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西汉张良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66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千古第一谋圣张良,有多牛?
熟读汉初历史的人都了解,汉高祖刘邦与谋士张良虽为君臣,但二人实际上是历史上最为难得的一对政治知己。
刘邦仅有一腔大志,若非他知人善用,得到了张良、韩信、樊哙、萧何、曹参等一众实力强悍的文臣武将,定然不会有大汉帝业的成功缔建、更不会在史册上留有“布衣粗履得天下”的一世英名。
谋士之所以聪明,在于他能见微知著、远见卓识,智慧超群的张良晚年时悟到了盛极必衰、达极必败的“循环”之道。
于是,他在高祖晚年重病期间做到了3年不食五谷、5年足不出户,通过闭关修道的方式将自己置身于权势富贵的洪流之外,并成功地为自己的子孙后代换来了长达2000多年的平安生活。
有着“千古第一谋圣”之称的张良
漫漫历史长河之中,除了要有英伟的帝王、美丽的女人、骁勇的将军、倜傥的文人、矫健的壮士之外,还需要聪慧过人、足智多谋的谋士才足以撑起历史的天空。
古往今来,帝王手下总是需要若干谋士和军师出谋划策、竭才尽智才好,鬼谷子、姜子牙、管仲、诸葛亮、刘伯温等人都堪称是智谋超凡的谋士。
倘若细细地推究起来,生活在秦末汉初之时的张良才是真正配得上“谋圣”二字的传奇人物。
出生在公元前250年前后的张良乃是汉高祖刘邦的谋臣、西汉的开国功臣,他与萧何、韩信并称为“汉初三杰”。
今人评价张良的时候,认为他是“千古第一谋士”,如果没有他的佐助,高祖刘邦必定难成大业,西汉建制伊始也必然不会那般安定稳固。
张良的祖上乃是战国时期的韩国人,祖先有5代皆效命于韩王,张良之父张平曾官拜韩国的辅相,是韩桓惠王时期的一代名臣。
张平在秦国灭韩之时含恨而亡,始皇帝嬴政一统六国之后,本为韩国子民的张良打算复仇雪恨,他先后2次谋划半路截杀嬴政,惋惜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陈胜吴广起义后,世间群雄并起,华夏之邦基本又陷入了一片混战之中,张良在机缘巧合之下遇见了已经起事的刘邦,知人善用的刘邦对张良的才能十分看重。
他听从了张良所献上的计策,抓住了西楚霸王项羽倾力与秦国军队鏖战的契机,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提早攻占了咸阳,迅速推翻了摇摇欲坠的秦王朝。
后来,张良又在鸿门宴、下邑之谋以及垓下围楚等一系列斗智斗勇的战事之中积极献智献策,不仅救了刘邦的性命,还为建立西汉立下了大功。
当汉朝进入建设发展的平稳期之后,张良机智地选择了“敛退”、“归隐”,从而得到了圆满的善终。
鉴于张良一生的作为和表现,今人经过了数番纵横对比,认为在历朝历代的谋士大家之中,唯有西汉名臣张良才能当之无愧地获得“千古第一谋圣”之荣称。
刘邦与张良既是君臣,又是一对难得的政治知己
刘邦和张良君臣初遇时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场景呢?咱们还得将历史旧镜头拉转回公元前209年7月的那个盛夏。
彼时,陈胜吴广已然揭竿而起、举兵反秦,其后,各地豪杰齐齐效仿陈胜和吴广。
一时间,华夏大地上的反秦义师风起云涌,矢志抗秦的张良也顺势拉拢了100多名兵卒,成了反秦义师中的一支生力军。
然而张良这股反秦势力毕竟还是人单势孤、难以壮大,因此他最终选择率众去投靠当时一个叫景驹的义军领袖。
途中,张良在一个叫“留县”的地方与正在那里招兵买马、预备扩张势力的刘邦相遇了。
此二人相见如故,交谈融洽,于是,张良果断地放弃了投靠景驹的想法,从此便成了刘邦麾下的一名谋士。
张良作为一介士子,深知韬略固然重要,但能够施展谋略的先决条件是要有一位值得跟随并擅于纳谏的英主贤主。
自从张良与刘邦不期而遇后,张良认为刘邦虽然出身市井草莽,但此人眼光独到、目标清晰、想法明确,拥有成大事的潜质。
其后,张良便转投在刘邦的麾下并一直深受刘邦的信重,他头脑中的睿谋智慧才得到了可以充分施展的空间和机会。
攻武关、占咸阳,刘邦助张良灭掉秦国后,张良施计助刘邦成为了汉中王。其后,刘邦因武力值太过孱弱而暂时输给了项羽,令战事日程陷于胶着境地,张良思虑数日,献策于刘邦:
韩信、英布、彭越三人骁勇善战,可助我们击败项羽。
刘邦闻言当即就派人将韩信、英布、彭越拉拢至麾下,由于知人善任、方略得当,战局迅速得到了强有力的扭转,最终,刘邦得胜而归、项羽自刎乌江。
刘邦击败项羽后一统天下,于公元前202年在定陶的氾水北畔举行了帝王的即位大典,建立了西汉,并定都于长安。
至此,刘邦成了历史上的汉高祖,张良成了留侯,君臣二人继往开来,互相成就,创设并强盛了在历史上影响深远的大汉王朝。
张良不愿沦入“兔死狗烹”的结局,用大智慧换来子孙后代2000多年的平安
刘邦创业成功后,将曾经随他出生入死打天下的韩信、英布、彭越、臧荼、卢绾、陈豨等一众功臣都一一进行了重赏,其中的绝大多数人都被刘邦封为了异姓王。
当刘邦欲犒赏张良的时候,原本是打算恩赐张良“自择齐三万户”,然而张良却一再谢绝,最后张良只向刘邦讨求了“留县”一地,并因此而得了个“留侯”的名衔。
斗转星移,数年之后,刘邦渐渐转换了帝王的心境,他私下里忖度着那些有着“半独立”性质的异姓王,认为他们个个实力强劲雄厚、威名不减当年。
渐渐地,刘邦认为自己在世的时候尚且还可以镇得住那些异姓王,但这些人在自己过世后会不会生出异心、甚至于谋逆造反就不得而知了。
总之,多疑的刘邦因为把目光投向了长久之后而对昔日的功臣们生起了防范戒备之心。
汉高祖刘邦登基后敕封了7个异姓王,但到头来却都他们都相继杀掉了,这些人被扣上的罪名基本上都是谋反谋逆。
可见,刘邦安天下后内心产生的怀疑和猜忌究竟是何等的冷酷无情。
据史册记载,刘邦在汉朝建制后的7年之内,利用各种托辞将除了弱小的长沙王吴芮之外的其他异姓王相继屠戮殆尽,血腥的行为令人不寒而栗。
留侯张良见状,内心亦深感忧惧,为了避免“兔死狗烹”的惨烈结局发生在自己身上,张良暗中打定主意,选择功成不居、激流勇退。
首先,张良面圣时自称身体欠安、饮食不调,向刘邦请了一个没有归期的“长假”。
其后,张良隐居在清旷的山野之地,3年不食五谷、日日断食修道,5年足不出户,不同任何人士往来结交。
就在张良在山野中清修静思、养身疗愈的那几年,高祖刘邦身体日益衰微,且逐渐病入膏肓。
公元前195年,刘邦病殁的消息传到了张良耳中,张良借吊唁之机正式向吕后请辞,他说:得遇先帝乃臣下之甚幸,至今日起,我将矢志于悟道仙游、弃世修身,往后世间再无留侯张良!
有人可能以为,高祖刘邦已然殡天离世,张良何苦执意舍弃红尘富贵、偏要向山川寻志呢。
其实,张良此举并非只为自己考虑,他更多地预谋和打算早就从他选择成为“留侯”那日起便开始了。
留侯张良的封地为“留县”,该地恰恰是高祖刘邦与张良二人微时的相识之地,寓意深远,是君臣二人昔日真挚情怀的一种见证。
后来西汉建立,张良选择遁世修道,不仅避开了刘邦的猜忌和杀心,还躲开了吕后日后的专权,因为张良清修悟道,他的子孙后代也大多都与修道结缘。
如今中国的道教流派大多数都是由张良的子孙传人所创立,虽说大汉早已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但道教却流传至今,令张良的子子孙孙平安绵延传续了2000多年。
在古代,真正的高人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实至名归的“谋圣”,而在今人看来,深谋远虑的张良不仅仅是个高人,而且还深谙“人生如棋,一步三算”的道理,用谨慎和智慧换来了自己和后代们的长久平安。
看来,华夏五千年来世间智囊型人物不胜枚举,却始终唯有张良一人可当得起“千古第一谋圣”的嘉誉盛名。
参考资料
中国知网;汉初三杰为臣处世之道研究;徐东杰;郑州大学;2013(05);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