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允拒绝西凉军归降,确实是一大臭棋,一个没有战略思维和整体战术思考的领导人,终究会把国家带入不可复兴的深渊,王允确实是东汉末年的一个转折人物,正是因为他的这一错误,导致东汉末年,出现了巨大的政治演变,最终形成了三个国家瓜分天下的格局。下面66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其实不论是在正史也好,还是在三国演义这部传统小说中也罢,司徒王允的角色都对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只不过在传统小说当中,司徒王允的作用被神化了,很多事件的联系也都放在了他的身上,包括美人计也好,包括挑唆吕布与董卓之间的矛盾也罢,不论小说如何演绎,最终与历史的结果都是一致的,那就是王在诛杀董卓以后成为当时东汉政权的主政者,当时东汉王朝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恢复政治平稳。
因为当时关东力量已经大乱,各自做大,相互割据,中央在经历董卓的政治血洗以后也虚弱不堪,即便是统治中心长安,也没有太多真正的国家军队能够拱卫京师,王想到这一危机了吗?他想到了,但是他却没有那个能力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明确的一点是董卓进京,他所领导的军队西凉军是战斗力较强的部队,但在当时也不过3000人而已。
虽然之后董卓陆陆续续在西凉调入很多优质军队,但军队的规模也不会是数万人,而董卓进京之前,大将军何进所掌握的,国家军队也就只有寥寥一两万人而已,还有当时民兵等类军队组织,杂七杂八加起来,最多也只有五万人左右,而且这些人里还有相当一部分是曾经董卓所领导的军队,由于董卓乱政导致中央政权内部包括王自己都对西凉军十分警惕。
对于这些人,不只是王允,很多当朝官员都不知所以,可以说西凉军跟随董卓犯了一个重大的政治错误,这个错误在董卓死后,迅速使西凉军队的统帅和士兵陷入政治危机之中,他们并没有想要挟天子以令诸侯,他们没有这样的政治野心,他们只想立点军功回去,成家立业,但是当他们发现自己的统帅竟然是国贼,并且已经被诛杀以后他们的心情是绝望的。
他们也希望极速撇清自己与国贼的关系,他们只是听命于统帅,而并非犯上作乱的贼子,当时很多有见识的人也提出了管控军队的方法,处置西凉军队的问题,并不在意是奖赏赦免还是处罚,而在于动作迅速,要不然就是奖赏赦免肯定他们曾经进京勤王的功绩,同时赦免他们追随董卓的过错,或者就是迅速对军队进行制裁,使他们最终有了一个结果。
但是司徒王允却在踌躇不决,他在等待,他在焦虑,而西凉士兵们则更为焦虑,时间拖得越久,政策越模糊,西凉军的就认为自己要成为政治牺牲品的,后果越严重,到最后整个军队分崩离析,李傕,郭汜等人急于率军队奔回西凉,逃避制裁,可以说这时的西凉军队根本没有对外界重大政治和军事进攻的反抗,犹如一盘散沙。
但是两件事情刺激了西凉军队,他们重新拧成一股绳,并一举诛杀王,夺得东汉王朝的中央统治权,一个是王在对西凉军队处置犹豫不决的时候,却十分迅速的处置,并处死了蔡邕,蔡邕当时的名士也是蔡文姬的老爸,董卓当时为了笼络世人,对蔡文姬的老爸进行过一次重用。知遇之恩,当涌泉相报,即便不能相报,也在城门处痛哭董卓,这一点令王允十分反感,随即处死他,而这也导致西凉军队敏感过度,就连哭董卓都不行,那么我们这些曾经董卓手下的军队将官会有好下场吗?
第二件事就是贾诩出的主意,贾诩是一个战略家,更像是一个战略阴谋家,他出的各种主意都是以最大效果建成的,在这个时候,他建议李傕郭汜应该反其到而行,而并非像散兵游勇一样地撤回西凉,撤与不撤都是一死,而且撤回去死得更没有尊严,还不如奋起一击,成功了,掌握中央荣华富贵,享之无尽,失败了再走也不迟,最终的结果就是东汉政权与王一同埋葬,真正步入东汉混战的历史。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