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十二地支对应十二个月,为什么子月是十一月而不是正月呢
- 书法作品题款用小楷笔吗有何讲究
十二地支对应十二个月,为什么子月是十一月而不是正月呢
这件事,简单地说——
第一,“十二地支”,被古人与天上的“十二次”相对应了。
第二,古人,以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确定“四时”和“月份”。
第三,如果把“农历”春天的第一个月称为“正月”,那就恰好北斗斗柄指向“十二辰”的“寅”辰了。
一
古人,把太阳一升一落称为“日”,甲骨文的“日”,就是太阳的象形。
古人,又把月亮一朔一望称为“月”,甲骨文的“月”,是月亮的象形。
殷商之人,用“年”或“岁”表示“一年”的时间。但甲骨文的“年”和“岁”,与天文和日月星辰无关。“年”,象人负禾之形;“岁”,象农具之形——可知,那时人们的“年”或“岁”,是从农业生产周期转借而来。
说是“转借而来”,因为至少比成汤建商还早3000年以上的时候,也就是距今6500年以前,中国先民已经基本掌握了太阳视运动周期的规律。
那个时候,人们已懂得“立表测影”,已可准确测量“子午线”。
也就是说,在大约距今6500年前,中国的古人已经有了“太阳回归年”的概念。
二
虽然以“太阳回归”为“年”,但“纪年”是个难题。
古人还是从更便于观测的夜间“星辰”入手——即“恒星周期”。
于是,“木星”被发现了——“木星”从某颗恒星出发,十二年之后,它又会回到这颗恒星附近。人们称“木星”为“岁星”,有了“岁星纪年”法。
为了记录“岁星”在十二年中的“行程”,古人为它设立了十二个“驿站”,起了十二个名字,总称为“十二次”。
“岁星”,每年,都会在一个具体的“次”中,等于“木星”每年在天空中移动30度,十二年恰好“行走”一周天,360度。
三
“岁星”十二年里依次行走“十二次”,“十二次”,各有其名。
它们分别是——星纪、玄枵(xiāo)、娵訾 (jū zī)、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
问题是,被称为“岁星”的木星,在天空中自西向东运行。这与太阳以及其他恒星自东向西运行恰恰相反,无疑给观测带来了很大麻烦。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古人假想了一颗在地上运行的“太岁星”,并且把运用于地的“十二地支”搬到了天上——由东向西,将天空平分分十二等份——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一份都分到了一个“地支”,称为“十二辰”。
靠假想的“太岁星”纪年,叫“太岁纪年”法。
这种方法,是比照“岁星纪年”法创立的。好处是便于脱离对“岁星”的观测而直接纪年。
但是,“十二地支”,是古人用于地上“分野”的。为了不至于“天地混淆”,后来又为“太岁纪年”起了十二个很别扭的名字——
《尔雅.释天》云:“太岁在寅曰摄提格,在卯曰单阏,在辰曰执徐,在巳曰大荒落,在午曰敦牂,在未曰协洽,在申曰涒滩,在酉曰作噩,在成曰茂,在戌曰阉茂,在亥曰大渊献,在子曰困敦,在丑曰赤奋若。”
然后,应该是因为“太岁纪年”是“岁阴年”,于是又按“十天干”,起了十个“岁阳”名称,表示“岁阳年”。
《尔雅.释天》云:“太岁在甲曰阏逢,在乙日旃蒙,在丙曰柔兆,在丁曰强圉,在戊曰箸雍,在己曰屠维,在庚曰上章,在辛曰重光,在壬曰玄黓,在癸曰昭阳。”
《史记.历书》所说“岁阳”十名有不同,但不管怎样,在纪年上,可以使“甲乙丙丁……”可以和“子丑寅卯……”相配,且六十年一甲子了。
四
实际上,上古先民观测天象,最早关注的是北斗七星。
北斗七星,位于天空“北极”,也就是正中位置,不但明亮而且似乎“恒定不动”,当然,“斗杓”,即“斗柄”所指方向一直在稳定变换。
古人空间上确定“四方”,是根据北斗斗柄所指方向确定的;“四时”,也是根据北斗的变换确定的。
汉初的《鹖冠子》之《環流篇》云:“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古人通过北斗,把“时空”统一了起来。
一年中包含十二个月,北斗斗柄也可以明确地指示出来。这就是北斗斗柄所指向“十二辰”中的哪个“辰”。
古代,称此为“斗建”。
《汉书.律历志》曰:“斗建下为十二辰,视其建而知其次。”
比如,斗柄指“寅”,称“建寅之月”;斗柄指卯,称“建卯之月”,以此类推。
至于“正月”,“正”有“嫡长”之义,“正月”即为一月。
为何现在“正月”是“寅”不是“子”,这在古代称为“建正”。
据称,夏代亦“建寅”,即以一月为“正月”,实际上这个说法未必可靠。
甲骨卜辞显示,殷商以秋分后第一个月为“正月”,大约在十月。
周朝,宣王以前,基本沿袭殷商“建正”方法,之后,才改为“建丑”,即十二月为“正月”。
汉武帝时,改为“建寅”,以一月为“正月”了。
“十二辰”,与“十二次”相对应,其在天空中的位置是固定的。同样,北斗斗柄不同时间指向的“辰”也是确定的。在这样的前提下,一种具体的立法确定哪个月为“岁首”,哪个月就是“正月”了。
书法作品题款用小楷笔吗有何讲究
落款是正文以外的交待性文字。落款内容包括:正文内容的出处、赠送对象、创作缘由、创作时间、作者姓名字号等。书法作品题款用什么笔不重要,用什么字体有讲究,如果书法作品是小楷,落款自然是以小楷为佳。
既题上款又题下款,称为双款。不题上款只题下款,称为单款。一幅好的书法作品没有落款是不完整的,作品完成之后必须落款,一来表示礼貌,二来表示对作品负责。书法作品的落款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若有上款,上款题于作品右端,内容包括:受书人的称谓,之后加上各种尊称、谦辞雅语。具体题写方法是:先题受书人姓名、字号,接着写尊称或爱称,谦辞放在最后。例如“大鹏先生正字”。
2:下款题于作品的左端或作品的下方,通常包括:作者姓名、创作年月、创作地点、正文的篇名、作者或出处,还可以写一些跋语,用以交代正文的来历,创作的感想或议论等。
当然,下款也可以落穷款。落款内容及长短应根据作品章法和需要而定。
3:落款书体
为求章法的协调,多变,正文和落款书体应以字体发展史相适应。字体发展演变顺序是:甲骨文、金文、籀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落款用书体应与正文书体相同或采用比正文书体晚一出现的书体为宜。一般以“文古款今”“文正款活”为原则。
正文是甲骨文、金文、大小篆,落款就用篆书、楷书、行书。
正文若是隶书、楷书、魏碑,落款可用楷书或行书;
正文若是行书,落款可用草书、行书。
正文若是草书,落款用草书。
落款的字体,一般是隶不用篆,楷不用隶,行草不用楷书。
在实际运用最多的落款字体还是行书,既易识别,又显活泼。
4:落款高低部位要适中,上款应比正文略低一些,下款要短于正文,不要与正文底部平齐,更不能超出正文。
5:落款的字体要比正文内容的字体小一点,不要喧宾夺主。
6:落款不能题在整个正文的上面。
7:作品已落款钤印,款后不可再署上受赠人,否则就失敬了。
8:横幅书写的作品,一般只落下款而不落上款。
9:如果书写对联,须将上款写在上联,下款落在下联;如果是龙门对,上款在右边,下款在左边。
落款与正文的关系,就像绿叶与红花,款题得好,有画龙点睛之妙,若题款疏忽,则有白璧微瑕之嫌,落款也是很有讲究。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