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女子,动辄卖身葬父母,或为奴或为娼,不就是挖个坑的事吗?诸葛亮就住在荆州,为何当时荆州之主刘表却一直没有重用诸葛亮_荆州_刘表_父母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蔡茂 荆州 刘表 父母

本文目录

  • 古代女子,动辄卖身葬父母,或为奴或为娼,不就是挖个坑的事吗
  • 诸葛亮就住在荆州,为何当时荆州之主刘表却一直没有重用诸葛亮

古代女子,动辄卖身葬父母,或为奴或为娼,不就是挖个坑的事吗

要真是挖个坑就能解决,当年的朱重八也犯不上四处磕头求人了。

在不少古代文学作品里,经常会出现这么一幕场景,某女子父母去世后,由于家中贫困无钱安葬,因此就“卖身葬父”。

这意思就是说,把自己当做一件货物,希望被人买走,然后好还钱来安葬自己的父母。

每当看到这样的剧情,就有人十分疑惑,好好的姑娘,干嘛非要卖身才能安葬父母呢?随便找个空地,挖个坑一埋不就解决了吗?顶多就是没什么仪式,葬礼寒酸了点而已。

如果单论程序,这样的想法确实没错,并且穷人也不在乎什么仪式,寒酸点也无所谓。

但问题是,这根本就不是随便挖个坑就能解决的事,要真是这么简单的话,当年的朱元璋,何苦磕头如捣蒜一般,去求地主刘德呢?所以说,想随便挖个坑就把人埋了,在古代根本就是异想天开的事。

我们还是以朱元璋为例子,看一看为何不能这么做。

朱元璋祖上几辈儿都是贫农,到了他父亲朱五四这一代,同样也是如此,为了能活下去,不得已给地主家当佃户,靠租住地主家的田地为生。

但屋漏偏逢连阴雨,在朱元璋十几岁的时候,家乡濠州先是发生旱灾,导致田里收成大减,旱灾之后,紧接着就是漫天蔽日的蝗虫,又把田地里仅剩的一点粮食吃的干干净净。

这还不算完,蝗灾过后,当地爆发瘟疫,彻底击垮了朱家。

前后也就半个月的时间,朱元璋的父亲、母亲以及大哥前后去世,死因均是饿死,家里也就只剩下朱元璋和二哥朱重六。

亲人相继离世,让这哥俩无尽悲伤,但在他们悲伤的同时,发现了一个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这个问题就是如何安葬父母?古人讲究入土为安,父母操劳一世,总不能临了让他们暴尸荒野吧?

但朱元璋和朱重六这哥俩,却没有能力,也无法解决这个问题。

要是按照“随便挖个坑儿”这种理论,这个问题有什么好为难的?兄弟俩拿把铁锹,找个荒山野岭,挖出来一个能够埋住父母的大坑不就完了?

道理很简单,但朱元璋做不到,为什么呢?这其中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挖坑的地从哪儿来?

古语有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通俗地讲,即便是在古代,每一块地都是有主的,哪怕是荒山野岭也不例外。

朱元璋所在的村子,拥有地产最多的人就是地主刘德,除了他之外,还有不少拥有少量田产的人。

而这些人,占据了方圆几十里之内所有的田地。

但凡是朱元璋家哪怕有一块地,他爹朱五四也不至于给地主家当佃户,自己种地自己收,不用给地主交租纳粮不香吗?

就是因为没有地,朱家才过得如此艰难,在这种情况下,你让朱元璋随便找个地方刨个坑?可能没等他刨完,就有人找上门来了。

而朱元璋所面临的情况,与那些卖身葬父的女子一模一样,同样都是没有的,所以,让这个女子去哪里挖个坑?

朱元璋最后的解决办法,是同村的刘继祖看他可怜,免费送给他了一块地,这才解决朱元璋安葬父母的第一个问题。

但那些卖身葬父的女子,显然没有碰上像刘继祖这样的好人,因此,也就只能寄希望有人能将她买走了。

只有有人将姑娘买了,比如某个财主,这样他才会在属于自家的地产里挑出来一块,让姑娘把父母安葬在这里。

说白了,这其实就是一种交易,姑娘用自身换取了一块能埋葬父母的地方。

朱元璋当年若不是碰到了刘继祖,那么他和他的二哥朱重六,极有可能也会上演一幕“卖身葬父”的戏码。

这就是不能随便挖坑的第一个原因,除此之外,还牵涉到一个户籍的问题。

我们现代人,有身份证、户口本,以及出生证明等各种证明自己身份和籍贯的证件,并且得益于科技的进步,要查一个人的这方面信息也很方便。

而在古代,虽说没有现代的高科技手段,但是同样也有相对健全的户籍管理制度。

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有基本的户籍管理办法,当时叫做“登人”,意思就是统计每一家的男丁数量,目的是为了征集兵丁、组建军队以满足战争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到了春秋战国时,户籍制度更为完善,称之为“书社”,每25家为一社,地方长官每年会对所辖范围内的“社”进行统计,内容包括人口变动,主要功能是为了赋税服务。

而到之后的几个朝代,户籍管理制度越来越健全,统计内容也越来越详细。

尤其到了明朝,朱元璋为了防止滋生流民,更是进行了户籍大改革,先是在登基之初来了一次人口大普查,之后根据普查结果颁发户帖,户帖中的内容,包括这个人的户种、原籍贯、现籍贯、居住地、姓名、性别、年龄、与户主关系等。

其详细程度,基本上与我们现代的户口本差不多一样了。

在这种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下,几乎所有的人都有身份可查,叫什么,家住哪里,什么职业,官府一翻户帖基本上一目了然。

要是没在户帖上,那么就惨了,那就是古代的“黑户”,而黑户是古代官府重点打击的对象。

比如当地发生盗窃案件了,在没有抓到罪犯之前,官府先会找那些黑户一一排查,即便不是他们干的,但也脱不了被官府怀疑。

总之,在古代,没有户籍成为黑户的话,那真的是寸步难行。

而之所以要说这些,就是因为如果随便挖个坑埋了人的话,那么户籍问题就没办法处理,而不处理,那就会给活着的人带来无尽的麻烦。

为什么呢?前文也讲过,古代户籍是会定期进行普查的,看一看原先的户籍登记人数有没有变动,如果一个人死了,那么按流程来说,就需要注销对应的户籍。

而那些需要“卖身葬父”的女子,大多是跟随父母流落到异乡的,也就是说,他们的户籍并不在这里。

因此,如果这个姑娘想保留自己的户籍,那么有两种办法,第一种是将父母的尸体运回故乡埋葬,同时报备官府,注销父母的户籍。

另一种办法,就是姑娘落户在父母死亡去世的地区。

先说第一种办法,这肯定可行性极低,都沦落到卖身的地步了,让姑娘拿什么来支付运送父母遗体的费用。

而第二种办法呢,看上去似乎可行性很高,但需要注意的是,要想落户在父母的死亡地,需要给当地的官府出具一份证明。

这个证明就是来佐证自己的身份,并且死者确实是自己的父母。

但问题是,这个证明不是一纸文书就行的,最好也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有个埋葬父母的坟头,并且,这个坟墓的规制还得符合官府的标准,以便查证呈报。

不然的话,官府是不可能让你落户在当地的。

你要是随便挖个坑把父母埋了(前提是找到能挖坑的地方),然后指着坟头说这就是我的父母,且不说坟墓的规制合不合格,单说这样的做法,官府就不会认。

为什么呢?很简单,如果有个强盗杀了个人,也随便找个地方挖坑埋了,然后他也对官府说这里面是我的父母之类的话,那是不是就逃脱了律法的惩戒呢?

之所以必须保证坟墓符合规制,某种程度上就是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

而如果不这么做的话,那么这个姑娘将会面临原有的户籍被注销(毕竟人都跑外地去了),新地方又无法落户,最终就成了一个实实在在的“黑户”。

黑户有什么危害前文也已经提过,除了会成为官府的打击对象之外,人身安全也得不到保证,同时古代出行到哪里都需要“路引”,也就是身份证明加介绍信,而黑户是不可能有这些东西的,因此,只得寸步难行。

所以,古代那些“卖身葬父”的人,除了想有一块安葬父母的土地之外,更需要有人帮他们解决因为父母过世而遇到的户籍问题,其中就包括把坟墓修建的合乎标准,而这些都需要花钱,没有钱,那就只能出卖自己了。

最后一个,就是葬礼仪式方面的问题。

这一点并不是特别重要,但也是原因之一。

古人对于身后之事相当看重,很早就有“事死如事生”的说法,包括“入土为安”等说法,都是源自这种观念。

因此,一个人过世之后,但凡是有条件的,都会对丧事的仪式以及过程十分上心。

当然,这需要根据经济实力,富人不怕花钱,自然是大操大办,而穷人没钱,达不到富人这种标准,但至少在大体流程上也会尽力去跟随传统。

比如棺木、比如各种祭祀的用品等等。

要是真的像朱元璋哥俩那样,因为实在太穷,最终只能找了几件破衣裳,把父母裹住埋了也不是不可以,但终归这是个例,大部分人还是想稍微操持一下,最起码得有口薄皮棺材吧。

但不管是需要什么,都需要花钱去买对吧,而问题的核心是没有钱。

既需要给父母找个埋骨之地,又需要解决自身的户籍问题,还想让父母稍微有点体面能入土为安,要满足这三点,除了卖身为奴,还能怎么办?所以,挖个坑草草埋了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诸葛亮就住在荆州,为何当时荆州之主刘表却一直没有重用诸葛亮

波澜壮阔的三国,人才辈出。诸葛亮,早年随叔父投奔刘表,为何刘表不重用这个聪明才智的青年呢?

刘表看不起诸葛亮

唐朝时期,人们非常重视门第、血统, “王侯将相真有种” 。刘表更甚, 对待人才,多重门第,少重才德。这种重视有名份的人,往往会忽视有能力的青年人,从而导致有才不用。

代表人物蔡瑁。蔡瑁,既无才,亦无德。刘表却说其“称美于内,诵德于外” ,只因为蔡瑁是荆州四大家族的人。刘表之用人,意思明白:名门望族,来者不拒,若是还有本事,更好。太注重有名望的人,以至于他不能用发展的眼光看人才。

这就导致了人才就在他眼皮子之下,他却视而不见的情况。代表人物王粲,王璨少年出名,客居襄阳十余年,刘表却以王粲相貌不佳而不重用。

除王粲外,当时在襄阳的,有一大批杰出青年:诸葛亮、庞统、徐庶、孟公威、崔州平、石广元等,这些人当时都年青,没有什么名气。所以,根本就不在刘表视野。

诸葛亮从小死了双亲,由叔父诸葛玄抚养长大,拖家带口来到荆州这陌生的地方,混得自然很不好。有史书说,诸葛亮又并非诸葛丰之后,无父无母,靠种田谋生的小小诸葛亮,一个没背景、没人脉,躬耕乡野的穷书生,如何入得了刘表的眼呢?

刘表不需要用诸葛亮

刘表,出身于大汉宗室,自幼学习儒学,一腔忠君报国的思想,所以,他似乎不敢有丝毫称帝、称王的野心。

自公元190年,刘备表为荆州刺史、荆州牧,他统治荆州18年之久。荆州地方数千里,带甲十余万,沃野千里,据说他爱民如子,致力于农事,从而使荆襄成为了肥沃、文明、和谐的一方净土。

刘表作为一方诸侯,当时是一支举足轻重的政治力量。但是,刘表内心深处,没有太大的政治野心,刘表也就一直没有寻找谋士的欲望。

当曹操迎汉献帝迁都许昌,刘表遣使奉贡, 又北与袁绍相结。有人说刘表“两面三刀”,刘回答道:“对内,我没有对朝贡之事上失责;对外,我亦没有违背盟主,这才是当今天下的达义之道。”

刘表拥地自保,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无心争霸天下的心态,决定了他有才而不能用,也无须用诸葛亮。

其实,在那个群雄并起的年代,拥地自保是极不现实的。你不吃他,他就吃你,是那一段历史的真实写照。

刘表不敢用诸葛亮

刘表,是名义上荆州的领导人,实际上荆州的权力,是在当地蔡、蒯、向、黄四大家族手里。蔡氏家族当时最有权势,为此,刘表娶了四大家族中蔡瑁的姐姐为继室,并让次子刘琮娶了蔡瑁的侄女进行政治联姻。

刘表要稳固自己的地位,必须依赖当地大族豪强,但是又不能让他们势力过大。而是分而治之,让他们互相牵制,让各大家族之间达到一个平衡点,这个平衡一旦被打破了,就会给荆州造成乱内乱。

诸葛亮,是四大家族中黄氏家族的女婿,假如他也进入荆州政治中心,这个平衡就会被打破。

所以,刘表不是不想用诸葛亮,而是不敢!他不敢打破四大家族所带来的平静,不敢打破他在荆州经营多年的政绩,平和的荆州古城。

刘表心胸狭窄,容不下诸葛亮

荆州,方圆数千里,带甲十余万,刘表称雄荆江,是汉末三国一股重要的地方割据势力。刘表刚到任之时,荆州是一盘散沙,他又没有实权,想募兵又怕无人响应。

当时的刘表政权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一是荆楚的蔡、蒯、向、黄四大家族,荆州政权的核心力量,是刘表的主要依靠;

二是荆楚名士,如韩嵩、宋忠、刘先、邓羲等,他们是刘表争取团结的对象;

三为外来流移人士,如傅巽、王粲、弥衡等,点缀而已,量少而不受重用。

三股力量下的荆州,在刘表仁爱的治理下,荆州进入一种安居乐业的氛围。

但刘表手下几乎没有特别优秀的人才,主要是多有疑忌。像黄忠、魏延、甘宁等名将一直得不到重用,诸葛亮、庞统等一大批杰出人才,只能赋闲在家或者外出谋职。这种局面的出现,与刘表心胸狭窄有很大关系。

《三国志·刘表传》中说:“刘备奔表、表厚待之,然不能用。”刘备当时虽为丧家之犬,但刘备是何等人物,刘表未必不知,连曹操也不得谓叹刘备:“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可是,刘表对刘备猜过多,甚至不敢让刘备住在襄阳城中,把他派驻在前线新野,当做一般将领使用。后来事实证明,刘备并没有对荆州政权有什么野心。

诸葛亮无意事刘表

三国时期,不缺能人奇才,缺的是英明的君主。

诸葛亮幼年丧失双亲,随叔父投靠刘表,17岁时叔父去世。此时的刘表已经60多岁,这个年纪的刘表,早已经丧失了博取天下的锐意,居安自保,充其量是个据守一方的军阀而已。

于是,诸葛亮离去。

良木择禽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诸葛亮一生谨慎,尤其在择主的问题上,聪明的诸葛亮深知,他所需要的明主,要胸怀天下,仁德爱民,德才兼备、胆识过人,能够治理天下匡扶汉室,而并非俯首称臣的人!

于是,诸葛亮在隆中种菜。但很明显他种的不是菜,而是寂寞,他在等待买主,果然他等来了三顾茅庐的刘备,从此不再寂寞。

他在《隆中对》里说:“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这里的”其主”就是指刘表,蕴含着诸葛亮对刘表的评价,是他多年观察刘表的总结。诸葛亮怎么可能将自己的前途,命运,特别是自己的政治抱负,寄托给这样一个人的身上呢?

历史注定刘表不会用诸葛亮,诸葛亮也无意刘表!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