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瓶梅》的作者兰陵笑笑生到底是谁?《金瓶梅》中最愚蠢的人是谁_金瓶梅_哥儿_黑猫

本文目录

  • 《金瓶梅》的作者兰陵笑笑生到底是谁
  • 《金瓶梅》中最愚蠢的人是谁
  • 《红楼梦》和《金瓶梅》有什么关系
  • 金瓶梅作者是谁
  • 《金瓶梅》为什么是名著,有什么意义和社会价值
  • 《金瓶梅》与《金瓶梅词话》是一回事吗
  • 什么年龄段读《金瓶梅》为好
  • 《金瓶梅》中有哪些细思恐极的情节

《金瓶梅》的作者兰陵笑笑生到底是谁

谢国服吃鸡先生邀!

《金瓶梅》的作者兰陵笑笑生具体是何人,学界没有定论;成书于明嘉靖还是万历年间,也有很大争议。抛开其思想性不说,单就其艺术性而言,可与《红楼梦》一较高低,。所以称笑笑生为嘉靖或万历朝第一鬼才并不为过。

《金瓶梅》中最愚蠢的人是谁

《金瓶梅》中最愚蠢的人是谁?

里面的男女都是为情所困、为钱所困,导致了他们的结局都是悲惨的,让人同情的,若要说谁是最愚蠢的人,

那应该属潘金莲了,为什么呢?

一:潘金莲有一个疼她爱她的夫君武大郎,虽然样貌丑陋点,但武大郎心地善良,而且有一技在身会做烧饼,而且武大郎并不穷,还有一栋两层小屋(在那时候的县城里也算是小康家庭),只是称不上现在的“高富帅”,但致少是富裕,

还有一个行侠仗义的小叔子武松,武松在县城里的影响力和口碑就不用多说了,大家都有目共睹,按理说这样的家庭够和谐吧,

二:潘金莲为了追求自己完美的爱情,在武松那碰壁,然而又经不起西门庆的美貌与家庭背景的双重诱惑,最终成了西门府上的“五娘”,可以说潘金莲光有颜值,没有智商的一个女人,最终的结局可想而知了,

愚蠢的重点是,潘金莲的所做所为成了一个不光彩的标签“潘金莲”,流传至今,你们说《金瓶梅》中最愚蠢的人是不是潘金莲呢?应该是吧,

我还是希望所有人都换种角度与思维看待“潘金莲”吧,至少她身上也有优点,

《红楼梦》和《金瓶梅》有什么关系

一个出家了:贾宝玉,阿弥陀佛

一个未出家:西门庆,在家嗝屁

论关系,都是人伦关系,道德悲剧。贪欲过度最终不是出家就是嗝屁。当代人的贪嗔痴三毒过胜在这两本书里都写尽了。一个写的隐晦些成了红楼梦,一个写的露骨些就成了金瓶梅,当今世道乃表面的红楼实则金瓶梅也。啥关系,红表金里。做着金瓶梅的事,却说着红楼梦的词。

感觉还行欢迎关注,点赞和转发八哥问答。

八哥今日头条号/抖音号/公众号:八哥即兴。

八哥:中短篇小说,影评和随笔作者。

金瓶梅作者是谁

说起《金瓶梅》,就想起小时候家里《金瓶梅》惹出事儿的事情。

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因偷看“大毒草”《金瓶梅》,差点儿被批斗了。当时家里就我一个人,也不上学。我父亲早被抓了起来,我母亲也下放劳动去了。他们有一箱子藏书,我没事就瞎翻,几乎全是竖版繁体字书。有《列宁选集》、《斯大林选集》、《毛泽东选集》等伟人书籍,全是精装版。还有苏联保尔·柯察金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高尔基的《童年》《母亲》等。其余大多是国内小说,如《烈火金钢》、《野火春风斗古城》、《红旗谱》、《家》《春》《秋》三部曲。这些书我母亲每晚看时念给我听过,有几本书她是一个人看的,有《红楼梦》、《金瓶梅》。

我母亲不让乱动的书我绝对不动,可我姐从包头来了就不一样了,她把箱子翻了个底朝天,专找最下面的书看,而且不让我看,她每晚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看。有一天她早晨没醒来,书仍在了被子外面,我一看,是《金瓶梅》!我母亲回来我就告了状,母亲当时就抓起书扔进了火炉里,把我姐吓得够呛,她开始恨我了,晚上就回了包头。第二天早上炉子灭了,我正用没烧完的《金瓶梅》点火时,进来一个小朋友,他一看我在用书点火,就抢了过去,撒腿跑了。晚上我母亲回来说:“你尽给我惹事儿,明天要开我的批斗会,让你去陪斗。”

直到九十年代后期,我才在新华书店见到《金瓶梅》,我一般不卖书,只是翻了翻。2001年,我在内蒙古图书馆办了借书证,方把《金瓶梅》完整的读完。书中内容并没引起我多大的关注,如读《红楼梦》一样,只是看个“红火热闹”,因为文化程度底,理解不了那么多真实的含义。不过,有一个问题一直在我心中疑惑,那就是不知这本书的作者是谁。这个“兰陵笑笑生”究竟是谁?我后来问过内蒙古师范大学的一些老师,他们也不太清楚。

最近我翻旧报纸,发现张远芬老师在论《三希堂法帖》中的《快雪时晴帖题跋》说,《金瓶梅》的作者并不是朱星说的是江苏太仓人王世贞,他的依据出自《本草纲目》。戴不凡教授且认为是浙江金华人所著,张远芬老师和朱星、戴不凡等文学界人士进行了辩论,最后他拿出了自己的根据。

张远芬老师的依据是唐代李延寿编的《南史》中《齐高帝本纪》和《齐废帝东昏候本纪》,说《金瓶梅词话》的序文是山东峄县人写的,并结合峄县方言,分析了《金瓶梅》中的语言特色。张老师还说,早年鲁迅、郑振铎两先生曾提出过《金瓶梅》作者是山东峄县人的观点,根据是《峄县志》、《华河县志》。后来在出土的贾三近墓志铭中找到了上述依据。张老师认为,“兰陵散客”是贾都堂的故居,就是自称是“兰陵笑笑生”的人,在兰陵镇西南十余里的柿树园,只是峄县早在1960年就已经撒销,而东边是兰陵。

《金瓶梅》为什么是名著,有什么意义和社会价值

越是描写得露骨,表现得纸醉金迷,越能够看出人性的悲哀。人没有了精神,没有了寄托,没有了信仰,不过是行尸走肉。

《金瓶梅》与《金瓶梅词话》是一回事吗

《金瓶梅词话》和《金瓶梅》是两个版本系列,书名是以潘金莲、李瓶儿、春梅三个女人名字各取一字组成,是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白话章回小说,共一百回,作者是迷雾般的兰陵笑笑生,是明代四大奇书之首,《红楼梦》的许多手法都继承于《金瓶梅》。从《词话》本上的八字分析,这是作者原著,而《金瓶梅》(绣像本)是改编本。书中“万天”“宣和”等都是大隐手法,“三十二条花柳巷”“七十二座管弦楼”之数字都是奇特数字,代表一定的地域,……要读懂《金瓶梅》,先需要知道这些含意,《金瓶之隐_深度解读兰陵笑笑生的创作智慧》(中国社会出版社2018)先解读了作者家乡圈,然后依条件解读作者和写作时间,对文中大隐一一破解,此书在京东、当当、亚马逊、天猫、孔夫子网等火热销售中,对喜欢《金瓶梅》的朋友,是一部非常有益的工具书。

什么年龄段读《金瓶梅》为好

《金瓶梅》是明代四大奇书之一,其他三部分别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而相对于其他三部奇书,《金瓶梅》更奇,堪称奇书中的奇书,因为其中不但有许多青少年不宜的男情女事的描写,而且描写的尺度很大、笔触又深入细腻,故也颇多争议。那么,对于这么一部少儿不宜的作品,到底什么年龄段读《金瓶梅》,既可以正确理解,又不至于误读呢?

我们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厘清几个问题,一是《金瓶梅》到底是不是一部健康向上的书;二是《金瓶梅》到底有没有文学价值;三是《金瓶梅》到底有没有社会意义。只有厘清了这三个方面的问题,才可以深入讨论什么年龄阶段阅读《金瓶梅》为好。

我们看第一个问题,《金瓶梅》到底是不是一部健康向上的书。关于《金瓶梅》健不健康,这就因人而异了,健康的人可以读出健康,不健康的人满眼都是不健康。当然,《金瓶梅》那铺天盖地的风月描写,确实让人一叶障目,带来一些视觉上的困惑。然而,当你仔细阅读之后,你会发现作者兰陵笑笑生绝非因风月而风月,并不是要以风月来吸人眼睛,这不是他的卖点和噱头,他在那些纷繁的风月描写中,并没有过多的重复,而且不是时时这样写、次次这样写,而是隔一段情节、隔几个章节这样铺陈一下,说明这种风月描写,是为推动情节而写,为挖掘人物性格、揭露社会阴暗而写,有其深刻的作用和意蕴。但是,阅读者如果只顾风月之此、而失人物和社会特点之彼,那么就真会“一叶障目”了。所以,还不单单是健康的人看出健康、不健康的人看出不健康这么简单,读者还得有自己的洞察,得出自己的体会。

那么第二个问题,《金瓶梅》到底有没有文学价值。其实,关于《金瓶梅》的文学价值问题,前面那个问题已经有所涉及了,作者用大量的风月描写,目的就是对人物的深入刻画,通过风月,刻画人物,揭露人性,把埋藏于人内心深处的自私和贪婪,在另一种非金钱物欲的场景,即情色的场景中揭露无遗,这既是兰陵笑笑生创作手法上的高明之处,也是他文学素养上的高深之处。同时,《金瓶梅》还有大量的诗歌创作,书名本来就是《金瓶梅词话》嘛,通过诗词的加入,点亮了小说前进的路径,丰富了小说的内涵。

第三个问题,《金瓶梅》到底有没有社会意义。当然有,而且它的社会意义,是这部小说之所以伟大的关键。《金瓶梅》是一部伟大的市井小说,写的是明朝的市井人物和市井生活,通过对山东东平府清河县一个开生药铺财主西门庆发家致富经历的描写,通过对西门庆如何欺行霸市、如何夺人财产、霸人妻女的描写,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老百姓生活的困苦。西门庆发财不过两端,一则买通官府,二则鱼肉百姓,这就是他的发财之道。然而,西门庆是暴发了,但因他的暴发而家破人亡的老百姓,却申诉无处、哭诉无门。兰陵笑笑生的高明之处还在于,他虽然写的是血和泪,但他不过度渲染血和泪,用平淡朴实的语言,将这些事情抖落给你看,没有意气,也无戾气,但读者分明能够感觉到脊背发凉。

那么,既然《金瓶梅》不是为风月而写风月,其风月便是小说不可或缺的部分。然而,面对如此波涛汹涌的风月描写,青少年时期的孩子因为对社会认知不够,自然难免为其所迷惑,受到一些不良的影响,自然不适合过早阅读。窃以为,人在知命之年前后阅读《金瓶梅》是比较合适的,人到五十,经历的事多了,经历的坎坷多了,看到的社会丑恶多了,阅读起来便更容易理解,也不会过多地为风月所迷惑,便能更好地体会和思索《金瓶梅》真正的深刻内涵。

《金瓶梅》中有哪些细思恐极的情节

吴月娘让孟玉楼去看官哥儿,李瓶儿让小玉跟随,“那小玉和玉楼走到芭蕉丛下,孩子便倘在席上,登手登脚的大哭,并不知金莲在那里。只见旁边一个大黑猫,见人来,一溜烟跑了”,两个都被眼前这诡异而恐怖的场景惊呆了。一是官哥儿手脚乱蹬大哭大闹,二是看护他的潘金莲不在身边,三是一只大黑猫从官哥儿身边跑掉。官哥儿哭闹多久?潘金莲为何丢下他不管不问?大黑猫何时而来,又对官哥儿做了些什么?一切不得而知。李瓶儿虽然担心出事,却绝然想不到事会出得如此可怕。

“他五娘那里去了?耶嚛,耶嚛!把孩子丢在这里,吃猫唬了他了。”孟玉楼大呼小叫,很正常,因为她也想不到潘金莲会不在,官哥儿会大哭,旁边会有猫。她先大声发问潘金莲哪里去了,唯恐别人不知潘金莲不在。接着连用两个惊呼语,表现自己的惊恐与不满。最后坐实潘金莲擅自离开的后果何其严重。“丢”强调潘金莲不负责任,有意为之。“吃猫唬了他”强调官哥儿哭闹的原因,已是受到猫的惊吓。孟玉楼是骑墙派,谁对自己有利,就倾向谁,相帮谁。此时潘金莲犯下大过,谁也护不得,她的势利选择,便是落井下石——潘金莲也是她必欲攻克的劲敌。

孟玉楼故意高声大嗓,是想让远近的人都知道潘金莲丢下官哥儿,官哥儿被猫吓哭了。所以,正与陈敬济调情的潘金莲在山洞里也声闻于耳,“连忙从雪洞儿里钻出来”,说道:“我在这里净了净手,谁往那里去来!那里有猫来唬了他?白眉赤眼的!”

潘金莲伶牙俐齿,随机应变能力超强,向来得理不饶人,无理争三分。她看出孟玉楼“惊呼”对自己极其不利,马上编出一套应景谎话蒙混过关。她把离开的理由说成“净了净手”,巧妙掩饰衣服零乱。“谁往那里去”的反问,是对孟玉楼大呼小叫的不满。净手的理由很充分,而且净手时间能有多久?怎么能说她有意丢下孩子不管呢?还以“白眉赤眼”反讥孟玉楼平白无故说瞎话,咬定没有黑猫来唬。但黑猫恰是孟玉楼与小玉亲眼所见,如何否定得了?潘金莲却不管这些,反正猫已跑掉,查无实证,只要自己咬死口不承认,她们便无可奈何,谁能说得过她?潘金莲出言不逊,似乎要与孟玉楼翻脸,这在两人交往过程中极为罕见。显然,潘金莲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顾不得孟玉楼的感受了。

孟玉楼“也更不往洞里看,只顾抱了官哥儿,拍哄着他,往卧云亭儿上去了”。她没想到隔墙有耳,草窝有人,潘金莲会突然窜出,无理狡辩,胡搅蛮搅。她自知不是潘金莲对手,争也无益。潘金莲以攻为守,她则避其锋芒,走为上策。好在有小玉作证,要说理,只能去找吴月娘。此时孟玉楼心中一定对潘金莲极反感,极厌恶。潘金莲翻脸不认人,还是与她保持距离为妙。潘金莲自知理亏,怕孟玉楼背后告她状,见“小玉拿着枕席跟的去了。金莲恐怕他学舌,随屁股也跟了来”,她尾随孟玉楼,继续她的胡搅蛮缠,企图蒙混过关。

吴月娘一见面,就问“孩子怎的哭”。显然,官哥儿在孟玉楼怀里,哄也哄不好,一路哭了来。吴月娘听到哭声,预感大事不妙,见到孟玉楼,当头即问,见出关切,不亚于李瓶儿。孟玉楼实话实说:“我去时,不知是那里一个大黑猫,蹲在孩子头跟前。”她知道潘金莲尾随而来,不好说她不在,没尽到看护之责,只能隐去前因,只说黑猫惊吓。孟玉楼话不多,述说的场面却极骇人:亲眼看到一个“大”的黑猫“蹲在孩子跟前”。黑猫在干什么,她不说,只说是“蹲”, 强调黑猫停留时间之久,且是虎视眈眈状,不知之前还做了什么可怕的举动,吓得官哥儿大哭大闹。而“大”字不仅强调黑猫之“大”,更强调的是因“大”而具更具危险性。这是孟玉楼聪明处,所谓会说不如会听,既然大家都知是潘金莲在看护官哥儿,那么,如此大的“黑猫”——显然不是潘金莲养的大白猫,竟然“蹲”在官哥儿“眼前”,更证明潘金莲不在近处,擅自离开,没尽到看护之责。吴月娘当即作出判断:“干净唬着孩儿。”直接将黑猫与官哥儿哭啼相联系。心急如焚的李瓶儿因为太焦虑,不假思索,脱口而出“他五娘看着他哩”,矛头直指“罪魁祸首”潘金莲,一反平时温顺内忍,爱子心切,失去理智,敢太岁头上动土。这时孟玉楼不得不点出潘金莲,她用潘金莲的话回答:“六姐往洞儿里净手去来。”孟玉楼刚才遭到潘金莲奚落,有所顾忌,不敢再公然得罪她,说她“净手”,其实是替她打圆场,但客观上于潘金莲不利。

所以潘金莲不买孟玉楼的人情,她“走上来”直接反驳孟玉楼:“三姐,你怎的恁白眉赤眼儿的?那里讨个猫来!他想必饿了,要奶吃哭,就赖起人来。”潘金莲又一次使用“白眉赤眼”,强调孟玉楼说话没根没据,丝毫不领孟玉楼以净手为由为她作辩护之情,连珠炮式追问“那里讨个猫来”,绝口不认可大黑猫的存在,指责孟玉楼空口编瞎话。如此针锋相对,不留情面,既见出潘金莲翻脸不认人的本性,也暴露出她与孟玉楼关系冷的一面:这两人看似关系最好,走得最近,实则面和心不和。潘金莲一口咬定没有大黑猫,自有她的道理。因为当时她在洞子里,哪里会见到大黑猫?口说无凭,眼见为实,她没看到,就等于没有。但这也只能说明她不在时没见到,却不能说明她不在时,大黑猫不在,而孟玉楼恰是在她不在时看到大黑猫的,且还有小玉作证。潘金莲又把官哥儿哭闹说成没吃奶,责任在奶子,不在她。其实潘金莲自己心里清楚得很,在她与陈敬济鬼混时,极有可能出现黑猫,而且是孟玉楼与小玉两个人亲见,岂能有假?鬼怕恶人,潘金莲歪搅胡缠一发威,大家竟一时无话可说,没人再敢与她争理较真。场面上潘金莲占了上风,把官哥儿受惊吓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

李瓶儿倒怕因此得罪潘金莲,她宁事息人,“见迎春拿上茶来,就使他叫奶子来喂哥儿奶”,不再纠缠此事。但官哥儿不吃奶,只是哭,看来惊吓得不轻。吴月娘分咐李瓶儿:“你抱他到屋里,好好打发他睡罢。”酒也不吃,众人都散了。

潘金莲一定很得意,既与陈敬济鬼混,又让大黑猫惊吓官哥儿,还不担责。而更大的收获,当是由官哥儿害怕大黑猫受启发,想出训练自家大白猫惊吓官哥儿的毒计。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