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由66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邯郸保卫战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
长平之战以后,赵国元气大伤,此时白起提出围攻邯郸歼灭赵国的计划。但范雎却不同意,他认为目前秦军应该休养生息,让赵国割让六城求和为好。最后秦昭襄王采用了范雎的意见,不过赵国表面答应割让六城,背地里准备联合魏国、楚国抗秦。最后秦昭襄王洞察赵国意图,派出20多万大军伐赵,结果却被赵、魏、楚三国联军给守了下来,最后秦国打输了邯郸保卫战,还损失了将近30万的兵力。
在世界历史上,“二战”是永远绕不过去的一个话题,莫斯科保卫战又是“二战”中永远绕不过去的一个话题。当时,苏联在兵临城下的极端困难情况下击败了德国法西斯军队,创造了一个奇迹,扭转了战争的局势。
事实上,在中国历史上也发生过类似于莫斯科保卫战的战争,其战斗的惨烈与取胜的不易,丝毫不亚于莫斯科保卫战,那就是战国末期发生在赵国的邯郸保卫战。
一、首次邯郸保卫战
发生在战国历史上的赵国邯郸保卫战,其实有两次。
第一次发生在战国中期的赵成侯二十一年(公元前354)。这个时候,中原的霸主还是魏国,其时是魏惠王魏罃在位时期。虽然此时秦孝公已经任用商鞅进行变法了,但是变法才刚刚起步,成效还不显著,秦国综合国力还是难以与老牌强国魏国相比的。
正是因为魏国势头正盛、兵锋正劲,魏惠王站起身来一看,四处都没有自己的对手,所以,他一统天下的欲望得以更加膨胀起来。魏惠王清楚,若是要统一天下,首先得让三晋统一,就是重新建立春秋时期的大国,让从晋国分出去的韩、赵、魏三国统一,这样才能有更大的把握和力量攻灭其他国家。
魏国要统一三晋,建立一个崭新的地区大国,因为韩国疆土狭小、国力不强,所以最主要的难题是得解决赵国。只要攻灭了赵国,韩国的问题就好解决了。
于是乎,在赵成侯二十一年,也就是魏惠王十六年(公元前354年),魏军发兵攻击赵国。赵国虽然也有些家底儿,却在魏国国力面前显得捉襟见肘,不怎么经得起打,不久便被魏军给包围了国都邯郸城。
邯郸城作为国都,一旦失守的话,后果将不堪设想。赵成侯赵种带领举国军民进行了拼死抵抗。
尽管“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血性虽盛,国力难敌,战争是拼综合国力的玩意儿,仅靠血肉之躯,取胜的把握不大。所以,赵国在坚持了几个月后,还是败了,魏军攻入了邯郸城。
赵成侯被迫放弃国都逃窜,邯郸城里不愿投降的军民遭到了魏军的屠戮和凌辱。
赵成侯向齐国求救,齐王派出田忌、孙膑出战,进行围魏救赵,在桂陵大败庞涓带领的魏军。
魏军战败后,被迫在赵成侯二十四年(前351)撤出邯郸城。邯郸城被魏军占领了二年多,终于回到了赵国的怀抱。
赵国第一次的邯郸保卫战其实是失败的,因为国都被别国占领了二年多才收复,其间可谓国将不国,君主蒙尘。
二、长平余烬
赵国第二次邯郸保卫战发生于战国末期的赵孝成王时期。
赵孝成王四年(公元前262年),秦军大举进攻韩国的上党地区。此时的上党,因为与韩国本土被秦军分隔开,守军处于孤立无援的困境,摆在其太守冯亭目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殉国而死,要么投降秦国。
冯亭不愿意带着满城军民一起赴死,更不愿意投降秦国。危难之际,他想到了赵国。一是上党地区紧挨着赵国本土,二是赵国综合国力很强,若是取得了赵国的支持,很有可能会转败为胜。但是,国与国之间是因利相交,所以为了取得赵国的支持,他决定将秦军即将攻取的上党地区献给赵国。
尽管对于要不要接受韩国的上党,赵国朝野出现了分歧,但是,最后利令智昏的平原君、赵孝成王叔侄二人还是接下了冯亭献上的这份实为烫手山芋的“大礼”。
秦国眼看着韩国上党守军就要坚持不住了,坐等着攻取上党,扩大地盘呢,冷不防赵国接管了上党,这煮熟的鸭子竟然飞到了赵国的饭桌上,简直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后面毫无疑问的是,秦、赵两国之间因为上党打起来了。
这时,赵国名将赵奢已经病死了,蔺相如也病倒了,执掌军政的还剩下大将廉颇。于是,赵国以廉颇统帅赵军与秦军相持于长平(今属山西省高平市境内)。
长平之战打了两年,廉颇清楚两军实力的悬殊和优劣势,就固守不出,秦军却也没办法。
后来,秦相范雎(即范睢)出来施反间计,加之赵国倾举国之力来打仗,耗费了不少人力、物力、财力,可廉颇就是不出战,这不是浪费钱吗?于是,年轻的赵孝成王派出赵奢的儿子赵括撤换了廉颇。
临战换将本就是大忌,何况是用从未上过战场、没有作战经验的毛头小子撤换久经战阵、威望极高的老将,结局也就不言而喻了。
长平之战,赵国军队被杀四十余万,国力骤降,从此一蹶不振。
这还没完,秦军一鼓作气,又横戈跃马,杀到了邯郸城下,大有“不破邯郸终不还”的架势。
赵国被迫在第一次邯郸保卫战结束近百年后,进行第二次邯郸保卫战。
三、邯郸苦战
赵孝成王七年(前259),秦军杀到邯郸城下,赵国第二次邯郸保卫战爆发。
秦军这边,是五大夫王陵率军二十万,都是秦军主力,赵军这边,是长平之战后剩下的残军拼凑而成的不足十万人。虽然赵军几乎没有什么优势可言,但是敌人兵临城下,也只有拼死一战了,所以同仇敌忾,皆有死战之心。
王陵多次率军攻击,皆被赵军击败而退。
就这样反反复复的打了一年,号称天下无敌的虎狼之师秦军竟然在邯郸城下裹足不前,破灭了无往不胜的神话。
用现在的话说,“打仗是烧钱”的生意,过去也是一样。没有钱,是打不起仗的。尽管秦国国力底子厚实,但是由于常年的征伐,几乎没有一年不打仗的,所以国力渐有不支之势。秦昭襄王嬴稷对于王陵的毫无战果日益不满,于是强迫武安君白起出战,以期攻破邯郸城,灭掉统一大业的最大障碍赵国。
可是,白起一是在长平之战中屠杀赵军太多,赵人与他有不共戴天之仇,二是最佳时机已经过去,现在进攻赵国已经没有了必胜的把握,所以多次予以拒绝。
见白起不听使唤,秦王大怒,最后在范雎的挑拨下,赐死了白起。 白起虽死,但灭赵仍需进行。秦王派出了久经沙场的王龁替代王陵出战,此外还重新补充了十万军队。
见王龁来替代自己,王陵脸上有些挂不住了,就决定在王龁到来之前攻下邯郸城,活捉赵王,立下灭国大功。他带领秦军再次发动了进攻。
城内的赵国军民在经历了一年的围困和饥寒,已经死去了不少,但是活着的人仍咬紧牙关,誓死抗战。
平原君赵胜将自己的家财分散给抗战军民,还编妻妾入行伍,四处筹措物资,进行后勤保障,激励围城中的军民誓死抗战,共赴国难。
面对秦军的猛烈进攻,赵国军民众志成城、同仇敌忾,再次唱响一曲保家卫国的悲壮赞歌。他们在强弓劲弩、飞石流矢劈头盖脸攻来时,没有退却,毅然挺起血肉之躯,为保家卫国死而后已。
王陵的进攻再次失败。
王龁来后,也发动了多次进攻,可是打了半年,还是在城下徘徊,未能攻进去。
寒冷的冬天来了,城内的军民已经损失大半,战死的、冻死的、饿死的、病死的倒了一地。平原君一方面带人在城里维持秩序,掩埋死尸,一方面又想方设法联络其他国家,意图再次发动合纵运动,共同谋秦。
正在此时,由赵入秦的楼缓回到赵国,极力怂恿赵王割让土地,与秦国讲和。赵王见秦军兵临城下,苦战经年,还是打不败秦军,也有意求和,但是遭到了以虞卿为首的一部分朝臣的坚决反对。
虞卿等人建议联合魏国、楚国、齐国,一同合纵,抵抗秦国的进攻。楼缓却极力渲染秦军的不可战胜,只有讲和,才是赵国的唯一出路;否则,只有国破邦亡的死路一条。
赵孝成王想求和,却在举国压力下不敢表态;不求和吧,战胜的希望,他几乎看不到在哪。
平原君见此,决定出访列国,发动合纵运动,以救国救民。
四、惨胜之战
时间到了赵孝成王九年(前257),邯郸保卫战已经进行了三个年头。秦军不能攻进城里,赵军不能出城击退秦军,就这样对峙着、相持着,双方均损失惨重。尤其是秦军士气低落,战斗力也明显减弱。
秦相范雎是个有恩必报、有仇也必报的主儿,为了答谢恩人郑安平,他提请秦王批准,让郑安平为将,率军五万携带着许多粮草支援王龁,助一臂之力。可是,王龁与白起关系好,对范雎十分反感甚至仇恨,自然看不起郑安平,就让他率军固守一处,抛到脑后了。
一方面,秦军、赵军继续交战,一方面,平原君开始在魏国、楚国发动了外交攻势,合纵攻秦。
平原君先是到魏国,见魏王。魏王的妹妹,即信陵君的姐姐是平原君的妻子,平原君到魏国等于是到了丈母娘家,见了大舅哥、小舅子如此这般一说。于公于私,魏王也不能见死不救吧,就答应出兵。
然后,平原君又马不停蹄地来到楚国。楚国原本疆土很大,经过楚怀王时期的丧衰,被秦军攻占大片领土,就连国都郢也被秦国攻占,与秦国可谓有不共戴天之仇。平原君原想只要他一提出来合纵攻秦,楚王就会立刻响应支持的,却不料楚王在陈(今河南省淮阳县)偏安一隅惯了,苟且偷生,得过且过,不愿去得罪秦国。
平原君晓以大义,磨破了嘴皮子,楚王就是不愿意、不点头。这让跟随平原君来楚国的门客毛遂看不下去了,持刃上前,先是把秦国凌辱楚国的旧账本子拉出来激怒楚王,然后据理力争,摆事实,讲道理,劝谏楚王参与到合纵攻秦的队列中来。
最后,楚王决定派军救赵。
楚国春申君黄歇、魏国信陵君魏无忌、赵国平原君赵胜,“战国四公子”中的三位,这才得以联手,发起了战国历史上又一次的合纵攻秦运动。
赵孝成王九年(公元前257年),魏、楚联军进入邯郸城郊,向秦军发起了进攻。围城中的赵国军民也出城反击,发动了总攻。三国军队像乌云一般四面向秦军杀去,怠战、厌战情绪蔓延的秦军被击败,损失惨重,丢掉了许多辎重,狼狈逃走。
王龁搜集残军慌慌张张的逃回了汾城,却没有通知郑安平撤军。郑安平见敌人四面八方杀来,也不知道来了多少人,急急忙忙出来迎敌,却不是对手,被打败围困了起来,无奈之下,只好率部两万多人投降了。
五、战争意义
历经两年多的邯郸保卫战结束了。这场战争看起来是赵国在魏国和楚国的帮助下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但其实也是险胜、惨胜。赵国经此战二年多,加之在上党、长平与秦军对峙二年多,五年的时间内消耗完了自赵武灵王以来三代赵王五十多年的积蓄,国力大损,再也难以恢复元气。
长平之战、邯郸保卫战是赵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加之,赵孝成王以后的赵悼襄王、赵王迁均不是能担当起复兴国家大任的君王,他们倒行逆施、昏聩不明、所用非人,是一代不如一代,赵国的灭亡也就成为了历史的必然。
所以,赵国虽然取得了邯郸保卫战的胜利,却难以彻底扭转局面,只能延缓国家的灭亡,未能从根本上摆脱不利困境。
从邯郸保卫战中,让世人看到了赵国军民坚韧的秉性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他们排除万难、英勇无畏,同仇敌忾、誓死御敌、忠贞爱国的精神,已然成了中华民族精神中的一部分,永远激励着后人为保家卫国、抵抗侵略、维护和平而不屈不挠、奋勇前进、视死如归。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