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画家龚贤的《溪山无尽图》好在哪里。想知道清代画家龚贤的《溪山无尽图》好在哪里吗?其实此卷好在生动地表现了江南溪山浑润丰华的景象,同时也较全面地体现了龚贤在山水画上“笔法健、墨气活、丘壑奇、气韵雄“的美学追求。
画作内容
展此卷而观,只见层峦迭嶂,山脉逶迤,碧涧清潭,溪流缭绕,其间村墟散落,有依山茅舍,傍水重楼;野径相通,有踞巅高阁,临岩孤亭;而水际山崖,更多撑空老树,时见挂壁飞泉。水光山色之中是一片蓊郁葱茏的景象。
本幅自题款:“江东龚贤画。
龚贤自书长跋于尾纸处:“庚申春,余偶得宋库纸一幅,欲制卷畏其难于收放,欲制册不能使水远山长。因命工装潢之,用册式而画如卷,前后计十二帧,每帧各具一起止;观毕伸之,合十二帧而具一起止,谓之折卷也可,谓之通册也可。然中间构思位置要无背于理,必首尾相顾而疏密得宜。觉写宽平易而高深难,非遍游五岳,行万里路者,不知山有本支而水有源委也。
是年以二月濡笔,或十日一山,五日一石,闲则拈弄,遇事而辍,风雨晦冥,门无剥啄,渐次增加,盛暑祁寒又且高阁,谁来逼迫,任改岁时,逮今壬戍长至而始成,命之曰:溪山无尽图。忆余十三便能画,垂五十年而力砚田,朝耕暮获仅足糊口,可谓拙矣。然荐绅先生不以余之拙而高车驷马亲造荜门,岂果以枯毫残渖有贵于人间耶?顷挟此册游广陵,先挂船迎銮镇。于友人座上,值许葵庵司马邀余旧馆下榻授餐。
因探余笥中之秘,余出此奉教。葵庵曰:‘讵有见米颠袖中石而不攫之去者乎?请月给米五石酒五斛以终其身如何?’余愧岭上白云堪自怡悦,何令谬加赞赏,遂有所要而与之。尤嘱葵庵幸为藏拙,勿使人笑君宝燕石而美青芹也。半亩龚贤记。”下钤“龚贤之印”、“半千”,迎首钤“半亩”。鉴藏印“吴兴沈翔云鉴藏书画印”。
创作背景
龚贤出生在一个苏州的官宦之家,13岁学画,21岁便在与同道中人讲学赋诗,希望能够挽救崇祯末年的明朝危机。当时的龚贤不仅显示出了在诗、书、画上的造诣,而且其刚直不阿的品格也令人称道。怎奈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一人之力难以力挽狂澜,1645年,在清兵攻陷南京后,龚贤开始了长达20年的漂泊生涯。
当龚贤再次返回南京时已是年届50的老人,这期间,他不仅感受到了国破家亡的切肤之痛,更经历了8位亲人离世的巨大悲痛,受到沉重打击。晚年的他幽居于清凉山上的旧居“打扫叶楼”中,吟诗作画,以描绘祖国山河之美来抒发自己强烈的爱国之情。《溪山无尽图》就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艺术鉴赏
构图
《溪山无尽图》构图以平远和深远为主,描绘了江南地区的优美河山。洲渚平坡,树木丛生,星舍俨然;山势或起或伏,有云气飘浮于山腰;山峦或聚或散,有瀑布飞鸣于崖际。当其险处;高桥飞架;当其胜处,孤亭临水。画家举重若轻,画中远与近、疏与密、虚与实,各种对比关系都得到妥帖的处理,从而使画面洋溢着既苍浑又清新的气格。
笔墨技法
从笔墨技法上说,龚贤在此图中充分展现了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超的“积墨”法。树石均以中锋用笔,笔笔着力,山石层层积染。龚贤传世画风有两种面貌,即“白龚”、黑龚”,而以后者成就最高,也最为世所重。此画即属于反复皴染、浑厚苍润的“黑龚”面目。突出的特点是”积墨”法。画山石以宽绰而凝重的线条勾出大体轮廓,再分具体结构,然后用墨一遍又一遍地皴擦、渲染。
而且这种积染,应先用干笔,层层加厚,使之浓郁苍秀,直到积染七、八、十余次,愈积愈厚,最后用淡温墨渲染。这样才能“外润而内有骨,若先温后干,则死墨矣”(《龚半千课徒画说》)。在此画中,树木画法也变化多端,或浓黑的树叶中包围白色的树干;如枯枝无叶,又处于烟霭或空白中的树干以直线皴填,再加渲染,显得充实而有分量。淡色山石中又画浓黑的树叶,形成对比。树叶笔法多样,有纵、斜和“介”字、“个”字等几种笔法,又有圈、点、染等笔法,而且浓浓淡淡,层次丰富。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