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夺权之路是因为什么原因失败的呢?世界古代历史上,有哪些堪称最熊的熊孩子,他们都做过什么_吕布_洛阳_集团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虐刑 吕布 洛阳 集团

本文目录

  • 董卓夺权之路是因为什么原因失败的呢
  • 世界古代历史上,有哪些堪称最熊的熊孩子,他们都做过什么
  • 董卓为什么要放弃百年的洛阳,而要迁都长安呢
  • 如何评价吕后中国第一个皇后吕后是怎样的人
  • 秦朝以绝对实力建立天下,结果轻松就被灭,为何它比不上汉朝
  • 吕布杀董卓,真的是因为中了王允的“美人计”吗

董卓夺权之路是因为什么原因失败的呢

客观讲,董卓的形象有很大被妖化的成分(喜欢拿道德说事的人先别急着开喷),他的失败有个人的失误,但从根子上讲,他出现在了错误的时间和错误的地点。因此,历史赋予董卓的使命是破坏,而不是重建。

通常认为,董卓亡于人心离散,理由无非以下几点:擅权专政,失去臣僚之心;残忍好杀,失去百姓之心;取代皇权,失去天下人心;自私好色,失去拥趸之心。

其实这些都是表面现象,曹操专权玩弄皇帝一点不逊色于董卓;底层百姓只在生存底线起作用,从来不是政治的主人;看看董卓死后,关西军阀祸乱天下,才知道董卓的领导力有多强。

所以,我们千万不要别表面现象迷惑,更不能轻信史书脸谱化的记载方式,“刨根能力”是我们洞悉历史真相,实现“读史明智”的唯一途径。

从董卓失败的几个关键事件说起

1.废立皇帝

董卓挟持少帝刘辩进驻洛阳后,最骇人听闻的一件事,就是废掉少帝改立刘协,同时处死了何太后。

有人说董卓想立一个傀儡皇帝,便于擅权,同时以此树立个人权威。

这个说法漏洞很大,其一,董卓进京后,急需得到士大夫阶层的支持,以他的兵威,树立权威顶多是锦上添花。事实上,这种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举动,所带来的负面效应,要远远大于权威的建立,董卓有那么蠢吗?

其二,董卓立汉献帝刘协,其中有一个理由是刘协更聪慧,比刘辩更具人君气度。问题来了,既然想立傀儡,刘辩不是更适合吗?为何要改立聪明的刘协?逻辑不通。

2.滥杀士大夫

其实董卓的初衷,是想拉拢士大夫阶级对他的支持,为此他也做了很多努力。比如他第一时间解除党禁,大力提拔在党锢之祸中受到贬黜的士大夫。有些人不愿意配合,比如蔡邕,董卓不惜以恐吓的手段,强迫他为朝廷效力。

面对跟他翻脸的袁绍、袁术等人,董卓也拿出了极大的耐心,不光没有追责,还对外逃的他们授以官职,企图让他们回心转意。

即便如此,士大夫阶层对他的反对声依然强烈,有些人外逃,有些人勾结地方势力,企图以武装推翻董卓。董卓由此大开杀戒,准确说,不能指责他滥杀,比如袁隗被灭族,时间节点选择就很玩味。

其实历史上权臣遍地,他们为何不像董卓那么悲催呢?

3.屠戮京师

董卓最惨绝人寰的一件事,就是迁都长安前,对京师洛阳,及周边地区实行“三光政策”。大军离开洛阳后,曾经的花花世界洛阳变成了鬼城,从皇宫到民宅一片焦土,从官宦到百姓,人去屋空。

几年后,汉献帝还都,不得不挖野菜充饥,官员们大量饿死。这个细节也表明,洛阳被董卓搞成了货真价实的废墟。

纵兵劫掠不罕见,可是董卓为何要把洛阳变成鬼城?驱赶老百姓到关中,其实是一件很费力的事,他为何要这么做?劫掠财物肯定是解释不通的!

4.困守郿坞

坞堡是民间用于防守盗贼的防御性建筑,董卓修建了占地相当于今天四十亩地大的郿坞,这个举动实在太烧脑,他就是帝国第一人,皇宫几乎都是他家后院,哪个盗贼敢抢他?

更难以理解的是,董卓从洛阳杀到长安,一直屠刀不停,是什么导致他“精神失常”?

甚至董卓的死,也充满谜团,吕布真的会因为一个婢女跟董卓翻脸?王允的离间计真的那么管用?

以上事件,是董卓败亡的几个关键点,如果目光仅仅盯在肤浅的解释上,根本看不清历史真相。

关键事件的真相解析

我以个人的理解,对已上事件作如下解读:

1.废立皇帝,是董卓砍断皇权政治基础的一步妙棋

其实刘辩和刘协,从个人角度来说差异不大,所谓聪明愚笨都是借口。刘辩有一个刘协不具备的优势——何氏外戚势力。

董卓进京后,虽然何进、何苗都死了,别忘了何太后还在,围绕在何氏周边的士族集团势力还在。按照东汉的惯例,太后有临朝听政权,只要何太后在,何氏势力可以重建,这显然不符合董卓的利益诉求。

刘协则不一样,他的母亲早被何太后杀害,他的舅族是平民,汉献帝登基后多方寻找,才找到自己的舅舅。所以,刘协就是政治孤儿,便于控制。

这才是董卓立刘协,并且杀掉何太后的原因。

以事后的眼光看,董卓这一步犯了个错,他没有认识到废立皇帝,会让他与士族集团矛盾走向不可调和。他也高估了武力对政治的影响力,满以为屠刀之下,所有人都会低头。

2.关东豪门士族集团,是董卓无法媾和的政治势力

有人可以低头,但是只有一类人不可能低头——关东豪门士族集团。

东汉跟任何一朝都不同,它是皇权与豪门士族共治天下的模式。这些豪门士族的待遇也不一样,洛阳周边的关东集团,才是帝国的政治核心,比如袁氏、杨氏、荀氏、陈氏等。

关东豪门集团是一个利益整体,它们最大的特点就是抱团与排外。董卓很不幸,他是西凉陇西士族集团一员,跟关东士族尿不到一个壶里。

董卓以武力挟持皇帝,不光创造了军阀势力干预政治的恶例,还强行夺取了原本属于关东集团分享皇权的政治待遇。所以,无论董卓做什么努力,关东豪门士族都不可能对董卓低头,无关品行。

董卓最后杀了袁隗,就是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干脆决裂!

3.洛阳变废墟,是董卓对关东豪门集团的釜底抽薪

把洛阳彻底摧毁,虽然很丧心病狂,但符合董卓的政治利益,他要彻底毁掉关东士族集团的政治大本营。

拉拢不行,董卓只有一个办法,迁都长安,把政治中心迁到离陇西(西凉)集团更近的关中。为了彻底除根,他决定让洛阳变废墟,把百姓全都强迁关中。这一招狠毒,相当于为了抓捕猎物,不惜放火烧山。

所以,我们不能把董卓的劫掠,仅仅看作是贪财,其目的远比谋财还要歹毒!

4.郿坞是董卓失去西凉集团支持后的最后疯狂

跑到长安的董卓,为何依旧疯狂呢?很简单,他发现“家乡人民”也不支持他。

再次重申,东汉的政权基础是豪门士族集团,董卓迁都长安,就是希望得到关中豪门士族集团的支持。那么,关中集团为何也对他紧闭大门呢?

因为董卓犯了一个忌讳,他依靠武装干预政治,破坏了豪门士族集团政治斗争的潜规则。豪门集团之间有冲突,也有合作,都是在规则可控范围内,基本的诉求是天下不能乱,天下乱就损害了豪门集团的集体利益。

董卓的行为,让他已经变质为军阀势力,军阀的介入,必然导致政治环境的破坏,动了豪门集团利益的根。

最典型的就是皇甫嵩,虽然表面臣服于董卓,其实心怀不甘。同样的还有盖勋、李肃等人。董卓曾经在宴席上,一次性处死数百名北地郡反叛者,又以反叛为罪名,大量诛杀关中旧贵族。可见董卓与西凉集团、关中集团已经彻底翻脸。

王允之所以被董卓选中出任司徒,就是因为他是河东人,不属于关东集团,从地缘上看,属于西凉集团。

愈演愈烈的反对声,令董卓也胆寒,修建郿坞,很显然是在做最坏的打算,所谓要东征,只是骗人的口号,亦或是给自己打气而已。

吕布是安定郡人,同属西凉集团。我们发现,董卓阵营的核心骨干,基本都是西凉寒族,甚至包括他自己,也算不上西凉豪族。

个人认为,王允、吕布、李肃等人之所以要刺杀董卓,就是见到董卓离豪门集团远走越远,成了没有根基的浮萍,失败在所难免。所谓桃色新闻,只是文学作品的点缀,怎么能左右得了政治走向呢?

董卓败亡的历史根源

到此,我们可以用三句话总结董卓的失败:

董卓的身份,决定了他融入不了东汉政治生活的核心层,失去关东豪门士族集团支持的他,注定他只能做东汉秩序的破坏者,而不是建设者。

董卓以军阀介入政治的做法,让他站在了关中豪门士族集团的对立面,所以董卓虽然离开了洛阳虎穴,却又掉进了关中狼窝,他的失败是必然的。

在失去政治基础的情况下,董卓错误地站在了帝国政治的制高点,又采取了种种激化矛盾的做法,等于给自己的脚下点了一把火,烧焦的是自己!

世界古代历史上,有哪些堪称最熊的熊孩子,他们都做过什么

坑死亲爹的熊孩子——雨中血战

公元1356年8月8日,英格兰著名的黑太子爱德华率领6000名士兵入侵法国,这名天才骑兵统帅跑到对手家里玩起了焦土战术,一路烧杀抢掠深入法国境内。他这种打法虽然非常缺德,但不得不承认效果显著,他的军队不必再担心后方。

大概老天都看不下去黑太子的作为,当他打到图尔附近时天降大雨,他不得不停止进攻。闻讯而来的法王约翰带着数万大军向他直扑过来,甚至为了加快行军速度,法王中途解散了2万名左右老弱。即使如此,最终到达战场的士兵也有约12000人,是英格兰军队的两倍。

法军在国王的带领下发起了全军进攻,法国皇太子也带着自己的弟弟路易顶着英格兰弓手的箭雨冲锋,他们两人的军队是国王最主要的侧翼。然而因为雨天泥泞,冲锋并不顺利,两个小时后,太子命令部队先退回营地,重新组织进攻。就在修整编队的时候,一件无比缺德的事儿发生了....

坑死亲爹的熊孩子——坑爹被俘

太子10多岁的弟弟路易大概是头一回上战场,看着血肉横飞的场面这货吓的尿了裤子,于是带着自己的骑士跑了。太子一看弟弟跑了,就也愉快的跟着跑了。作为总预备队的奥尔良公爵一看太子跑了,他也跟着跑了。

这三个哥们跑的老远摸摸脑袋还在,觉得十分庆幸,可是他们忽略了一个严重的问题,国王还在战场上呢......

约翰国王抡着大剑和英国佬一通玩命,打了一下午才发现,自己身边怎么人这么少?而且因为太子那边撤退,他的右翼全让给了英国佬,等他发现时已经陷入了重围。整个军队就此完全崩溃,法王成了俘虏.....

坑死亲爹的熊孩子——巨额赎金

虽然法王被坑的去英格兰当俘虏,但在西方这真不算大事儿,连狮心王都被俘虏过,交钱赎回来就是了。问题在于之前黑太子的焦土战术实在太猛,法国已经被折腾的穷如败狗,国王被俘让贵族也乱做一团,哪有筹备赎金的能力啊?

英王爱德华三世和法王约翰商量了好几个月,总算弄出一套方案,法国这边弄几个王子当人质,英格兰提前释放约翰,等交齐赎金再释放王子们。被路易坑的惨不忍睹的老爹毫不犹豫的把他拉去英格兰当了人质。

其实得说约翰不是真想坑死儿子,他给路易封了个安茹公爵,并且告诉儿子,老爹回去就筹集赎金,大概六个月就能凑齐,到时候你就可以回家啦。

坑死亲爹的熊孩子——二次坑爹

就这样,法王约翰提前回到自己的王国,开始努力筹措赎金。只是法国确实被破坏的太严重了,六个月过去后,只给了英格兰一半的赎金。这边老爹约翰正急的砸锅卖铁,那边熊孩子路易又开始作妖了。

他先是私下找到英格兰国王,准备达成点PY交易,用法国的领土换自由。这提议被英王毫不犹豫的拒绝,约翰砸锅卖铁的筹钱就是为了不失去领土,你一个小小的公爵怎么可能做的了这主?

被拒绝的熊孩子路易很快就作出一件让法国全体蒙羞的事儿,这货自己逃跑了,一个弯道躲进领地,死也不出来。那年月西方人都讲个骑士精神,这种举动无疑让整个法国沦为欧洲的笑柄,而且在世俗政权之外还有教会存在,这种毫无荣誉的行为很可能让法国被破门出教,那就成了整个天主世界的公敌了。

恨的咬牙切齿的法王约翰连赎金都没法筹措了,为了挽回荣誉,他只能又乘船去英格兰当人质。几个月后,又气又折腾的约翰病死在英格兰,因为严格遵守了骑士信条,人们称他为“好人”约翰。然而在世俗上,他依然是个被熊孩子给活活坑死的倒霉父亲,话说百年战争里法国叫英格兰给收拾的那么惨,真的一点都不冤.....

董卓为什么要放弃百年的洛阳,而要迁都长安呢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原因如下:

第一,反董联军实力比较强。

董卓的兵力其实并不多,嫡系并凉兵只有几万人而已,还要分兵防御西部羌人。

至于收编的部队倒是不少,也有好几万,但并不可靠。

董卓总兵力约有10万人。

相反,反董卓联军有至少20万的总兵力:广陵太守张超、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广陵太守张超、河内太守王匡、山阳太守袁遗、东郡太守桥瑁、济北相鲍信,骁骑校尉曹操、后将军袁术、长沙太守孙坚。

虽然反董联盟各怀鬼胎,协同性很差,毕竟兵力占有优势。

而且,反董联盟并非弱鸡,很多诸侯都是通过打黄巾上位的,部队颇有战偶独立。

反董联盟范围三路攻打洛阳,董卓连续击败河内太守王匡部、骁骑校尉曹操,但却被长沙太守孙坚击败,都督华雄都被孙坚斩杀了。

就总体军力对比上,董卓并不占优势,固守洛阳难度很大。

第二,洛阳地形的原因。

洛阳地处豫西门户,向东则是平坦的豫中地区。

豫中地区多是平原,不适合防守。

董卓防御洛阳,就要将自己部队拉到豫中和敌人优势兵力决战,非常不利。

相反,洛阳以西到陕西潼关,都是豫西复杂山区。这里很适合防御。

如果撤退到长安,可以将兵力集结到豫西和反董联盟持久战,对于防御是非常有利的。

第三,白波军的原因

白波军是黄巾军的一支,本来被几乎剿灭,后来又壮大起来。

当时白波军盘踞山西,兵力高达10万人,直接威胁到董卓洛阳大军的侧后方。

如果白波军大举渡过黄河南下,占领豫西或者陕西东部,那么就等于切断了董卓大军的退路。

董卓的洛阳出于敌人四面包围中,是非常危险的。

这种情况下,还是退到长安比较保险。

第四,董卓认为只要一退,反董联盟就会瓦解

反董联盟各怀鬼胎,孙坚打赢了以后,袁术却故意不发粮草给他,希望孙坚和董卓两败俱伤。

目前大军主力在豫中决战,反董联盟占优势,尚且在1年内犹豫不决,徘徊不前,甚至互相拆台。

只要董卓撤退到长安,反董联盟面对豫西的可怕防御地形,不太可能继续向东追击。

那么,可以预见反董联盟没多久就会自行解散瓦解。

实际上,也确实是这样。

第五,董卓需要背靠大后方

董卓是西凉起家的,退到长安就可以背靠西凉,无论进退都没有危险。

如何评价吕后中国第一个皇后吕后是怎样的人

吕后的一生非常复杂,作为中国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主,称制八年,执掌朝政长达十五年。她做了许多让人印象深刻的事,比如:杀功臣,诛皇子,虐杀戚夫人,但是她还有一些政德。她为汉代经济发展、社会的稳定也做了一些好事,那么,这么一个复杂多面的人,我们该怎么评价她呢?

吕后虽然后来贵为皇后,实则吕后的荣华富贵也来的破为不易。经历了多少坎坷,多少艰辛,恐怕只有她自己知道!高祖十二年,刘邦驾崩,吕后在国事上基本履行了刘邦的临终之言,因为吕后明白国家政局的稳定才是最重要的,吕后有私心,但是她没有篡夺刘姓江山的野心。

之后吕后开始废除苛法,废除“诛三族”罪,废除谣言令。吕后废除三族罪、谣言令,目的就是废除秦朝的苛法,因为,苛法是秦朝大失人心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经济生活中,吕后对商人相对宽松,不像刘邦那样下令商人不能穿丝织衣服,不能乘车,而且还要用“重租税”对商人进行打击。吕后这样做对于促进商业贸易,改善百姓生活有着积极的作用。吕后在内政上也不仅仅忙于权利之争,而是顺应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这也医治战争创伤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司马迁在《史记・吕太后本纪》的“太史公日”中对吕后颇多赞扬之词:“孝惠皇帝、高后之时,黎民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体息乎无为,故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人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一般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历史评价,二是民间评价

历史评价比较客观,注重理性。历史学家往往看到吕后的德政,肯定了她在稳定汉初时局、减轻刑罚、发展经济方面的努力和贡献,因此比较客观。但是民间评价则不一样,民间评价更多的关注人性。吕后的民间形象之所以如此恶劣,主要是她人性的缺失。

杀功臣,虐杀戚夫人,诛皇子,都恰恰表现出吕后人性的严重缺失。韩信、彭越是汉朝的最大功臣,所以他们被吕后诛杀为民间所不齿。至于戚夫人的“人彝”事件,是吕后一生最可恶的事情,戚夫人是有作死的成分,但是不至于这么狠毒,可以杀,非得做成“人彝”!还让自己的儿子欣赏,以至于把儿子吓傻!“此非人所为”。

吕后最大败笔就是封诸吕。在这一点上,吕后违反了民间评价的一个重要原则,那就是正统思想。首先,在反秦、灭项两大斗争中吕氏没有做出多大的贡献,凭什么要封三位吕姓诸侯王?更何况吕后封的三位吕姓诸侯王是在刘姓诸侯王的血泊中建立起来的,这种做法不仅当时的大臣不服,而且民间也不认可。更何况这个举动违反了刘邦当初的“白马盟誓”(非刘姓不封王)。也正是这一举动,日后给吕氏家族带来了灭顶之灾!

吕后的过错不少,提起吕后,人们往往想起她狠毒的一面。但是,吕后执政的十五年期间,虽然宫廷斗争不断,但是,天下却太平无事,有许多德政,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秦朝以绝对实力建立天下,结果轻松就被灭,为何它比不上汉朝

有个词儿叫做“承前启后”,解释这个问题还是比较贴切的。

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奠定了大秦帝国的根基。秦始皇完成了“承前”,但是却没有做到“启后”,到了二世胡亥就被彻底推翻了。

刘邦则是“扬六世之余威”,开创了大汉盛世。刘邦死后,历经汉惠帝刘盈、前少帝刘恭、后少帝刘弘,但其实全是吕后在掌权。这也是司马迁把吕后写在本纪里面的原因。

之后历经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也是先后经历了六代,这才奠定了大汉长久的根基。一般都认为,从汉元帝开始,西汉才开始走下坡路。

造成秦汉截然不同的这种局面,原因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有三点,一是杀戮,二是外戚,三是权臣。

秦始皇统一之后,没有把六国的势力彻底地消灭掉,从而给二世胡亥留下了巨大的隐患。

刘邦统一之后,和吕后一起把异姓王全部清除。韩信的身份其实也是异姓王。对于刘姓王和功臣,刘邦没有杀掉一个。

胡亥继位之后,几乎全是对自己的兄弟和大臣展开杀戮。从而造成了自己实力的大幅削减。所以陈胜在大泽乡振臂一呼,整个秦朝立刻就崩盘了!

秦始皇没有立皇后和太子。二世胡亥没有强有力的外戚做后盾,所以只有事事依从于赵高。被赵高把持朝政之后,文臣武将又被不断地杀掉。所以面对反秦的浪潮,胡亥无力应付。

刘邦死后,虽然刘盈、刘恭、刘弘比较弱小,但却是吕后在掌控一切。功臣集团诛吕,只是上层权力的争斗,没有动摇大汉的根基。

之后的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汉宣帝都是英明之主。中间的过渡期,几个权臣也能维持住朝廷稳定。

大汉从刘邦开始,又经过六代英明的皇帝。这才把大汉的根基牢牢地扎下,再也没有任何势力能够轻易地动摇大汉的根基了!



【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节点。】

【非常感谢您的阅读、点赞、转发、评论。如果喜欢敬请关注@寄暇学宫 】


吕布杀董卓,真的是因为中了王允的“美人计”吗

既然历史中并没有貂蝉这个人,那么何谈吕布是为了貂蝉而杀董卓呢?这是小说《三国演义》的穿凿附会之说,不值一提,那么回到主题上来,吕布既然不是因为中了王允的美人计,他为何要杀董卓呢?

吕布诛杀董卓的事情,需要从当时几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吕布和董卓之间的矛盾。

吕布和董卓之间曾经有过蜜月期,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俩人从誓为父子,逐步到心生间隙,以至刀刃相见的地步。

吕布对于董卓的怨恨从两件事情可以管中窥豹:

第一件事就是董卓性格暴躁。董卓对于麾下部将士卒轻则打骂,重则击杀,吕布也不例外。吕布曾经无意犯了一个小错,被董卓知道后,董卓在毫无警示的情况下,拿起小戟向吕布掷去,要不是吕布身手敏捷,早被董卓刺死。

这事发生后,董卓也道歉了,但是给了吕布很大的震撼,心里有着极大的阴影,对董卓也不再那么相信。

第二件事就是吕布和董卓的侍妾私通。董卓在京城内外杀人太多,唯恐有刺客来报复,就让吕布到府邸保护,后来又让吕布进入内室守卫安全。内室里面住着董卓的许多侍妾,而董卓常常忙碌无暇顾及这些侍妾的感受,这就给予吕布和某个侍妾以机会,特别是吕布长时间没有回去和妻子相聚,遇到董卓美貌的侍妾,一时把持不住。

吕布对于自己和董卓侍妾私通的行为感到非常害怕,以他对董卓了解,一旦对方知道了这事情,肯定是饶不了自己,由此吕布日夜惊惧不安。

这两件事时刻纠缠着吕布,一方面需要警惕董卓无厘头的暴脾气,另外一方面唯恐私情被暴露,让吕布产生了对董卓极大的怨恨和恐惧。

第二,吕布和西凉军之间的矛盾

吕布原本是丁原的部下,属于并州军,丁原被杀之后,吕布带着原来的并州军加入了董卓的西凉军。虽说董卓待吕布如儿子,给予来了很好的待遇,可是在实际权力上是非常吝啬,并没有给予吕布更多的兵马。

在讨伐关东联军的过程中,董卓更是让吕布隶属大将胡珍麾下,接受西凉军的节制,而胡珍同样脾气暴躁,不把以吕布为首的并州军当一回,动辄呵斥,这让并州军非常不满,以至在和孙坚对战的时候消极怠工,甚至故意呼喊,以至凉州军大将华雄被杀,导致讨伐军一败再败。

讨伐关东军的失败让西凉军和并州军之间的矛盾更深,从而导致董卓不得不把吕布从前线撤回,调到府内充当侍卫,守卫安全。

西凉军对于并州军的打压,让吕布非常不满,可是无奈深受董卓的压制,以至心生不满也无所适从。

第三,局势不利于董卓集团

在讨伐关东集团过程中,虽然徐荣等人击败了曹操,也击败了袁绍的盟友王匡,但是没有对关东集团产生根本性的伤害,而且在在迎击孙坚的过程中,损失了大将华雄,导致西凉军士气低下,几次接战,连战败北,无力应付对方更大规模的攻击。

在朝廷内部依然潜伏着倒董的势力,这就导致董卓不得不选择迁都来避关东联军的锋芒。

董卓虽然迁都了,但是外部的压力依然没有改变,内部反董势力依然存在,这让董卓压力巨大,即使杀戮无数,依然是杀不胜杀,这就让吕布等人倍感迷茫。

在内外局势不利的情况,这让吕布等人感到气馁,就有了寻找新的靠山的想法。

第四,吕布性格缺陷

说话说性格决定命运,这个放在吕布的身上再合适不过了。吕布身上表露出一个致命性格决定着他以后的人生走向。

这个性格就是见利忘义,这个性格放在任何朝代都不受人待见。虽然在和平年代,不过受人唾骂而已,但是放在战火纷乱的三国时代,一味的见利忘义,则无法安身立命。

在诛杀董卓之前,吕布就犯了两次巨大的错误:

一次就是接受董卓的利诱,诛杀亲厚自己的并州刺史丁原。

那个战乱时代,人才投来投去的并不少见,但是亲自诛杀自己的主上,并且还是针对对自己有恩的人,就更加少见。

另外一件事就是私通董卓的侍妾。私通主上的侍妾在古代也是大逆不道之罪,为世人所不齿的行为,而吕布在这方面也是犯了大忌。

吕布两次严重的错误无疑充分的表露出他严重的性格缺陷,而这个性格缺陷非常容易被潜在的对手王允所抓住。

不怕对手强悍,就怕对手没有缺陷。人称飞将军的吕布在战场上确实英勇无敌,可惜他这一性格缺陷屡次被对手抓住,从而不断为人所利用,被引诱诛杀了董卓,这就为他人生添加另外一个污点。

第五,王允和吕布私人关系融洽

王允深受董卓的信赖,除了王允和董卓同属边人的关系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作为世家大族的王允一直非常配合董卓的迁都计划,为迁都立下了汗马功劳。

王允配合董卓一切行动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希望打入董卓集团的内部,取得他的信任,从内部入手击败董卓。

王允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从董卓集团的内部找到了一个合适的人,这人就是吕布。在一番操作之下,王允成为吕布无话不谈的哥们,甚至连他和董卓之间的秘史也被王允一一套出来了,这就为王允引诱吕布打下了基础。

王允在充分了解了吕布的处境以及性格之后,进一步利用了吕布的性格缺陷,引诱其作为内应,从而顺利的诛杀了董卓。

王允悉心准备,变成了吕布的私人朋友。假如没有王允和吕布之间融洽的私人关系,要想说动吕布也并非易事。

由此可见,吕布诛杀董卓,并非是中了王允的美人计,而是王允充分的利用了吕布的性格缺陷,以及吕布当时面临的不利局面,促成了这场扭转局势的刺杀,导致东汉末年的动乱进入了另外一个轨道。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