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老话郫都丨郫字的由来(第001期)_汉字_读音_宝刀未老

未老话郫都丨郫字的由来(第001期)

郫都(郫县)曾经为古蜀国都城。

你知道郫字的由来吗?

“郫”字并不是古蜀国文字,而是由中原人在殷商时期根据汉字的“六书”规则创造的一个表明地方的文字,它这个字是由两个独立的部分合成,在“六书”中称为“会意字”。什么叫会意字,就是把两个以上的独体汉字,根据各自的含义组合成一个新汉字,表达新的意义,赋予新的读音。而每一个汉字,都具有“形、音、义”三要素。下面我们就从“形、音、义”三个方面来解读郫都区的“郫”字。

字形:由“卑”“邑”,组合会意成“郫”。

古汉字的“邑”,在秦篆时期,演变而成为“阝”(fǔ)。位置在右边,我们叫他“右包耳”。

左边的“卑”,由“蒲卑”而来。“蒲卑”是谁?

《华阳国志》:“杜宇称帝,号曰望帝,更名蒲卑”。清《一统治》:“杜宇名蒲卑”。

由此可知,“杜宇就是蒲卑”。杜宇和蒲卑,是不是一个人,我认为不是,而是一个氏族,或者族群。有专家说,蒲卑是古蜀民族自称,其俗语含义为 “来自‘天上’(高原)人居住的地方”。

字义:“右包耳”的“邑”。

在殷商甲骨文中,“邑”的上部不是小“口”,而是大“囗”(wéi),表示城墙所包围的城市;下部为跪着的人。跪着是遵守规矩的人。“邑”,表示人口集中居住的区域。比如“大邑县”,《太平寰宇记》载:“其邑广大,遂以为名”。秦篆时期,演变为“右包耳”。故从右包耳的字,大多与城市名称有关,如“郫都”“邛崃”“什邡”“邻水”“邯郸”等等。

蒲卑的“卑” 在商代甲骨文中,上为甲,下为手。披甲持械做事之兵,为下等人,有卑贱,低下的意思。流沙河先生认为,上面是豆芽,下面是小草,豆芽掩盖下的小草,微之又微,卑微。

所以在殷商中原人的眼里,“郫”这个地方,不但处于崇山峻岭之中,而且位于高山之下,是个位置低下的城市。

字音:也是从“蒲卑”而来。

蒲(pú),声母(P),卑的韵母(i)。蒲的声母(P)和卑的韵母(ǐ)拼音成了郫的读音(Pi)。古代没有注音符号,往往采用两个汉字的读音相拼,拼成另给一个汉字的读音。这种拼音方式,古人叫“反切”。也就是切取第一个字的声母,切取第二个字的韵母,拼成新字的读音。故“蒲卑”二字“反切”为新的“郫”字的读音。

《未老话郫都》

《未老话郫都》是四川鲜一步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特邀以郫都文化名人卫志中老师为代表的有情怀的老艺术家们联合推出的地方特色文化品牌项目,架起了大众与本地文化专家沟通的桥梁和互动的纽带。“未老”指“宝刀未老”,是对老艺术家们的褒扬!

视频Logo整体用“宝刀未老话郫都”七字为基础进行设计, “宝刀”二字采用印章的方式表现,体现出宝刀未老的老艺术家们以及本栏目主讲内容的历史性。“未老话”三字融入话筒及播放键元素,表现出本栏目的内容表达形式及新媒体行业的特点。“郫都”二字放置于右下角,表明本栏目的主讲内容的地域性。“宝刀未老”的拼音再次强调了本栏目的精神。

色调采用代表活力、力量的红色,表现出老艺术家们的精神——宝刀未老,也展现了本栏目助力郫都宣传发展的毅力。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