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互动+全息影像,徐汇这两家场馆新入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_百代_红色_纪念馆

爱国主义始终是中华民族最鲜艳的底色。近日,第八批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名单出炉,位于徐汇区的邹容纪念馆与百代小楼——《义勇军进行曲》灌制地榜上有名。

两座场馆是如何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与其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何不同?或许充满科技感的互动体验与特色活动会给出答案。

邹容纪念馆

AR技术 情景党课 再现红色风采

来到邹容纪念馆,小而雅致的建筑门口,挂着华泾镇红色教育基地与上海市烈士纪念设施的标牌。

展开全文

邹容,是中国清末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家,也是最早的一批民主革命志士。1903年写成《革命军》一书,积极参与爱国活动,向往中华民族的新生崛起。

为了更好地展现邹容以生命践行的爱国主义,邹容纪念馆通过大量历史文献史料的展示,与多媒体高科技展览手段的运用,向观众展示了邹容的生平及其著作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除了场馆参观、文献旧物展示与专人讲解,纪念馆还会定期举办学生志愿服务培训、沉浸式情景党课等各类活动,让市民游客在实践中感悟红色精神。

团队预约后,穿上长衫,诵读剧本,在1:1复刻的小楼里再现历史风采……这是邹容纪念馆内每月都会出现的场景。

将红色故事融入剧本台词,在演绎中深刻感知革命情怀与爱国主义,这样的情景党课,自2018年纪念馆重新布展、正式开放以来,已有逾900人亲身体验。

寒暑假期间,邹容纪念馆也会为中小学生提供场地与培训,邀请小朋友来体验做一回“小小讲解员”。学生在专业培训后正式“上岗”,在向其他游客进行展厅讲解的过程中,深化对于历史故事的理解,对其中的红色精神传承有更多感悟。

讲解员告诉记者,AR互动体验区域深受小朋友们的喜爱,精妙的视觉效果设计总是吸引大家驻足围观。记录着邹容生平、《革命书》内容的书签,是AR设备的“互动开关”,插入书签,便可从屏幕上看到邹容狱中生活的模拟再现,进而感知其不屈品格与坚定信念。

此外,沙画再现历史、触摸屏展示文字资料、红外线感应、音响定位带来立体声效果等多媒体科技同样等待着市民前往体验。

“今年,我们会进行下一季情景党课的剧本撰写,也将继续邀请中小学生来做‘泾彩讲解员’的培训。”活动负责人王艳告诉记者,未来邹容纪念馆还将尝试“传统文化+红色教育”的版画形式,希望通过这样的互动实践,使红色故事与红色精神代代相传。

据工作人员介绍,最后一个展厅“奕世流芳”内,讲述了故事的结尾:生于华泾的义士刘三,在邹容病死狱中后不畏株连,收殓其遗体并将其安葬于华泾黄叶楼旁。

仁人志士不会被遗忘,红色精神将得以保留传承。由此,参观者对于这片土地上跨越百年的爱国主义情怀,有了愈发深刻的感知,红色之旅的浓烈情感也在此达到顶点。

邹容纪念馆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华泾路868号

提示:团体参观可通过公众号或电话进行预约,个人参观可直接前往。

百代小楼——《义勇军进行曲》灌制地

全息影像 特展讲座 聆听红色乐章

百代小楼外观精致考究,红瓦坡顶与红砖墙面展现独特艺术氛围。这里曾是百代唱片的灌音部,后为中国唱片上海分社的办公地,同时也是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灌制地。

在百代小楼落成百年之后,经过精心布展,于2021年5月1日正式向公众开放。馆内记录下历史变迁中唱片工业的发展脉络,而作为《义勇军进行曲》的灌制地,二楼则通过时间线清晰梳理了《义勇军进行曲》的诞生大事记。

国歌珍贵的曲谱手稿、百代录音记录簿,以及编号为A2395的唱片母版,一一陈列在场馆内。一旁还有修复后的《开国大典》片段,更添红色爱国主义氛围。

除了上述的实物史料将国歌诞生的历史经过铺陈在参观者面前,百代小楼还引入全息影像技术,让参观者身临其境,感受历史画面的冲击力。

6分钟的全息情景剧,完整地叙述了百代小楼中从聂耳创作开始,到后世流传的全部经过。光影与家具陈设完美重叠融合,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出现在眼前,仿佛“穿越”回过往峥嵘岁月,见证不朽作品的诞生。

此外,百代小楼专设特展,弘扬爱国主义教育。2021年9月,馆内展出了十个与国歌有关的故事;今年,则以“心中的红旗”为主题,通过吕其明先生创作的《红旗颂》的不同版本,让音符与血液中的红色基因共鸣,激励人们重温红旗下的故事。

同时,在这里,唱片记录的“中国声音”也被完好地保存:沪剧、京剧、昆曲等形式通过可翻转的展板,美观雅致地向参观者展现。据悉,百代小楼还邀请上海音乐学院的教授,开展有关国歌历史的讲座,将专业知识带进科普之旅。

百代小楼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衡山路811号

提示:须在“徐汇文旅”公众号进行预约。

这两家新入选第八批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场馆魅力还远不止于此。想了解更多内容,不妨亲身走进场馆内,沉浸式体验一场“红色之旅”吧!

END

来源:上海徐汇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