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茵河:西欧第一大河的水文特征及其生态治理_莱茵河_阿尔卑斯山_河流

莱茵河是西欧第一大河,是一条著名的国际河流,发源于瑞士境内的阿尔卑斯山北麓,西北流经列支教士登、奥地利、法国、德国和荷兰,最后在鹿特丹附近注入北海,全长1230多千米。

莱茵河全年水量充沛,水位常年较高;流速较缓慢(流经地区大部分为平原,地势低平,水流平稳:地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气温变化幅度小,降水较多,流量大:春夏为汛期(阿尔卑斯山的积雪融化),6一7月为高峰期:水温随气温变化:大部分流域无结冰期。

莱茵河是欧洲通航里程最长的河流,适航地区冬季温和。自瑞士巴塞尔起,通航里程约900千米;两岸的许多支流,通过一系列运河与多瑙河、罗讷河等水系连接,构成了一个四通八达的水运网。

展开全文

现在的阿尔卑斯山是莱茵河的分水岭,但是原先并非如此。

中新世,莱茵河的分水岭位于阿尔卑斯山以北450千米左右的位置。阿尔卑斯山北麓河流则往多瑙河注入。莱茵河凭河流袭夺往南延伸,支流持续增多。

上新世时期,莱茵河河流袭夺,包括摩泽尔河、美因河与内卡河等成为它的支流。阿尔卑斯山北部则是罗讷河的流域。更新世早期,莱茵河将多条阿尔卑斯山原本流入罗讷河的河川纳入流域中,包括阿勒河在内。更新世,莱茵河流域扩展到博登湖上游。

莱茵河不仅是沿岸上千万人的饮用水源和工农业用水的重要来源,还承担着重要的航运任务,也接纳沿岸排放的生活和工农业污水,历史上曾一度变成“欧洲下水道”。莱茵河周边建起密集的工业区,以化学工业和治金工业为主。伴随着一个多世纪的工业化进程,莱菌河流城先后出现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问题。

此外,在欧洲工业化进程中,莱茵河沿岸各国对莱茵河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采取了大量的工程性措苑,如筑坝、河道疏疏浚,以及裁弯取直、截断小支流等。

这些改造使得原先自然的、动态的河流转变为静态的、可以设计的人工河道。河流空间因此道到蚕食,引发许多不良后采。而对这些不良后果的治理依然是引入和采取新的工程措精施,如此便形成了恶性循环。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莱茵河流城各国历经半个世纪的协调治理,已经成功地完成了莱茵河的污染防治。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