。秦桧为什么放着真正对自己有害的记载不去改,而去改岳飞呢?
另外,再分析“中兴十三战功”的时间,即1166年,也就是隆兴二年(1164)的隆兴和议两年之后,这时南宋可以说是举国上下士气低落,此时评定“中兴十三战功”正是为了鼓舞士气。如果有郾城、颖昌这样的胜利一定会榜上有名。
另外,岳飞是宋孝宗平反的,此时如果能为岳飞增加功绩,其为岳飞平反的依据岂不是更加充分,所以在这样的政治背景加成下,岳飞北伐的郾城、颖昌之战一定要榜上有名。在这样的政治要求下,朝廷肯定会不遗余力地搜集、整理。至于说,岳飞的记载被秦桧篡改,此时距离绍兴十年(1140)只不过二十四年的时间,那个时候很多亲历者都在,张浚、刘锜、杨沂中还都活着,他们都是事件的亲历者,而岳飞手下的将校、士兵活着的应该更多。如果郾城、颖昌之战真的不能上榜,那真的只能说其战绩可能是微乎其微。要清楚,“中兴十三战功”中有韩世忠的大仪镇之战,不过是一次伏击战,擒获金兵388人。
胡铨,南宋最坚定的抗金、反对议和者,绍兴八年(1138),秦桧主和,胡铨抗疏力斥,乞斩秦桧与参政孙近、使臣王伦,声振朝野。隆兴元年,针对自隆兴北伐失败后朝中的议和之风,胡铨多次上表予以反对。金朝请求和议,胡铨说:“金朝知道陛下锐意恢复中原,因此用好话欺骗我,希望绝口不要说‘和’字。”胡铨同时也是岳飞重要的支持者,著有《吊岳飞》。隆兴元年(1163),迁任秘书少监、擢任起居郎,掌管古今图籍、国史实录、天文历数等等。隆兴二年(1164),胡铨任权兵部侍郎,兼中书舍人。乾道初年,胡铨以集英殿修撰(掌修实录)的身份知漳州,改任泉州。胡铨的仕途大都和修撰史书、经文有关,而且还有在兵部任职的履历,其对岳飞的情况应该非常清楚。评定“中兴十三战功”时,胡铨的官职为工部侍郎,可上朝奏事。在这种情况下,胡铨绝对会力挺岳飞。然而可惜的是“中兴十三战功”里就是没有岳飞的郾城、颖昌大捷。
最后是绍兴十一年的战事。根据王曾瑜在《金朝军制》中的考证:金朝的军队大约有十二万,分别由完颜宗翰和完颜宗望统领。天会十二年(1134),完颜宗弼在仙人关大战时,“率大军十余万众”。
天眷三年(1140),完颜宗弼先后与宋将刘锜、岳飞作战,也是率军十余万,所以金朝的军队总数应该大致在十余万。如果考虑到金国的国情,其可能实际动员的兵力并不多。金国推行暴政,虽然在治安上主要依靠签军,但在一些重要的要塞必须有金军驻扎;另外金国国土面积庞大,加上金军还在北方同蒙古部落作战。如果金军在绍兴十年被岳家军重创,以金国当时的军情,其战斗力是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恢复的。
可事实不是如此,七月的颖昌之战结束后,八月杨沂中的殿前军就惨败于亳州,而绍兴十一年的淮西之战更是证明金军主力丝毫未受损。
绍兴十一年正月仅距颖昌之战不足半年的时间,完颜宗弼就率领金军入侵淮西。淮西之战中,金军先是败于柘皋,而后却在濠州几乎全歼杨沂中的殿前军,宋军损失惨重。由此可以判断,参加淮西之战的是金军主力部队,其主力根本未在绍兴北伐中受到实质性损伤。
岳家军郾城大捷,他们还取得那些辉煌的战绩
建炎三年(1129年),岳飞时任江淮宣抚使司右军统制,率部转战广德(今属安徽)、宜兴(今属江苏)地区 ,并于清水亭等战大败金兵,一举收复建康 ,又追击金兀术四战四胜。
绍兴三年(1133年),金扶植的伪齐刘豫政权派军攻占襄阳(今属湖北)等郡。次年四月,岳飞自江州(今江西九江)挥师北上,大败刘豫军,收复六郡。
五年(1135年)夏,宋廷疑杨幺勾结伪齐图谋南宋,岳飞受命击破杨幺军,彻底消除内患。
六年(1136年),任湖北京西路宣抚副使 ,举兵奇袭刘豫军 ,以部分兵力东向蔡州(今河南汝南)诱其来攻,主力自襄阳出击伊阳(今河南嵩县),收复今豫西、陕南大片失地。
岳飞的郾城大捷真的是以寡击众吗
公元1140年的五月,金兵分兵两路向陕西和河南大举进攻。在迅速夺取河南、陕西之后,金军又将矛头对准了准南地区。宋高宗大为惊慌,急忙让已经卸职在家守母丧的岳飞从襄阳出击,牵制向准南及陕西进攻的金兵,并指望着收复京师。
结果,进攻淮南的金兵在顺昌(今安徽阜阳)遭到刘锜所率原“八字军”的沉重打击,金兀术被迫撤回开封。就这样,金兵对准南的威胁很快就解除了。见此情形,宋高宗当即改变主意,下令岳飞立即班师回朝,不准轻举妄动。
然而,岳飞却认为机不可失,便置宋高宗的旨意于不顾,挥师北上,向中原进军。岳飞率领的岳家军数万人,自湖北出发,很快进入河南中部,连败金军,占领军事重镇颍昌府(今河南许昌)、准宁府(今河南淮阳)等地,并乘胜收复了郑州、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东)。此外,岳飞还派梁兴等人渡过黄河,联合河东、河北义军,在金的后方痛击金军,并收复了不少州县。
完颜宗弼见岳家军兵力分散,又探知岳飞只带着少量军队驻在郾城,决定进行反击。他亲率一万五千精锐骑兵以及十万步兵直插郾城,企图一举消灭岳家军的“老窝”。
当年七月八日,宗弼与龙虎大王、盖天大王等在郾城北与岳家军对峙。岳飞命令他的儿子岳云率领轻骑攻入敌阵,不断往来冲杀,结果金军大败。
七月十日,金兵再次对郾城展开攻势,岳飞在城北的五里店再败金兵,并杀死了金将阿李朵学革。
见岳家军不好对付,完颜宗弼便使出了杀手锏——铁浮屠。铁浮屠也叫铁塔兵,是金国铁骑的一种,与欧洲的十字军十分类似。这种重铠骑兵所骑的战马,都是用一层厚厚的铠甲护住,每个士兵也是身穿重铠。作战时,针对宋军步兵居多的情况,金军铁浮屠常常三个连成队,用皮带连起来,每进一步,便用拦马的木头环卫,只进不退。因为身穿重甲,这些骑兵可以说刀枪不入,箭射不穿,刀也砍不动,所向披靡。
当然,早已胸有成竹的岳飞已准备好的应对之策,他把背嵬军撤回,马上派出了精锐步兵。
这些精锐步兵当然不是去白白送死,他们全都身配重斧。金兵铁浮居虽然凶悍无比,但也并非没有弱点,战马虽然几乎武装到了牙齿,但关节处没有铁甲所护,否则就没法前进了。
岳家军手持重斧,专门砍金军战马的关节。结果,马腿被砍断之后,铁浮屠无法前行,这直接导致铁浮居阵势大乱,无法进行有效的推进和进攻。而岳家军则趁此机会,奋力折杀金兵。最终,完颜兀术自以为荣的铁浮屠损失惨重,十有八九都死在了岳家军的刀下。
铁浮屠失效之后,岳家军士气大振,全都冲到前线,奋不顾身地斩杀金兵。完颜兀术的十万大军瞬间兵败如山倒,溃不成军。见大势已去,完颜兀术只好宣布退兵,此战也以宋军获胜告终。
郾城大捷之后,以少胜多的岳飞却高兴却高兴不起来,因为宋高宗却不愿岳飞再继续进军,并连发十二道金牌召回驻军在朱仙镇的他。当时,淮南东路的张俊军已经撤退,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岳飞只好忍痛退军。退兵前,岳飞不禁发出了8个字的长叹:“十年之功,废于一旦!”
岳家军郾城大捷和颖昌大捷到底给金兵造成多大损失
谢诸位友邀
这个答案异常啰嗦,原因在于
人家只需要动动嘴,我却要跑断腿
友情提示:没耐心阅读者慎入
关于宋绍兴十年(金天眷三年)宋金之战,金史的描述是
~《金史.卷七十七.宗弼传》
从宗弼传中可以看到,金军南下势如破竹,兀朮一边砍瓜切菜抢占地盘,一边好整以暇避暑休养,兀朮边玩边打,仅用了两个月便完成了作战任务(估计金国没有闰六月),因为太轻松,所以到底打了哪些胜仗也没有详细记载
不单兀朮是战神,兀朮手下也都是小战神,孔彦舟下汴、郑,王伯龙取陈州,李成取洛阳,貌似也很顺利。通过传记印证
~《金史.卷七十九.孔彦舟》
汴京不但是北宋故都,还是一座人口稠密的繁华城市,占领汴京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孔彦舟传中没有占领汴京的记载,估计这家伙一激动就跑偏了
~《金史.卷八十一.王伯龙》
宗弼派王伯龙攻占陈州,王伯龙却跑到许州去打了个乒乒乓乓,估计王伯龙耳朵有点聋
~《金史.卷七十九.李成》
看起来兀朮手下大将也就李成最靠谱,至少他的确是在洛阳跟宋军作战。但是,李成是不是真这样轻松地攻占洛阳了呢?印证一下
~《三朝北盟会编.卷二百六》
宋将李兴带着一万多人与李成在白马山相持,直到绍兴十一年六月十七日才奉诏班师鄂州
所以,关于河南之战
金史因讳败和粗疏而极不靠谱
岳飞、韩世忠、张俊三位的排序,宋朝一般是
~《宋史.卷二十九.高宗.六》
绍兴十年六月,三位都任职宣抚使,官位却有差别,排序应该是韩、张、岳,印证一下
~《文献通考.兵考六》
绍兴元年底,南宋第二次军队改制,岳飞便因战功跻身一线将领行列,与韩、张、刘同领行营护军
在金国,南宋名将排序是
~《金史.卷四.熙宗》
~《金史.卷七十七.宗弼》
宋朝的爵、官、职金人可不管,只要有岳飞的名字出现,一定排在首位
另外,宗弼为了合理避暑,硬生生把淮东韩世忠移防到了河南与岳飞并肩作战
敌方将领排序一般代表威胁程度
宋方记载就绝对可信吗?也不见得
~《宋史.卷三十一.高宗八》
所谓愧之越深,恨之越切。绍兴二十五年六月,秦桧都快翘辫子了,也不忘鼓动赵老九彻底抺去“岳”字印象,印证一下
~《宋史.卷三百六十五.岳飞》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三十六》
就连岳飞的任职命令都可以被秦熺从高宗日历中删掉,关于岳飞战绩的记录,估计秦桧、秦熺也动了不少手脚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九十八》
不单是岳飞,因秦党禁私史、改官史,建炎~绍兴十二年很多事件已经失真
因为种种原因,虽然孝宗上台当年就替岳飞平了反,但泼在岳飞身上的脏水却很难清理干净,为此,岳家后人与宋朝史官一直在努力。相对来说,岳珂以辩诬为目的写的《鄂国金佗粹编》和《鄂国金佗续编》因保存了大量往来书札、诏书等原始资料,可信度最高
因为岳飞冤案,所以宋史中关于岳家军的战争记载也是最简单可靠的,比如
牛皋“战于汴、许间,以功最”,牛皋到底立了什么功,却毫无记载
~《宋史.卷三百六十八.张宪传》
称“破其溃兵八千”,金军都已经成溃兵了,还用破?感觉极其不威风。然而,结合杨再兴传看,张宪破溃兵才是最符合实情的描述
宋金史书中从未有这样卑微的获胜描述
换作其他将领,当然是破其精骑一万八千
“卿家纪律,用兵之法,张、韩远不及”~宋孝宗
遗憾的是,将门之后的岳珂是一个完完全全的文人,不知兵事,所以,岳珂叙事明晰,逻辑完整,但在关于战斗部分的描述上不免露怯。以下结合多方史料,试图还原郾城、颖昌之战
正题
~《宋史.卷三百六十六.吴玠》
金军作战坚韧,对骑兵的要求是能打满一百个回合
~《宋史.卷三百六十六.吴璘》
破辽后,金军习汉制,仿《武经》布阵,以步兵为主阵,辅以左右骑兵
~《宋史.卷三百六十六.刘锜》
女真人口很少,由女真士兵组成的兀朮亲军主要任务是督战,在关键时刻也上阵作战,充当突击队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三十六》
,《续资治通鉴.宋纪.卷一百二十三》,两书记载相同
女真军因“阿里喜”制度,汉军因“签军”制度,金军可以很快获得补充
金军从未以单一军种进行攻坚作战,顺昌是这样,郾城、颖昌自然也是如此,只不过半道上被岳飞截糊了
~《三朝北盟会编.
卷二百四》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三十七》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三十七》
首先明确,宋史、会编、要录都记载郾城、颖昌之战岳飞部获胜
这两战发生的背景是
顺昌之战后,刘锜部大部奉诏班师;张俊兵不血刃占领毫州后,因为天降大雨,张俊留宋超领一千兵守毫州,全军班师回朝避雨
如此一来,获得盖天大王完颜宗贤增援的金兀朮得以“并兵以御飞”
~《续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三》
七月八日郾城之战结束后,岳飞奏捷
~《粹编.卷十六》
从文中描述看,这明显是连续的两场战斗,首先是骑兵对冲,继而步兵登场
兀朮志在夺取郾城,谁也不能骑着马爬上城墙,金军在郾城之战投入的不可能只有一万五千骑兵,应该是前锋骑兵跟岳飞部交战不能获胜,兀朮便将预定用于攻城“堵墙而进”的亲军重步兵“铁浮屠”派上战场,欲图切割宋军骑兵,却遭到岳飞早就训练好专门对付重装步骑兵的军队阻击
赵构接到岳飞第一封捷报的回复是
~《粹编.卷二》
因为战事结束时已是黄昏,大胜之余,宋军无法统计具体杀伤数字,战马是战略物资,所以岳飞第一封捷奏里有获马数而无杀敌数
天亮后宋军应该对战果有进一步统计,岳飞对郾城之战应该有一道有具体杀敌数字的捷奏,可惜已经遗失。赵构接到第二道捷奏的回复是
~《粹编.卷二》
赵构在回复中明确提到“戕其酋领”,承认岳飞在这场以一军与大敌决战的战斗中获胜
获马两百馀匹需要杀死多少敌人呢?先看一个战例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三十七》
“锜”是笔误,应为“璘”,吴璘派杨信袭击金军中条山寨,获马二十馀匹
~《宋会要辑稿》
此战杀、俘敌各两百多名,保守估计平均每消灭20名敌人可缴获一匹马
岳飞部与伪齐刘豫作战中,缴获了大量战马,除杨再兴袭击西京马监一战外,其它各战获马数与毙俘敌比例也基本在1:8~20之间
郾城、颖昌之战对手是兀朮亲自带领的主力部队,以金军顽强的作风,缴获战马会更难
“射人先射马”,麻扎刀、重斧等兵器首先招呼的就是敌人的坐骑,被砍了蹄子或遭受过重击的马无法继续使用,伤马和死马不会被统计进战果,按古代军队惯例,大捷后的晚餐通常就是马肉
另外,兀朮并兵后的军队总数达十二万之众,郾城之战的目的是乘虚打掉岳家军的指挥部,断不会因为小数字的伤亡就放弃行动
所以,郾城之战真实的杀敌数字可能十分惊人
这一点从赵构的郾城赏赐诏书中也可以体现
~《金佗续
编.卷四》
军队功赏只有参战军队人员才可以享受,比如李兴部得到的赏钱跟牛皋部无关,牛皋部得到的赏赐跟张宪也没啥关系。赵构掏的这二十万关子钱自然由郾城岳飞部分领
郾城之战不仅仅是给金军造成极大伤亡,更因为此战不依靠地利形势,在与金军骑兵的对冲中获得大胜,证明
此时的宋军已具备收复失地的能力
再提供一个小佐证,岳黑可以拿去爆猛料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三十七》
赵构训岳飞:大将应该以打胜仗为己任,你怎么能计较功赏多少呢?仗还没开打不就给你们几个升官了吗?士兵们有了功劳后,朝廷自然也知道封赏
估计岳飞还朝面圣时跟赵构谈及自己军队与xx军队的战果,一比较,发现自己部下很吃亏,便向赵构提出增加封赏,才引起赵构当众耍赖皮
赏罚分明是岳飞一贯的治军原则
~《三朝北盟会编.卷二百七》
这个旁证表明,岳飞郾城大捷的战果可能超出了某某大捷
颖昌大捷后,王贵捷奏
杀万户(万夫长)一人,千户(猛安)五人,证明金军精锐遭受到了毁灭性打击,“贼兵尸横满野”,五百人?导演表示,这种特技目前也还是很有难度的
从“见行根刷,续具数目供申次”看,这份捷奏也是写于战后短时间內,尚未对战果进行进一步查证,连获马数目都没来得及统计
如果缴获战马仅几十上百匹,统计起来就很简单,没有马的具体数字也证明,颖昌之战的战果也是巨大的。已缴获的战马数尚未统计,却统计了遍布山野的敌尸数,十分不合情理
估计这个“五百人”的来历有两种,要么“百”是“千”笔误,要么是有人恶意篡改
从行文来看,理应有续奏,但是也已遗失
所以,岳珂在《粹编.八》中称,颖昌之战共杀敌五千,俘二千余的数字是相对可靠的
金军经过顺昌、郾城、颖昌三战,精锐尽失
九月三大帅尽还镇,“是秋,知代州王忠植举兵复石、代等十一州”~《宋史.高宗六》
按宋史王忠植传的说法,复石、代等十一州后,忠义王忠植获封知代州
此时的金军,连宋朝的小规模地方部队(或民兵)都无力应对。所以
十年之功,废于一旦,乾坤世界,无由再复
岳飞取得的郾城大捷,真的凭借几百人击退了十万金军吗是否有些夸大
约三千人,的确取得了以少胜多辉煌胜利。
高宗绍兴十年(1140年)夏,金国元帅金兀术(完颜宗弼)再次兴兵南下侵略宋,战线东起淮河下游,西到陕西。
南宋政府派岳飞带兵到河南迎战。这时,在东线,南宋将领刘锜在顺昌(今安徽阜阳)大败金兵主力;西路,另外一位南宋将领吴璘,坚守扶风(今陕西扶风县),金兵屡攻不下。
岳飞率部北上后,把大本营驻扎在了郾城(今河南漯河市郾城区),同时,岳飞一面派遣部将牛皋、张宪等人,分别率兵收复河南各地;一面又派遣义军首领梁兴等人重返太行山区,组织和领导河北地区的民兵,策应北上的宋军。
在很短的时间里,宋军先后收复了颖昌(今河南许昌)、郑州、洛阳等地。宋军的连续胜利震动了中原,也震撼了金兵。
七月初,金兀术探知岳飞孤军深入并亲驻于郾城,且郾城驻军也不多,于是就亲率金兵主力倾巢而出,直扑郾城,企图利用岳家军兵力分散之机一举摧毁岳家军的指挥中枢。于是,一场岳飞率领的宋军与金兵主力的大决战开始上演。
金兀术为了击败岳飞,亲率最精锐的“铁浮屠”和“拐子马”一万五千余骑,从开封南下,直扑郾城。“铁浮屠”是金兀术的侍卫亲军,“皆重铠全装”,即人马俱披重型盔甲,每三匹马用皮索相连,他们护甲厚重、攻坚能力强,“堵墙而进”。“拐子马”指的是左右翼骑兵。金兀术每次作战,都是把“铁浮屠”摆在正面,“拐子马”列在两侧,一齐冲锋。
岳飞深知这将是一场前所未遇的恶战、以寡敌众的硬仗,因为当时在郾城的宋军也就三千余人,但岳飞深信自己能取得胜利,他首先命令岳云率领背嵬军和游奕军骑兵精锐,出城迎击,并对岳云说:“必胜而后返,如不用命,吾先斩汝矣!”
金兵的先头骑兵与宋军的骑兵纠缠在一起厮杀,半天不分胜负,金兀术见不能不恩能够取胜,乃下令将披挂“重铠全装”的“铁浮图”军投入战斗。
岳飞当即命令步兵出动,岳家军步兵手持麻扎刀、提刀、大斧,上砍敌人,下砍马腿。只要有一匹马受伤倒地,另外两匹马也就无法行动。双方自申时(下午三点到五点)一直鏖战到天色昏暗,金人的重装骑兵损失惨重,大败而逃。两天后,金兵再犯郾城,岳飞在城北的五里店再一次大败金军。最终,岳家军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郾城大捷,岳飞以少胜多,并对金兵的精锐骑兵造成了大量的杀伤,而且这些骑兵短时间内还极难补充。紧跟着,岳飞又在“颍昌之战”大败金兀术,令金兀术哀叹:“我起北方以来,未有如今日屦见挫衄!”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