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原子弹是哪年研究成功的?原子弹爆炸半衰期长达几万年,为何广岛和长崎现在就能居住了_美国_原子弹_马绍尔群岛

本文目录

  • 美国的原子弹是哪年研究成功的
  • 原子弹爆炸半衰期长达几万年,为何广岛和长崎现在就能居住了
  • 日本被氢弹炸过吗
  • 二战时美国先有了原子弹,为何不趁机占领更多的国家
  • 请问比基尼名称的由来是什么
  • 核动力航母被击沉后,会不会严重污染大洋
  • 马绍尔群岛为何是被美国坑害最苦的国家

美国的原子弹是哪年研究成功的

美国为什么研制原子弹

1939年8月2日,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给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写了一封短信:

一、信中说明利用铀元素建立的核链式反应堆,可以产生大量的能量和镭元素并且已经成为可能。可以制作一种新型的炸弹,并且指出铀矿石在捷克斯洛伐克和加拿大有比较好的储藏并在开发,德国已经接管了捷克斯洛伐克的铀矿。而美国少有铀矿,最好的铀矿在非洲的刚果。

二、德国已经在1937年2月纳粹德国开始“铀计划”,此时得到捷克斯洛伐克的铀矿,研发速度加快了,有可能德国最先发明这种威力强大的炸弹。

三、敦促美国总统尽快实施自己的威力强大的炸弹计划。

但是当时美国尚未有卷入战争,而此项计划耗费的人力物力巨大,不能做出最终决定。

1941年12月7日,发生了“珍珠港事件”,美国卷入二战。

美国核研究的负责人之一布什认为,只有军队以最高优先权,才能在战争结束前生产出核原料来。1942年3月9日,他在给罗斯福总统的报告中,强调了原子弹的光明前景,提出把全部的研制和生产管理移交给军队。6月17日,布什给罗斯福准备了一份将核计划全部交给军队领导执行的详细报告。此时罗斯福在白宫办公室里,早已研究了爱因斯坦的信,正一直举棋不定。接到布什的建议后,罗斯福立即批复了布什的报告。

曼哈顿计划

这是美国的“绝密计划”,罗斯福总统赋予这项计划最高的优先权利,“曼哈顿工程”开始的时候人员和预算严重不足,不得不重新征召人员,以奥本海默为主导的科学家云集在“曼哈顿工程”区域(纽约某地),顶峰时期人员达到53万多人,但是了解全盘计划的只有12人。(爱因斯坦和奥本海默)

1943年奥本海默负责制造原子弹,1944年3月,浓缩铀第一批生产出来。

1945年7月12日,第一个原子弹装配完毕,7月15日5点30分,在新墨西哥州的阿格拉莫多沙漠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代号是“瘦子”。实验取得成功,也标志着核武器时代的到来。

仍在日本的两颗原子弹

1945年8月6日,代号为“小男孩”的原子弹,扔到了日本的广岛。(“小男孩”原子弹)

1945年8月9日,代号为“胖子”的原子弹,扔到了日本长崎。(“胖子”原子弹)

“小男孩”原子弹,造成广岛20万人死亡,这座城市人口只有24.5万人,城市被摧毁。长崎由于山地多,阻挡了辐射和冲击波,当时死亡了四万多人,事后又有几万人病死。(爆炸后的广岛)

这是人类首次把原子弹用于战争,到目前为止,除了对日本两次原子弹爆炸外,再也没有核武器用于战争。

美国太平洋核试验地址——比基尼岛

比基尼是啥?在原子弹中被称为“三位一体”的爆炸,现在居然是流行服饰了。以下是壮观的比基尼到核试验。

原子弹爆炸半衰期长达几万年,为何广岛和长崎现在就能居住了

全世界人民被日本、美国整整骗了76年,原子弹爆炸的地方,现在是鸟语花香、一片繁荣的“世外桃源”,并不是日本所形容的寸草不生那样。

美国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投放的原子弹?

1945年2月的硫磺岛战役,美军见识到了日军的疯狂,是太平洋战场上美军损失最惨重的一战。美国统帅部认为战争越接近日本本土,日本人的反抗会越疯狂,虽然通过空袭已经摧毁了大半日本的工业,但是日本人并没有投降的意思,美国军方预计如果通过登陆本土来战胜日本,美国要付出上百万的损失。于是想起了用刚研制核弹来恫吓日本(投了仅有2颗原子弹之后,美国谎称自己手头还有大量的原子弹)。

美国当时备选投弹的城市具有以下特点:因为投弹的目的不是杀人,而是恫吓,所以避开人口特别多的城市,造成过于惨重的伤亡不利于以后对日本的控制,因此排出了原计划中的京都。轰炸日本工业较为发达的城市,以打击日本的战争潜力。而且当时广岛是日军第二方面军司令部驻地,集结了实力可观的防御部队。所以最后敲定了广岛、长崎、小仓,第一枚投向广岛,第二枚原计划投向小仓,由于小仓当日天气不好影影响投放,小苍逃过一劫,长崎成为了替罪羔羊!

美国向日本投放原子弹有以下几点原因

政治原因:根据雅尔塔协定,苏联要在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对日宣战。美国为了确立战后对苏联的战略优势,在太平洋战争胜利在望之时,企图使用原子弹来加快战争进程,迫使日本在苏军参战之前投降,达到对日本的单独占领,从而削弱苏联在远东地区的影响。

军事原因:当时美军认为,虽然日本本土正在遭受美军大规模轰炸,日本经济趋于崩溃,海军力量消耗殆尽,美军准备11月在日本九州登陆。但是,在日本本土尚有200—300万陆军,6000—9000架飞机,将使美军登陆付出巨大代价。若是用原子弹能使日本丧失抵抗意志,不等美军登陆而提前投降,则至少可以挽救50万美国人的生命。

经济原因

为了节约美国在战争中的大量军费开支,毕竟研制原子弹花费了美国大量的物力、人力、和更多的财力。原子弹毕竟是第一次亮相在世界的舞台,美国也想检测一下原子弹的威力,所以小日本成为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为什么说小日本骗了世界76年呢?

日本作为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来说,只有把自己的情况说的惨不忍睹,来赢得世界人民的可怜!日方作为战败国,大肆宣扬核辐射对该国造成的毁灭性影响,其实也暗藏心机。我们当然从不否认核辐射对其造成的伤害,但也能察觉出日本这样做的原因,是为了在国际上营造出一种受害人的形象,引起更广泛的同情,从而试图减轻自己在战争中所犯下的罪行。美国专家曾得出“原子弹爆炸后一百年不能居住的言论

专家分析,这是美国人想扩大核武器影响力的谎言,为了让人类恐惧害怕,同时也有推动日本投降的作用。日本也害怕美国再投掷几颗原子弹,到之后都影响百年的话,岂不是两个落脚点都没了?日本政府不敢赌,投降是唯一的选择

现在我们仔细想想全世界人民全被美国和日本给骗了。

为什么过去只有76年广岛长崎去住满了居民呢?

广岛、长崎之所以人满为患,这一点是关键。当时美国所投放的2枚原子弹并不算非常完美,还选择了空中引爆的方式,对地面的影响较小,而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它们爆炸后没有完全反应。根据美国专家的分析,当时仅有1千克左右的钚239和铀235发生裂变,因此造成的辐射有限,而且长崎和广岛都算是海滨城市,在海风和流水的作用下,会加速污染物的稀释。

现在广岛长崎的情况

过去那个被美国扔原子弹的广岛,如今早已已经恢复了原来的风貌。但是在战后的十几年,有大量的居民在那长期居住,陆陆续续搬进去广岛和长崎。

广岛于1950年代开始有规划性的重建工作,并成为日本其中一个最大的工业城市市内多处名胜古迹,也是反核与和平活动的中心地。广岛运河独特的生态,现代化的商业大楼,便利的大众运输工具,可以在大马路上搭乘电车等等,这都是广岛市重建后的风光明媚新气息。

经过近20年左右的努力,城市的轮廓慢慢出现雏形,到1990年左右战争的痕迹就已经看不见了。可以从图片中看到,到处都是郁郁葱葱的植物,附近的码头船只来来往往,整体一片安静祥和的景象,这等情况直接打破了美国专家的言论,同时也让世人真正认识到核辐射具体的破坏力还有时间。

总结:虽然说一切恶果都是日本政府的咎由自取,但是战争往往受伤的都是老百姓,希望那些那些企图发动战争的国家,好好认清形势,只有和平发展才是真正的王道!

日本被氢弹炸过吗

我们都知道,日本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一个被两颗原子弹炸过的国家,而这两颗原子弹直接就把日本的那些顽固分子给炸老实了,最终促使着日本的投降。不过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其实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还曾遭受过另外一次核打击,而且还是比原子弹其威力强上上千倍的氢弹。不过这次事后,日本虽然遭受了严重的损失,却始终敢怒不敢言,甚至是主动帮美国掩盖事实,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1、日本投降

1945年,虽然已经在太平洋战场和欧洲战场上节节败退,但日本却始终没有放弃负隅顽抗的想法,还妄想着和盟军讨价还价,做有条件的投降。

对此,盟军自然是不惯着,除了苏联大军向关东军发起最后的总攻,1945年8月6日这天,美国的B-29轰炸机也悄然出现在了日本本土。

短短四天内,日本就接连遭到“小男孩”、“胖子”两颗原子弹的攻击,造成了数十万人的伤亡,在原子弹恐怖的破坏力之下,日本终于知道恐惧,很快向盟军无条件投降。

2、开发氢弹

尝到了原子弹的甜头,美国战后更加重视核武器的开发,并且同苏联展开了一系列的竞争,没多久,另外一种比原子弹威力还要大数百倍的恐怖武器——氢弹便出现在了美国手中。

但没多久,苏联也研制出了自己的氢弹,不甘落后的美国更近一步,开始进行“超级氢弹”的研发,一项代号“喝彩城堡”的行动秘密展开,而美军的实验地点,就是位于太平洋的比基尼岛。

很快,美国的一系列核试验便在比基尼岛展开,并最终在1954年3月1日清晨引爆了这颗“超级核弹”。但就连美国人都没有想到的是,这颗超级核弹的威力竟然会这么大,威力超过当初在广岛丢下的原子弹一千多倍,这样巨大的威力直接超出了他们的想象,让他们失去了对局势的控制。

3、氢弹威力

不过是一瞬间,偌大的比基尼岛便消失在了太平洋中,只剩下了一个八十多米深,直径达两公里的废墟。

这还只是直接破坏的威力,这枚超级氢弹还在太平洋上造成了一个数万平方公里的恐怖核污染区,美军实现根本没有想到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所以提前划定的清场警戒范围比这小了太多。

这下,在军事警戒线外正进行捕鱼作业的数百艘日本渔船可倒了大霉,成为历史上第一群因为捕鱼而挨氢弹炸的人。

事后,一些渔民心有余悸地回忆道,当时他们先是看到遥远的天上升起一道耀眼的光芒,宛若从大洋中又升起了一轮炽烈的太阳,随后便是一声巨响。

曾经尝过原子弹滋味的日本渔民们很快就反应过来,这是附近在进行核弹实验!所有人连忙起锚返航。

幸运的是,他们此时距离比基尼岛的距离足有160公里,氢弹的威力虽然恐怖,但隔着这么远的距离还是没有对他们造成太大的直接伤害。但不幸的是,两个小时之后,天上下起了“灰雨”,这些夹杂着大量尘埃的雨水仍旧具有极强的放射性,对这些日本渔民的身体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一位沾染“核尘埃”最多的日本渔民很快去世,没多久,又有11名日本渔民相继去世,而那些侥幸活下来的人,也都受到了严重的放射性物质辐射,患上了严重的后遗症,往后的每一天都只能在煎熬和痛苦中度过。

4、结局

对于这次事件,日本有关方面自然很快就弄清楚了真相,但因为害怕激起国内的反美情绪和反核情绪,却始终不敢对外公开这次事件,甚至还帮美国主动掩盖,直到很多年之后相关的资料才逐步地公开,令无数日本民众哀叹这是“继广岛和长崎之后日本遭受的第三次核伤害”。

不得不说,日本还真是有够倒霉的,如果说先前被两颗原子弹攻击是它们咎由自取的话,那这次日本的众多渔民们无疑是遭受到了一次无妄之灾,却别说赔偿,直到现在连一声道歉都没有听到。

但还有比日本渔民更惨的,就是那些居住在比基尼岛附近的太平洋岛民们,美国为了获得更多氢弹实验数据,竟然丧心病狂的没有组织这些岛民的撤离,反而还让他们继续在被核辐射严重污染的地方世代生活,并最终导致这些岛民们出现大量死亡、肿瘤、畸形儿等等,种种丑恶行径实在令人发指。

二战时美国先有了原子弹,为何不趁机占领更多的国家

美国的近邻墨西哥迫切地想加入美国成为美国的一个洲,美国为什么不拿入囊中以此扩大美国的版图?这说明了什么?这与沙皇俄国对领土的渴望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之所以普京给沙皇平反其原因就在于沙皇为俄国抢夺了大量别国的领土以而奠定了今日俄罗斯世界第一的领土面积。而美国是一个标榜自由民主的国家,在这样的体制下约束了他的扩张领土的行为,如果美国也像沙皇时代以侵占领土为目的那这个世界将乱套,美国的国际形象将为世界所唾弃。

请问比基尼名称的由来是什么

比基尼的名字由来,与美军的一起原子弹试验有关。在1946年7月,一架美军轰炸机在太平洋上一座名为“比基尼”的小岛上空投放了一颗原子弹,在媒体报道美军这起“和平时期首次核爆试验”的同时,比基尼小岛也名声大噪。而这起也让一位法国设计师路易斯·里尔德从中获得灵感,发明了一款名为“比基尼”的泳衣,这款由三块布和四条带子组成的泳衣改变了时尚潮流,也同时书写了一部励志女权捍卫史。

比基尼在被设计之初,因为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法国巴黎没有一个模特愿意穿比基尼。而在比基尼出现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西方女性想要享受戏水乐趣那么就必须先把自己“裹成粽子”,有些国家甚至还出台了相关规定,比如美国就要求女性的泳衣不得短于膝盖以上6英寸。但是在二战后,因为战争配给制的影响,因为美国政府要求减少纺织品的使用,这让女士泳衣越来越短。而饱受无人为之穿戴比基尼之苦的里尔德,也终于因为无计可施找到一位舞女穿着比基尼站到了媒体面前,这让比基尼迅速火爆起来。

但是比基尼却迅速遭受到欧洲各国的封杀,比如意大利和西班牙就以有伤风化为由,禁止女性穿着比基尼出现在如沙滩等公共场所,在德国如果有女性暴露自己身体,那么就要面临做一周社工的处罚。

从比基尼问世到1952年之间,比基尼只属于一小撮胆大的法国人,1952年时法国电影《穿比基尼的姑娘》上映,加上主题曲的推波助澜,比基尼才逐渐得以抬头。

在60年代,比基尼因明星的曝光流行起来,瑞士演员乌苏拉·安德丝在007电影《诺博士》中身穿比基尼从海水中出水芙蓉的场面更是成为比基尼的经典画面。之后也有媒体评论称“比基尼是20世纪最伟大、最令人快乐的发明。”

核动力航母被击沉后,会不会严重污染大洋

污染不会小,因为美军的核动力航母采用的并不是核电站使用的那种丰度仅3%的核燃料,以“尼米兹”级航母为例,它们使用的是40%丰度的浓缩铀,而“福特级”直接就用上了武器级的90%丰度的武器级浓缩铀,故而,福特级一亮相就争议不断,获得了“行走原子弹”的名头。

核动力航母的燃料与核电站燃料最本质的区别,在于航母作为军事设施,根本没有太多的余地像核电站那样堆积并随时更换核燃料,通常一艘美国的核动力航母,都拥有堆芯的更换年限,如“尼米兹”的标准堆芯更换时间长达25年,而“福特”则号称50年不用换,等于是整个服役期就靠这一把火了。

航母的反应堆被置放在称为“摇篮”的专用区域内,外壁有全舰最厚的装甲和凯夫拉层防护,具备强大的防护和自我排险能力。然而这种设计也为航母带来了巨大的麻烦——更换堆芯相当困难。

每次进行这种工作,都相当于为航母开刀动大手术。工作人员需要切开厚厚的船甲板,断掉各种管线,进行全船断电后的测试,继而将反应堆整个掏出来,处理掉放射性巨大的高能核废料后,再进行新堆芯的安装,安装完毕还需要进行各种放射性物质侦测、船用系统的整合、反应堆调试、船身重新闭合、海试等诸多测试,这样航母才能重返岗位。

像美国的“林肯”号航母,前几年更换了一次燃料,结果趴了整整四年,可见其大动干戈的厉害。

正因为如此,高能燃料的使用是极其有必要的,起码它能确保上十年到几十年不用把航母刨开肚子换电池,这种大动干戈的行为能少做就少做,太高难度,也太打击战斗力了。

一艘尼米兹装载的核燃料数量也极为惊人,它的A4W反应堆需要一次吃进4吨U235,更换总成本超过13亿美元;福特级的燃料重量没有详实资料,但据推测,其A1B反应堆在增长3倍发电量和25%电力输出的条件下,装填的核燃料不会比尼米兹级少。

也正因为使用了高能核燃料,这让美国核动力航母的核安全问题非常突出,这样一艘航母不沉则已,一旦在战火中被炸烂,无论是40%丰度的尼米兹,还是90%+丰度的福特,都无异于扔了颗烂掉未炸的脏弹进大洋,哪怕海水具备一定的减速作用,其污染也绝不会小。毕竟普通的核电站丰度才3%,切尔诺贝利燃烧掉的近百吨燃料还抵不上这一船的浓缩铀。不过海洋毕竟比空气飘扬要限制多的多,核污染将主要依靠洋流扩散。

关于海洋核污染的后果,恰好也可以通过美军自己的核试验数据来印证,1946年美军在比基尼环礁进行的“十字路口行动”(Operation Crossroads)中,分两次引爆了天空和水下两颗核弹,其中水下核弹带来的污染大大高于空爆的核弹,美国因此得出了水中的核污染情况比空爆核弹更恶劣的结论。

名为Baker的水下核爆发生在水下26-24米,这颗不到2万吨级的原子弹产生了约1.4公斤的裂变物,爆起的水墙吸收了大量放射性物质,随后以水雾、蒸汽的形式四处飘散了一部分,给美军试验船只带来了巨大影响。

尤其严重的是,临界反应释放出的中子对海水中的纳原子也产生了轰击,结果使得这些纳原子由纳23衰变成钠24,并以液态的形式四处流淌,许多军舰都是因此被污染的。所幸钠的半衰期为15小时,6天内它将递减1000倍。

未裂变的5.3公斤钚239也被炸散得到处都是,几乎均匀的覆盖在了周围的海水地面上,影响了整个环礁,它们的半衰期长达24年。美军7月25日进行的Baker核试验,到8月10日时仍然存在巨大的污染问题,许多周围参试的美军水兵和舰船都受到影响,之后美军随便捞起了一条海鱼,这条鱼被检测出X射线的释放,它可以在X光机的胶片上显影。

美军派出了部队对参与实验的大多数船只进行了洗消作业,然而作业并没有清理掉污染,反倒导致更多官兵吸入了过量的放射线,纽约号战列舰的舰长为此大发雷霆,一度表态要强行将战列舰脱离编队驶回美国。最终美军取消了本该进行的第三次深水核爆,草草解散了编队。

值得一提的是,被污染的军舰下场都不好,它们大多数在1948年沦为战舰的靶标,像美军认为没有价值的德国战巡欧根亲王号,直接被扔到了夸贾林环礁自生自灭,有10艘较重要的军舰被拖回美国进行清洗和研究,相当多的参试靶舰被抛弃或现场击沉。参试的一水航母、战列舰、巡洋舰、补给舰、登陆舰中,只有一艘“长鲨号”潜艇真正返回了现役。

仅近7公斤的浓缩钚爆炸和扩散,就造成了极脏的污染效应,虽然今天的比基尼岛成了天蓝水绿的旅游胜地,然而这里的食物、海鱼、水其实都不能饮食,连当地的岛民都将大量的收入使用到购买进口食品和纯净水上。时隔半个世纪,一些研究者还能从附近海床的深层沉积物里发现强放射性。当然,美军在马绍尔做了1054次核试验,当地后续的生态问题也不能都怪到“十字路口”的两枚小原子弹上。再说了,反应堆融毁与原子弹爆炸毕竟是两码事。

不过呢,一直还流传这这样一种说法:美军航母中的武器级U235堆芯就是原子弹,4吨的总体质量,如果发生堆芯溶蚀,那么高温再加上核燃料的融合抱团,其中子放出量完全可以达到临界质量,发生链式反应,让航母“轰”的一下变成蘑菇云。即便4吨武器级铀不能全部参与反应,它们像“十字路口”的那5.3公斤钚那样扩散出去,也是极为恐怖的事情,堪称最恐怖的脏弹。

3%丰度的民用核电站之所以不会出事,皆在于中子活动有限,达不到临界质量,所以多以放出巨量的热和衰变物质为主,比如日本的福岛事故,堆芯常年高温燃烧,都已经融穿到地底去了,它如果有90%的丰度早炸成了广岛。

而理论上只需要1公斤的浓缩铀235就能引发链式反应,临界质量只需要两个条件就能形成,1.质量大 2.纯度高。一个铀原子裂变时产生的2个中子就能轰开其它铀原子核,继而形成持续的链式反应,也就是核爆,如果4吨造原子弹的U235搁一块儿烧融了,这个总体质量怕是危险的很。

要知道,广岛的“小男孩”原子弹只有60公斤的武器级U235,而长崎“胖子”也只有8公斤的钚239,实际参与引爆的核材料极少,大部分都在临界爆炸时炸飞了。福岛、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核燃料因为丰度较低,虽然总量较大,实际放射性物质占比却不高,它们即便燃烧,也顶多产生一些小规模的蒸汽爆炸或高温溶蚀,无法达到临界质量,永远炸不成原子弹。

所以,“福特”是个行走原子弹的说法恐怕可以实锤了,实际上美国早就在航母上打核弹头的主意。冷战后,出于削减核武器数量的目的,美国将大量的核弹拆毁,其中的武器级铀进行了稀释处理,其中一部分提供给了核电站,而高浓缩铀则干脆改造改造给航母和潜艇用了。

总而言之,不管这些航母是“行走原子弹”,还是40%高浓缩铀携带者,毫无疑问它们在航母被击毁后都将造成不亚于一座核电站的巨大污染,其污染程度最低也是日本福岛级的,而福岛排出的携带放射性物质的水可以一路飘到美国,流毒万里。

马绍尔群岛为何是被美国坑害最苦的国家

作为被美国坑害最苦的国家,马绍尔群岛位于太平洋中部,属于大洋洲国家,西部和南部分别与密克罗尼西亚、基里巴斯隔海相望,由1225个岛礁组成,领土面积仅有181.3平方公里,总人口约5.4万,首都为马朱罗。马绍尔群岛本是密克罗尼西亚人的聚居地,从1592开始,相继沦为西班牙、德国、日本的殖民地,二战后则被联合国交由美国托管,直到1986年10月21日才获得独立。

由于经济落后、财政常年吃紧,马绍尔群岛每年要靠美国的大量援助才能维持生存,可谓相当落魄。马绍尔群岛虽然很穷,但自然环境却极为优美,有南太平洋上的“黑珍珠”之称,具有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马绍尔群岛并非适合人类居住的国家,在美景如画的背后,却隐藏着致命的核污染危险,而这一切,全是拜美国所赐。

原来,在冷战期间,美国鉴于马绍尔群岛西北部的比基尼环礁、埃尼威托克环礁地势开阔平坦,居民数量很少,遂将它们选定为核试验场,在1946-1958年间,共在这里进行过67次核爆试验。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核试验,是1954年3月1日在比基尼环礁秘密试爆的、代号为“喝彩城堡”的氢弹,其威力是广岛原子弹(代号“小男孩”)威力的1000多倍。

由于美国军方严重低估“喝彩城堡”的威力,并且事前没有向当地发布预警,由此导致比基尼环礁附近的居民,以及正在海上作业的人员,受到非常严重的伤害,短时间内因癌症、白血病等丧生者多达数十人。核爆结束后,马绍尔群岛大批民众出于恐惧,纷纷逃往外国避难,而国际社会也对美国的失误进行严厉批评。

迫于舆论的压力,美国在1958年正式停止在马绍尔群岛的核试验,并在1968年派人铲除比基尼岛上受到严重污染的植被和表土,栽下了5万多棵椰树和面包树。1977-1980年间,美国又派出4千名士兵,到埃尼威托克环礁去清理核试验场,并将受污染的土壤以及其它放射性废料,全部倾倒在鲁尼特岛上一个核爆造成的深坑里,然后用混凝土进行密封(穹顶)。

在完成这两项工程后,美国信誓旦旦地宣称,马绍尔群岛已经彻底摆脱核污染的威胁,流亡在外的民众可以放心大胆地回国居住。正是在美国的“忽悠”下,逃往国外避难的马绍尔群岛国民纷纷重返故土,但残酷的现实很快便告诉他们:核污染依然无处不在,并时时毁坏他们的健康。

如今,美国清理核废料的工作已经结束40年,但马绍尔群岛的生态状况却依旧糟糕,不仅经常出现大量的珊瑚褪色、鱼类死亡现象,而且还多次爆发登革热等重大流行疾病,严重威胁到当地民众的生命安全。更糟糕的是,随着近年来地壳活动异常、海平面的持续上升,穹顶开始出现裂缝和缺口,核废料随时有被直接排入海洋或泻湖的危险,由此引起全世界的忧虑。

作为核污染的受害者,马绍尔群岛独立伊始,便向国际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美国政府正式道歉并支付巨额的经济赔偿。由于美国政府的阻扰,直到1988年,国际法院才做出裁决,要求美国向马绍尔群岛赔偿23亿美元,并负责维护穹顶。然而,对于国际法院的裁决,美国国会和政府却拒绝执行,并声称没有理由为马绍尔群岛修理穹顶。

据《洛杉矶时报》报道,到目前为止,美国只是基于“人道主义”考虑,向马绍尔群岛“捐赠”了400万美元而已,此外再没有任何实质性援助。对此,马绍尔群岛前女总统海因曾愤怒地声称:“我们不想要它(穹顶),我们没有建造它,里面的垃圾不是我们的,是他们(美国)的!”然而,没有实力做支撑的声讨,根本无法让美国就范,赔偿问题仍然无法得到解决。

马绍尔群岛实力孱弱、科技落后,如果没有美国的帮助,根本没有能力维修穹顶,更无法彻底消除核污染隐患,在这种情况下,等待他们的将是灾难性后果。根据《洛杉矶时报》和哥伦比亚大学在2019年联合发布的调查报告,如果情况得不到改善的话,那么用不了半个世纪的时间,马绍尔群岛将不再适合人类生存。若真是如此的话,那简直是人间悲剧。

资料来源:《列国志:马绍尔群岛》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