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继母唤醒植物人儿子温暖中国 如今她有一个心愿希望被实现_儿子_继母_温暖

不是亲娘胜似亲娘,继母用892个日夜的守候,悉心照料“没救了”的儿子,最终创造了植物人“复活”的奇迹。10年前,继母高云的故事温暖了滨城。经本报推荐,高云获评为2013年CCTV温暖中国年度人物,母性的伟大感动了全国观众。

春来秋去,高云早已青丝斑白,可她给儿子的那份爱却未曾褪色。14年的守护,平凡、艰难却又满足。人生此时,她萌发了一个心愿,谁能帮忙实现?

回顾:

2009年9月20日 25岁的杨宏建帮人调解纠纷时,被人用棍子击打头部昏迷不醒。 2009年10月20日 半岛晨报以《小伙调解纠纷被打昏迷近1个月》为题,报道了杨宏建一家的遭遇。 2013年1月9日 记者在位于傅家庄的一处康复医院初次见到高云。彼时,杨宏建病情虽有好转,但仍需接受康复治疗。 2013年1月10日 半岛晨报以《892天!继母用坚守“救活”儿子》为题报道了发生在这个特殊家庭里的生命奇迹,引发社会关注。 2013年12月3日

在半岛晨报推荐下,高云获评2013年CCTV温暖中国年度人物。一家人来到颁奖典礼现场,用感人的真情故事温暖了全国观众。

回顾:

2009年9月20日 25岁的杨宏建帮人调解纠纷时,被人用棍子击打头部昏迷不醒。 2009年10月20日 半岛晨报以《小伙调解纠纷被打昏迷近1个月》为题,报道了杨宏建一家的遭遇。 2013年1月9日 记者在位于傅家庄的一处康复医院初次见到高云。彼时,杨宏建病情虽有好转,但仍需接受康复治疗。 2013年1月10日 半岛晨报以《892天!继母用坚守“救活”儿子》为题报道了发生在这个特殊家庭里的生命奇迹,引发社会关注。 2013年12月3日

在半岛晨报推荐下,高云获评2013年CCTV温暖中国年度人物。一家人来到颁奖典礼现场,用感人的真情故事温暖了全国观众。

一段回忆儿子脑子被砸成“豆腐状” 和煦的春风透窗吹过,远处的玉兰树已是含苞待放。3月13日中午,在西岗区香炉礁街道香川社区的一栋老式住宅楼里,传来了打卤面的香气。这里是杨宏建的家。此时,他坐在轮椅上,妈妈高云把面条吹凉,然后喂进儿子嘴里。杨宏建吃完一碗面条,用了半个小时。由于气管曾被切开过,呼吸道不时会发出“呼噜噜”的声响。喂儿子吃完饭,高云跟他开起了玩笑,杨宏建被逗得前仰后合。

记者第一次见到高云,是在2013年1月9日,地点位于傅家庄一处康复医院。彼时,杨宏建病情虽有好转,但仍需接受康复治疗。病床旁,高云再次泪流满面。思绪中,有对儿子的心疼,有对命运多舛的感触,更多的还是儿子“复活”了的喜悦。

高云和丈夫杨晓峰为再婚家庭,儿子杨宏建是杨晓峰与前妻所生,高云未生育过孩子。悲剧发生时,正是夫妻俩在一起生活的第12个年头。2009年9月20日,25岁的杨宏建在沙河口区香工街帮人调解纠纷时,被人用棍子击打头部,当场昏迷不醒。他的女友双膝跪地拦下一辆出租车,把他送往距离最近的医院救治。杨晓峰和高云赶到医院时,看到儿子的耳朵里流出鲜血。无论两人如何呼喊,杨宏建都没有反应。夫妻俩发疯般求医生救救儿子,医生在手术中打开杨宏建右侧颅骨,发现伤情极为严重。脑子“散”了,好似一块豆腐。而医生打开左侧颅骨时,发现大脑左侧损伤比右侧还严重。同时,杨宏建的脑干也受到损伤。医生判断,即便奇迹发生,最好的结果也是植物人。

展开全文

“他既然管我叫妈,就得尽到当妈的责任,还分什么亲妈、后妈?” ——十四年前,高云如此说道

“他既然管我叫妈,就得尽到当妈的责任,还分什么亲妈、后妈?” ——十四年前,高云如此说道

一种信念翻垃圾箱捡食也要救儿子 手术后,杨宏建被转移到重症监护室。那段日子,高云至今记忆犹新。她在不停地祈祷之余,半步不敢离开监护室门口。因为,杨宏建在术后严重肺部感染,随时都有死去的可能。

2009年10月20日,本报在“半岛调查”专栏,以《小伙调解纠纷被打昏迷近1个月》为题,报道了杨宏建一家的遭遇。本报记者得知,高云是杨宏建的继母,但她就像亲生母亲一样照顾继子,感动了病友和医护人员。

本报报道后,这家人的不幸得到了很多好心人的关注,有人给他们送吃的,有人给他们捐款,让他们度过了最难熬的那段日子。在警方的努力之下,案子最终得以告破,杨宏建也得到了一定的经济赔偿,然而这个家庭欠债累累,赔偿金不足以扭转这个家庭的生活状况。

术后第43天,气管被切开、全身插满管子的杨宏建被转移到大连某康复医院继续治疗。一口痰堵住呼吸道,就会要了他的命。为了照料儿子,高云从单位办了离职手续,杨晓峰也从单位辞职。夫妻俩分成黑天、白天两个班次,轮番看护杨宏建。由于没有了收入来源,夫妻俩的生活也陷入窘境。一天晚上,高云实在饿得不行了,就趁着天黑跑到医院的垃圾箱里,翻别人扔掉的馒头吃。“孩子不是亲生的,至于这样吗?”有人如此问高云。这位母亲回答:“他既然管我叫妈,就得尽到当妈的责任,还分什么亲妈、后妈?”

一个奇迹 守护892天植物人儿子醒了 转院后,高云在每天早晨5点就起床准备早餐,给杨宏建喂饱后,她才能动筷吃饭。收拾碗筷后,她拿着便盆给杨宏建接屎接尿。中午,伺候儿子吃完饭,她得给杨宏建洗尿布。杨晓峰则会带着儿子进行康复治疗。晚饭后,高云还要为儿子按摩,陪儿子说话,希望能够唤醒他。

高云身高只有1.58米,而杨宏建身高1.85米。高云每次给儿子翻身,由于他身体过重,有时身体刚翻一半就转回来了,高云躲闪不及就会被儿子压倒。每个晚上,高云都不敢睡踏实。因为杨宏建在大小便之前没有任何征兆。刚转院时,医生为杨宏建挤出头部的脓血和脓水。那种味道,熏得屋子里的人都受不了。爱干净的高云克服这些困难,一直守候在旁。日复一日,高云的头发白了不少。病友把染发剂送给她,把头发染色,不然显得太苍老了。

2009年底,在杨宏建昏迷后第84天,他突然含糊地说了两个字:“难受。”这让夫妻俩欣喜万分,可他刚说完,就再次“沉睡”。又过了15天,他再次开口说话,这回有四个字:“爸爸,救我!”发现儿子能讲话,夫妻俩便轮番和他对话,期待能早日把儿子唤醒。渐渐地,杨宏建说话的次数越来越频繁,有一次还喊了“爸爸”“妈妈”。2012年3月初,杨宏建的自主意识更加强烈了。慢慢地,他可以开口跟爸爸妈妈交流了。尽管说话声音稍显模糊,但思维却很清楚。此时,夫妻俩意识到,儿子终于醒了!杨晓峰抱着高云放声痛哭。

2013年1月10日,本报以《892天!继母用坚守“救活”儿子》为题报道了发生在这个特殊家庭里的生命奇迹。本报报道引发了社会的持续关注,很多市民给他捐款,筹集到了后续的手术费用。报道还引来了中央电视台的关注,央视记者专程赶到大连进行采访。杨宏建接受补颅骨手术后,身体康复进展顺利,能做一些简单的活动,更让家人兴奋的是,他可以站起来了。

“我老儿子能活到今天太不容易了,没想到我儿子也能过40岁生日,我们一起加油,祝老儿子越来越好。”

——十四年后,高云在朋友圈写道

“我老儿子能活到今天太不容易了,没想到我儿子也能过40岁生日,我们一起加油,祝老儿子越来越好。”

——十四年后,高云在朋友圈写道

一腔真情 继母大爱感动全国观众 2013年9月,本报作为央视的协作媒体,在大连地区开展“身边好人·温暖中国”选拔活动。中央电视台“温暖中国”大型评选是与CCTV“感动中国”交相辉映的品牌活动,着力温暖行动,点亮感恩真情,为最朴实的情感注入鲜活的暖流。本报记者在向“身边好人·温暖中国”评选委员会推荐高云的感人故事时,栏目组导演也被这一人间真情故事所深深吸引和感动。最终,高云获评为2013年CCTV温暖中国年度人物。

当年12月3日,高云和丈夫杨晓峰、儿子杨宏建来到2013年度CCTV“身边好人·温暖中国”颁奖典礼的现场,他们的故事通过央视镜头播出之后,感动了全国无数观众。颁奖典礼上,作为高云的推荐人,歌唱家蒋大为说了一番发自肺腑的感言:高云的故事很感人、很温暖,但是这份温暖太过沉重,这份爱和温暖也特别不易,来自大家的坚守,来自大家的心。作为继母,高云用母性的伟大,将昏迷892天的植物人儿子唤醒,这背后的辛酸,只有高云和她丈夫杨晓峰知道。

同时,在颁奖现场,一位获得过中国新闻奖的媒体同行表示,高云作为一位继母,在照顾儿子的3年多时间里,用朴素而真挚的大爱给了儿子生的希望,母性的光辉感天动地。这样的人间真情故事、这样一份大爱,应该通过中央电视台的媒体平台,向全国的电视观众传播。

一个心愿 想带儿子晒太阳却难下楼 时光如梭,转瞬十年。如今,一家三口仍居住在原先的老楼里,平凡而清苦地生活着。杨宏建更加开朗了。“我记得你!有好多话想跟你说……”虽然许久未见,但记者刚进门,就被轮椅上的杨宏建认了出来。比起十年前,杨宏建略胖了一些,目前生活仍不能自理。吃饭、上厕所都需要父母帮忙。

谈起这十年,夫妻俩提到最多的字眼就是“感恩”。杨宏建需要长期接受康复治疗,为了节省成本,父亲杨晓峰跟一位中医学会了针灸。这位好心的医生多次到家里来,亲自指导杨晓峰操作,直到他“学成出师”。多年来,辖区街道和社区工作人员也关心着这个家庭,不时给予帮助。2021年,街道还联系了诊所,为杨宏建免费修牙。《辽宁日报》的一位记者也时常到家里探望,送来各种生活用品。“遇到了太多的好心人,咱没有什么能回报人家的,只能说一句‘好人一生平安’!”

每天早晨,杨晓峰和高云起床后,先给儿子针灸,然后打豆浆、煮面条。喂杨宏建吃过饭,两人匆匆填饱肚子,便带着儿子做康复训练,下蹲、走步、牵腿、活动肢体。吃过晚饭,又是一轮训练。

今年1月,杨宏建念叨着想吃羊肉火锅。夫妻俩凑了10元钱,去市场转了一圈。“成盒的羊肉都得几十块,人家也不论片卖,后来只好切了10元钱鲜羊肉,买回家涮着吃。”10元钱的羊肉,只够吃几口。火锅端上来,两口子谁也没动筷,儿子在一旁说话了,“爸妈,你们吃肉,给我涮点蔬菜,借点肉味就够了。”

杨宏建体重有180斤,站起来、坐下或是躺床上都需要父母帮忙。经年累月的护理,再加上两人都已60多岁,夫妻俩的腰腿都不好,时常感到疼痛。但为了省钱给儿子做康复治疗,谁也没有去医院看过。“身体在逐渐老化,将来肯定有弄不动的一天。”杨晓峰有些感伤。

天气转暖,高云想带儿子去海边走走,晒太阳、吹海风。对于杨宏建来说,这是一个近乎奢侈的愿望。由于行走不便,杨宏建出门只能坐轮椅。可他家住七楼,仅靠夫妻两人根本抬不动他。“上次还是请了四位男性朋友到家帮忙,总算是出了一次门,可也不能总麻烦人家呀!”由于“出门难”,杨宏建常年不下楼,经常感到烦闷,也影响着他的身体状况。高云想为儿子买一台“电动爬楼轮椅”,可因为资金不足,心愿一直没有实现。 ■记者手记 继母守护14载演绎“天之大” 2月3日,杨宏建的生日。高云给儿子做了两道菜:炖豆腐泡、土豆炒肉片。猪肉是春节剩下的,放在冰箱里冷冻。平时,家里舍不得买肉,实际上就连鸡蛋都很少吃。菜端上来,高云夹起一片肉喂进儿子嘴里,杨宏建吃得很香。脂肪的香味钻进鼻孔,高云何尝不想吃上一口,但她忍住了。

高云的微信网名叫“幸福快乐一生”。从2009年杨宏建受伤至今,高云已在他身边守护14载。照顾这样的病人,费钱费力耗心血。这么多年来,她幸福快乐吗?高云思索良久告诉记者,幸福就是一家人在一起,快乐就是平平安安;只要一家三口能好好活着,她就是幸福的,累点、钱紧点都没啥。“我知足。”她说。

那天,高云发了一条朋友圈。她写道:“我老儿子能活到今天太不容易了,没想到我儿子也能过40岁生日,我们一起加油,祝老儿子越来越好。”记者认识她已有10年,她也有为柴米油盐而发愁的日子。但是面对儿子,她身上总是有一股坚韧的能量,温暖而持久。

妈妈是伟大的,母爱是无私的,就像毛阿敏深情演绎《天之大》时所唱:“妈妈,月亮之下,有了你,我才有家。”继母也是妈妈,在重组家庭中生活,也会面临着现实的尴尬。譬如,对于继子继女的生活,管太多了,有时反而会落埋怨,而管少了则会被说成“冷漠”“无情”。多少年来,在坊间流传的各种故事里,“后妈”、继母总是被描述成负面词汇缠身的形象,已经形成了一种刻板的印象。

当下,中国人的婚姻中,再婚家庭占据了一定的比例。这就意味着,很多人都是继母和继父的身份。他们是怎样一群人?如果罔顾事实而只提刻板印象,那么谈论将变得毫无意义。社会在不断发展变化,人们在婚姻中更加追求尊严、价值和命运的维护,在提升生活和情感质量的同时,也更注重道德理想的实现,即责任和付出。国家由千千万万个小家组成,再婚家庭群体是否幸福,也会影响社会全局的“幸福指数”。

事实上,在大连这座城市里,像高云一样呵护子女的“后妈”为数不少。她们付出了金钱、时间和精力成本,操心着子女的衣食住行以及学业和感情生活,却不追求回报。她们用超越血缘的母爱,为新的家庭注入温暖。柔弱的臂膀,成为继子继女人生中的坚强后盾。另一方面,子女感受到了继母的用心付出,也会反馈正向情绪。如此,母子间的感情不断升温,形成了能够良性互动的特殊亲情关系。

她们身上,传承了中国女性的勤劳善良等优良品质,又在现代婚姻模式中,勇于探索实现人生价值和道德理想的路径,树立了全新的继母形象,也成为再婚家庭追求幸福的时代缩影。

为她们点赞,祝她们幸福快乐一生。

谁能帮这家人实现愿望 如果您想为这家人提供帮助 请联系高云 手机号码是15542613891

半岛晨报、39度视频首席记者满文飞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