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一夜入冬”:今天,我们谈谈一个新变化_西安_湿度_城市

文=城记智库 聂海峰

扬沙天气之后“一夜入冬”,西安又开启了“雨纷纷”模式。最近有人在后台留言说,城记再“谈谈雨吧”。

单从数据上来看,以“泾河站”口径(参见《 西安这个“国家基准站”:它,要如何重新选址? 》) ,截至今日2023年西安的降雨量为140毫米。这是什么概念?在北方暂位列第一,已阶段性与成渝并肩。

关于“重估西安雨量”,之前说得 不少。这次,我们来谈谈空气湿度。

变化:西安还有那么干燥吗?

“空气干燥”,这曾经是很多人对西安的评价。

“南方潮湿、北方干燥”,从气候条件上是客观事实。两者差异的本质,在于降雨量的多寡——它直接决定了湿度高低。对广域的北方而言,“干燥”的因素除相对偏少的降雨量外,还存在包括冬季供暖等因素。

那么,为何要加“曾经”?

随着近些年气候的转变,尤其是雨量日益丰沛和稳定,西安一只脚已迈入了“湿润地区”。雨量这个直接变化,必然带来空气湿度的提升。这个雨季,我们再来回顾下曾经「城记」读者的留言。

切身感受下的生活变化▼

雨水及潮湿开始影响房子▼

雨水增多对生活的影响▼

显而易见的是,在雨水集中时节或者雨水丰沛时期,西安相对湿度会更高。

近几年,“喜湿润和潮湿的植物”——苔藓,在 西安可以说已无处不在。 喜爱园林及种植的朋友也会发现,一些诸如像绿鹅海芋等喜湿润的植物,也越来越适宜生存。

展开全文

如今,我们已进入到中心城市主导的时代。以24座“万亿之城”和重要省会为例,它们几乎容纳了中国约3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中心城市,其实已成为绝大部分人直接的生活体验。

中国气候类型复杂多变,但共同点是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所以除个体感受外,我们就需要一个准绳——那就是数据。

数据线复杂不如直接看结论

近五年中国主要城市湿度变化◎ 制图/城记智库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从2017~2021连续五年平均湿度看来:

一、最潮之城依旧在南方:成都(温江站)、武汉、长沙和上海等城市位居前列。除此之外,沿海的海口和内地的贵阳等空气湿度也较大。这些城市,空气湿度连续五年拉平都在80%左右。

二、北方城市差异明显:东北和沿海的青岛,堪称“北方最湿润地区”。在人口超大型中心城市中,西安(泾河站)、郑州和天津,连续五年平均值在60%。但诸如兰州和银川等西北城市,湿度较低。

换个角度来看,空气湿度高也必将降低了蒸发量,减少水资源的损耗。可以说,西安真没有之前那么干燥。

补充:空气相对湿度,指空气中实际水汽含量与理论上空气中最大水汽含量的比值,它会随着气温变化。

衡量:没有最好只有最合适

有这样一句话:旅行,往往是“从自己呆腻的地方,到别人呆腻的地方”。

无论是长居,还是“特种兵”式旅游,它的意义还在于发现不同和体验新生活——即使不适应,也是特色。但是,我们的长久生活之地,就离不开气候。

从这个角度来看,南方的“回南天”和北方的“集中供暖”,本质并无区别。

在南方,“回南天”期间空气湿度接近饱和,到处湿漉漉。这种“躺床上仿佛躺在水里”,很多人难以忍受。 从地区来看,它包括广西、广东、福建、海南、湖南、湖北和江西等,很多城市的高湿度居全国前列。

一位新西安人的切身感受▼

雨水增多后的生活变化▼

有研究指出,人们体感最舒适的湿度区间是45~65%。这个范围,也较不容易引发呼吸系统疾病。世界上无绝对完美之事:若感觉舒适,则意味雨量要适中、且温度也要恰好——这个确实很难。

我们以《2021年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来看,空气湿度超80%的 主要代表城市,成都和长沙一年竟然多达六个月,武汉和上海分别为五个月和四个月。可以说,“插根筷子都能发芽。”

北方重要城市中,东北整体湿度确实较高。相比之下,青岛“十大宜居城市”有它的道理。这其中,西安也有两个月湿度超80%。

主要南北城市2021年每月湿度变化◎制图/城记智库

这个区间,属于理论值范畴。因为,不同地区的“微环境”不同。

在南方地区,又闷又热、汗流不止的“桑拿天”无法避免。但相比武汉、广州和长沙等,成都“桑拿天”相较要轻。比如北方,供暖的室内很大程度上降低相对湿度。湿度相对较大,就能平衡居住和生活感受。

结合实际修正,湿度在50~70%无疑最令人舒适。这个指标上,西安表现确实不俗。

实际上,气象站的数据无法和每个人的感受划等号。因此具体哪座城市最宜人,还要看自己的实际体验。

变化:重新发现西安

误解,是对一座城和一个人最大的不公平。

要知道,城市和人都在发生变化。就拿上海和深圳特区来说,当年曾经是一个普通的江南小镇和南方普通的小城镇;而曾经声名赫赫的楼兰古城,如今已化为戈壁滩上的猎猎西风。

对西安也是如此,比如曾经“白天看庙晚上睡觉”戏谑,如今已被“七亿人在三亚、七亿人在西安”所取代。

从气候上来说也是如此:“雨线北移”,西安环境正在趋变。“窄口径数据”,必然会对城市产生误判。

一位在陕西南北奔波读者的见证▼

壶口瀑布变“黄果树瀑布”?▼

“窄口径数据”与现实产生冲撞▼

这几年,「城记」一直呼吁“重估西安雨量”,这里还想和大家交流交流:

第一、气候之变将改变一座城:事实证明,地理和气候条件是城市建立、发展及变迁的关键因素。从历年历史来看,城市兴衰与气候的变化有着直接关系——它是基底,也决定着辐射面。

第二、水资源多寡决定一座城:中国是水资源匮乏的国度,这是 客观现实。 “以水定人、以水定城”等方针,已是城市发展的底层逻辑。客观认清家底和趋势,将决定一座城发展可能性。

第三、雨量增加将影响一座城:西安空气湿度增加,对人们生活改变“润物细无声”。比如利于环境营造,环境将更为宜人;比如对交通和排水等提出新考验,这就涉及城市规划和治理。

西安城区的树不经意间也长满苔藓◎来源/城记影像

“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若按联合国气候三十年一个周期的话,从2000年至今西安已走过了23年。从九十年代极度缺水,到如今雨量增加,再加上“引汉济渭”工程,我们乐见西安的不断向好。

从一个更现实的角度出发,因为“白天不懂夜的黑”:

当外蒙古气旋南下裹挟着沙尘时,国人只看见的是满眼苍黄的风沙,却难以体会南人痛苦至极“衣服就地发霉”的“回南天”。

要让亲身体会去说话,要让实际情况去证言——因为,这是我们生活的土地。

大气候和环境变化下,西安要为自己“正名”——也许,这座古都正在重回曾经风调雨顺的“天府之国”路上。

所以,近几年「城记」一直呼吁:重估西安人口和重估西安雨量等。新的发展周期已轰隆而至,这座城已拥有数以千万、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我们希望,这座永恒的长安城焕发新的生机。

城记【重估西安雨量】以及水资源系列专题(部分)

【2019年 】

▶西安要连下半月雨?雨是否越来越多

▶ 多雨的西安,可能进入“类南方时代”

▶ 西安,为何降水量背后有“一城两制”

▶ 这个世纪工程,将根本上改变大西安

【2020年】

▶锁定北方省会前三!西安有何新变化

【2021年】

▶西安雨变,一个真正的城市大事件

▶ 西安迈入“湿润地区”?意味着什么

▶这里,我们与西安气象局商榷三事

▶ 西安这个国家基准站:如何重新选址

【2022年】

▶陕西“一把手”,为何专门点名这棵草

▶ 影响陕西“新世纪工程”:汉水入关中

▶再向省市再进一言:西安的水,够不够

▶ 从“救救西安”谈起,西安城市天花板

文=城记智库 聂海峰

©版权声明:部分信息来自公开网络

若有转载请注明

发现脚下这座城

最近,我们谈了很多城市发展的事情

也谈不少基建和规划

也重点分析关于交通的提升

我们已成立了城记的「城城」交流群

这里有了数千位「城」的朋友

一起聊聊西安,说说未来

欢迎加「城城」微信入群(xachengji):

①加入 「城城」微信→②通审后入群

让我们一起读懂西安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