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知识,能天然“吸引”学生大脑的关注?_老师_同学们_圆柱

都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学生 应该对学习负有最大的责任

学生自己就 应该“主动”、“积极”地开展学习

这话说得 丝毫没错!

但在教学实践中,

“应该”也只是“应该”,

并非一定会发生

甚至发生的概率未必很大!

无论是老师的教学经验、还是学习科学研究,

都告诉我们:

学习(包括主动性、积极性),既是学生自己的事情,也和老师的教学方式有着紧密联系!

学习(包括主动性、积极性),既是学生自己的事情,也和老师的教学方式有着紧密联系!

所以,为了能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很多老师都会重视 “激趣”。

本文就从 脑科学(学习科学)的角度,从根上解析一下什么是“趣”?

为什么“激趣”会显著提高注意力和吸引力?

从脑科学(学习科学)的角度来说,信息从感官输入后,并非直接进入大脑皮层,而是经过一个叫“ 丘脑”的器官的转发(下图中天蓝色的器官)。

展开全文

毫无疑问,脑是“生存导向”的,丘脑当然也是。

所以,丘脑会优先转发对生存有较大影响的信息。

那么,什么样的信息会可能会对生存有影响呢?

脑科学给出的答案是:

新异信息 ——新鲜的、异乎寻常的信息!

所以,老师们所说的“趣”,从脑科学(学习科学)角度来看,就是 “新异信息”!

当脑感知到“新异信息”后,就会给予最高级别的优先处理权,比如:

注意力高度指向信息源

各感官高度协同感知新异信息

大脑皮层飞速运转整合信息

调用已知开展预测和解释工作

注意力高度指向信息源

各感官高度协同感知新异信息

大脑皮层飞速运转整合信息

调用已知开展预测和解释工作

最妙的是:

这一切并非有意识的控制,完全是脑的本能反应!

这一切并非有意识的控制,完全是脑的本能反应!

——因此,哪怕是最不爱学习的孩子,也不可避免地被吸引!

而且,新异性比较容易引发脑的情绪反应,造成“爆燃”的课堂效果!

想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想提高教学的吸引力,

我们就需要从“创造新异性”入手, 百试百灵!

下面是几位一线教师教学中 创造新异性的案例,供大家参考:

【以下案例为 成都 雷秀芬老师的《学习科学》作业】

多年以前,我听过一次印象深刻的作文教学课,那是一次成都学习,主办方举办了一次全国语文现场赛课 。

有一位许艳秋老师优雅地走上了讲台。她穿着素雅的长裙,系着一条黑白相间的仿佛是水墨画的丝巾,提着个精致古朴的篮子。

同学们和听课的老师们都好奇极了,不知道这位老师今天要讲什么。她用神秘的口吻说给同学们带了当地的礼物,让大家猜一猜。

请了好几个同学都没说对,同学们越发有兴趣了。最后谜底揭晓,原来是她所任职学校的 梧桐叶。

她给每个同学都发了一片,让大家仔细观察,分组讨论,从颜色,形状,文脉,气味,触感,甚至震动声音,入口味觉上去体会它们的异同,力求要说出个道道来。

课堂上一下子沸腾了,同学们都动起来,有认真辨别的,也有急于表达的,听上去闹哄哄,但我却看到了同学们极大的参与度。

大约10分钟以后,老师让同学们安静下来,这才布置了本堂课的写作内容,任意选择一个感官维度描写你面前的梧桐叶,字数100到200。

10分钟后,好几位同学自告奋勇地 上来念了,下面有好事的同学还拿着叶子比对,提出修改意见。

一堂课45分钟不知不觉就溜走了。铃声响起的时候,大家 不禁感叹,这节课太有趣了。

【以下案例为 成都 赵翠华老师的《学习科学》作业】

我通常一身休闲装,扎个马尾辫。那一天呢,我特意打理了头发,上面还佩戴了发饰,一进教室,同学们都看到了,“哇塞”呼声一片。

我笑嘻嘻地 问他们:“好看吗?”,啪啪啪掌声一片,初一的学生就喜欢逗,那我就逗逗他们。

我取下发夹,说:

下面请听题:这个发夹我打8折卖给你呢我就会折本10块,我多少钱买的?两分钟内谁抢答并且讲解正确了呢,我送给谁。女生自己用,男生嘛送给女生用也不错哇!

同学们高兴地动起来了.........

【以下案例为 成都 陈艳老师的《学习科学》作业】

要说化学课堂上出现的新异信息,最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东西,那就 非实验莫属了。

学生特别喜欢做实验,看到各种各样的现象发生,感受实验的无穷魅力。所以作为化学老师的我们,也必须在实验上下一番功夫,好好准备。

记得在讲醋酸时,我在上课之前几分钟提前进入教室,然后沿着过道,一路洒了几滴醋酸在地上。然后同学们就带着好奇心,开始问了。

上课后,我就会问他们教室里有什么不同?

他们就会回答:有种酸酸的味道。

然后我就告诉他们,这就是醋酸,它在常温下是 液态的,你们能闻出它的味道,这说明了它的哪些物理性质?

最后,我们再以山东省德州市实验小学杨秀清老师的 《圆柱的表面积体积复习》一课为例,看看名师是怎样利用一根萝卜创造新异性、引爆课堂的!

以下为教学实录(节选)

师:老师这里有一件宝贝,想不想看啊?

生:(齐喊)想!

(老师拿出一个盖有红丝绸的“宝贝”)

师:同学们请看!

(老师抽掉红丝绸,“宝贝”呈现在所有学生的面前。)

生:(齐说)啊!一个大白萝卜啊!

【 王珏老师评 :“新异事物”登场,引发学生的格外关注和情感支持】

师:这可不是一个普通的萝卜,请你上来看看!

(学生上来观看,还有手掐它。)

师:别别别,不要掐它!

生:老师,它就是个普通的大白萝卜,和我家做菜的一模一样。

师:请你用数学的眼光深情地看看它。

生1:(学生恍然大悟)啊!老师,我知道了,它是个圆柱形的大萝卜。

生2:(自信的表情)老师,我知道你为什么称呼它是宝贝了,这节课你一定用它来让我们复习有关圆柱的知识对吧!

师:你们真是诸葛孔明!好!老师再给你们配上一把锐利的武器,猜猜是什么啊?

生:一定是刀。

师:你为什么猜是刀啊?

生:可以用刀切一切,才能观察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的变化。

师:你们太棒了!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切一切、拼一拼,来探索圆柱表面积和体积是怎样变化的。用这个平凡的大萝卜来探索出不平凡的数学知识来,有没有信心?

生:(齐说)有!

(老师将实物:萝卜、刀等放讲台上)

师:今天这个讲台交给你们用,谁先来切第一刀,提出数学问题带领大家去探索?

(学生踊跃参加)班长先来吧,请大家紧跟班长的步伐不要掉队啊!

1.沿着圆柱的横截面切,观察圆柱的体积和表面积是如何变化的。

班长:(上来先观察,上下看左右看,然后沿着横截面切开,并提出问题)我沿着横截面切成两个小圆柱,请问体积和表面积是如何变化的?

师(补充):他是说现在两个小圆柱的表面积之和、体积之和,与原来的圆柱比较有什么变化?

(下面同学们都举手踊跃回答,班长指名)

生1:和原来的圆柱比较,体积没有变化,表面积增加了两个底面积。

【王珏老师评:白萝卜充当 “知识情境”的作用,而切萝卜则属于情境创设五法中的 “体验式情境”】

师:同学们同意他的发现吗?

生:同意!

(这时班长就要走下讲台回座位)

师:同学们,班长这就要走!(下面同学们议论:继续切)

(班长又回到讲台)

班长:对,我知道了,还要继续切。(又沿着横截面切了一刀),同学们我把圆柱沿横截面切三段,这时和原来比,体积和表面积有什么变化?

生:如果沿着横截面切成三个小圆柱,体积没有变化,表面积增加了4个底面积。

班长:(继续切成四个小圆柱)如果我切成四个小圆柱,体积和表面积有什么变化呢?

生:体积还是没有变化,表面积增加了6个底面积。

(这时班长还要继续切)

师:(语调温柔的高一些)班长还切吗?

班长:老师,我不切了,我找到规律了。

【王珏老师评: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大脑不喜欢别人告诉他的信息,而喜欢自己得出的结论,大脑会对此进行自我奖赏! 】

师:同学们,他说他找到规律了,你们也找到了吗?探索到一定程度往往要停下脚步去思考,这样,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想。(停片刻)好,睁开眼睛,把你想到的给你的同桌共享!(同桌互相说一说)

班长:不管这样切几刀,体积和原来比都不变。如果切成两段,表面积增加2个底面积;如果切成三段,表面积增加4个底面积;如果切成四段,表面积增加6个底面积,……依此类推。

生:切一刀就增加两个底面积,切的刀数比段数少1。

(老师根据学生的发现进行板书,呈现规律并用……展示)

【王珏老师评:学生自己“探索”所得出的结论,往往是原始的、关联性较弱的、非学科术语表征的,需要老师帮助提升、提炼、并且“形式化”,便于学生自己“发现”该规律的如“学科术语表征”——也即教学的最终目标! 】

师:如果继续下去,应该怎样表示出来呢?

生:如果把圆柱分成n段,就切(n-1)刀,增加(n-1)×2个底面积。

【王珏老师评: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最终得出了规律的“学科术语表征”】

(师生鼓掌,教师板书:(n-1)×2)

师:同学们非常了不起,探索到一定程度,注意停下来,进行规律总结,看看,发现了这样有价值的数学知识!

(老师走进学生中间,语气有一定的思考效果)

师:同学们如果没有萝卜、刀子实物操作,想一想怎样用简单的图示来表示我们刚才探索的规律呢?如果切成四段的话,怎样表示?

(学生60%的举手,一生上台进行画图)

生:

(师生鼓掌)

师:你们太棒了!数学越简单越好,能在他的基础上再简单点吗?

【王珏老师评:低龄学生思维的具象性较强,需老师一步一步引导向抽象发展。 具像化->抽象化,这是必不可少的过程。让第一个学生上来画成具像的图,比老师直接给画出第二幅图的样子,要更符合学生思维发展规律——这也是为什么要让学生来表达的重要原因: 只有学生自己才知道自己是怎么想的,老师未必知道! 】

生:

师:太厉害了!受你们的启发,我想如果再来点数字修饰点缀就更好了.

(停顿时间稍长)

【王珏老师评:“受你们的启发”说得好——一切发现都要归功于学生,原因还是这一条:脑喜欢自己发现的东西,此时脑会给自己奖励,激励自己发现更多的东西! 】

生:

师:“2”是什么意思啊?

生:用2点缀就知道切一刀增加两个底面积。

(老师走进学生中间,给同学们发放礼物表示祝贺)

师:你们真了不起!未来的数学家,来,用我们课堂上常玩的来自己庆祝一下。

(学生同桌对掌“耶”)

师:同学们,我还有一个问题,如果把这个圆柱沿着横截面切成两个圆柱,其中一个圆柱和原来比较,体积和表面积怎样变化呢?

生:其中一个小圆柱的体积和原来比减少了,减少了另一个小圆柱的体积。

生:其中一个小圆柱的表面积和原来比也减少了,减少了另一个小圆柱的侧面积。

(教师走在学生中,让学生观看变化和亲自触摸感受)

【王珏老师评:亲自触摸、观看变化——接着创建令人印象深刻的“体验式情境”】

2. 沿着圆柱的直径纵向切,观察圆柱的体积和表面积是如何变化的。

师:同学们,我们还继续探索吗?

(学生激情高涨,纷纷举手表示愿意继续探索,并争先恐后上来切割,一生上来)

【王珏老师评:新异性、体验式情境、自己发现规律、大脑的自我奖赏,彻底激活了每一个大脑的热情和主观性! 】

师:你想怎样切,给我们说一声好吗?

生:老师我想沿着圆柱的直径切。

师:好的,同学们看好啊,不要错过!

(生沿着直径纵向切成完全相同的两部分)

生:我沿着圆柱的直径切成两部分,体积和表面积有什么变化?

师:(补充),他是说这两个的和与原来比,体积和表面积有什么变化?

生:体积没有变化,表面积增加了两个直径×高。

(师生表示同意,老师走下去让学生摸一摸直径和高,摸一摸增加的两个面)

师:你还继续切吗?

(下面同学们都喊“切”)

生:我再沿着直径切。(老师这时必须帮忙,形状已经变成了四部分)

生1:老师,不用切了,我找到规律了。切一刀就增加两个直径×高,切两刀就增加四个直径×高……

生2:如果切n刀就增加2n个直径×高

(教师板书d×h×2n)

师:说得 好,老师祝贺你们又一次发现了这样重要的数学知识。(发放礼物,学生高兴)

【本文小结】

脑对“新异信息”天生敏感,很容易激活大脑,全情投入。

老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围绕知识情境,设计出恰当的“新异点”,在此来吸引学生关注,引爆课堂!

更多关于“脑的注意力机制”、“情境教学法”等高效教学原理与方法,欢迎学习王珏老师《基于学习科学的高效教与学方法》网络课程!

付费课程 : 49元 ,无任何时间限制、作业要求,随时可学、终身有效!课程地址(网易云课堂):

电脑或手机浏览器打开:

扫码进入课程:

本公众号(学习科学与技术研究)提供全面、深度的学习科学研究、微课与PPT研究、以及其它实用技术研究文章!到公众号首页输入代码查看更多研究:

wk:微课超级大全,设计制作应用一网打尽

ppt:PPT技巧集

xxkx:学习科学研究文章

wk:微课超级大全,设计制作应用一网打尽

ppt:PPT技巧集

xxkx:学习科学研究文章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