浊泽之战(商朝时期到底有几个蜀国,甲骨文里可有好多个,让你眼花缭乱)_长葛_自己的_是个

杜勇先生提出来,这个蜀国在河南长葛。实际上,除了这个河南长葛的“蜀”还有,山东的“蜀”,陕西、川西北的“蜀”,安徽的“蜀”,江苏的“蜀”等等,最著名的自然是四川的古蜀国。

古蜀王蚕丛头像。

我能说出来三点,因为这三点都跟军事有关。

一、杜先生认为河南长葛在先秦就有“蜀这一地名。他举了这么些例子,《后汉书》说:“长社有长葛,有蜀城,有蜀津。” 《史记·魏世家》:“惠王元年,韩、赵合伐魏,战于蜀泽。”所以他说由此可以知道,长葛市有“蜀”字的地名在春秋战国时期还保留着。

这里就错了,“惠王元年,韩、赵合伐魏,战于蜀泽。”这是指著名的“浊泽之战”,魏国差点被一分为二。但这个“浊泽”可是在山西运城,离河南长葛远着呢。

这个“蜀”在牧野之战后不久就被周朝讨伐,这就是著名的“新荒伐蜀”然而牧野之战中还有个著名的“牧誓八国”, 庸、蜀、羌、髳、微、卢、彭、濮。其中也有“蜀”,刚讨伐商纣王没多久,就攻打盟国,这两个“蜀”恐怕不是一回事。

而按照杜勇先生的说法,他说的“蜀”就是被周朝讨伐的那个。

杜勇先生为了证明“蜀”就在长葛,引用了一条卜辞“王敦缶于蜀”,这个“缶”一般认为在山东定陶,既然“王敦缶于蜀”,缶、蜀两地必然不远,所以在长葛。

可是,卜辞中还有一条“贞,吴弗其哉羌、蜀”,既然讨伐羌、蜀,两地也必然相近,不然不会连称。羌人故地在秦岭、渭水之间,那这个“蜀”自然就是陕南、川西北之“蜀”

于是下一个问题就来了。

这是啥意思呢?杜先生恐怕没当回事。可这句话偏偏正是杜勇先生乱引用的最有力证据。

三百射手是个什么概念?当时的射手指的是车左,战车上,驾车的那个是御,地位最高,为甲首。甲首么,甲士首领的意思。顺便说一句,如果主帅在该车,车左为甲首,也就是射手为甲首。车右就是护卫。

我这么一说大家就很明白了,射三百,就是兵车三百的意思。

那么兵车三百是个什么概念呢?

直截了当说,一个师。师是商朝最高编制单位,商王朝自己有几个师呢?三个。

偌大一个商王朝,他的常备军是三个师。

妇好率军伐羌方的卜甲。

而向蜀国征兵一个师,说明啥?这个蜀国是个大国,军事实力相当强大。

而河南长葛是个什么地理位置呢?

盘龙城遗址,盘龙城就是商朝在铜路上的重镇。

在自己的王畿附近,在自己的铜路上,有这么一个强大的方国,看来商王们的脑子恐怕都不怎么好使,他们居然一点都不担心自己的安危。

所以这不对,这是违背常理的,商王朝不会允许有这么个强大方国在自己的眼皮底下,特别是在自己的大动脉之上。

这样一看就明白了,杜勇先生所引用的“氐蜀射三百”根本不能作为他的论据,相反还是反驳他的论据。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