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怎么死的(崇祯皇帝的最后一天:帝国覆灭前的那段时间,他到底在干什么?)_崇祯_皇帝_明朝

公元1644年三月十七日,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围攻北京城。原来在北京城外布置的防城兵力,已经失去与农民军抗衡的能力。北京城内,从大臣到普通百姓,都在想方设法求生。

三月十八日晚上,崇祯皇帝见局势已经无法挽回,围绕大殿踱步,捶胸顿足,叹息彻夜,还连连大喊:“内外之臣误我。误我。”

接着,崇祯皇帝命令射马都尉巩永固,用自己的家丁护送太子向南方逃命。然而,巩永固此时却连连磕头说:“亲臣不准藏甲,我岂敢拥有家丁。”崇祯皇帝只能默默哭泣。

很快,李自成率领农民军攻破北京内城。三月十九日,天刚刚破晓,崇祯皇帝自知败局已定,在太监王承恩的陪同之下,登上了煤山顶上的寿皇亭。崇祯皇帝绝望地写下了遗书。接着,他用凌乱的头发盖脸,选了一棵歪脖子树,与王承恩相对,上吊自杀。

在帝国覆灭前的那段时间,崇祯皇帝经历了什么,导致他选择绝望地上吊自杀?

崇祯皇帝的哥哥朱由校在二十三岁就死亡了,没有子嗣。兄终弟及,崇祯皇帝朱由检登上皇位。

然而,与沉迷酒色的哥哥朱由校不同,崇祯是一个一生操劳的皇帝。然而,身居高位的崇祯皇帝,并不像他的祖先朱元璋那样,宵衣旰食,勤恳持政。崇祯皇帝虽然身体上是忙碌的,但其精神和内心却是痛苦的。

身为皇帝十七载,崇祯面对的是前几任皇帝由于懒政怠政而留下的一副“烂摊子”,朝野内外,危机四伏,一团乱麻。崇祯皇帝左支右绌,疲于奔命,坐在龙椅上也如坐针毡。

如果崇祯皇帝早生几十年,在那时候做皇帝,也勤勤恳恳,忙忙碌碌,绝对是鹤立鸡群、拥有作为的好皇帝,指不定还留垂青史。只可惜,明朝到了公元1627年之际,早已千疮百孔,危在旦夕。

崇祯皇帝还直面现实,动员群众一起来解决事情。崇祯四年,明朝遭遇旱灾,崇祯敦促全朝群臣进行反思。他还一口气列举了是一种当下的歪风邪气:

一是群臣“事多蒙蔽”,不讲真话。二是“用人不当”,有才能之人不能任用。三是“任事者推诿不前”,很多人占其位不能尽其职,尸位素餐。四是“刑罚失中,而狱底多冤”,指责东厂、西厂等司法腐败。五是“墨吏纵横,而小民失所”……

然而,崇祯皇帝虽然知道问题症结所在,却没有解决问题的办法。

此时的明朝,俨然就像一个濒临倒闭的公司。皇帝与群臣,就好比雇主与雇员。由于包括崇祯在内的好几任皇帝接连破坏契约,导致一个又一个循规蹈矩、勤恳工作的雇员或被错杀,或被罢免。而那些油嘴滑头、胡作非为、中饱私囊的雇员,却被欣赏和提拔。

所以,雇员和雇主之间彼此失去了信任,君臣之间也没有了契约可言,雇员不再遵守契约,也不再相信他们的雇主。

崇祯皇帝不仅失去群臣的心,还失去了百姓的心。崇祯年间,天灾不断,年景一年不如一年。崇祯第一年的夏天,畿辅旱,导致土地绵延千里发生皲裂。崇祯第三年三月,旱灾又来临,崇祯皇帝选择吉日向天祷告。

崇祯第五年,杭、嘉、湖三府自从八月以来一直到十月,都没有下雨。崇祯第六年,从北京到江西一带发生干旱。崇祯第十年的夏天,从北京到黄河的东边一直不下雨,江西再次遭遇干旱。

崇祯第十一年,两京、山东、山西还有陕西也发生了旱灾。崇祯第十二年,又轮到山东、河南、山西、浙江等地遭遇旱灾。十三年,两京及女登、青、莱三府旱。

十四年,两我京、山东、河南、湖广及宣、大食边地旱。十六年五月辛丑,祈祷说雨泽,命令臣子与工匠痛加修省。

然而,不只是旱灾,还有蝗灾。崇祯第八年,山东、河南一带出现了蝗灾。十一年六月,两京、山东、河南大旱蝗。十三年五月,两京、山东、山西、陕西大旱蝗。十四年六月,两京、山东、河南、浙江大旱蝗。

崇祯最后七年,蝗灾、旱灾接连不断,而且发生旱灾基本以北方地区为主,百姓流离失所,没有饭吃,北方不少地方发生了农民起义。

然而,崇祯却把赌注押在加派钱粮、用武力镇压人民上,结果是人心尽失,纷纷加入起义队伍。

为了镇压农民起义,朝廷就要钱粮来练兵,但朝廷财政困难,只好向农民加派钱粮,结果使原本积贫积弱的农民不堪重负,纷纷转向起义。朝廷官员还要额外增加劳役压迫农民,越是加税,起义越多。

崇祯皇帝的思想深处,总是认为有了钱粮,就可以招兵--,操练士兵,从而也就可以扑灭农民起义,巩固自己的统治。他非常严厉地强迫群臣和基层官吏采取一切手段去敲扑老百姓,并下令“考选专主催科”

于是,为官者“畏降级罚体之及,明示吏民曰:‘自要官,顾不得尔辈’。于是不责纳户,专责粮仓。更有钱粮已赦,乘机沿追”当官的害怕降罪波及自身,便层层施压,责问粮长。

结果可想而知,很多百姓颇有怨言,沸腾不已,甚至有的百姓宁愿逃走成为盗贼。

公元1644年正月起,李自成率领军队,从西边出发,步步紧逼北京城。自从李自成占领西安之后,前方战将被打败的消息频频传来,使得崇祯皇帝一直没有睡过一个好觉。他如坐针毡,始终有一种不祥之感。

正月初三,崇祯皇帝特意召唤李明睿入宫觐见。显然,崇祯皇帝是想找大臣商量要事。李明睿刚刚进入大殿,崇祯皇帝立马上前垂询击退敌人的良策。

李明睿请崇祯皇帝退却左右随从,然后走到皇帝面前,小声地说:“臣自蒙召以来,探听贼信颇恶,今且近逼畿甸,此诚危急存亡之秋,只有南迁一策,可缓目前之急。”

李明睿建议崇祯皇帝南迁,然而事关重大。因为,崇祯皇帝回想起了当年英宗皇帝朱祁镇在瓦刺兵临城下时的潜逃事件,结果被万人唾骂。崇祯说:“今天,若再行此议,岂不是陷我于亡国的境地吗?”

随后,崇祯皇帝又指了指天,说:“不知天意如何?”

李明睿表示,天命是很难知晓的,并建议皇帝不要犹豫,应该尽快做出决断,他说:“天命微密,当内断圣心,勿致噬脐之忧。”

崇祯皇帝何曾没有想过要南迁呢?他表明自己很久之前就想南迁了,但是“因无人赞襄,故迟至今”除此之外,他还担心外边诸臣反对,“但外边诸臣不从,奈何?”

崇祯皇帝内心,其实是认定南迁是没有办法中的一个办法,但他的外在并没有充分地表现出来。因为南迁意味着北方的实守,崇祯皇帝实际上是希望群臣合力劝请他体面地离开北京。

然而,崇祯皇帝口是心非,为了颜面而反对南迁,“如事不可知,国君死社稷,义之正也。朕志决矣”但他又让天津巡抚冯元飘收集船只,待命直洁口,作南迁之用。

为了减轻自己的压力,免得日后背负骂名,崇祯皇帝悄悄暗示大学时陈演率领百官坚决请愿,劝谏他南迁。但是陈演不愿意,因为他也害怕日后被担负劝驾南迁的罪名。

陈演本来就是一个“庸才寡学”的人,但是他非常擅长逢迎。因此,崇祯皇帝自从周延儒被罢黜之后,最宠信的就是他了。所以崇祯皇帝对陈演说,“此事要先生一担。”

然而,陈演的反应却出乎崇祯皇帝的意料,他沉默不语,既没有退敌良策,也不愿充当劝圣驾南迁的角色。于是,陈演上奏折说:“赞理无效”,请病假回家。崇祯皇帝非常失望而又无可奈何地说:“朕要作,先生偏不要作。”

公元1644年三月十七日,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围攻北京城。原来在北京城外布置的防城兵力,已经失去与农民军抗衡的能力。北京城内,从大臣到普通百姓,都在想方设法求生。

三月十八日晚上,崇祯皇帝见局势已经无法挽回,围绕大殿踱步,捶胸顿足,叹息彻夜,还连连大喊:“内外之臣误我。误我。”

下午,太监曹化淳投降,并且打开了彰仪门,农民军一涌而入。太监王廉急忙禀告崇祯皇帝,而崇祯皇帝却以为李国桢的军队还在抵抗。不料太监王廉说:“陛下哪里有兵,唯速走。”此时,太监张殷劝请崇祯皇帝早作投降,被一剑刺死。

这时,崇祯皇帝派射马都尉巩永固用自己的家丁护送太子向南方逃命。然而,巩永固此时却连连磕头说:“亲臣不准藏甲,我岂敢拥有家丁。”崇祯皇帝只能默默哭泣。

但崇祯不放弃,随后他又赶紧派别的人分别将太子、永王、定王等易容化装送出城,并到亲戚家中避难。尔后,崇祯把袁妃和周皇后叫来,命令一起来喝酒,崇祯一口气喝了几十杯。

喝酒是为了壮胆,崇祯不能眼看自己的嫔妃落入敌人之手,于是他挥起手中的宝剑,向袁妃砍去,袁妃立马应声而倒。

随后,急忙返回坤宁宫,上吊自杀,殉国而亡。周皇后临死之前,对崇祯说:“妾跟从你十八年,陛下没有听过妾一句话,以致有今日,现在陛下命妾死,妾怎管么敢不死。”

原来,周皇后曾经也劝说过崇祯南迁,暗示他们在南京还有一个家。但无奈,崇祯没有下定决心,导致有了今天的局面。

长平公主则在一旁痛哭不已。崇祯皇帝心想,与其让自己的女儿们受到凌辱,不如殉国。于是崇祯皇帝挥起宝剑,以袖遮面,狠下心杀掉了--昭仁公主。长平公主则被砍中左臂之后,又被砍右臂,昏倒在地。崇祯皇帝则非常悲痛地对女儿们喊道:“汝奈何生我家?”

接着,崇祯皇帝又对几个嫔妃说,“尔等也去吧。”便又杀死了几个嫔妃。

崇祯皇帝完全失去了理智,但此时此刻,他更想求生。于是,他急急忙忙换上了便服,准备潜逃出城。他哪里会想到,第一次微服出城是在崇祯元年,但是是要考察京师民情以及城守情况。那时,他刚刚登上皇位,踌躇满志。而这一次出城,竟然是为了活命。

他换上了普通百姓的便装,混在众多太监当中,出东华门,到朝阳门。假称是奉太监王相尧之命出城。但是守门士兵却坚持天亮后验明身份再放行。太监们试图夺门,却被守门军人放炮轰走。

崇祯皇帝无奈,只好派人到负责城守的戚国公朱纯臣家,却未见戚国公本人。不得已,吃了闭门羹的崇祯又去了安定门但是因为门闸沉重,怎么也打不开,求生的路被彻底堵住,只好返回皇宫。

十九日拂晓,紫禁城内外火光映天。太监王相尧在宣武门投降,“闯王”李自成的将领浩浩荡荡开进京城。守卫正阳门的兵部尚书张缙彦、朝阳门的朱纯臣也先后开门迎降,北京内城落入李自成的军队之手。

“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致逆贼直逼京师,然皆诸臣误朕也。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娃一人。”

即刻,崇祯皇帝在贴身太监王承恩的扶掖下,颤颤巍巍地爬上了煤山顶的寿皇亭。这里,曾经是他检阅守城士兵操练的地方,如今却成为了他要去面见列祖列宗的场所。

此时此刻,他只想早点死去,早点离开这个令他无比绝望的尘寰。他在一棵苍老的海棠树下,抛起一根粗绳,乱发盖脸,与王承恩相对,上吊自杀。

崇祯皇帝上吊时无比狼狈,他穿着蓝布衣服,左脚光着,右脚穿着一只红鞋,身上是一封遗书。

崇祯皇帝的死,意味着明朝灭亡。

而京师城内,并没有因为崇祯皇帝的死亡而弥漫多少悲伤的气氛。京师的百姓们摆香火设案头,张贴各种欢迎“闯王”李自成进京的标语:“大顺永昌皇帝万岁。万万岁。” “永昌元年,顺天王万万岁。”并到处张灯结彩,热烈欢迎农民起义军的到来。

李自成则头戴毡笠,穿着一身青布军装,围着一匹高大的黑色骏马,在几百名骑兵的护卫之下,威风凛凛地开进京城,从承天门进驻皇宫。

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在皇宫内内外外搜查几遍,都没有找到崇祯皇帝。李自成表示,活要见人,死要见尸,于是悬赏白银万两,命令献出崇祯皇帝。

直到崇祯皇帝死去两天之后,大家才发现了这个早已僵冷的国君。第二天,农民军将崇祯皇帝与周皇后的尸棺移出宫禁,停在东华门示众。

四月初,李自成的政权派人将崇祯皇帝与周皇后,草草葬入昌平田贵妃的墓穴之中,这就是明十三陵中的思陵。

在明朝灭亡前夕,崇祯皇帝表示,“朕非亡国之君,诸臣皆亡国之臣矣。”他把亡国的责任统统推给了诸臣,认为是“诸臣误国”

然而,明朝的灭亡,有其历史必然性。崇祯皇帝举措乖张,致使人心尽丧,统治阶级更加分崩离析,则是明朝终于灭亡的决定性因素。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勤恳持政十七年,崇祯皇帝还是免不了背上亡国之君的耻辱。历史的无情总是令人扼腕长叹。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