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泠:带着饱满的创作欲和生命力,一直“在路上”_陈家_海派_上海

“我是1937年生人,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空间是1937年造的,我对它的历史没有研究,但是凭我的想象,它估计之前不是这样的,我只知道过去在黄浦江旁边它们都是一个仓库,是物质生活需要,而今天这个空间已经变成了文化空间,它和我的人生一样,都经历了沧桑巨变……”4月21日,黄浦区薄荷星厨艺术空间迎来了“大家说”(第二季)高端文化讲坛的第四位嘉宾——新海派水墨领军者陈家泠。86岁的他精神矍铄,忆及过往的岁月侃侃而谈间,时而流露出“不移白首之心”的淡泊与旷达,时而流露出“不坠青云之志”的坚毅与赤忱。

回顾陈家泠的人生际遇,似乎都与时代浪潮和社会变革紧紧捆绑在一起。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陈家泠迎来了第一个人生转折点:考上浙江省杭州第一中学,获得助学金,从一个理发店学徒走向了学堂。1963年大学毕业,恰逢国民经济调整第一年,得到了人才流动的机会,于是前往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担任教师,开启沪上之旅,亦开启了此后的艺术探索之路。陈家泠曾用陶瓷烧制中的术语“窑变”来形容自己的人生历程,以社会为炉,以命运为火,乘着时代之风,最终粹炼出艺术和人生。

在上海,陈家泠师从山水画大家陆俨少,从恩师“八面出锋”的山水画笔法中得到启发,钻研出“走、守、漏、透”的笔法,创建了自己的风格。不仅如此,陆俨少“做人要老实,作画要调皮”中蕴含的辩证法思想更是令陈家泠受用终生,形成了其“灵变”的艺术思想。1984年,《开放的荷花》问世,他以天然去雕饰的荷花打开了新的绘画局面,开创了现代国画的新风格和新流派。

展开全文

在交流会上,陈家泠真诚而又大方地向现场观众分享了自己多年积累下来的艺术体悟。实际上,守住“灵”、不惧“变”,便是一个艺术家创作的立身之本和不竭动力。纵观陈家泠几十年的艺术之路,他的确不主故常、自求新意。他曾说:“我的青春是从七十岁之后才爆发的。”作为一个自称“玩儿性”很大的艺术家,从以宣纸为底色的国画,到以陶土为血肉的陶瓷,再到与以丝线为经纬的缂丝技艺联合,陈家泠似乎并未给自己的艺术边界设限,总是愿意超越自我,时常跳出自己的舒适圈,在各类跨界尝试与融合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泠风格”。

说起陈家泠与上海的渊源,自1963年从杭州来到上海执教开始,他在这座城市创作、生活已数十年有余,结下了无法割舍的缘分。陈家泠被誉为新海派画家的代表,海派水墨的领军人物;在上海有他的“泠窑”,海派瓷艺也在2013年被评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19年,《陈家泠佛教艺术馆》也在上海玉佛寺正式开馆。在中国的艺术史中,上海也是中国绘画开始现代转型的重要地标,在这里,新的艺术形式、新的艺术类型、新的艺术风格应运而生,陈家泠就是其中的一员。谈及“海派精神”,陈家泠曾精炼为四字:“海派无派”。上海是一座兼容并包的城市,在这里,古与今、中与西、传统与现代时刻碰撞,却又水乳交融,达成一种恰到好处的和谐。上海同样是一座日新月异的都市,她总能灵敏地嗅到时代前端的风尚,博采众长并时常做好突破创新的准备,这是上海的“时尚”,也是上海的“雅致”。而“海派”的开放包容、百家争鸣、风格林立,正与陈家泠打破常规、勇于创新的艺术追求相契合。

陈家泠的创作步伐也不仅仅停留在上海,而是踏遍了祖国的万里河山。他花了八年的时间奔赴全国各地革命圣地采风、写生,完成了12幅“革命圣地”系列的巨幅画作和14幅毛泽东诗词书法。他用巨幅的铺陈、明亮的色彩和细腻的笔触深情描绘出了祖国母亲那段过往的峥嵘岁月,比如《井冈主峰》《西柏坡》《梁家河 可美啦》等。从战争岁月,到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再到如今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陈家泠就像是陪伴新中国一路走来的见证者,而他的作品也展露出深沉淳厚的家国情怀,表达了他对党、国家、人民、土地的深情。

陈家泠的老师潘天寿曾说过一句令他铭记于心的话:“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代表自己民族的文化符号,就不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2016年,陈家泠创作的《西湖景色》成为杭州G20峰会各国元首和地区领导人合影的主题背景,那颗从少年时便种在心间的家国情种子,经过岁月的沉淀与酝酿,如今已经长成参天大树。陈家泠以其独具一格的“泠式艺术”,向世界展现了中国的大国风范和民族特色。

在现场互动环节,观众们真诚地表达了对陈老的喜爱与敬重,抒发自己对艺术的感想,气氛融洽和谐。

交流会现场的高潮环节,莫过于陈家泠现场展示他为本系列高端文化讲坛亲笔题的字。“大家说”三个字兼具大气与淡雅,彰显独特的海派笔墨特色。国家对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主任、上海国际文化学会会长陈圣来接过墨宝,向陈老表达了由衷的感谢与敬意:“正是由这些来自文化界的大家,共同建构起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软实力。”

陈家泠“灵变”又浑融的艺术创作宛如满园春色一般百花齐放,不仅在专精的艺术领域纵向深耕,更在广博的艺术世界横向破壁。“水变”的中国画讲究水墨与宣纸的“金风玉露一相逢”,“火变”的陶瓷技艺则是窑火与陶土在千万次的淬炼和磨合之中,找到“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默契,“丝变”的缂丝手法用灵动的织锦赋予精美绝伦的平面图案以二次创生,获得“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熠熠华彩。这就是陈家泠,一位一直“在路上”的艺术家,带着饱满的创作欲和生命力,继续用他独特的方式,继续书写着祖国河山的美好华章。

作者:李婷

编辑:陈熙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