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育——陈清贫网校的灵魂_大院_陈家_网校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清贫 网校 灵魂 大院 陈家 网校

文/杨若文

一、情育,让陈清贫网校艳花绽放

陈清贫是否才华横溢、聪明格外?不是本文探讨的重点所在,但有一点吾敢于高声作答:他干什么,什么就成!干新闻,起步不久就有大块头报道上了《人民日报》;干创作,竟有诸多亮篇厚册面世;干网校,也是花俏枝头。这些,硬梆梆地摆在那儿,不服不行!对此,拙文《陈清贫的“清贫”与“丰厚”》已有详述,剩饭不必再炒,本文重点展现陈清贫网校的情育,与各位分享。

情育,感情培育的缩写。既谈情育,就得从“情”说起,笔者在多篇文章中坚持:“情”有情感、感情之分,前者是指刺激下的心理反应,后者则为心理距离的疏密远近。陈清贫网校, 雅名“陈家大院”,步入大院之门,浓浓之情就会迎面扑来。

(一)网校,生之于“情”。

网校,源于陈清贫想当教师的情结。他1984年报考华中师范大学的毫不犹豫,源于这一情结的左右。而落第,只是延缓了当教师步子,原本的一肚子火热,遇雨而未浇灭。《知音》这一平台给了他诸多幸运:十多年记者生涯,“新闻作品频频获得各类大奖”,到2008年,四本书已经面世,写博客得了两年度的全国冠军,因长篇游记《我在朝鲜的三天三夜》,接受过美英法韩德及加拿大等国家的专访,其经历曾被凤凰卫视拍成专题片,功也成、名也就;家大业大的知音传媒集团提供的生活条件,足以晚年安度,忧也无、虑也无的。恰在此时,一部《放牛班的春天》让陈清贫泪流满面,没有浇灭的当老师理念,顿时复燃,也空前炽热。从“情”的角度视之,《放牛班的春天》是刺激物,“泪流满面”则为情感反应。至此,办学的理念格外清晰,与时俱进的思维促使他从网络教育切入。决心定了下来,九牛就难以拉回,即使“白手”,也要“起家”、也能起家。有决心,就有拼搏;有拼搏,就有辉煌。如今陈家大院已是无边无沿地拓展到了五湖四海,稍稍仰头,就能瞧见“诗与远方”。网络学校的创建,网络教育的试航,网络教学模式的面世,陈老师在全国一帜独擎。“创建”“试航”“面世”这三个牌子,均是亮晶晶又沉甸甸的,应有一部厚厚专著深论一番!

(二)网校,盛之于“情”

对于网校的浓浓之情,不妨先听听网校学子怎么说的:移居加拿大的揭珍珍:“促使我下定决心报名的真正原因,是一名学员写的一篇关于陈老师的文章,他说陈清贫老师不但非常聪明,而且非常重情谊。‘聪明’和‘重情谊’,这是我最看重的一个人的才华和品质。”她将“重情谊”纳入个人品质且被“最看重”,可见“情谊”在学子与陈清贫之间感情的含量确是不低。不少学子是冲着陈老师这一条,大步跨入了陈家大院。2016 年《寻梦陈家家大院•后记》中白纸黑字清晰不过:陈老师“不论走到哪座城市,都要抽出时间给当地学员面授;他每年组织几次笔会,邀请全国各地大咖名流现场讲课、传授写作技艺。正是这种大爱与情怀,温暖着这个一千多人的大家庭、凝聚着群内的向心力。”这位校长浑身的磁如此之强,远近的铁也被吸过来,连识字不多的农家女,连忙不迭的打工者,连将要奔六者,连智障病残者,络绎不绝、接踵而至。今非昔比:至2022 年,学员人数达3700余人,孕育出中国作协会员6名,省级作协会员1200名,市县级作协会员2100余名,还有活跃在各类报刊杂志网络的写手上千名。人才方阵从陈家大院迈着正步迎面而来,请各位检阅:最前列的沉香红、萱小蕾、汤圆林等,一如《追逐星星的孩子•后记》中所说,属于“全国知名写手,并出版了多部作品集,成为畅销作家。”陈景丽不愧陈清贫最光亮、最艳丽的弟子之一。她乃湖北星辰世纪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中国文艺家》杂志特约编辑、湖北省诗词学会会员、武汉作家协会会员,发表作品二十余万字,曾策划出版《杜鸣心:大音希声》《李时珍传说》等文献书籍,并与恩师一起主编了《寻梦陈家大院》。她笔端触及的不只文学创作,还涉足编辑工作,在实体创办与经营中彰显了策划水平、管理能力。酷吧?真够酷!红娘子,以其25本面世的量之多、兼做电影编剧的覆盖面之广,稳坐“惊悚女皇”大椅。瞿幼芳、李桂霞文章问鼎于《人民日报》与其他大报名刊,而后者作为农家女竟然“圆文学梦”于高端报刊。汤小小,几家期刊的签约作者,每年有上千篇产之于她手,还著书一部。呈现三部纪实文学的是秦忻怡,推出长篇小说的有胡雪漫、马晓平。结集出版的徐方芳,她的作品覆盖诗、散文与百科读物,彭彦花也有集子两部。程丽娥作品过千篇,郜艳、顾靖玲、卿莉、胡春华、周晓霞过百篇,孔祥凤字数虽只50万,却散布于上百家报刊。此外,发文于报刊的还有二十几名,不再一一列举。就这,足以让人眼花缭乱。谁能想到,没有国家一分钱的投入且在教育部簿册上名姓不见的民营学校,竟有这般的人才辈出!

展开全文

上面所述,全是颜值不低的美女,也多的是心中圆了文学梦的才女,还有个别其他行业出色的亮女,显显地呈现着网校的“阴盛”,但也并不“阳衰”:王玉龙的大作频频露面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大报与《中国青年》等名刊;危笑天不但出了集子,且作品跻身《人民日报》,还是《文苑》杂志签约作者;刘建涛创作的《归心似箭想回家》被央视选为2015年特别节目;袁忠喜作品占据着上千家报、刊。出自传性小说的孟正东,涉足各种文学体裁的欧阳诗杰,二人作品均多达200多篇。

面对疫情,诸多高校不是自封,便是被封,课堂教学几乎停摆,陈清贫网校则是另样:岿然不动!当然,防疫为上,网校也不能乱了大局,但运转不辍。疫情施虐的三年共办了三期,每期有100多新增学员。网上活动频繁而又热烈:其中亲子朗诵比赛,让学员连同孩子一起参与,吸引力,凝聚力,亲和力也随之大增。照直说,疫情可以侵犯人的肌体,但对陈家大院的浓浓之情,无可奈何!网校之浓情何来?源自于“情育”!

二、情育,与德、智、体“三育”并肩

(一)情育,乃陈清贫网校的别具

首先,它是办学宗旨的拓展,促使了学子情商的提升。从陈家大院推出的诸多书与文中,最先印入读者脑海的,是作为一校之长的陈清贫以及众多老师对学子的“指点”“关切”“问候”“激励”“鼓动”等等意涵,其中深蕴的情之浓浓不言而喻。就连陈清贫发在朋友圈里的点点滴滴也是如此:7月份发的就有十几次,随便举两例:“当你成功了,怎么说都是对的,因为,大家看见了你台上的风光、头顶的光环;没成功的时候,怎么解释都是错的,因为人们相信眼见为实。所以,你就埋头干吧,别把时间浪费在解释上。没有委屈就没有成长,没有挫折就没有成功!”“别活在别人眼里,也别活在自己的情绪里,才是为人处世的智慧。真正成熟的人,不会沉溺于自己的情绪,也不会活在狭隘的认知里。不断地学习和提升自己,总有一天,你能突破自我、超越自我。”前一例是给受到挫折者的劝勉,后一例是对“突破自我、超越自我”的激励。吾人复制并细读了陈清贫7月份在朋友圈所发的,深切感到,陈家大院的“情育”已是无孔不入、无处不在了。从另一角度视之,作为学子对陈校长与其他恩师的感激、感恩与感谢,也是满含在学子们所出之书、所撰之文中。学子的感激,觅不见外交辞令式的附加,而是出自内心的情真。听听黄小燕:“由衷地感谢陈老师,正因为有了他,所有的学员在他身上看到的是‘用发自内心的爱,去关爱和帮助身边的每一个人。’他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在复制着:得到爱、传递爱。我想说,半世回眸,不如师生一场。” 王云霞也掏出了内心:“不仅仅学到了写作知识和技巧,更多是汲取了积极向上的能量和动力,收获了友谊和温暖。”吾人读时,能猜测到有的文章是含泪而写的。这种情感在2016年12月6日的录像《南都视界》里得到了证实:画面是陈清贫五十周岁那天,来自全国与欧美的贵客220余人,排着长队向陈老师献花,挨个儿与陈老师拥抱,这场面在书写着大大的“情浓”二字。笔者手边的《寻梦陈家大院》收录了网校学子文章201篇,篇篇无不如此,让我这位远离陈家大院的耄耋,也能身感大院中的温暖与师生情密、同窗情浓。这,不是从空而降,而是“情育”所致。“情育”的融入,是陈清贫网校的别具,它使学子们的情商大幅度提升。依据戈尔曼的认定,情商具有五种特征:自我意识,自我激励,控制情绪,认知他人情绪,处理相互关系。在陈清贫的“情育”中,虽没有达到五种特征俱全,却在这些方面先他人而早走了一步。

其次,人文关怀的充满,贯穿在教学方式与教学过程中。在网校,除了传道、授业、解惑,“情育”也加入其列。陈家大院成就了几十对恋人、闺蜜,有三对结婚生子。说不定在一些眼里,这校长有点儿不务“正业”了,这可谓“有色眼镜者”的不亮,“脑袋僵化者”的不懂。实际是,“成就”这些,就是用人文关怀在成就着网校氛围的暖度。陈清贫作为一校之长,赶到数千里外的现场,为学子朱帅、付春丽证婚,受到“情育”的岂止他们二人?其他学子闻知后岂不感动?社会上闲散的年轻人岂不踊跃入学?《成长的心灵导师》一文里,学子杨春晓以“心灵导师”四字将陈清贫的“情育”融在文章标题之中,足见“情育”在这位学子心中的地位。相比之下,有些学校注重唯“才”而已,考分夺魁,奖学金的量之多足以吓人。陈清贫网校不管这些,那怕是大字识不了几个的农妇、残疾缠身的患者,只要您愿,我就喜迎!

“一个人的成就,不是以金钱衡量,而是一生中,你善待过多少人,有多少人怀念你。生意人的账簿,记录收入与支出,两数相减,便是盈利;人生的账簿,记录爱与被爱,两数相加,就是成就。”陈清贫发在朋友圈里这一段感言,反射着他办学的逻辑:先有“情”的春种,必有“爱”的秋收。有“情育”在,不仅春风得意,亦可姹紫嫣红!

(二)情育,有着特效的教育功能

励人之志:这些学子,想在游历陈家大院后活出真正的自己,什么叫立志,这就是!黄扬,从小脑瘫,有嘴不能正常说话,有手不能写字,有脚不能走路,进了“陈家大院”,练就超乎寻常的意志,几年时间用下颌和鼻尖敲出了32万字的长篇小说《阴谋》、12万字的武侠小说《千年屠刀》、60万余字生命体悟式作品《许我以微笑问候》。似这般写作,吾人想都不敢想那有多大难度,敲百字、千字要比灵活的双手之付出要大多少?脑瘫人的意志之坚强让我惊叹,也让我泪落,不是悲悯之泪,是惊叹之泪。

予人以力。王秋珍腿上有病,“老爸老妈都得了脑梗塞中风”,“我常常觉得自己扛不住了。然而,我在陈家大院里找到了力量。”让她这位“ 脆弱的人”曾经丢失的信心回来了,劲头也贯满身。如今的她,乃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微篇小说作家协会理事,中国闪小说新锐作家,作品在国内外报刊1400多篇,出版著作9部,编著十余部。李晓艳患上“进行性肌营养不良”后,“走平路易摔,呼吸功能下降,感觉生活无望。”陈家大院“同学们的友善、帮助、陈老师忙碌中的慈爱”,将她从“无望 ”中唤起,如今她以“另一种姿态活着”。这,就是力量的捐赠!

给人指向。陈景丽处于迷惘时,陈清贫建议她购读《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本书,让她走出了心理的阴霾,渐渐明白:应朝哪个方向走?步子该怎么迈?她面前的路,这才开阔起来。陈清贫给学子指向的,远不止此。指向,比起励志、比起予力,含金量高出许多,一如给船舶以清晰的航向,给火车以通向远方的轨道,给人提供了最能发挥他、她才能的机遇。陈景丽自创平台的意念从心底冒了出来,她又暗暗自嘲:“没有后台,没有背景,没有资本,靠什么来创业?”徘徊于岔道,迷茫伴之而至,拿捏不住何去何从?陈老师鼓励:“大胆去干吧!没有后台,我们陈家大院就是你的后台!”铮铮有声,支持中不只有坚定,还有迷惘中的指向。她今日的光亮,源于恩师昔日的指向。

(三)“情育”,方式上的独特

言传身教。唱主角的,当数网校校长、陈家大院院主陈清贫自己,无需教材,无需教室,也不必讲授,以他的人格力量,在感染着他的学子。在陈家大院,他已被学子当做“服、喜、敬”的对象,其影响力、感染力在时刻发挥着辐射作用。其他老师也像陈校长那样,将言传身教具像化为对学子的“耳闻目染”,并且渗透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

抱团取暖。千万别小瞧抱团取暖,它能造就人才的群体性胜出,我国古代多有所见:老爸班彪、儿子班固、女儿班昭的“史学家三班”让多少代点赞;曹操与儿子曹丕、曹植的“三曹”、苏洵与儿子苏轼、苏辙的“三苏”,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的“三袁”,全以文学名耀于世,英国无人不知的夏洛蒂•勃朗特、艾米莉•勃朗特、安妮•勃朗特三姐携手并进于文学创作,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还跻身世界名品之列。他们,全都一窝儿红。“情育”浓浓的“陈家大院”就是人生烘炉,师生之间、同窗之间在烘烤、在输热、在送温。只要投身烘炉中,煤不优也能烧个炽红。本文提到的几位残疾人,他们本已凉透了的灵魂也被一一激热。李凌非就是一例,她的孩子病危住院,带头捐款并发动大家在短短半个月之内募捐7万余元。这,激热的不只李凌非,更多学子岂不为之心动?

“情育”的加入,是陈家大院教育、教学层次提升的体现。陈清贫将“情育”股掌之上拨弄得如此娴熟、到位,实在可圈可点。在传统理念上,“情育”并没有入列教育的主项,也未贯彻于教学之中。虽说相传已久的亦师亦友中的交友,就含有“情育”的成分。遗憾的是在诸多学校,教育已经变得有些功利,“亦师”还在,“亦友”渐次淡薄。相比之下网校“情育”更显珍贵!还有更珍贵的,则为“情育”与德育、智育、体育“三育”并肩,这是陈家大院对教育思想的丰富与对教学方式的补充,也是对传统教育观念的更新,它的价值很值得我国教育界的关注与研究。

三、情育,给学子人生的改变

(一)理念的改变

学子们当初为的是文学创作而直奔陈家大院,得到了写作技巧却并不囿于写作技巧,更多的是懂得了人生真谛:活个味儿,也活个自在。思维的改变就在陈家大院,悄然无声也浑然不觉。长梦一醒,镜子里既像自己又不像了自己,形仍在而质已不在。恍然大悟:旧我已去,新我已来。 李莉本是乡村教师,枯燥单调的生活让她人生变得无味,陈家大院给她“推开一扇门”,让她教学之外兼搞写作,文章跃入《光明日报》《工人日报》《教学与成才》等报刊,视野不再囿于手拿粉笔的小圈子,拓展到文学创作的大海洋。再看看陈建《去实现人生承诺》、柳静《给梦想安个家》、赵建伟《让人生与众不同》等文的标题,不难嗅出其中意念的改变。意念改变是因,命运改变是果。但有意念的改变,必有好运的相迎,今日尚未,明日必有!学子刘美平,从家庭变故而“整个人也完全颓废”到现时深信“含泪播种的人,一定会含笑收获”!八旬老翁的笔者面对这位意念已变的女士,禁不住地说上一声:“我们的小刘,再加把劲,必有你的!”

(二)命运的改变

人生之路千条万条,你不敢于、不善于迈步,它就离你遥遥了,你敢于且善于,它就躺在脚下恭候。王忠礼, 2009年失明,陈清贫馈赠给他的是胆上的敢于,智上的善于,如同王忠礼自己一文标题《我的灼灼启明星》那样,被启明星启明了,现为中国盲协盲人文学联谊会会员,已经在《人民日报》《大公报》等报刊发表数百篇文章,并获奖无数,目前是一家医学内刊的总编。平均稿费一年4万左右,靠着陈家大院馈赠的“能力”,做到了稿费能养活自己,原来眼前漆黑一片的盲人眼前一片光亮,在自己本不可能有的路上从容向前。曲晶自幼全身肌肉萎缩,寸步难行、手臂不能举,甚至连笑容也被“冻”住,表情僵硬,一如“渐冻人”……是陈家大院让她变为另一人:用变形的手指敲击键盘,陆续写下近百万字,出版了励志文集《飞翔的蜗牛——“渐冻人”的生命笔记》,圆了作家梦。长久以来,自己以我手写我心,义务做公益宣传,用在陈家大院得来的温暖,又去温暖广袤社会。陈清贫自己坦言:“我也实实在在地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此言实话实说,不含一点水分。

文将收结,借用两个学子的感言。王玉龙:“如果没有‘陈家大院’,没有这么多一见如故的初见,那些经过的城市于我,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温暖记忆。陈家大院,文字之外,亦富真情。”刘雅涛:“曾经,我以为梦想如天上的星星一般,只可遥望,无法到达,而陈老师为我架起了一把登天的梯,那梯子给大院的每一个人,只要不断攀登,便能不断领略高处的风景。” 缘于“亦富真情”,必有“登天的梯”。这在证明:情育,是陈清贫网校的灵魂。

(原载于《华文月刊》2023年第1 期)

作者简介:杨若文,本名杨军,1961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退休前为武警工程大学教授(编审)。出版著作十多部,其中两部被部分大学选为教材。发于《光明日报》《解放军报》《中华读书报》以及杂志《今传媒》《西部学刊》等的学术论文150余篇,内容涉及到文学、语言、历史、社会心理学、新闻传播学多个学科,其中在古代汉语、报刊现状与报刊批评、古典小说等方面研究的论文产生了较大影响。十多年前提出并论证的新闻情感信息传播,如今已成新闻传播学领域的热闹话题。还出版了长篇历史小说《天涯何处无芳草》上下册与《宫灯》,发表过少量散文与短篇小说,现为文学期刊《华文月刊》“华文观察”专栏作者。

作者丨杨若文(授权何媒矩阵发布)

整理发布丨何媒矩阵、《时代中国》杂志

责编丨何金德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