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的铁狮子有什么历史?大禹治水成功,其父失败,为什么_沧州_铁狮子_铸造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漫漶 沧州 铁狮子 铸造

本文目录

  • 沧州的铁狮子有什么历史
  • 大禹治水成功,其父失败,为什么
  • 《村晚》中哪两句了描写乡村生活觉得如何
  • 李可染的画水墨很重,他用的是什么质地的宣纸
  • 中国画为何如此重视用水

沧州的铁狮子有什么历史

  沧州铁狮子位于沧州市政府驻地东南偏北16.5公里。坐落在东关村西0.5公里处。铁狮身高5.78米,长5.34米,宽3.17米,体重约50吨。背负巨盆相传是文殊菩萨莲坐,狮身向南,头向西南,两左脚在前,两右脚再后,呈前进状,姿态雄伟,昂首阔步,徐徐如生铁狮是我国大型的惊巧铸铁工艺。也是我国著名发源的古迹。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充分的显示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艺术才华。解放后铁狮子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重视与保护,国务院首先把它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且对它进行各种的修缮。  目录  简介  景点历史  县志记载  神话传说  铸造信息  铸造工艺  文物保护  本段  简介   沧州铁狮子是我国最大的铸铁文物,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7年河北省开始举办的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其金狮、银狮、铜狮奖杯和以雄狮作图形的节徽,其原意来源和图案范本就取自和选自沧州铁狮子。电影《沧州绝招》在此取景拍摄。如今,沧州铁狮子已是声名远播,在国内外有很高的知名度,它作为中国的象征和友谊的使者,为国家争得了荣誉。  沧州铁狮子,当地又称作“镇海吼”,它位于沧县旧州城内,坐落在原开元寺前。关于铁狮子的确实来历,有许多说法,古今不一。据《沧县志》记载,相传周世宗北征契丹罚罪人所铸,“以镇州城”。可是,后来的考据家分辩说,周世宗素不信佛,罚罪之说不足信。流传广泛又比较合乎情理的,是当地一个有名的传说。古时沧州一带滨临沧海,海水经常泛滥,海啸为害,民不聊生,当地人为清除这无情的水患,自动集资捐钱,请当时山东有名的铸造师李云铸此狮以镇遏海啸水患,并取名“镇海吼”。狮身外面铸有捐钱者的姓名,一般认为此说比较可信。  沧州铁狮子  本段  景点历史  河北沧州铁狮子铸于后周广顺三年(公元953年),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采用“泥范明浇法”铸成,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通宽5.35米,身长6.30米,身高6.6米,体宽3.0米,重约40吨,素有“狮子王”的美誉,一千多年来,它饱经沧桑,在古沧州,它曾被当成神物供奉,享尽了香火;在烽火连天、哀鸿遍野的战乱年代,又经受了刀戈的砍杀,在狮体内外斑痕累累。  铁狮子又名镇海吼,它是古代沧州人民战胜自然,现在铁狮子已成为沧州的市徽。  河北沧州铁狮子(10张)  铁狮子采用泥范明浇法铸造而成的,铸造时在身上留有很多铭文。它的铸造比美国和法国的炼铁术早七八百年,所以铁狮子在世界冶金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打开世界冶金史就有沧州铁狮子,由于沧州铁狮子具有较高的科研、历史和珍贵艺术价值,是研究我国古代铸造技术、雕塑艺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佛都史十分重要的具象资料。  由于体魄宏大,造型雄传,文物价值甚高,但因年代久远,历经沧桑,铁狮子腐蚀严重,多处破损,狮身下沉,新中国成立前,曾建亭保护,未能根本改观。1984年11月将铁狮子向北移位8米,抬高近4米,经称量铁狮子重40吨。  铁狮头顶及项下各铸有“狮子王”三个字,头内有“窦田、郭宝玉”字。左肋有“山东李云造”五字。铁狮腹腔内满铸有《金刚经》文。然因年代久远,字迹多漫灭不全。在铁狮子右项及牙边皆铸有“大周广顺三年铸造”字样,可以断定铸造于五代后周广顺三年,即公元953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这说明我国劳动人民很早掌握这样精巧的塑造艺术。 河北沧州铁狮子根据狮身上的铭文可知,沧州铁狮子铸造于后周广顺三年(953年)。其用途历来存在着多种说法。一说是后周世宗北伐契丹时,为镇沧州城而铸造的铁狮。另一说则认为铁狮位于沧州开元寺前,腹内有经文且背负莲花宝座,故应为文殊菩萨的坐骑。还有人根据铁狮的别名“镇海吼”,推测是当地居民为镇海啸而建造的异兽。  本段  县志记载  据《沧县志》记载:“铁狮子在旧州城内开元寺前,高一仗七尺,长一仗六尺,背负巨盆。头顶及项下各有’狮子王’字,右项及牙边皆有’大周广顺三年铸’七字,左肋有’山东李云造’五字,腹内、牙内外字迹甚多,然漫漶不全,后有识者谓是金刚经文。头内有’窦田、郭宝玉’字,曾见拓本,意系冶者姓名,字体为古隶。相传周世宗北征契丹罚罪人铸此,以镇州城。后有考据家辩云,罚罪人之说不足信,周世宗素不信佛,狮在开元寺前,且背负巨盆,当即寺中物或李云捐造以壮寺观者,是说较近情理。清嘉庆八年三月,大风倒地,口吻腹尾残缺。据郡人张岩《幞沧杂记》又有相传康熙初年,怪风自东北来,风过狮仆一说,然其它所记较前为详。光绪十九年暑州事宫昱遣圬者(泥瓦匠)扶起,以砖石补其残,然已失原状态矣“。又民间流传旧沧州一带滨临渤海,经常发生海啸,洪水浩劫,民不聊生,当地劳动人民为消除水患,自动捐钱,请名师李云铸此狮,以镇海啸,名曰“镇海吼“。从狮身外面铸有农民捐钱姓名和具体数字来看,即可证实这一说法。  本段  神话传说  据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沧州这地方是一块风景幽美、土地沃的鱼米之乡。它一面临海,因而远远地望去,海碧天兰。再加上气候温和,人又勤劳,家家户户的日子,过得都那么美好。所以就连飞禽、走兽,也都愿意到这里落落脚。  有一年谷子黄梢,棒子苍皮的时候,海面上突然刮起一股黑凤,卷着海浪,象虎叫狼嚎一样咆哮着直扑沧州城。眼看着船翻桅折,房倒屋塌,满洼的好庄稼被海水吞没。黑凤恶浪来得急,老百姓来不及躲,人也淹死了不少。那情景是真叫惨啊!  这黑风恶浪怎么突然来得这么猛呢?原来是一条恶龙在兴妖作怪。它看着沧州这地方好,就一心想独吞这地方做它的龙宫。就在恶龙兴妖作怪、惨害黎民百姓的时候,人们猛地听到一声象山崩地裂一样的怒吼。只见一头红黄色的雄狮,从海边一跃而起,象鹰抓兔子一样,嗖的一声,冲向大海,直取恶龙。海面上顿时水柱冲天,狂风大作,龙腾狮跃,雄狮和恶龙从天黑一直厮杀到黎明,恶 沧州铁狮子龙招架不住,掉头就跑。它边跑边想:“我占不了这块地方,也叫这地方好不了。”于是它一边跑着一边吐着又苦又碱的白沫。雄狮在后面紧追不放,一直到东海深处,逼着恶龙收回了淹没沧州的海水,这才罢休。恶龙在逃跑的路上留下了一条深沟。传说,这条深沟就是现在的黑龙港河。现在沧州这地方,特别是黑龙港流城,那白花花的盐碱,据说就是那条恶龙吐出的白沫。  恶龙跑了,海水退了,沧州一带的老百姓,才避免了一场更大的灾难,又能安居乐业了。人们为了感谢为民除害的雄狮,就请一位叫李云的打铁名匠,带领着九九八十一个手艺高超的徒弟,用了九九八十一吨钢铁,铸造了九九八十一天,终于在当年雄狮跃起的地方,铸成了这尊活灵活现非常雄伟的铁狮子。  那条恶龙虽然没死,可是它一望见这头铁狮子,就浑身发软,爪子发麻,再也不敢兴妖作怪了,所以,后来人们又把这尊铁狮子叫做镇海吼。  本段  铸造信息  铁狮铸造的年代和铸造师,皆铸造于狮身。狮颈右侧有“大周广顺三年铸”七字 沧州铁狮子,右肋有“山东李云造”五字。按大周(北周)广顺三年即公元953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这一件我国最大的铸铁艺术品,其体态究竟有多高大?狮身高3.8米,头部高1.5米,通高5.48米,通长6.5米,身躯宽3.17米。其总重量是多少?原来,传说铁狮总重量约40吨,1984年为保护狮身为其移位时,经过准确称量,铁狮的总重量为29.30吨。体积和重量之巨大,堪称是我国最大的铁狮子。铁狮高大的躯体,面南尾北,昂首挺胸,怒睁双目,巨口大张,四肢叉开,仿佛正疾走乍停,又好似阔步前进。其威武雄壮的气势,栩栩如生的姿态,与其头部铸有的“狮子王”三个大字,是多么的相匹配呀!难怪历代文人都为之赞叹讴歌。清代文人李云峥作《铁狮赋》,赞美铁狮“飙生奋鬣,星若悬眸,爪排若锯,牙列如钩。既狰狞而蹀躞,乍奔突而淹留。昂首西倾,吸波涛于广淀;掉尾东扫,抗潮汐于蜃楼”,对铁狮的雄姿和气势作了绝妙而生动的描述。  本段  铸造工艺  铁狮装束的铸造工艺也堪称奇绝。身披障泥(防尘土的垫 沧州铁狮子子),肩负巨大莲花盆,莲花盆底部直径1米,上口直径2米,通高0.7米,可以拆卸下来。相传这是文殊菩萨佛像的莲座。狮身毛发呈波浪状或作卷曲状,披垂至颈部,胸前及臀部飘有束带,带端分垂于两肩及胯部。此外,狮身内外还有许多铸文,除前述铸造年代和铸造者、捐钱者姓名以外,头顶及颈下还铸有“狮子王”三字,腹腔内还有以秀丽的隶书字体铸造的金刚经文,具有一定的书法、考古价值,可惜现在大都模糊不清,只有少数字依稀可辨认。  铁狮精巧的铸造工艺,确系我国铸造工艺的一大珍品。但是,这件总重3万公斤的铁狮是如何铸造的呢?据研究,这是古人采用一种特殊的“泥范明铸法”,分节叠铸而成的。铁狮腹内光滑,外面拼以长宽三四十厘米不 沧州铁狮子等的范块,逐层垒起,分层浇注,共用范544块拼铸而成。凭1000多年前的手工冶铸技术,能铸造出如此庞然大物,足见其制模、冶炼、浇铸工艺是相当高的,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铸造工艺的高度成就。  本段  文物保护  在公元19世纪前,沧州铁狮子历经了八百多年的风吹雨打,始终安然无恙。清嘉庆八年(1803年),铁狮子被大风吹倒,到光绪十九年(1893年)方被扶起,其下颌、腹部和尾部都已被严重损毁。1956年,为保护铁狮,曾建造了遮风挡雨的建筑。但后来发觉在半封闭环境下锈蚀反而更加严重,于是只得在1972年拆除了建筑,恢复为露天状态。1984年因狮足长期陷于土中,而在狮旁新建了一座2米高的台座,将铁狮挪置其上,同时往其腿内灌注水泥加固。然而这次修补也使水分进入了铁狮的体内,经过冬夏季节不断的热胀冷缩,最终导致了数年后的狮腿酥裂。从1995年起在铁狮的体外安装了保护性的钢管支架,并修补了残缺的四足。但由于有许多水泥块难以取出,而使得目前铁狮的表面又出现了数十处裂缝和残洞。  河北民间将沧州铁狮子与定州开元寺塔、正定隆兴寺菩萨像并称为“河北三宝”(“沧州狮子定州塔,正定府的大菩萨”)。沧州的别称“狮城”也由之而来。铁狮使用的铸造工艺是“泥范明浇法”,在铸造过程中,共用去了30-50厘米见方的铸范600多块。它为研究中国古代的冶金、雕塑和佛教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在世界冶炼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2011年3月28日,世界纪录协会的工作人员在河北沧州铁狮重铸揭幕仪式上宣布:新铸造的沧州铁狮子成功创造一项新的世界纪录,为世界上一次性整体浇铸最大的铁狮子。据了解,“新狮”造型仿照原铁狮子,对原狮残缺的下巴、尾巴等部位进行了修复,并在尊重原貌的基础上融入了当代艺术家的创作灵感。体积是原铁狮的1.32倍,新沧州铁狮子高6.905米、长8.532米、宽4.180米,净重100.08吨。沧州铁狮子原铸于公元953年,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规模较大的铸铁艺术珍品之一,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但经过千年的风雨侵蚀,目前狮体已残缺不全。两年前,为抢救保护国宝,沧州市政府决定重铸铁狮。现在,新沧州铁狮子坐落在沧州狮城公园。

大禹治水成功,其父失败,为什么

他父亲用的是堵,他用的是疏。

大禹治水的故事,在中国是一个古老的传说。

这个传说很有意思,说是三皇五帝时,大禹和他的父亲受命于尧,舜,去治理洪水,结果是,看见水来了父亲就堵,越堵水越多,大禹的父亲叫鲧,借来了上天的“息壤”,一种很神奇的土,也没有堵住洪水,结果后来就洪水滔天,上天一怒,把鲧还给砍了脑袋。

大禹治水就不按父亲的办法,水来,他就疏导,让水流过去,结果水就治理好了。舜看着它治理水有功于天下,还把位置禅让给了他。

大禹治了哪些水?有人说治理了黄河,也有人说治理了长江,反正现在是中国的南方北方都有所谓大禹治水的遗迹和传说,大禹为什么要治水?他到底治了哪些水?

想一想,我觉得是这样的:

根据我国特有的地形,西高东低,东边又是大海,根据水的海陆循环,应该是大海的水,变成了云,飘到西边成了雨,雨下到地面上,变成地表径流,又一路往东流过来,它要流入大海。

上古时期,人们不知道这个道理,只见西边老是来水,滔滔东流,根据常识,水来土掩,那就用土堵呗,谁知道西边的来水绵延不绝,一一当然了,海陆水循环嘛。肯定是越堵水越多,用堵的方法肯定失败。

如果是,西方不断涞水,开挖河道,加以疏通,让水走水路,当然就不会大水漫漶了,水不侵人,才能相安无事。

这样,虽然西方来水滔滔不绝,但是,都在自己的河道里流,就不会有洪水为害了。

所谓的大禹治水,应该是开挖河道,让西方来水循道东流,从南到北,几乎都是水从西面来,大禹就开挖了一条又一条的河道,如果只是神话,大禹一个人就能开挖出所有的河道,看今天江河有序,应该不是大禹一个人来干,他或许是个组织者,是一个指挥者。

上古的事情,多以神话的形式流传,大禹治水应该有,因为留下了那么多的“州”,这州的原义就是水中陆地,大禹治水,挖了一条又一条的河,让水走河道,人在陆地上耕作稼穑,这两条河之间的陆地,便是“州“,所以,“禹分九州”,就是这么来的,徐州,兖州,扬州等等。

只是后来这个“州”,被借用做了行政单位,表示水中陆地的州,又加了三点水,成了“洲”。即使今天,在汉语里,大洋洲,欧洲,美洲,这个字仍然是水中陆地的意思。

上古之事,虽然稽不可考,但是,还应该有合理的成分在,日月经天,江河流地,川原静好,上古那个治水的人功莫大焉。

《村晚》中哪两句了描写乡村生活觉得如何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一幅自然风光展现眼前,在一个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满满的,好像要溢出来了,远处的大山好像衔住了那将要落下的夕阳,淹没了那水面荡起的阵阵波纹。

这夕阳西下,代表着夜间即将来临,盎然了一日的生机也将沉沉睡去,为明日的活力储蓄精神;平静里偶尔泛起波纹的水面、那远处寂寥大山的身影,展现了世间万物即将归于沉睡的平静与寂寥,同时也深感天地广袤,自身融于其中的怡然。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偶然听到那信口吹出的笛声,寻声而去,看到的是牧童横坐于牛背归去的身影,乡村生活就是如此悠闲自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规律自然,合乎其道,自然心旷神怡,难怪现今陷身于忙碌中的我们甚为羡慕。

羡慕归羡慕,谁又真正舍得放手那忙碌,有时真的在想:

是忙碌困住我们么,

是我们无法挣脱么,

这些问题我们心如明镜,

不是的,

是我们不肯放手那忙碌罢了,

是我们自己将自己围在一座城里,又甚为羡慕那城外的风光罢了。

李可染的画水墨很重,他用的是什么质地的宣纸

古人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选適合自己用的笔墨纸等是画家十分重视的事,李可染用纸十分讲究,他三次造访泾县造纸厂,曾对工人三鞠躬,说“没有你们就没有我“。李可染是十分善用积墨法画山水的大师,另一善用积墨法大师是黄宾虹,山水积墨法很难,宣纸上画第一遍墨色活泼鲜润,积墨法层层加上去,不擅此法便会出现板.乱.髒.死的毛病,故积墨法需很深的功夫,并对用纸有很高要求,八十年代初李可染给泾县宣纸厂厂長写信提出对纸的要求,后又几次写信提出按具体要求为他特制1千張纸,要求的主要内容,皮料至少占80%,(这其实是特种净皮的配料要求),能层层加墨,淡墨上加浓墨仍能保持筆触,不漫漶乱洇,(这是对画好积墨法很重要的),他还要求用传统古法制作工艺,这要求很高,古法工艺工序多而复杂,例如造纸增白,古代靠自然漂白,现在为缩短生产周期,采化学漂白,或虽保留自然漂白工序,但时间缩短,用化学漂白弥补不足,化学漂白对纸性起破坏作用,大大缩短纸使用寿命,自然漂白需将原料放山坡通过风吹,曰晒,雨淋,使其脱色和除去杂质,这往往需一年半或更長时间。 李可染积墨法从黄宾虹而来,但黄着力处在笔,李着力处在墨,李可染从黄宾虹处学到传统的以暗写明的方法,又渗合了西方绘画的色光处理,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带有光色因素的积墨法“,对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做出了贡献。顺便讲李可染用墨,用过古墨天香墨,用上海墨厂產的中国画院定版墨,画牛用曰本产的花仙墨汁,画七幅万山红遍其中有几幅用购买的清宫藏硃砂。

万山红遍,
在一次画展中,展厅里复原的可染画室。

中国画为何如此重视用水

历来画国画都极重视用笔、用墨以及用色。但用水也不可忽视,从某种情况来说,甚至比用笔、用墨、用色还要重要。

用水,是用笔、用墨、用色的“先行官”。干笔难润墨,干墨难作画。色需水融,墨需水和。

用水,是绘画的一大功夫。用水是否适度是一幅画作成败的关键。干湿、浓淡、深浅、虚实,全赖水分的适度掌握,加以表现。

用水,必须清水润笔。一般说,须置两只水盅:一盅洗笔,一盅调色。水浊须换清水,水清笔方静,墨洁色净,画有生机;水污笔难净,墨污色则滞,画则沉闷少生气。

用水,是掌握干湿的重要方法。水多则湿,水少则干。需湿时过干就缺韵气;需干时过湿则臃肿。该干时须干,该湿时须湿,而干湿适度掌握就必须靠水。海派名家唐云爱画小鸡,他笔下的小鸡,茸茸的嫩毛,煞是可爱。之所以画得生动有趣,是因为他恰如其分地掌握了用水量。

初学者,往往苦于用水不得其法。不是用水多了,就是用水少了。所以说,用水与用墨用色之间并无矛盾。用水之法是用笔、用墨、用色之法的基础。

用笔与用水关系极其密切,倘若不会用水,画笔也难画出好作品。画品的气韵往往就靠湿笔或枯笔来表现的。

“水”在中国画中是一种颜色,只不过是无颜之色罢了。而白色却是“有色”,是有限的,“水”则是无限的。李可染说:“水墨画用水实不容易,一般用笔没有功力,墨中水分不宜太多。初学画者笔内水分过多,用笔又不能控制,使墨漫漶飘浮在纸上,成为浮烟胀墨,物象泡松滑腻,失去骨力 ,是绘画的一大弊病。”这是他长期教学的经验。凡习画者,对此皆有感受。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