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收复河西之战(第五次河西之战:秦国击败魏国,终于夺回了河西之地)_魏国_河西_秦国

河西之战是战国时期,魏国与秦国为争夺关中河西地区发生的大规模战争,前后反复交战数次,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国力大增,恰逢魏国精锐丧失殆尽,国力大损,最终秦国收复河西之地。不过,在商鞅变法之前,魏国则牢牢占据了秦国的河西之地,并给秦国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围绕着河西之地,秦国和魏国先后进行了五次较大规模的战役。

其中,就前四次河西之战来说,秦国和魏国之间可谓互有胜负。尤其是对秦国来说,尽管获得了商鞅变法的加持,却还是没能彻底夺回河西之地。不过,到了第五次河西之战,一方面是秦国整体实力继续增长,另一方面则是魏国因为败给了齐国等诸侯国,无力掌控河西之地。于是,秦国发动了第五次河西之地,从而夺回了梦寐以求的河西之地,这也为秦国东出中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首先,在第五次河西之战前,魏国虽然在桂陵之战中败给了齐国。不过,当时的魏国大军还是攻破了赵国都城邯郸,迫使赵国接受了城下之盟。并且,在桂陵之战后,齐国则趁胜开始联合宋国、卫国,为了进一步扩大战果,公元前352年,联军包围了魏国南部重镇襄陵。经过半年的准备,魏国调用韩国大军组成联军,在襄陵击败齐宋卫三国联军。因此,非常明显的是,魏国在桂陵之战后,获得了反败为胜的成绩,这让魏惠王的威望获得了明显增加。

于是,魏惠王傲视群雄,在公元前344年召集天下诸侯自立为王。齐、楚等大国不来还情有可原,但一向是魏国盟友的韩国没参加就让魏惠王生气了。于是魏国发兵攻韩,韩国向齐国求援,齐国再次以田忌、孙膑为将率军救韩,庞涓率魏军追击齐军,在马陵到遭埋伏,魏太子申被俘,魏军全军覆没,庞涓自刎而死,也即魏国吃到了马陵之战的败仗,而且是一场惨败。魏国在兵力缺乏、国力大衰的情况下,无暇对付秦军。对此,在笔者看来,如果说桂陵之战,只是让魏国稍微受到挫折的话,那么,在之后的马陵之战中,齐国因为全歼了魏国精锐的魏武卒,这无疑是让魏国元气大伤了。

在此基础上,马陵之战不仅让魏国失去了中原霸主的宝座,更给秦国夺回河西之地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换而言之,我们谈论河西之战,不能将目光局限于河西之地,而是放到当时整个战国七雄的较量中。

公元前341年,魏国10万大军在马陵之战被齐国全歼,秦国乘机于次年进攻河西,大败魏军,俘获魏国主将公子卬。魏昂,又称作“公子昂”,也写作“公子卬”,战国时期魏国的王室公子,魏惠王之弟,商鞅的老朋友。在公元前340年的第五次河西之战中,秦孝公采纳商鞅的建议,派商鞅率兵伐魏,魏国使公子卬率兵迎战,最终受骗被俘。

对此,根据史料的记载,在这场战役中,商鞅先是邀请魏国主将公子卬会盟,事先埋伏了甲士,会盟饮酒时,使伏兵袭击,俘获公子卬。在春秋时期,会盟的时候俘获对方人员,显然是会遭到天下的指责。但是,到了战国时期,因为礼乐制度的崩溃,各个诸侯国之间自然不太顾忌这些,比如秦国之后就在会盟的时候扣押了楚怀王,导致楚怀王最终客死异乡。

在魏国衰落之后,秦国则经过商鞅变法,强大了国力,又打造了一支精锐之师,拥有了东出崤关夺取天下的实力,而魏国的衰落则减轻了秦国东出的难度。从此,山东六国便暴露在秦国的铁骑之下。

最后,第五次河西之战,为战国时期的河西之战画上了一个句号。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秦国收复河西地区之后,并未因此停止攻打魏国的脚步。公元前329年,秦国两路出兵,北路以河西为基地,渡河攻魏河东,占领汾阴、皮氏。南路以阴晋为基地,沿黄河南岸原桃林塞通道,攻占曲沃及焦,直抵魏国崤山长城。次年,秦军继续攻河东,又占蒲阳。魏国求和,将上郡15县全部献秦,黄河以西全为秦所有。秦国亦将曲沃及焦归还魏国,不久又攻占陕城。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