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之战(靖难之役,叔叔朱棣为何只用三年就打赢侄子朱允炆)_南军_北平_山东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靖难之战 南军 北平 山东

朱棣的野心在当时并不是秘密。据朝鲜史书记述,洪武二十三年,时为燕王的朱棣在朝鲜使臣经过北平府时便“倾意待之”,使臣从藩王府出来后便对外说道:“王有大志,其殆不在外藩乎。”朝鲜使臣一顿饭的工夫就能看出朱棣的野心,朱元璋恐怕更是洞若观火。

朱棣提出,李景隆有五条必败之理:。

领导力缺乏,团队缺乏统一思想。水土不服,缺乏补给。孤军深入。领导个人素质太差。团队素养也不行。

朱棣对李景隆的鄙视可见一斑。

整整两个月时间里,朱棣都带着主力机动部队在外,北平城只有残疾世子朱高炽坚守,李景隆硬是没有抓住机会。他先是磨磨蹭蹭,紧接着来到城下又中了守军的夜袭。当时围攻北平的南军士兵亲眼见到城墙上有女人向他们投掷石块,可见城内兵力物资缺乏到何种地步。南军都督瞿能眼见就要攻下彰义门,却被李景隆叫停。几个月前趾高气扬将周王从开封王府押回南京的李景隆,此时表现得极其颟顸,一直有种说法流传于世,说他根本就是朱棣的内应。

等朱棣率领朵颜三卫骑兵回到北平城下时,这几十万南军的命运已经注定悲剧了。在坚城之下,优秀的将领可以围而不发,专门在援兵必到之途设伏,所谓“围点打援”是也。李景隆则命令手中的机动部队丢掉一切辎重,向山东战略性转进。李景隆的大帐在郑村坝,即今天北京市朝阳区五环外的东坝。在这个比四环还多一环的地方,李景隆撤退时忘记通知二环外的攻城部队,数万大军被燕兵全数扫荡。

两军会战于白沟河,离北平城也不远。南军一开始占上风,因为前锋平安长期追随朱棣,朱棣称他为平保儿,他非常了解朱棣的套路。而当初几乎攻破北平彰义门的都督瞿能也一同配合,居然逼退了燕兵。郭英又及时赶到,封堵了朱棣的退路。朱棣先后换了三匹马,射光了三筒箭,宝剑也砍断,差点被平安、瞿能所伤,结果又是李景隆的神操作,叫停了攻势。

接下来的一年里,燕军的日子并不好过,战场从平坦的华北平原转移到山东丘陵地带。燕兵原本将李景隆从雄县打回山东,一口气攻下德州,准备转攻山东首府济南。结果坚守此地的山东参政铁铉和接替李景隆的盛庸奇计频出。铁铉诈降,命勇士埋伏在城墙上,待朱棣进入,便抛下铁板袭击他,并另外设伏断桥。结果朱棣还未入城,铁板便突然被抛下,朱棣坐骑被击中倒毙,伏兵暴露,桥在仓促之间也未截断,朱棣策马奔驰而去。

然而,朱棣此番得到了情报,先行南下,二十余日就从北平打到山东。朱棣决定扰乱南军的粮道,遣轻骑至大名,焚其粮船。燕军从馆陶渡运河,先后到达东阿、东平,威胁南方,迫使盛庸南下。盛庸将计就计,决定在东昌决战,并在阵中摆了大量--和毒--。盛庸此前在济南和铁铉并肩作战,有过击败燕军的战绩。此次他依城列阵,准备迎接燕军骑兵的冲击。朱棣的骑兵如期而至,冲击左翼,左翼岿然不动。也许想起了此前对付李景隆的办法,朱棣亲率骑兵直冲中军,果然,大阵被冲开了。朱棣眼见着自己的骑兵冲开盛庸的大阵,却像是盐撒进了水中,逐渐被稀释在南军步兵的密集阵型中,而两翼的南军也开始收缩,向中心合围——中计了。

最终,在燕军名将张玉、朱能的拼死冲杀下,朱棣避免了被俘的命运,大将张玉却殁于此战。

在齐眉山,燕军前锋被徐辉祖击败,再加上暑热,燕军陷入窘境,众将要求北返。朱棣说“欲渡河者左,不欲者右”大部分人站于左侧。朱棣明白,此时返回北方,根本不可能安全撤回北平——之前强行军绕过的那些北方雄镇,此时成了撤军道路上最大的绊脚石。多亏了当初在东昌拼死救援朱棣的朱能这时强力支持,表示“汉高祖十战九不胜,卒有天下”,燕军听罢居然也就稳定了军心。

朱棣马上利用这难得的一点士气,取得了一个战术性胜利——截取了南军平安部的粮道,这直接改变了战争的最终结局。南军居然在距离首都如此之近的地方陷入了缺粮窘境,平安等将领决定以三声炮响为信号,组织士兵突围。第二天,三声炮响如期而至,南军士兵纷纷向灵璧各城门奔去,城门打开,眼前的一幕让他们惊呆了——一群扛着云梯的燕军士兵正向灵璧城墙冲来。原来燕军选定的攻城时间正是同一天,信号也是三声炮响。就这样,原本一心突围的南军前锋部队不知突向何处,后排士兵却一心想出城求生,挤成一团。城门已开,燕军的骑兵顺势而起,南军门户最后的力量被杀了个一干二净。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