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走出四面楚歌的人生困境?四面楚歌指的是哪一场战争_项羽_楚歌_刘邦

本文目录

  • 如何走出四面楚歌的人生困境
  • 四面楚歌指的是哪一场战争
  • 四面楚歌到底是谁想出来的,是韩信还是出自张良之手
  • 四面楚歌,指的是哪一个历史人物呢
  • 历史中的“四面楚歌”是什么样子的呢
  • “四面楚歌”这样的典故出自何处还有哪些类似的成语
  • 四面楚歌是什么意思

如何走出四面楚歌的人生困境

说实在的,在人生中遇到四面楚歌的人生困境时,确实想走出是很有一番难度的。因为首先要想到为什么四面楚歌?肯定是自己有很多缺点才造成当前局势,当然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只有努力去改变自己的缺点,接受别人好的建议,才能一歩一步慢慢走出困境。

四面楚歌指的是哪一场战争

四面楚歌是关于楚汉战争期间,刘邦联军与项羽军团所发生的决定胜负最后一战——垓下之战 的故事。

历史故事的由来:《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公元前202年,项羽和刘邦经过长期对峙,互有胜负,此时韩信和彭越一直在项羽后面捣鬼。由于项羽缺粮,又处于腹背受敌的不利条件下,更不利于长期与刘邦在此处坚守对峙。所以军事实力更强的项羽同意与刘邦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中分天下,东边归楚,西归汉,互不侵犯。公元前203年10月,项羽引兵东归。

订立盟约后,刘邦本想退兵,但在张良、陈平提醒下,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每每看到这里,都觉得刘邦没有什么契约精神,订立盟约又自毁盟约,虽有“兵不厌诈”的说法,但在做人诚信方面,确实给后世带了很坏的头),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

经过几次激战,最终韩信使用十面埋伏的计策,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夜间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说着,心里已丧失了斗志,便从床上爬起来,在营帐里面喝酒,以酒解忧,自己吟了一首诗,

诗曰: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意思是:“力量能搬动大山啊气势超压当世,时势对我不利啊骏马不能奔驰。骏马不能奔驰啊如何是好,虞姬虞姬啊我怎样安排你!”,并和他最宠爱的妃子虞姬一同唱和。歌数阙,直掉眼泪,在一旁的人也非常难过,都低着头一同哭泣。唱完,虞姬自刎于项羽的马前,项羽英雄末路,带了800余名骑士突围,最终只余下28人。

他感到无颜面对江东父老,最终自刎于江边,刘邦独揽天下。项王兵败垓下,在乌江自刎,有关历史上这一典故,李清照曾写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表达对项王的敬佩,思念之情。毛泽东也曾写过一首诗,其中有: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表达了不同的思想感情。

四面楚歌到底是谁想出来的,是韩信还是出自张良之手

四面楚歌到底是谁想出来的?是韩信还是张良?

四面楚歌到底是谁想出来的呢?题主真是一个较真求实的三国迷呀!对于这个问题,众说纷纭。据司马迁记载:他也不知道。或者是他故意模糊略过给后人一个想象的空间。

目前有两个说法:一个是张良,另一个是韩信。就是没有人认为此计策是刘备自己想出来的,不知道刘备是什么感受。

简单回忆一下四面楚歌的故事:

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建议,与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的项羽部队,用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

此时的项羽兵少粮缺。夜里听见合围的军队都唱起了楚歌,误以为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 ,心里顿时丧失了斗志,军心也已涣散。心灰意冷之余与虞姬边喝酒边唱歌,后虞姬自刎于项羽的马前,项羽英雄末路,最终也于乌江边拔剑自刎。

一种说法认为四面楚歌是张良的计策。

张良,今安徽亳州人,汉初三杰之一。秦末农民起义中,率部投奔刘邦,为其重要谋士。为刘邦击败项羽以及汉朝的建立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刘邦对张良的评价是: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张良此人,儒家出身,博学多广,熟读诸子百家,善于把握人心。在垓下之战时,张良根据项羽的性格缺陷,推测出项羽必定重返江东以图谋再起。于是他向刘邦进言,用此计策对付项羽便可事成,最终计划取得成功,并促成项羽身死。

另一种说法认为四面楚歌是韩信想出来的。

韩信,今淮安市淮阴区人,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与彭越、英布并称为汉初三大名将。秦末参加反秦斗争投奔项梁、项羽,却得不到任用,不得已转投刘邦。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军事家,兵家四圣之一。

韩信此人,同样善于攻心。他曾跟随项羽多年,深知项羽的性格特点,认为此计策无论对于心智何等坚定之人皆无法抵挡。既让项羽误以为己方已经得楚,又成功勾起军士对家长家人的牵挂,不战而屈之。

无论四面楚歌的计策是谁出的,“无颜见江东父老”这句话却流传至今。

感谢阅读,我是“当文化插上翅膀”!

四面楚歌,指的是哪一个历史人物呢

公元前202年,刘邦率军将项羽围困在垓下,项羽军早已人困马乏而且粮草马上就要用完了。刘邦为了瓦解项羽军队的斗志,命令军士大声唱楚地民歌。

项羽听到后,惊奇地说“难道楚地已经被刘邦夺去了吗?不然怎么会有那么多楚人啊 ?”说罢泪如雨下,周围的侍从都忍不住哭了。

这就是“四面楚歌”的来历,指的是楚霸王项羽。

历史中的“四面楚歌”是什么样子的呢

楚汉议和还不到两个月,刘邦便组织了韩信、彭越、英布三路大军会合一处, 在韩信统率下,追击项羽。公元前202年,项羽被汉军围困在垓下(今安徽灵壁县东南),韩信在垓下的 周围布置了十面埋伏。

项羽的人马少,粮食也快吃光了。他想带领人马冲杀出去, 但是汉军和各路诸侯的人马层层包围,项羽只好回到垓下大营,吩咐将士小心 防守。 这天夜里,项羽在营帐里愁眉不展。他身边有个宠爱的美人名叫虞姬,看见他 闷闷不乐,便陪伴他喝酒解愁。

项羽要虞姬离开垓下,回彭城或是回她的故乡,虞姬温柔地加以拒绝。要死就 死在一起,她的念头非常单纯。项王战死,她也不独活。到了午夜,只听得一阵阵西风吹来,风声里还夹着歌声。 项羽仔细一听,歌声 是从汉营里传出来的,唱的都是楚人的歌曲,楚军士兵那本已冰冷的心,顿时有如 春回大地,冰消雪融,流水淙淙,万物苏生;他们好像回到了故乡的村庄,看见了 那熟悉的山水、田野、牛羊,家乡父老的一张张笑颜、企盼的目光……楚军士卒不 觉坐起身来,不顾严寒,走出营帐,向汉军营寨远眺。

项羽听四面到处是楚歌声, 失神地说:“完了!恐怕刘邦已经打下西楚了!汉营里怎么有那么多的楚人呀。”项羽愁绪满怀,忍不住唱起一曲悲凉的歌来: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唱着唱着,禁不住流下了眼泪。旁边的虞姬和侍从也都伤心地哭了起来。 当天夜里,项羽跨上乌骓马,带了 800个子弟兵冲出汉营,马不停蹄地往前跑 去。

天亮后,汉军才发现项羽已经突围出去,连忙派了 5000骑兵紧紧追赶。项羽 一路奔跑,后来他渡过淮河时,跟着他的只剩下100多人了。但后面的追兵又围上来了。项羽对跟随他的士兵们说:“我从起兵到现在有8 年了,经历过70多次战斗,从来没有失败过,才当上了天下霸王。

今天在这里被 围,这是天要叫我灭亡,并不是我打不过他们啊!”项羽说罢又几次冲出重围,一直到了乌江(在今安徽和县东北)边。此时,他 的身边只剩下20几个人了。恰巧乌江的亭长有一条小船停在岸边。

亭长劝项羽马上渡江,说:“江东虽然小,可还有1000多里土地,几十万人口。 大王过了江,还 可以在那边称王。”项羽苦笑了一下说:“我当年在会稽郡起兵时,带了 8000子弟渡江。

到今天他 们没有一个能回去。我一个人回到江东,即便是江东父老同情我,立我为王,我也 没脸见他们呀。”项羽说完跳下马来,对亭长说道:“我知道您是位长者,我骑这匹战马已有5 年,所向无敌,曾经一日行走千里,不忍心杀掉它,就送给您吧。

”项羽把战马送 给乌江亭长后,令骑士全部下马步行,跟追上来的汉兵展开肉搏战。他们杀了几百 名汉兵,楚兵也一个个倒下了。项羽受了十几处创伤,最后在乌江边拔剑自杀了。项羽死后,楚地全部向汉军投降,唯鲁地不降。

汉王率大军想要屠城,兵至曲 阜城下,还可听到城中的弦歌诵读之声,认为鲁人坚守礼义,为君主死节,便拿出 项羽的人头令鲁人观看。 鲁地父老见项羽已死,这才投降汉军。当初,楚怀王曾始 封项羽为鲁公。

项羽死后,鲁地最后投降,因而按照鲁公封号应享有的礼义,将项 羽安葬在谷城(今山东东阿南)。汉王为项羽发丧,洒泪而去。项羽的各支宗族,汉王都不加以诛害。刘邦封项 伯为射阳侯,项襄为桃侯,项佗为平皋侯,但都赐姓为刘。

“四面楚歌”这样的典故出自何处还有哪些类似的成语

“四面楚歌”这样的典故出自何处?还有哪些类似的成语?

“四面楚歌”,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于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记》。借以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到达孤立无援的窘迫境地。除“四面楚歌”外,还有“十面埋伏”、“腹背受敌”等相类似的成语典故。下面重点学习“四面楚歌”这个历史故事。

公元前202年,决定楚国命运的大战在垓下(今安徽灵璧南)展开。持续数年的楚汉之争战局发生很大变化,汉王刘邦在张良和陈平的建议下,命令韩信、彭超等大将会师乘胜夹击楚军。不久,项羽全军被刘邦包围在垓下 (今安徽灵壁县境)。当时,楚军人马已经不多,粮食也已吃完了。为了进一步瓦解楚军的斗志,刘邦把士兵中会唱楚歌的人都集中到阵地前沿,当夜幕降临的时候,四面唱起楚歌。楚军士兵听到从四面传来的歌声后,士气大减,思乡厌战,再无斗志,在阵阵的楚歌声中,很多人鼓噪而去。

歌声越唱越响,传到项羽帐中,项羽不由得大吃一惊,禁不住喃喃自语:“难道汉军已经把楚国的地盘全拿下来了吗?为什么汉军中楚人这么多呢?”风云一时的英雄再也睡不着觉了。他翻身起坐,命令随从置酒帐中,借酒浇愁。他心里象塞上了一团乱麻,烦乱到了极点,一边慢慢地饮着苦酒,一边回忆着自己起义以来的戎马生涯。想到曾几何时,自己还是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霸王,而今却沦落到如此下场。回首过往不禁感慨万千,面对现状似乎无路可走,眼泪也止不住地流了下来。他想:“我北战南征,拼杀一生,难道就这样完了吗?不行!我得突破重围,重整旗鼓,报仇雪恨!如果苍天不睁眼,突围不成,也决不做刘邦的阶下囚!”

下定突围决心之后,他把自己最宠爱的美人虞姬叫到身边,还有一匹青白色的乌骓骏马,做最后深情道别,心里滋味无法言表,如刀绞一般疼痛。于是,他对着心爱的虞姬和乌骓宝马引吭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听着项羽悲壮慷慨的歌声,虞姬的心也碎了,她洎如雨下,强止住抽泣,和了项羽一首歌: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项羽不停地唱着,虞姬跟着一块儿唱。他们一唱一和,接连唱了几遍,悲伤的泪水把衣襟都打湿了。陪在身边的侍人也都泣不成声,泪水涟涟,不忍抬头来看他们。出发的时间到了,项羽毅然挥泪上马,带着部下800壮士舍命拼杀,终于冲出重围,但最终只有伤兵28人,其他全部战死。项羽逃到乌江边,面对后面追兵和眼前涛涛江水,项羽万分沮丧,心如死灰,深感愧对江东父老,最终自刎于江边。楚汉之争,看似强大的项羽最终垓下兵败,而本来弱小的刘邦却取得了战争的决定性胜利,开始独揽天下。

这一成语典故源出《史记·项羽本记》。其中记载项羽垓下被围的原文中,记有“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之语。后来,人们从中引出了“四面楚歌”这一成语,用以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窘迫境地。它告诫我们要脚踏实地做人,光明磊落做事,即使遇到大事难事走到逆境,也要挺直腰杆坚强挺住,乐观面对,因为挺过艰难困苦便是晴天。

四面楚歌是什么意思

四面楚歌即四面受敌之意。楚汉相爭,韩信利用项羽好胜,设计军士伪造楚兵齐唱楚歌喚散楚人斗志使项羽中计而败。可谓兵不厌诈而取胜。韩信军事突出奇才: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背水一战,以少胜多,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等优秀战例都是他临阵应变现场指挥的军事奇谋,实为独一无二战神。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