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武不屈的故事(威武不屈出自:《孟子·滕文公》)_孟子_秦国_威武不屈

威武不屈的故事

威武不屈的故事(威武不屈出自:《孟子·滕文公》)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国(今山东邹县)人。他继承孔子的思想体系,丰富了儒家学说。当时,诸侯国之间有强有弱,有大有小。国家之间相互打仗,都想称霸天下。一些人审时度势,提出弱国应联合起来,共同抵抗最强大的秦国,被称为合纵。而另有人提出弱国应随从秦国去进攻其他弱国,称为连横。合纵、连横之争,实际上是国家如何不被灭亡的策略。强国和弱国相互派出了许多说客,宣扬自己的主张。公孙衍和张仪就是当时专门游说各国服从秦国的说客。由于秦国强大,所以弱小国家见了秦国的使者,都很害怕。

一天,有个崇尚纵横之术的人,名叫景春,他问孟子:“公孙衍和张仪应该算得上是真正的大丈夫吧?他们一说话,不少弱国都点头称是,他们一发怒,诸侯各国都很害怕,他们一安静,天下则太平无战事。”

孟子想了想,回答说:“这怎么可算得上大丈夫呢?作为大丈夫,男子汉应该懂得礼仪法度,以仁义为做人的根本,这是最大的原则。当得志的时候,能不脱离百姓,和百姓一起循着大道前进,使百姓愿意跟从他;不得志的时候,也能独自坚持自己的原则,不随波逐流,阿谀奉承。决不能因富贵使自己迷惑而乱了心,也不能因为贫贱而改变了志向,更不能因为受到威吓、暴力而屈辱了气节。做到了这三点,才是真正大丈夫。”

景春听后,虽然心中不悦,但无言以对,只好怏怏地离开了孟子。

以后,人们把“威武不能屈”的“能”字省去,就成了“威武不屈”了。“威武不屈”这一成语,用来形容不屈服于***的压力,坚贞不屈。

威武不屈出自:《孟子·滕文公》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