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弃我取的故事
战国初年的时候,魏国的魏文侯任命李悝做相国,推行经济和政治变法。
在经济上,李悝实施“尽地力”,即通过鼓励农耕,促进社会生产;政治上,他废除了维护贵族特权的“世卿世禄”制度,对那些有功于国家的人给予重赏。李悝还实施“平籴”法,在丰年时平价收购粮食,荒年时以平价卖出,使粮价稳定,这种做法使农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当时,有个名叫白圭的大富商,很善于观察行情。他从李悝的改革措施中得到启发,提出了一套贸易致富的理论,叫做“人弃我取,人取我与”,意思就是:别人不要的我要,别人要的我给。
在丰年的时候,粮价很便宜,白圭就大量购进粮食。而此时,蚕丝和油漆等货物的价格却很高,因为这时候市场上丝、漆等货物奇货可居,价钱上涨。白圭就乘机把这些货物卖出。
而到了养蚕收茧的时候,市场上蚕丝多了,价格自然也就便宜了,而同期的粮价却提高了。白圭就收进蚕丝,卖出粮食。
这样,无论蚕丝和粮食,卖出的价钱都比收进时的价钱高许多。白圭用这种“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方法,很快成了全国知名的大富翁。
白圭认为,经商如同打仗,必须用智谋,只有运用智谋,才会成功。
后来,人们就用“人弃我取”这个成语,来表示兴趣和见解不同于他人。
人弃我取出自:《史记·货殖列传》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