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儒的“皮弁祭菜”,读来令人浮想联翩_他们的_老师_菜蔬

北京晚报·五色土 | 作者 季云

“大学始教,皮弁(biàn)祭菜,示敬道也。”《礼记·学记》中介绍了这样的礼仪:古代大学入学时,天子和大臣身穿正式礼服、头戴缀玉皮帽,在祭台摆上准备好的简单菜蔬作祭品,毕恭毕敬地参加祭祀先圣先师的典礼。

皮弁是鹿皮制的帽子,为天子和大臣平日在朝议政时所戴;菜是一些像芹、藻等菜蔬。简单的菜蔬,朴实不铺张,但礼仪庄重、正式、谦卑、恭敬,很快传播开来。“皮弁祭菜”于是成为尊师敬道礼仪的一种象征。

资料图

“皮弁祭菜”,好一幅挚诚动人的尊师敬道图,读来令人浮想联翩。

尊孔崇儒曾是有宋一朝的风尚。宋朝初年,最高统治者为长治久安计,极力推崇孔孟的伦理纲常,极为崇尚孔子的教育思想,几至尊孔为王。宋太宗时确定,科举所取之士,必须精通儒家经典要义,于是,诏令《五经正义》颁行天下。宋真宗时,继而诏令《十三经正义》颁行天下。崇儒重教之风,如清风般吹遍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

这一“好尚”引领了当时世家大族的“家学”潮流,他们的“家学”主题无不围绕儒家伦理道德展开,在家庭教育和个人修养上,“自少讲学,即以治心养性为本”。如此氛围,使得宋代大儒如周敦颐、程颢、程颐、张栻、朱熹、吕祖谦、胡寅等,无不深受孔孟学说熏陶,而他们成为“理学”形成的关键人物。

王应麟生于南宋,家学深厚。他学宗朱熹,思想多与孔孟冥契,往往心有灵犀。王应麟一生为官清正,为人善良,为学渊博。宋元易代后,辞官回乡,闭门谢客,著书立说,晚年的重点则放在家族子孙的启蒙教育上,为此,撰写了蒙读课本《三字经》。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三字经》教儿童读书识字,但又不只是读书识字。发蒙开始了,第一件事就是要把这个领域中最好的、最根本的老师找出来,作为“祭菜”的对象,诵读他们的语录,铭记他们的教诲,礼敬他们的思想。《三字经》一开头,把孔子和孟子的学说这么一摆,如同立了一座精神丰碑,令人驻足之、瞻仰之、膜拜之。这一“开笔礼”,确是十足的“皮弁祭菜”味道。

曾经读过一个外国人的演讲文章,叫《什么是自由教育》。文中提到:

“老师自己是学生且必须是学生。但这种返回不能无限进行下去:最终必须有一些不再作为学生的老师。那些不再是学生的老师,是伟大的心灵,可说是最伟大的心灵。这些人凤毛麟角。我们不可能在课堂里遇到他们任何一位。我们也不可能在其他地方遇到他们任何一位。一个时代有一位这样的人活着,就已经是一种幸运了。”

在中国,孔子、孟子就是这样的人。他们是先圣的先圣,老师的老师,偶像的偶像,他们是“祭菜”的对象。宋儒的《三字经》,心为“皮弁”,笔似“祭菜”,思慕孔孟,弘扬儒道,以圣贤道德熏陶后人,助推他们一点点地拥有伟大人格和高尚心灵,一步一步地成长为民族文化的脊梁。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