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参加起义军的朱温为什么又归降了唐朝后来又是如何代唐建梁的
- 灭六国的秦军为什么最后打不过陈胜、吴广带领的农民起义军
- 古代起义军与官军,差的不仅是装备,还有军队素质,为何官军常常败给起义军
- 西汉末年大概有多少支农民起义军或割据势力
- 美国各路起义军暗潮汹涌,准备入京勤王,1月20日会发生什么
- 宋朝兵力孱弱,多次爆发农民起义,为何宋朝没被起义军推翻
- 明末农民起义军为什么要屠杀朱姓皇族
- 宋江领导的梁山起义军存在多少年
- 黄巢起义军的粮饷是如何解决的朱元璋和黄巢为何都爱以菊花自喻
参加起义军的朱温为什么又归降了唐朝后来又是如何代唐建梁的
朱温是唐朝末年到五代初期的一个狠人,他亲手埋葬了唐王朝,并建立起五代的第一个王朝——后梁政权。他早年参加黄巢起义军,后来投降唐朝混到了藩镇节度的地位,之后凭借个人优秀的军政能力硬是在强敌环视的情况下打出了一片江山,不愧为一代枭雄。
早年经历
朱温出身在一个文人家庭,但从小就喜欢豪杰,虽然乡里人都不喜欢他,但他却很能与江湖豪强结交。在唐僖宗时期,因为连年饥荒,盗贼与流民问题日益严重,最终酿成了农民起义。
而朱温此时也聚集了数万流民投奔了起义军中声望最高的黄巢,此后他跟随黄巢转战南北,到黄巢攻破长安之时,朱温已经成长为黄巢手下的一员猛将,为他东征西讨击败了不少唐军将领。
但是黄巢进入长安之后暴露出军纪败坏的问题导致民心丧失,加上唐朝政府调集的勤王之兵越来越多,朱温开始感受到压力。特别是在同州被藩镇王重荣击败后,他果断投降王重荣并认其为舅父。
之后在王重荣的举荐下,朱温不仅被赦免而且被任命为同华节度使,河中行营副招讨使,并被唐僖宗赐名“朱全忠”。朱温从起义军的大将摇身一变成为镇压起义军的猛将,对义军知根知底的他所到之处战无不胜,频频击败黄巢起义军。
拿着空头支票去上任
由于朱温与黄巢起义军作战有功,唐僖宗再次封朱温为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也即让朱温作为现在河南开封一带的节度使,按照晚唐的惯例,某种意义上就是将汴州这个地方封给朱温了。
当然这个听起来很不错的任命其实是一张空头支票,因为当时的唐军连长安都还没有收复,而远在河南的汴州也要靠朱温自己去夺取。当然有了唐朝政府的任命,至少在名义上朱温就有了割据一方的资格,但有没有实力就要靠他自己了。
拿到空头支票的朱温更加卖力,他和其他勤王之师一起猛攻占据长安的黄巢,最终黄巢不得不退出长安,返回山东。
883年三十二岁的朱温一路追击黄巢起义军,随后正式进驻汴州上任,而汴州这个地方也正是在朱温的经营下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城市之一,五代到北宋时期也经常成为中原王朝的首都。
剿杀“吃人魔王”
黄巢起义军被镇压之后,在蔡州附近兴起了另一支强大而残暴的割据势力,这就是以“吃人”著称的秦宗权。
秦宗权也是唐末兵祸中崛起的枭雄,不过他的个性过于残暴,虽然军力强盛,但不得人心。他经常纵兵掠夺不算,还搞三光政策,将平民杀死腌制成军粮的做法过于骇人。
而朱温不巧就处在秦宗权势力向北扩张的路上,于是秦宗权一开始就频频进攻实力还较为弱小的朱温和其他中原藩镇势力。
因为秦宗权的残暴不得人心,朱温逐渐联合其他藩镇扭转了对秦宗权的劣势,最终击败秦宗权并俘虏他送往唐都长安交由唐僖宗处置。经此一役,朱温不仅再次得到唐朝的赏识并封东平王,而且还一跃成为中原地区最强大的藩镇势力之一。
一生之敌李克用
在剿灭黄巢起义军的过程中,沙陀酋长李克用和朱温是战功最卓越的两位将领。但是在剿灭退出关中的黄巢时,朱温因为李克用的傲慢企图夜袭李克用,虽然最终没有成功但从此李克用和黄巢成为一生之敌。
李克用拥有当时最具战斗力的沙陀骑兵,而且占据河东实力雄厚。朱温面对他又是处于劣势,但是朱温相比于李克用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善于任用有地方治理能力的人才,他从开始经营汴州时就有别于当时只知道扩充武力的其他藩镇,注重内政建设的他利用位居运河要冲和中原繁华之地的优势,逐步在综合实力上超越李克用。
而李克用则从一开始武力强盛到越打越弱,甚至一度想放弃老巢晋阳逃回大漠。而朱温则越打越强,最终成为当时中国最强大的割据势力。
灭唐称帝
从公元900年到公元903年,朱温乘唐昭宗与凤翔节度使李茂贞的争斗领兵入关平叛。但其真正目的已经是控制和掌握关中地区,使唐朝皇帝成为他手中的傀儡。在以强势兵力逼迫李茂贞投降之后,朱温已经执掌李唐王朝的实际权力。
为了彻底控制关中和取代唐朝,他先是将把持中晚唐中枢权力多年的宦官集团全部屠杀殆尽,随后将唐昭宗和朝廷重臣全部迁往洛阳并在途中先后杀死唐昭宗和朝廷重臣,随后立唐哀帝为傀儡皇帝。
公元907年朱温正式受禅称帝,灭亡唐朝建立后梁政权,统治了除山西一带的中国北方地区,成为五代的第一个中原王朝。
灭六国的秦军为什么最后打不过陈胜、吴广带领的农民起义军
首先要说明,这个问题是错的,陈胜吴广都死在秦军的手里,包括从张楚军出来自立门户的周市、魏王咎、武臣以及跟着起义的项梁、田儋也都为秦军所杀。
正是他们,成就了章邯秦国最后一个名将的美誉。
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后,扩张的很快,其时秦国统一不久,百姓思念故国,对新政权多有不满,加上秦国苛捐杂税,严刑峻法,百姓生活困苦,一旦有人揭竿而起,自然云起响应,快速形成大起义的热闹场面。
但秦国毕竟是有400年历史的大帝国,百足之虫,死而不僵。随便拉出一个,都不是陈胜吴广这种揭竿而起的泥腿子所能匹敌的。
章邯,原本是秦国少府,掌管天下钱粮和皇帝生活起居,类似现在的财务部长兼秘书处秘书长,与军事风马牛不相及。
但就是这样一个跨界的将领,带着一帮临时拼凑的劳改犯,就能击败号称有十万大军的周文(陈胜部将)。
打赢一仗可以是运气,连续获胜就不是运气能解释的了,章邯七战七胜,杀的起义军人仰马翻,周文,陈胜,吴广,武臣,周市,田儋都被杀死,项梁虽然打了几次胜仗,最终也死在章邯手里。
哪是打不过起义军?如果不是项羽横空出世,破釜沉舟,章邯一个人就把山东英雄给团灭了!
章邯能如此快速的获取胜利,有两方面原因。
一是自身实力,章邯虽是少府出身,但秦国以军事立国,贵族子弟全部都要接受军事训练,章邯早年参与过灭六国之战,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纵然没有独立带兵的履历,但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总比乌合之众的陈胜来的靠谱。
二是起义军差,冷兵器时代的战争,要想获胜,一靠人多,二靠纪律,三靠指挥,人数上起义军占据优势,纪律和指挥上却相差甚远,而这两者恰恰是很难在短期内快速提高的,秦军虽然也是临时拼凑,但其核心却是传统的秦国军队,规矩尚在,一旦开动起来,就是虎狼之师。
三是起义军领袖素养低下。陈胜少有大志,却是个不折不扣的投机者,刚刚取得一点胜利,就开始大兴土木,屠戮功臣,诸葛亮的远祖葛婴就死在陈胜手里,和洪秀全倒有几分类似,目光短浅,小肚鸡肠,缺乏称帝的战略眼光和理性思维。而其手下的小头目们,更是抓紧时间自立为王,给了章邯各个击破的机会。
章邯最终败在项羽手中,有多方面的原因。
第一,项羽的确凶猛,六万西楚军能击溃二十万秦军,只能说将星出世,无可奈何。
第二,秦军内斗的厉害,巨鹿之战,章邯二十万大军坐看王离被项羽击溃,如果双方精诚合作,纵然项羽厉害,也很难获胜。
第三,朝廷腐败,章邯原本打算死守函谷关,没想到赵高不顾秦国安危,一心想着要他的命,无奈之下只能选择投降。
纵观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历史,农民起义军的战斗力都是值得怀疑的,真正靠农民起义推翻朝廷,建立新政权的机会寥寥无几,朱重八算一个,李自成算半个,究其原因还是农民领袖水平太次,就好比是做企业,成功企业的老板大多受过良好的教育,或者有很好的学习能力,光靠一时的运气或者冲动,是很难获得持续成功的。
我是历史达人日慕乡关,欢迎关注!
古代起义军与官军,差的不仅是装备,还有军队素质,为何官军常常败给起义军
谢邀。古代农民起义军和官军,通常确实在装备和素质方面都差距很大。所以从整体几千年战局来看,必然是官军战胜农民军的战例,比农民军战胜官军的战例要多得多。这些,只要看看历史上的这么多次农民起义,有几次能胜利就知道了。
题主说的“官军常常败给起义军”,这个“常常”恐怕不算太贴切,或者说,是指单从绝对数量上不少,而在相对比例上占少数。那么,为何在很多战例中官军还是会输给农民军呢,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其一是老生常谈,胜败乃兵家常事。
军事上没有必然的胜败,都是讲个概率,部队越强大,补给越充分,指挥越高明,那么胜率越高,但也不能包赢不输。两军打一百仗,就算一个强一个弱,弱的赢上一二十次也不奇怪。所以找出若干农民军战胜官军的例子也不奇怪了。
其二,农民军往往在数量上占据优势。
官军是朝廷的常备军队,正规化好,装备精良,训练娴熟,而这都意味着要烧钱,那么军队规模自然不能太大。而农民军就是吃不上饭造反的农民,兵源可以说遍地都是。所以在多数战斗中,农民军一方数量上都是远多于官军的。以黄巾起义为例,张角的各地起义军兵力在数十万,而东汉朝廷派出去镇压的不过几万精兵。宛城之战中,宛城黄巾军有十余万兵力,而朱俊汇合孙坚等军队不过三万左右。俗话说双拳难敌四手,官兵虽然精锐,被压倒数量的农民军包围,陷入持久战,一个闪失也可能吃亏。比如明末关宁军名将曹文诏,就是被李自成用绝对优势兵力设下埋伏,活活用人海淹死了。
其三,农民军往往本土作战,机动灵活,能分能合;官军不熟地理,分合两难。
很多时候,农民军造反都是在家乡附近作战,地形相对熟悉。遭遇官兵进攻时,实在打不过了,兵器藏起来,往四乡一躲,就能逃脱。等官兵风头过去,再重新聚集起来。这方面官兵就要吃亏。虽然正面集合起来对战胜算较大,但农军分散后官兵也很头疼。你聚集一路,农军不跟你打,你没法控制四乡;如果你分散开来搜捕围剿,又可能被重新聚集起来的农军主力各个击破。当然,上述分合战术对农军的战术要求其实也相当高,多数农民起义军没有这么高的战术能力,都是一被打散就真正烟消云散了。
其四,农民军是玩命,官军是完成任务。
中国农民是很老实的(其实古代欧洲农民也一样)。但凡还能苟延残喘活下去,交租税之后一家老小能不饿死,基本都会老老实实继续埋头干活。但凡他们都起来造反,那真是活不下去了,走投无路了。这种人被逼入绝境后起来的爆发力是很可怕的。反正进也是死,退也是死,那不如拼了!
而官兵呢,他们中大部分没什么忠君爱国的情怀,当兵无非是拿个军饷。要是异族入侵,还可以说是保卫自己的家园和亲人;现在是被上司逼着,千里迢迢去镇压要饿死的农民,而这些农民说不定和自己家乡的父兄是一样的人。这样官兵并没有很强的战斗意愿(当然,杀人杀出嗜好的老兵油子也不少),因此在战局不利的情况下输给农民也就没什么奇怪了。
西汉末年大概有多少支农民起义军或割据势力
有以下农民起义军或割据势力:
1 绿林军,新朝末年,因为王莽新政而激化了社会矛盾。当时,新市人王匡、王凤兄弟为饥民打抱不平,获得了一带民众的拥戴而发动起义。
2 赤眉军,主要是在山东青州一带,樊崇率领100多名饥民起义,
3 王昌一,河北邯郸人,他的密友王林、李育等人纠合了一帮亡命之徒,袭杀了邯郸太守,拥立王昌一为天子,占据了河北北部和辽东等地。
4 刘秀,东汉开国皇帝,汉高祖九世孙,通过镇压收编起义军旧部,最终统一全国。
5 刘永,梁郡睢阳人,先是参加起义军,被刘玄封为梁王,长安内乱后,自称天子,成为关东最大割据势力。
6 公孙述,扶风茂陵人,自立为蜀王,占有夷陵等地。
其他诸侯如董宪,张步,李青等无甚作为,就不一一述说了。
美国各路起义军暗潮汹涌,准备入京勤王,1月20日会发生什么
如果这些义军真有如此决心和勇气,在现役美政府军、国民警卫队、警察各部队几万人,装备致命武器严阵以待的情况下,还敢抛头洒血义无反顾的冲锋陷阵进京勤王,华盛顿和联邦各地就烽烟滚滚枪炮轰隆,血染战旗风景如画了。
“骄傲男孩”,福音派武装“红脖子”组织,成员遍及全美各地,坚定的秉持白人至上价值观,国会山暴乱之前一直力挺川普连任总统,在美国实施白人至上主义政策。在国会暴乱被镇压后,川普见势不妙对拜登认怂放弃了白人至上,他倒下了但这些川粉不甘心,为了他们的白人至上要进京勤王,占领白宫不允许拜登进入,占领国会胁迫国会承认川普继续当总统,继续领导美国白人至上。
目前美国面临的最大威胁,已经不是俄罗斯或者川普,而是这些为了白人至上的“起义军”,他们这种目标的武装抗议,是要在这里夺取所有其他人权利,建立一个由他们做主为所欲为的,纯白盎格鲁牛仔王国,取代美国的宪政体制,这个目标比南北战争中,南方集团的蓄奴诉求大多了!要发动推翻联邦政权!牛仔们在社交媒体上传播宣称:“我们的人数比军队多,有实力与他们抗衡”,这是要打内战咋地?
针对这种情况,英国前外交大臣米利.班徳惊呼,“美国面临巴尔干半岛的结局”,华盛顿附近几个州调派国民警卫队、警察部队紧急驰援华盛顿,但也有些州在川普败选后就忙着操作独立,现在根本没有支援华盛顿意思,很难指望这些州能为联邦政府出力,因此联邦政府动用现役美军,协同已经部署到位的国民警卫队、警察部队,准备以压倒优势的火力,去迎接那些起义军。
热闹大了,华盛顿和联邦各地会用美式装备的大炮仗,庆祝华人的春节了。
宋朝兵力孱弱,多次爆发农民起义,为何宋朝没被起义军推翻
在之前文章中,国史君(国史通论)曾经提到宋朝立国三百多年时间中,农民起义爆发了数百起,却都没有形成太大的气候,这也让宋朝成为为数不多的未亡于内斗的朝代之一,其原因可能包含以下四点:
第一、宋朝有发达的工商业
可以说绝大部分农民起义的根源在于没有限制的土地兼并,土地就是老百姓的命根子,如果有土地在手,哪怕赋税再重,也总还有个盼头,但是土地都没有了,还靠什么吃饭?宋朝的解决方案就是可以靠工商业吃饭。有很多人都说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始于宋朝,虽然工商业并不一定能够让所有人满意,但是可以一定程度上解决大部分人的温饱问题。只要吃饱穿暖,谁愿铤而走险?
第二、宋朝有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蔡京虽然顶着奸贼的帽子被人唾弃了上千年,但是他执政期间在全国推行的几项惠政却是后世很多能臣都无法企及的——他设立了居养院、安济坊和漏泽园,也就是在全国范围内设置孤儿院、养老院以及纯公益性质的丧葬事务局。另外,宋朝“冗兵冗官”历来被后世诟病,但是流民问题必须解决啊,所以,每逢灾荒之年,宋朝政府都会大规模征兵,用国家的财政来养活这些人。征兵的目的不在于对外打胜仗,而是在于维护国内的稳定。
第三、宋朝始终面临着巨大的外部威胁
宋朝立国三百多年,始终处于和外部敌对势力的军事对峙状态之中,尤其是北宋的契丹、西夏;南宋的金、西夏、蒙古等等,在巨大外患之下,国内矛盾被转移,军民同仇敌忾,共御外辱,国内自然会更安定一些。
第四、宋朝政治环境宽松
宋朝即便是亡国了,也鲜有人说宋朝多么黑暗,根本原因就在于宋朝对文人好,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那么靠笔杆子吃饭或者消磨时间的人自然也说不出什么坏话来。另一方面,宋朝文化高度发达,被陈寅恪先生成为封建史上的文化巅峰。行有余力才学文呢,纵观历史,农民起义频繁的时期基本上也都是整体文化水平偏低的时期,毕竟舞枪弄棒比舞文弄墨的成本低得多。
明末农民起义军为什么要屠杀朱姓皇族
明朝末年朱元璋子孙有一百多万,在江山易主的时侯,朱元璋子孙有一部分保家卫国捐躯,大部分宗室被李自成和张宪宗的农民起义军屠杀殆尽。福王,唐王,祟王,岷王,代王,蜀王等宗室皇族被整家杀掉。造成这种惨状的原因是老朱家二百多年来积下太多的民愤。
朱元璋出身布衣,当过和尚吃尽人间的苦难。朱元璋当上皇帝以后不希望子孙再一次重复自己不幸遭遇,他给子孙后代制定了各种福利制度。朱元璋把自己二十多个儿子分封到各地为藩王,有自己的军队,希望永保朱家天下。凡朱家子孙不用考试作官,生活由国家包养。
朱家子孙十岁以后国家发给俸禄,成年结婚时国家发给房屋,各项婚庆费用国家供应,死后丧葬费国家报销。朱元璋子孙发财的渠道就是找小老婆生孩子,真正是多子多福多财。朱棣夺取天下后除了削夺藩王兵权之外,藩王各项福利侍遇不变,只是不能离开王府。
于是藩王们理直气壮光明正大的展开生子竞赛。朱元璋“初封亲郡王,将军才四十九位“,亲王年薪万石几乎超过高官年俸的七倍,毕竟人数不多没有对国家财政产生太大的影响。二百多年后,朱元璋子孙呈爆炸性增长。太原晋王有后代1851人,河南周王有五千多个后代,朱氏子孙每三十年番一番,至明末达百万之众。
这些皇族子孙不纳税还让国家养活是一笔巨大的财政负担。而且朱家子孙占有大量土地,潞王在湖广庄田有四万顷,福王庄田二万顷,桂王,惠王,瑞王庄田各三万顷,河南省有一半土地被各藩王占有。农民则失去土地成为佃户受到残酷剥削。二百多年积累起的怨恨象爆发前的火山口。
明末农民起义爆发后,遍及全国的战乱首先波及到朱元璋百万子孙。各地藩王经过二百多年的财富成为掠夺目标,宫室千间都化为土,子孙被杀殆尽。李自成农民军以纪律严明不好杀闻明于世。但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在山西却杀掉万余朱家子孙,其中太原晋王高级皇族有百余人,下层孑孙千余人,太原代王一脉被杀掉的四千多人。张宪忠杀掉的朱家子孙更是不计其数。
朱元璋为子孙创造的福利待遇对明政治经产生重要影响,也为子孙埋下祸根,产生了巨大民恨。当火山喷发的时候,他的子孙遭到报应。农民军所到之处坚决撤底残酷的消灭朱氏皇族,朱元璋百万子孙消灭殆尽,幸存下来的也有一部分改名换姓生活。
宋江领导的梁山起义军存在多少年
以目前的定论来讲,宋江领导的梁山起义军大致存在了三年时间,即宋徽宗宣和元年至宣和三年(1119-1121年)。
然而,据《宋史·徽宗本纪》、《宋史·张叔夜传》等史料记载,宋江起义终于宣和三年能够得到史料支持,但宋江起义于宣和元年,却很难从正史以及相关史料中查到依据,大抵是后来的学者们考证的结果。
那么,宋江起义是不是发生在宣和元年呢?而且,依据正史记载,宋江等梁山义军被张叔夜收降后,还继续存在吗?
宋江起义到底是在哪一年
《大宋宣和遗事》中记载,宣和二年(1120年)五月间(阴历),晁盖等七人劫取大名府留守梁师宝献给蔡京的十万贯珠宝,案发后,因宋江报信而上了梁山。此后,宋江杀了阎婆惜,也来入伙。宋江上梁山时,晁盖已经死去,于是,宋江聚集了另外的三十四人,连同晁盖一起,号称三十六人。
宋江聚齐三十六人后,便四处劫掠州府,后来,被海州知府张叔夜战败而投降。
《大宋宣和遗事》是一部笔记体野史,是否可信,值得考证。但是,宋江劫掠州府、被张叔夜战败投降,这段记载却能与正史吻合。那么,是不是可以倒推过去,这部野史所说的宣和二年由晁盖发起的梁山起义,是不是也可以采信呢?
现在所得的宋江于宣和元年在梁山起义的结论,大致是依据《宋史·蒲宗孟传》、《宋史·任谅传》等传记中有关梁山盗贼的记载。其中,《蒲宗孟传》中是这么讲的:
郓介梁山泺,素多盗,宗孟痛治之,虽小偷微罪,亦断其足筋,盗虽为衰止,而所杀亦不可胜计矣。
这段记载,只说到了梁山多盗贼,并没有提到宋江起义。因为,蒲宗孟死于公元1088年,据宣和元年还有三十多年时间。恐怕这段记载尚不足以证明此时的宋江已经上了梁山,聚众起义了。
《任谅传》则说任谅在做提点京东刑狱,梁山泺渔者习为盗,说的是梁山泊打鱼人家做了强盗。任谅是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进士,做提点京东刑狱时,大致也不会是宣和年间的时候。这处记载,依然没有提到宋江在梁山领导义军起义。
由此可见,大致是后来的梁山确实有一位名叫宋江的义军首领,便把史料中的记载与之对接,考证出宋江起义就是在宣和元年。
由此可知,正史上是没有宋江起义的明确时间记载的。假如按照《大宋宣和遗事》的说法,宋江起义从晁盖上梁山起,到被张叔夜招降,期间就只有一年多时间。如果按照学者的考证,宋江正式宣布起义是宣和元年。那么,宋江率领的梁山起义就存在了三年。同时,学者还得出结论,说宋江早就上了梁山,在宣和元年正式宣布起义时,已经在梁山坚持了四五年。
究竟宋江在梁山抗争了多少年,现在已经无法确认,姑且就以宣和元年为定论吧。
但是,对这个尚无硬料支持的定论,似乎还需要持一点点谨慎的怀疑态度。因为,《水浒传》中的宋江率领梁山起义,恐怕不一定是宣和元年。
《水浒传》中宋江起义是在哪一年
施耐庵写《水浒传》主要的蓝本是《大宋宣和遗事》,书中所写的智取生辰纲、宋江杀惜的故事,都是源于这部笔记体野史。但是,施耐庵与此前的罗贯中一样,依据蓝本写书,但却做了大量的史料考证,其中隐藏着很多历史真实。
《水浒传》中并没有交代晁盖劫取生辰纲的具体时间,更没有交代宋江上梁山是在哪一年。不过,施耐庵还是在书中以其他故事,不断暗点历史时间节点。
在王进遭遇高俅报复的故事中,提到了高俅得做了殿帅府太尉,这一年,应当是宋徽宗政和七年。《宋史·徽宗本纪》中说:“七年春正月丁酉,于阗入贡。庚子,以殿前都指挥使高俅为太尉”。所以,接下来的故事就应当是按照这个时间节点,顺序以及重叠展开的。
到了鲁智深大闹五台山时,施耐庵更是以禅杖的重量,点明了这个故事发生在宣和元年二月。
洪太尉误走妖魔,是在宋仁宗嘉佑三年,即公元1058年,禅杖六十二斤,即六十二年,因而,写到鲁智深故事时,就是宋徽宗宣和元年。施耐庵写这一年的用意,是为了抨击宋徽宗下“革佛诏”革佛。
鲁智深宣和元年二月大闹五台山,这段故事一直写到林冲风雪山神庙,应当至少是到了宣和元年的年底。此时,引发生辰纲劫案的杨志尚未出场。杨志还没露面,晁盖便肯定没有上梁山,宋江还在晁盖之后上梁山,所以,宣和元年这一年,宋江并没有到梁山带领义军起义。
从智取生辰纲的季节来看,当时应当是宣和二年的阴历五月。这一点,正好与《大宋宣和遗事》完全相符。
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了,施耐庵以《大宋宣和遗事》蓝本故事为时间节点,前后一卡,鲁智深、林冲故事的时间顺序就卡死在了宣和元年,而梁山起义也就自然的向后顺延了一年。
但是,在没有可靠历史史料支持的前提下,施耐庵采信《大宋宣和遗事》之说,把梁山起义的时间确定为宣和二年,也是一种观点,不可以不予以重视。
实际上,宋江是在杀了阎婆惜之后,便直接上了梁山。《水浒传》为了更丰满的讲述宋江的故事,便虚构了宋江江湖逃难,发配江州的故事。在这段故事中,蔡九知府再次提到了蔡京的生辰,便派戴宗去太师府送信,请示如何处置宋江。
假如说智取生辰纲的故事发生在宣和二年,那么,江州劫法场就恰好过去了一整年,应当是到了宣和三年的五月间。然而,此时,梁山好汉已经被招安了。
所以,《水浒传》实际上给出的宋江起义时间,大致可以确定为宣和二年。
本文并非历史考证,在此以《水浒传》中的时间节点来讨论历史,恐怕有点跑偏。但是,《水浒传》确实是以历史为线索写成的梁山好汉传奇故事,以此作为一说,似也无不可。
宋江率领梁山好汉招安后还存在吗
《皇宋通鉴长篇·纪事本末》载:“刘镇将中军,杨可世将后军,王涣统领马公直并裨将赵明、赵许、宋江,既次洞后,而门岭崖壁,峭坂险径,贼辄数万据之。”
这一段记载,是宣和三年六月,宋军攻打方腊时的情况,宋江作为裨将,攻到了上苑洞。
记载北宋九帝及南宋高宗历史的《皇宋十朝纲要》中,也有类似的记载,说的是“知州张叔夜招抚之,江出降……六月辛丑,辛兴宗与宋江破贼上宛洞”。
两则史料都表明,宋江曾经在宣和三年六月,参与了攻打方腊之战。而且,《皇宋十朝纲要》中说的宋江,就是梁山义军首领宋江。
宋江去打方腊,《东都事略》也有记载,这则记载与上述两个史料完全能够相互印证:
杭州贼方七佛,有众六万,宋江用计攻破,擒之,旧属百余人亦伤亡过半。中军统制表江等职功,江等原系大盗,虽破城有功,不过抵赎前罪。
因而,宋江率领梁山好汉投降招安后,并没有结束故事,至少,他们战斗到了方腊被擒(宣和三年七月)。
打完方腊后,宋江及梁山好汉还会继续存在吗?
若以《东都事略》之说,宋江因为被辛兴宗排挤,愤然隐退。这样,即便是梁山好汉有可能还将继续战斗,但宋江却不一定是首领了。
不过,《东都事略》只是其中一说,折可存墓志却提到了这样一件事,说的是折可存打完方腊后,顺带擒斩了宋江。
我觉得,折可存墓志恐怕不太可信,与史料的记载矛盾很大。即便是以《东都事略》来讲,宋江也是隐居了。
因此,施耐庵没有采信折可存墓志的说法,而是写宋江及梁山好汉继续在朝廷部队效力,一直要打到东京保卫战。而且,要见证“二龙戏水(《水浒传》九天玄女庙故事)”,即宋徽宗、宋钦宗坐井观天的历史。
史料似乎也支持施耐庵的说法,《三朝北盟会编》,以及李纲的《梁溪集》中就记载了“招安巨寇杨志”的抗金故事。
《水浒传》中,施耐庵以梁山两次对曾头市用兵,其实就是提前预写了这段历史。在这两段故事中,至少有这样三条线索,证明施耐庵是在写实。
其一,史料中的“招安巨寇杨志”先后在种师道、种师中手下做选锋首,参加攻打辽国幽州与抗击金兵的战斗。而在荡平曾头市之战中,鲁智深则与杨志在正北大寨会师。鲁智深在俗家时,就先后在老种经略相公、小种经略相公手下做军官。原来,施耐庵遥伏一笔,是要在七十回书之后,写到梁山义军“保境安民”的英雄故事。
其二,攻打曾头市是因“照夜玉狮子”引发的,这篇千里马是金国王子的坐骑。史料中的“招安巨寇杨志”便追随种师中在榆次与金国王子斡离不血战。
其三,段景住是涿州人,当时属于辽地。此人是个盗马贼,以马挑动了梁山与曾头市之战。历史真实中,就是一个辽国汉人马植的平辽策,导致了金国对北宋的战争。
无论史料、小说,都证明宋江及梁山义军一直战斗到了靖康年间,也就是北宋灭亡的时候。
以此推算,即便是宋江是宣和二年在梁山起义,梁山义军也存在了七年时间,即公元1120——1127年。
黄巢起义军的粮饷是如何解决的朱元璋和黄巢为何都爱以菊花自喻
黄巢起义军的粮饷来源一般有四个大部分组成:第一,黄巢起义军打下的城池官府的粮库和府库;第二、攻占地区地主豪强的粮食和家产;第三,就是盗掘皇陵;第四,紧急时刻用人肉做军粮。第一和第二是农民起义军的常规做法,第三和第四都是非常规的做法了。
黄巢起义和黄巢沟。
黄巢(820-884)是曹州冤句人(现在山东菏泽),家族经营盐商,有时候贩卖私盐。他少有名声,五岁时曾经作诗一首。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但是黄巢在科场上却屡试不第,腐败的唐王朝使他丧失了信心。公元877年,参加了王仙芝的起义军。
公元880年,黄巢起义军在浙江江西一带北上,势如破竹,11月17日,洛阳被放弃坚守,黄巢夺取洛阳,12月13日,进占都城长安,建国号“大齐”。起义军这么多怎么解决粮饷问题呐?
称帝后黄巢派遣40万人挖掘唐朝皇帝的陵墓,这都是有先例的。项羽占领咸阳后发兵挖掘了秦始皇的墓葬,西汉末年赤眉军挖了汉武帝刘彻的茂陵,曹操也盗了淮南王的墓葬。
挖谁的墓葬呐?他们准备挖乾陵,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合葬墓。在乾陵所在地梁山西侧开始挖掘,挖空了半座梁山,也没有找打乾陵的墓门,乾陵太坚固了。起义军只好作罢,但是留下了一条40米深的“黄巢沟”。据现在看,黄巢盗墓乾陵是挖错了方向!
当然,黄巢也成功盗取了不少其他皇帝的墓葬,主要用来做粮饷了。
黄巢陈州之战用人肉做军粮。
黄巢起义军在行为上是保护贫困的百姓的,起义军针对的对象是唐政府和地主豪强。不过在883年,黄巢败退出长安。在陈州这个地方,黄巢做了一个错误的耗时耗力的攻坚战,在这个地方双方僵持了300多天。
由于人马众多,唐末的粮食收成也不够好,黄巢军队的粮食不够了,他们想出了一个用人肉做军粮的办法,为此他们用石磨将人肉碾碎再吃。其实古代好多残酷的围城战都有吃人肉的情况发生。如安史之乱中唐朝守城将领河南副节度使张巡,为了对抗叛军,把城内的百姓吃的差不多了,战争史上类似的例子屡见不鲜。
黄巢和朱元璋的菊花诗。
黄巢在考进士最后一次名落孙山后,非常忧愤,做了《不第后赋菊》这一首诗。
这首诗代表了黄巢的意境和英雄气概,在黄巢攻占长安后,他坐着皇帝的辇车,身旁的将领们都是身穿黄金甲,真正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不过黄巢的大齐没几年就败亡了。
朱元璋和黄巢一样都是农民起义军,朱元璋模仿黄巢写了这首《咏菊》,依此来表达自己的愿望。
朱元璋最终统一了天下,和黄巢的结局完全两个样子了。这是后人对他们两个人的评价:
《清暇录》载:黄巢下第,有《菊花》诗曰:“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尝闻我(朱)太祖亦有咏《菊花》诗:“百花发,我不发;我若发,都骇杀。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人看二诗,彼此一意:成则为明,而败则为黄也。
我想他们都希望自己大杀四方,最后的统一天下,在差不多相同的人物境遇下产生同感也在情理之中的。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