梆子,又名梆板,中国打击乐器。约在中国明末清初(十七世纪),随着梆子腔戏曲的兴起而流行。戏曲四大声腔之一,因以硬木梆子击节而得名。下面66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梆子由两根长短不等、粗细不同的实心硬木棒组成。长25厘米的一根为圆柱形,直径4厘米,另一根短而粗的为长方形,长20、宽5-6、厚4厘米。
古代巡更或旧时衙门用以集散人众所敲的响器。用竹子或挖空的木头制成。
《水浒传》第二回:“那庄前庄后,庄东庄西,三四百史家庄户,听得梆子响,都拖枪拽棒,聚起三四百人,一齐都到史家庄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六二回:“外面那洋号一回一回的,吹得呜呜响,人来人往的脚步声,又是那打更的梆子敲个不住,如何睡得着。”巴金《砂丁》一:“二更的梆子果然响起来,清脆的木头的声音在这静夜里和那一声两声的狗叫互相应答。”
一般多用紫檀、红木制作,有些地方用枣木心制作,材料必须坚实、干透,不能有疤节或劈裂。外表光滑、圆弧和棱角适度。应用于戏曲音乐、说唱音乐及民间器乐合奏。清代李调元《剧说》:“以梆为板,月琴应之,亦有紧慢。俗呼梆子腔,蜀谓之乱弹”。
梆子用于中国各类民族乐队,最早用于伴奏各种梆子腔而得名,常使用在强拍上,藉以增加戏剧气氛。17世纪左右(明末清初)随梆子腔戏曲的兴起而流行,有河北梆子、南梆子、坠梆和秦梆之分。梆子有时特指河北梆子。河北梆子流行于晋陕冀豫一带的梆子腔,用梆子戏曲和民间器乐合奏。多用紫檀、红木或枣木制作。两根长短、粗细不同的硬木棒,细长的一根为圆柱形,长25厘米,直径4厘米;短粗的一根为长方形,长20厘米,宽5~6厘米,厚4厘米。
南梆子又称广东板,广泛流行于南方地区,在戏曲和民间器乐合奏中使用,也用于京剧高拨子唱腔的伴奏。多以花梨木制作。为长方形中空体,中间有一长方形音孔。坠梆又称脚踏梆子,用于豫剧及河南坠子的伴奏。外形如鸭蛋,梆与槌连为一体。秦梆用于秦腔伴奏。椭圆形,长20厘米。
河北梆子演奏时,左手执长方形、右手执圆柱形木棒,以圆柱形的敲击长方形的木棒发音,音色清脆、坚实,无固定音高。
南梆子以左手执梆,右手执一竹签或木槌敲击。坠梆演奏时常绑于桌腿上,用脚控制木槌击梆发音。演奏者常由操坠琴者兼任。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