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项羽当初举的鼎究竟有多重
- 力能扛鼎的霸王项羽遇上倒拔垂杨柳的鲁智深,谁的力气更大
- 历史上说项羽力气很大可以举起鼎是真的吗
- 项羽举鼎八十五公斤为什么千年来都没人超越
- 陕西和山西的面食,你认为哪个才是中华面食的扛鼎或精髓
- 周朝的九鼎是真实存在过还是史家虚说的
- 历史上项羽举的鼎究竟有多重现代有人能举起来吗
- 秦武王与西楚霸王都举鼎,为何嬴荡举鼎而亡,项羽举鼎而成名
- 项羽举鼎是真是假
项羽当初举的鼎究竟有多重
谢邀,按照当时史记的记载,项羽举的鼎700斤,不论古今单位换算,试想一下,如今找几个普通壮汉,每个人举80斤是没有问题的,但在冷兵器时代,当兵的力气远比现在人的力气大,估计一个人举120斤是不成问题的。
当时4个壮汉举不起来,而且甚至动都没动,显然是超过了500斤,可是500斤即使举不起来,但抬离地不是问题,个子高矮也有差异,鼎的足不好抓,但抓上边又不得劲,即使这样,四个人移动500斤的鼎也是可以的,这就说明鼎肯定在500斤以上。
所以这样推算700斤不为过,因为项羽的力量真的是当世无双的,力气出奇的大,如果3.4百斤的鼎现在的大力士都能举,何况项羽。按照生物进化,古代人比现代人臂长力大,700斤不为过的。
力能扛鼎的霸王项羽遇上倒拔垂杨柳的鲁智深,谁的力气更大
鲁智深和项羽都是以力量著称的大力士,但是在力量方面二者还是有区别的。鲁智深的特点是爆发力强,我们且看他在东京大相国寺倒拔垂杨柳时的表现。当时鲁智深正跟十几个泼皮喝酒,正值炎炎夏季,门外一棵绿杨树上有老鸹一个劲儿地叫惹人心烦。
众泼皮提议搬梯子来把老鸹窝给捣毁,鲁智深嫌麻烦,他径直走到这棵杨树跟前相了相面,显然是在评估自己的力量能否对付得了它,答案显然是肯定的,鲁智深做到了胸有成竹。只见他把直掇脱了,用右手向下,把身倒缴着;却把左手拔住上截,把腰只一趁,竟然将那株绿杨树带根拔起。
众泼皮目瞪口呆,心悦诚服,一齐拜倒在地,只叫:“师父非是凡人,正是真罗汉!身体无千万斤气力,如何拔得起!”绿杨树是一种大家都很熟悉的树木,人们都知道种树的时候要挖一个坑然后将带有根须的树苗放入坑中,用土掩埋。几年后树根会牢牢扎入地下,要想依靠个人的力量将其拔出来几乎是不可能。
但是鲁智深挑战了不可能,而且成功了。鲁智深在将杨树连根拔起的时候其瞬间爆发的力量不亚于一台小型挖掘机,其力量确实恐怖。除了倒拔垂杨柳之外,他使用的兵器镔铁水磨禅杖重达六十二斤,堪称水浒世界中最重的兵器。如此重的兵器在鲁智深手里则显得非常轻盈,按原著中的说法,飕飕地使动,浑身上下没半点儿参差。两臂没水牛大小气力,怎使得动!
鲁智深的力量大毋庸置疑但是他的弱点也很明显,那就是耐力不行,这是他的短板。在瓦罐寺鲁智深长途跋涉又累又饿这是事实,但他毕竟也喝了几口粥,就凭鲁智深这大嘴,三五口粥起码得两碗,这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体力。但是却依然不敌生铁佛崔道成和飞天夜叉邱小乙,也就是打了二十几个回合鲁智深便支持不住败走了。
身为高手短板如此之明显太不应该,如果高手都跟鲁智深似的,那么杨六郎与韩昌打了三天三夜就得饿死累死?张飞挑灯夜战马超,俩人也得累死?扛饿扛累抗击打是高手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俗话说打仗无好手,骂人无好口。敌对双方正打的激烈生死关头,其中一方总不能说我累了我饿了,等我吃饱喝足歇够了再打吧!那不成笑话了吗?
项羽号称西楚霸王,是古代一位杰出的军事家。项羽天生神力,后人曾有诗赞曰:力拔山兮气盖世!又有人称他为:“羽之神勇千古无二”。项羽可以扛起重达两到三千斤重的大鼎,力能扛鼎就是指的项羽。项羽的扛鼎和鲁智深的倒拔垂杨柳究竟哪个更胜一筹不太好直观地进行比较。但是我们从两人使用的兵器重量上就可以一看端倪。
鲁智深的镔铁水磨禅杖重六十二斤,项羽征战沙场所用的武器霸王戟则是重达300斤,这个差距就非常明显了。
再说耐力项羽曾有过以一人之力斩杀一百人的记录,别说对手是负隅顽抗的活人,就是一百个木头桩子任项羽杀也需要大量的时间消耗大量的体力,换做鲁智深估计早就饿得头晕脑胀了。巨鹿之战项羽曾率五万楚军打败四十万之众的秦军,创造了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抛开战略战术不论,单就体力耐力二言,没有极强的体力耐力是根本不可能以少胜多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项羽的力量远胜鲁智深!
历史上说项羽力气很大可以举起鼎是真的吗
在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中提到,项羽身高八尺有余,力能举起大鼎,才气过人,即使是吴中的子弟都已畏惧项羽了。班固所著的《汉书》中对于项羽举鼎的记载大致相同,只是项羽的身高变成了八尺二寸。应该是参考了一些史料记载,做了相应的完善。但是也承认项羽力气大,可以举起大鼎。
至于项羽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举过大鼎,这个大鼎到底有多重,却没有准确的描述。按照现在世界上大力士的举重能力来看,世界上最强壮的人举重能力大概是五六百斤,而在秦汉时代的一些大鼎的重量大致相当。因此说项羽举鼎,并不是夸赞或者说故弄玄虚,从理论上讲是完全有这个可能的。
按照正史记载来推测,项羽举鼎这件事应该不会发生在他统兵讨秦之后,最有可能就是在项羽叔父项梁最初起兵的时候。那个时候项梁用计谋杀死了会稽郡守殷通,并且召集众人和自己一起起兵反秦。
很多人并不心服,因此项羽替叔父砍杀了几十上百人,在这个时候用举鼎来向大家证明自己神力无敌,可以赢得大家的信任并建立反秦必胜的信心。用项羽举鼎这个事件来威慑众人,让大家认同项羽神力无敌,也为项氏在军中树立威信。
举鼎这件事本身就具有标志性,如果没有任何人自己一个人去举个大鼎玩玩,我相信没有人会干这件事。举鼎的目的无非是要向当时在场的人证明自己的能力,让人拜服在自己的无敌的武力之下。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项羽举鼎八十五公斤为什么千年来都没人超越
项羽“力能扛鼎”,是形容他力气大,不是让他真的去表演举鼎术,去炫耀。
有记载说项羽“恨天无柄,恨地无环”的,是不是说霸王他老人家举过天,拽过地呢?
剧照:
关于项羽举鼎的故事,见《史记•项羽本纪》:
上面有“籍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的记载。不过我很好奇,这上面没有说多重啊,这八十五公斤怎么来的?
要说举鼎这种事,倒是有人干过。秦武王天生神力,从小就喜欢和别人比力气大,有一次与秦国大力士孟说比赛举“龙文赤鼎”,虽然武王勉强举起,但最后两眼出血,鼎砸下来把武王的胫骨折断,几小时后便气绝而亡,年仅23岁。
这不是吃撑了饭没事干嘛。
项羽是古代战神,他从小就异于常人。别人眼睛只有一个瞳仁,他有两个,所以人称重瞳子。
项羽剧照:
他在巨鹿之战时,破釜沉舟,只带着三日粮草与秦军决战,士卒以必死之心奋勇向前,个个以一挡十,杀的秦军人人胆寒,取得巨鹿之战的胜利。
彭城之战以三万士卒大破刘邦的五路诸侯联军五十六万,更是震烁古今。
更有人排过古代十大战神,项羽得票第一。
我查遍史料,也没看到哪本书上记载了项羽举起八十五公斤的鼎。
鼎是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三足两耳,铜制为多。
中国最大的鼎是商后母戊鼎。因鼎腹内壁上铸有“后母戊”三字得名,鼎呈长方形,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壁厚6厘米,连耳高133厘米,重达832.84公斤。
司母戊鼎:
最小的是嬴霝德鼎,通高10.5cm,宽8.3cm,重0.36kg。
那么问题来了,项羽举的是什么样的鼎?
要是能举起重量八百多公斤的后母戊鼎,那他就是奥特曼。
要是嬴霝德鼎,别说是他,我举十个八个的毫无压力。 我们来看看男子举重最高的105公斤以上级世界纪录:抓举214kg、挺举263kg、总成绩472kg。
虽然举重举的是杠铃,和举鼎没有什么可比性,但能举起五百斤杠铃的运动员去举八十五公斤的鼎,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毕竟重量才三分之一。
而且咱们仔细分析一下史记的记载,人家说的是力能扛鼎,是用肩膀扛,这样算起来,史记说的鼎绝对不止八十五公斤。
如果项羽只能扛得动八十五公斤,怎么会让人“皆已惮籍矣”?
不夸张的说,就是我,也能扛起八十五公斤。
所以我认为,项羽没有举过鼎,但也许他扛过,而且扛的鼎远不止八十五公斤。
作者:歪眼小史工作室 ——冯生
陕西和山西的面食,你认为哪个才是中华面食的扛鼎或精髓
山西的面,山西的醋,山西的酒,山西的药都展示着山西五千年文明的厚重,更体现了山西人对事的极致追求!
简单聊聊山西面食,先来说大家知道的。 比如拉面,山西有大拉和小拉面或者叫小开条,我们晋中一带说拉面实际就是说的这种小拉面。 单说小拉面先不论面的和,揉,醒这些工序且不说,单说碱这道工序,好多地方和面不放碱,即使放也是直接把碱面放到面里头揉,我们这里做则是要加一道工序-“碱”要拿手沾碱水一点点押、按、猜,直到一小碗碱水都猜进了面!费时费工,碱完的面继续醒!最后切开单根拉,这面微微泛黄剔透,且筋道剔,只是较为费事,这只是很简单的一个小拉面!
再说一个简单的刀削,都是削也完全不一样,大同雁北叫勾刀面,用勾刀削,面是细长的,浇头是肉臊不打卤!大同的尤为有特色,太原也有如顺溜连锁店,不过没有大同的有特点,大同同学办喜事去吃确实十分不错!
晋中一带是弯刀,面是柳叶形的,浇头打卤。拿我老家寿阳来说,炸酱刀削就很有特点加黑木耳,蒜苔,韭菜,瘦肉沫拌酱油炸,这是我们寿阳传统的炸酱削面。我从小吃到现在,面在卤里好像鱼儿,是活的!前几年我妹的一个天津的女同学来了我家第一次吃,让她记忆犹新!
说起打卤,打卤面是太原的特点,如太原办喜事村里流水席一般就吃打卤面和油糕。太原打卤面,最具特点五花肉,虾仁,腐竹,金针菇,香菇,海带,黄花菜,韭菜,鸡蛋打卤!
以上这些就都是传统做法,不是现在城市化后的改良面。
关于剔尖,便尖,拔鱼儿,剔拔菇,这四种类似,但也有曲别,如剔拔菇多用红白合子面来做,用的家具也完全不一样。擦尖,擦仡斗,抿圪斗,抿蛐也类似,但也不一样抿蛐是用豆面合子面,擦圪斗用的是红面合子面 说起合子面,山西这里还有一个很有特点的包皮面,外皮白面里面杂粮,这面完全体现了山西人的精打细算的特点!但也成就了包皮面不一样的口感!
小炒肉焖面,烙饼拌汤(疙瘩汤)都是太原晋中人常见的饭!多说一句,虽说是同样的东西但叫法不同,却也体现了山西人对面食不一样的理解和制作细致,比如拌汤,好多地方叫疙瘩汤,在晋中一带拌汤里的面要拌的均匀细小连在一起,所以叫拌汤,不能疙疙瘩瘩,最后搭配豆角,西红柿油烹!所以名字直接体现了山西人对面的理解!
所谓揪片,切疙瘩,饸烙,猫耳朵山西话叫撵圪瘩,也就是陕西人叫的麻食,是山西很普遍的吃食,并不奇特!这类面食适合人多且快,多为汤面实际上是山西晋商走商时候发展而来,当时山陕商人常在一起所以饮食相互影响!
然而,山西除了这类快食面好多特别有特点的,这些是不易做或者成本高,只能在家享用的,在我是晋中人寿阳人,如山西寿阳的挠(又叫糊嘟),这饭比较难把握,一不小心就糊锅,也比较费事!沾料多以土豆辣椒小炒或西红柿油烹。还有红面油蛤蟆,炒不烂,油柿子等,特别是油柿子特别费工,口感独特,甜而不腻,它不放糖但很甜,核心就是当地的米西(小米,草麦)熬制而成,再加上鸡蛋白面,秘制而成!这油柿子,就是寿阳当地人也很难吃到正中的,因为会的人太少。
说到难做的,还有一种晋城的泽州馔面,工艺极为难,这个面得做四天,一般只能婚事时才吃,关于这个面央视做过专门介绍!可以看看!
还有山西杂粮多,红面,莜面,荞面,豆面,糕面,玉茭面就是玉米面,造就了山西吃杂粮面的特点!如碗秃,灌肠,莜面条等,由南到北由东到西和而不同!莜面栲栳栳是其中集具特色的面食!
另外饼也是山西人常做的也异常丰富!各具特点!简单说几个有特点的,晋南油酥饼,烧饼名气大,那榆次来说,晚上常吃稀饭和饼,这个饼就是晋南烧饼,一吃就四十来年
此外吃烙饼也是我们晋中人的特点,葱花烤饼多层,外皮是脆的,还有做的好的形如丝拿起来一串!80,90回老家还能吃到,现在少了!
太谷饼也是从小吃到大,小时候上街吃个太谷饼很满足!太谷饼也是好东西甜而不腻,一个太谷饼一个油柿子我吃几十年最喜欢的两样!
此外昔阳烧饼,也十分好,是甜脆的也是我特别喜欢的一种饼!
还都是传统饼,不包馅儿,不是什么现在类似糕点的饼,还有很多!
总之,山西面食因地域,人文历史,总体性格造就了山西面食,种类异常丰富,且特点鲜明!
周朝的九鼎是真实存在过还是史家虚说的
九鼎确实存在过,为记念大禹治水的伟大功绩,当实的九州首领们汇聚了天下良匠巧工与洛阳,有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采集了天下玄铜与堆积,有选取了天下九州最巨代表性的景物刻与模具上,云集了上百座浇锅与一区砺经千辛万苦终于铸成九鼎,它不但是统一权力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战胜自然灾害九州方圆的伟大签证。为历代王朝和强权势力而关注,得鼎者有天下,战国春秋时的大秦帝国赢荡就死于力举九鼎。
历史上项羽举的鼎究竟有多重现代有人能举起来吗
司马迁的《史记》记载:【籍八尺有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惮籍矣】。
秦统一时大尺一尺相当于现在27.72公分,小尺一尺相当于现在23.1公分。
经过换算,项羽身高在2米2米到1米9之间,但是司马公没有记载鼎有多重。
虽然我不知道鼎的准确重量,但有一个人能从侧面反映出鼎的重量,这个人就是比项羽早近百年举鼎的秦武王。
秦武王嬴荡(前329~前307)是秦惠文王之子;是秦始皇曾祖父的哥哥。他比项羽早生97年。
史书记载秦武王喜欢比武角力,19岁继承王位后重用大力士,以武治国。
当时一些著名的大力士成了他的手下,比如任鄙、乌获、孟贲等人。(隋唐演义中罗士信号称“孟贲”)
有一天,武王和三个大力士旅游来到周天子周赧王的宫中,武王看到了夏禹王铸的九鼎很好奇,于是找来周赧王问这九鼎的来历。
周赧王说:“相传这是禹王收取九州的贡金,各铸成一鼎,每鼎各代表荆、梁、雍、豫、徐、扬、青、兖、冀州,从夏传到商,商传到周,这是上辈留传下来的文物。
秦武王指着刻有“雍”字的龙文赤鼎说:“雍鼎代表秦鼎,这是俺家的东西,我应该把他带走”。
周赧王用略带嘲讽的口吻说:“自有鼎以来,未曾有人移动”。
秦武王问:“这鼎有多重?”周赧王说:“闻人传说每鼎有千钧之重,谁人能举?”
周赧王告诉武王龙文赤鼎每个重千钧,“钧”是古代的一种重量单位。一钧等于30斤,千钧就是3万斤,换言之,龙纹赤鼎有15吨重。
秦武王要在周赧王面前卖弄一番,于是对手下的三位大力士说:“你们谁能把它举起来?”任鄙和乌获连连摆手,孟贲在旁边说:“让我来试试吧”。
孟贲使出吃奶的才把鼎离开地面半尺左右,由于用力过猛,眼珠都迸出来了。
武王一看哈哈大笑,说,“你们这些笨蛋,看我的”。
三个大力士急忙劝阻道:“大王万乘之躯,不要冒险举鼎”。武王不高兴地说,你们举不起来,不代表我也举不起来,闪一边儿去。
还别说,武王一叫丹田力,两膀一较劲,大喝一声,真把大鼎举了起来。
有道是:“举起来难,但放下来更难”,武王此时已经力竭,实在支撑不住,大鼎落下来正好砸在他的脚丫子上,直疼的武王“哇哇”大叫,不消半刻就死了,年仅23岁。
回过头来我们说项羽,武王举鼎要早项羽举鼎近百年,按历史名气来看,项羽的名气大于秦武王,随着生活的提高,项羽的力气肯定要大于秦武王。由此推论,项羽举的鼎不会低于3万斤。
据说秦灭亡后,项羽把九鼎沉没到了泗水彭城,自此以后,九州宝鼎再没出现过。
我觉得现代普通人肯定举不起15吨的重量,也许世界大力士能举起15吨重的大鼎。我对体育纪录不太熟悉,有知道的请告知。
文/秉烛读春秋
秦武王与西楚霸王都举鼎,为何嬴荡举鼎而亡,项羽举鼎而成名
其实,无论是秦武王举鼎,还是项羽举行,在历史上都非常有名。同时,无论是秦武王举鼎,还是项羽举鼎,这两件事在历史上留下的都是恶名,而不是令名。为什么这么说呢?
先说秦武王举鼎的事。
(秦武王举鼎)
秦武王是秦孝公的孙子,秦惠王的儿子。
秦孝公任用商鞅,秦国在经过商鞅变法后,生产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国力空前强盛起来。同时,军功奖励制度的实行,让秦国的军队战斗力也变得空前强大,在诸侯国中异军突起。
接着,秦惠王诛杀商鞅,避免了权臣之乱,稳定了政局,并且让秦国继续按照商鞅变法的道路向前挺进。接着,秦惠王灭掉巴蜀,让秦国不但具备了秦川之地的大粮仓,还具有了巴蜀之地的大粮仓。秦国雄厚的实力,已经超过了其它六国一大截。
再接着,便是秦武王上台。秦武王上台以后,便开始逞武力,希望用武力来打败其它诸侯国,实现一统天下的愿望。
他一生所做的好几件事,都与他的这个愿望息息相关。
比如他喜欢武士,重用武士,就是尚武,且想通过尚武来图强的表现。
比如他驱逐张仪,就是不想通过政治手段,而是想通过武力来解决问题。
比如联魏伐韩、联越制楚,都是他想以武力实现统一的表现。
包括秦武王最后到洛阳,举周鼎,被鼎砸死,也是充满象征意味的。
(大禹定九州)
为什么说秦武王举周鼎被砸死,具有象征意味呢?
我们知道,大禹在平定天下以后,铸大鼎以安九州。“鼎”是国家的象征。秦武王撬动周鼎,其实就是想替代周天子,自己成为天子的意思。而他最后被周鼎砸死,则是表明,他通过逞武的方式,是不能实现这个愿望的。或者说,在他那个时候,还没有到取代周天子,统一天下的时机。
司马迁说:“武王有力好戏。”司马迁明显以戏谑的口气来评价秦武王,显然就是对他的做法极为不肯定。
再说项羽举鼎。
很多人觉得,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项羽“力能扛鼎”,是肯定他的表现,后世也有一些人把项羽奉为英雄,甚至最后他自刎于乌江边,都获得不少赞赏。连李清照都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项羽举鼎)
而对于项羽最后的失败,在项羽自己看来,是时运不济。比如他自己说的:“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当下的网民,很多人也认为,项羽之所以被刘邦打败,是君子败给了无赖,是英雄败给了政治家。
真的是这样吗?显然是不对的。项羽和秦武王的做派是一样的,都是逞武。别的不说,项羽刚起义的时候,冲进官府,不问青红皂白,一个人杀掉一百多人;以及后来,项羽在巨鹿之战后,一口气坑杀了20万无辜的降卒,就是证明。
我们还是来看看司马迁怎么评价项羽吧:“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所以说,无论秦武王,还是项羽,举鼎之事,所扬的,其实是恶名。
(参考资料:《史记》)
项羽举鼎是真是假
对历史中能够举鼎的人,大家听到比较多的就是李元霸,他是李世民的弟弟,天生神力,可举鼎。还有一位举鼎名人,那就是项羽。
据相关史料记载,项羽身材高大,虎背熊腰,力气过人。项羽从下就跟着自己的叔父练武,十八般武艺样样皆通。也许是命运恩赐,项羽天生比一般人的力气大,再加上他有心练习,最终拥有了一种特殊本领——举鼎。 刚开始,项羽也只能举起那些十几斤的青铜鼎,但通过他的勤加练习,开始尝试举几百斤的鼎,最后甚至能举起千斤以上的大鼎。
据说有一次,项羽在一个寺庙门口舞枪弄棒,围观的人特别多,练完枪之后,项羽拱了拱手,对围观的人说:“请各位让开一点,在下要举鼎了。”当时围观的人都不相信他能举起鼎,认为他是吹牛,但当项羽真正将庙前用来烧香的鼎举过头顶后,人们都惊呆了,半天后,才响起雷鸣般的掌声。项羽连续很多天都在此地举鼎,人们奔走相告,导致这里聚集的人越来越多,项羽的威名也由此传了出去。
关于霸王举鼎的故事,并不是人们夸大,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有明确记载,所以说项羽的力气确实超出常人想象。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