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项羽为何会在垓下丢弃十万楚军只带八百骑突围
- 项羽垓下被围后,虞姬的结局如何
- 如何评价刘邦的《大风歌》和项羽的《垓下歌》
- 垓下之战,为何汉军唱起楚歌,楚军就会心里崩溃,这其中有什么原理吗
项羽为何会在垓下丢弃十万楚军只带八百骑突围
谢邀。项羽在垓下时候兵马未必有十万,带八百骑走是因为骑兵才走得掉。
以下是《史记》中的记载:
韩信、彭越皆报曰:“请今进兵。”韩信乃从齐往,刘贾军从寿春并行,屠城父,至垓下。大司马周殷叛楚,以舒屠六,举九江兵,随刘贾、彭越皆会垓下,诣项王。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於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馀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项羽最初是有10万大军,但遭到刘邦、刘贾、韩信、彭越及叛军周殷等数十万大军包围,鏖战之后,粮食也没了,已经入了绝地。加上四面楚歌(其实,就算没楚歌,楚地确实也大半被刘邦占了),导致军心大乱,因此项羽只好突围。
一旦决定突围,当然不能步骑兵混合了。只有骑兵才能迅速地冲破包围,摆脱追击。而项羽和楚军多是南方人,南方的骑兵本来就比较少。所以项羽能拿出来的,也就只有八百多骑兵。
这个我们也可以参考下陈胜起兵。陈胜最初带着九百人起义,当然是一个骑兵都没有。后来他打下邻近的郡城后,兵力是数万人,骑兵约千人。以此类推,项羽在数万人的时候只有八百骑兵也就很正常了。
如果项羽不带八百骑兵,而要带着几万步兵一起突围,确实可以杀伤更多的汉军,但突围的希望就更少了。那时候的项羽还是没想自杀,想的是杀回江东,所以他选择了带骑兵走。
项羽垓下被围后,虞姬的结局如何
太史公无怜香惜玉之情,管它盛世美颜,还是乱世佳人,从不浓墨重彩!曾勾勒出个虞姬,也是寥寥几笔,给后人平添了悬念!多少人据此几笔畅想,把个虞姬塑造成了情深义重,忠贞不渝的古代美女的典范!
其实,浩如烟海的史籍中,唯《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此时,虞姬露面,“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楚霸王项羽帐中独自饮酒时,唱出了《垓下曲》:“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仅此而矣。虞姬感慨旷世英雄于四面楚歌中身陷绝境,于是也陪伴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作深情绝唱,“歌数阕,美人和之”。唱得是什么歌没写!
关于虞姬的结局,我们只能推测:
虞姬不知何姓,其名字叫“虞”,这在《史记》中?交待:“有美人名虞”。太史公安排她出场,是增加作品的文学性。项羽对虞姬一往情深,行军打仗也带在身边,一句“常幸从”散发出二人于动荡的岁月中酿造出的浓情蜜意!尽管成王败寇,但项羽非滥情之人!比刘邦的操守好多了。?个虞姬横空出世,衬托出了项羽的光辉形象。
不难看出虞姬是自杀的,不管现实中?否虞姬这个人,依司马迁给予她的细节推断:虞姫容颜出众,能歌善舞。?古代枭雄所喜欢的女子特质~温婉体贴,善解人意。能在项王频临绝境时“和之”也说明她是知书达礼的人!从“虞兮虞兮奈若何!”中推论,该女子是?主见的人,是否为项羽出谋划策过不得而知。但绝对?胆略与豪气,否则,项羽不会对她发生追问。从以此分析中可以看出,虞姬是可以为义献身的人。而虞姬的和项羽歌词中有一句表白:“贱妾何聊生”,更表明她?了必死的决心。
虞姬被项羽杀死可能性不大!英雄就是英雄!他于两军阵前没烹死刘老太公已显仁慈情怀,何况对心爱的女人?虞姬是手无寸铁的弱女子,也没有可能于汉军汹涌而至时只身逃脱!她更不会坐以待毙,成为俘虏而遭受凌辱。
所以,在当时的境况下,如虞姬这样灵魂高贵的女子只?自杀这一条路可走。
如何评价刘邦的《大风歌》和项羽的《垓下歌》
大风歌和垓下歌
楚汉相争,刘邦项羽各作一歌,大风歌和垓下歌。大风歌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垓下歌说:“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刘邦的大风歌豪情万丈,踌躇满志,同时又表达了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和求贤若渴的心意。短短三句诗表现了刘邦的双重感情,语言质朴,大气磅礴。
项羽的垓下歌与刘邦的大风歌创作环境截然相反,大风歌作于胜利之后,垓下歌作于失败之前。所以,两者表现的感情也不一样。垓下歌表现的是在汉军重重包围之中项羽愤怒、怨恨、怜香惜玉的心情,同时表现了他叱咤风云的无比豪情。
大风歌和垓下歌都是短短几句就完整的表现出了诗人丰富的思想感情,短小精悍,令人称奇,不愧为千古绝唱。
垓下之战,为何汉军唱起楚歌,楚军就会心里崩溃,这其中有什么原理吗
“四面楚歌”是中国战争史上著名的战例,它开创了攻心之战的先河。在当时,项羽、刘邦以鸿沟为界,已经讲和罢兵。可是刘邦听从张良的劝说,背信弃义,进攻刘邦。在道义上已经输了一筹,所以和项羽一战就败,只得用张良的计策,调集韩信、彭越的兵力,以最大的兵力和项羽决战。
在垓下之战中,韩信亲自指挥汉军,采取厚集中央,两翼包抄的战术。打破了项羽惯用的中央突破的战术,打败了项羽。但是,虽然项羽在战场上暂时失败了,可是项羽尚在,楚军军心不乱,要彻底打败项羽也还是艰难的。
因为项羽是当时人们心目中的战神。他的军事生涯里,多次创造以少胜多的奇迹。在巨鹿之战中,他消灭了秦军的主力。在彭城之战中,他更是以三万铁骑打败了刘邦五十六万大军。只要项羽还在,楚军心中还存有胜利的希望。
为了打消楚军的希望,韩信在楚军兵败之际,使出了“四面楚歌”的计策。这严重的挫伤了楚军的希望,也严重挫伤了项羽的斗志。史书中记载: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有人说,这楚歌是汉军学唱的。这个想法是错误的,是不是楚人一听就能够听出来。这些唱楚歌的确确实实是楚人。他们是原来楚国的周殷、英布等人的部下,都是地地道道的楚人。
“四面楚歌”这一计之所以厉害,是因为这楚歌中传递这几种信息:一是向那些楚军传递思乡之情,天下征战几年,大家抛妻弃子,进行着血腥残酷的战争。向往和平生活是大家共同的愿望。这才会出现鸿沟之约的时候,大家高呼万岁的情况。
而刘邦再起战端,凭借着对他背信弃义的仇恨,楚军还可以一战。但是,敌强我弱的态势显现出来,垓下一战失败,大家心中的斗志消磨大半。再一听楚歌,思乡之情越发的强烈,斗志就更加低沉。
二是,四周唱歌的楚人众多,大家和项羽的想法基本相同,那就是楚地很可能被刘邦的汉军给占领了。由于被围,消息不通,这种想法很快就会产生连锁反应。一旦有了这种认定,那么走投无路的心理就会彻底摧毁楚军心理的最后一道防线,首先在心理上就会造成崩溃。
三是,在汉军中有这么多楚人,也给楚军一个信息,那就是汉军对楚人的态度。当时,战争残酷,杀俘虏屠城市是家常便饭。项羽的楚军就没少干这些事情。因此,楚军对汉军有一种惧怕报复的心理。
而楚歌传递给楚军一个信息,汉军对楚人并不是赶尽杀绝的。在汉军中有这么多的楚人为刘邦效力。因此,这些楚军对将来万一失败后,汉军对他们的态度有了一定的希望。这样一来,楚军更不会对汉军死打硬拼了。
有了以上几个因素,“四面楚歌”这一计彻底摧垮了楚军的斗志,也让项羽放弃了最后的希望。接下来项羽突围而走,自刎乌江。楚军败散,汉军不费吹灰之力就消灭了楚军的主力,天下最终重新统一,开创了辉煌的汉朝。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