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也许很多人早已经忘记了这首诗的作者,但每当异月当空的时候,身在他乡的你我,总会不知不觉的吟诵出,这首人尽皆知的诗词。
蓦然回首,多少日夜里,曾记起过当年离开家乡时,那不成功名不归乡的豪言壮语,多少日夜里,也曾在梦中锦衣而归。然而,当岁月匆匆地将时间偷走,当我们渐行渐远的时候,越长大,对故乡的那份眷恋也就越沉重;越孤寂,对落叶思归的感触也就越真实。
2017年的元宵佳节,位于陕西乾县的薛家南村,出现了令人难忘的一幕。几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一大早便来到了街头,一遍又一遍的向着通往村外的路上望去,好像是在焦急地等待些什么。
直到一辆客车的出现,老人焦虑的脸上才绽放出了一丝的笑意,难掩心中的激动之情,频繁的向着来车招手。
王琪回家
客车刚刚停下,就从车上走下来了一位老人,他的脚步看似有些蹒跚,但又觉的非常的急切,紧随老人的,是几位有一点中国人的模样,但又身上穿着印度传统服装的外国人。
老人先是在客车门前,短暂停驻了一下脚步,上下打量着站在眼前的几位老人,好像有些不认识,但又觉得似曾相识,有着一种说不出的亲切感。
大概过了几秒钟,从车上走下来的老人,紧紧地和眼前的老人抱在了一起,失声痛哭了起来,口里一遍又一遍的说着:“我回来了,我回来了,我终于回来了”!过了一会儿,便被来人簇拥着,走进了一户人家。
这位老人刚刚坐下,一碗汤面就放在了老人的面前,老人似乎顾不得说些什么,端起来便把碗里的面吃了个一干二净,一碗又一碗,连续吃了七碗,直到肚子里,一口也容不下了,老人才把筷子放下。
王琪
他说,这一碗面,他已经想了56年了,日日想,夜夜想,没想到有生之年还能吃上。
展开全文
这位老人是谁,他就是离开薛家南村56载的老兵王琪,这56年来,他无时无刻不怀念着家乡的味道,思念着家乡的亲人,可他终究是回不来,即便是记得故乡的路,可他却只能在异国他乡,独自飘零54年。
在他的身上,究竟经历了怎样的人间悲欢,又是什么阻断了他回乡的路?而这一切都要从他年少时的经历说起。
王琪
1939年,正当日寇大肆侵略华夏大地之际,王琪出生在薛家南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王家兄弟五人,他排行老三。
在那个生灵涂炭、遍地狼烟的年代,陕西这块积淀着太多太多中华历史烟尘的宝地,算是相对的安稳,在这里的老百姓,还能享受到片刻的安宁。
王家的家庭条件应该不算差,也因此,当不少的同龄人还在为了一口饭,被地主老财极尽压榨的时候,他得以走进学堂,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从另一方面来说,他也应该是个比较聪明的人,在那个年代能够高中毕业的人,算得上是知识分子了。
1957年前后,王琪高中毕业,想着即将进入社会的他,怎么也要有一技之长傍身,将来好养家糊口,便去了乾县一家工厂技校学习技术。此时的王琪已经是个成年人,个子要比同龄人高出不少,不仅人高马大,身体也很硬实。
一年之后,陕西体委为壮大省内的体育队伍,发扬体育精神,便四处考察身体条件优秀的年轻人,当考察队伍来到技校之后,一眼就相中了素质不错的王琪,不仅把他招到了省体育队,还安排他学习打篮球,向着专业篮球运动员进行培养。
这个阶段,全国各地掀起了大建设的浪潮,从基础建设到科学事业,各行各业都亟需读过书、有学问的人才。王琪这位高中毕业生,也就应召入伍了,在部队学习完测绘之后,便被分配到了青海当兵,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中的一个工程兵。
1961年,王琪刚刚在部队服役了一年,但家中的母亲对他是甚为思念,总觉的王琪从小就没离开过自己的身边,即便是读书也一直是在乾县,从小没受过苦,也没离开过家,日思夜想,对自己的这个儿子总是不放心。
就让王琪的大哥王致远,陪着他一起来到了部队,看望儿子。没想到这一次的见面,竟是母子两人的诀别,而再次与大哥相逢,也已经从雄姿英发的壮志男儿,变作鬓髪皆白的老人,一去56年,半个多世纪。
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印度在边境地带不断地骚扰我军边防战士,侵占我国领土,我军一再容忍,印方却得寸进尺,以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怕他们,多次警告无效之后,中央决定给印方施以颜色,让印度为自己鲁莽和无知行为,付出血的代价。
1962年,王琪所在的兰州军区55师,奉命赶往中印边境地区,准备随时对印展开自卫反击,仅仅一个多月的时间,中国人民解放军,便打的印军抱头鼠窜,先后俘虏印军3000多人,在给印度教训的同时,也向全世界展示中国人守卫疆土的决心。
到了这年的12月初,我方主动宣布停火,但为了防止印军的大规模反扑,并没有立即撤军,55师便是留在边境的部队之一,王琪自然也在这其中。
1963年的元旦刚过,战士们也没什么事,便在空地上闲谈、聊天,实在耐不住寂寞的王琪,便向他的连长报告,想出去走走,转一圈。班长也觉的,中印双方已经停火,不会出什么意外,也就答应了王琪的请求。
就在王琪离开营地之前,班长还嘱咐他,咱们刚到这里不久,对周边的地理环境还不清楚,附近又都是深山老林,一不小心就迷路了,千叮咛、万嘱咐,告诉他不要走远了,就在营地周边转转就行了。还半开玩笑的说:“要是走到印度的地界,可就成俘虏了”。
可谁也没想到,这句半开玩笑的话竟然成真了,王琪这一走就是54年,从此音信杳无,连队的干部因此受到处分不说,就连他是生是死,也无人清楚,就像是从人间蒸发了,活不见人,死不见尸。
王琪去哪了呢,可能他自己也说不清楚。他只记得走出营地之后,百无聊赖的他便肆意地走动着,不知不觉的便走进一处树林当中,然而当他下意识地明白过来的时候,他才发现,身在密林中的他,已经找不到来时的方向。
天色渐晚,丛林中也越来越黑,抬头看是遮住星空的粗枝大叶,低头看是毫无人迹的杂草丛生,王琪的心中越来越慌乱,在丛林中也是越走越深。
老兵王琪
就在此时,他看到了一辆画着红十字的车,从不远处的一条路上经过,王琪知道那是印度的车,但想到这附近经常有野兽出没,而且中印双方已经停战了,他想如果坐上这辆红十字的车,他们一定会把自己交给自己的部队,自己也就能够回去了。
只不过人算不如天算,王琪还是想多了。当他登上这辆车之后,他们并没有把他送到边境上,转而向着印度的方向走去,等他下车的时候,已经是印度当地的政府,语言不同的他,几乎无法和对方交流,只能任由对方摆布。
没过几天,王琪就被投入了监狱,而理由是印度政府怀疑他是中方派来的间谍。在暗无天日的印度监狱里,王琪与外界失去了任何的联系,只能是小心翼翼地活着,白天出苦工,而夜里则是思念着家乡的味道,回忆着母亲亲手为他煮的手擀面。
熬过了七年的牢狱之灾后,王琪原以为印度政府可以放他回国了,然而,当他呼吸到第一口充满着自然气息的空气时才发现,原来又是一个陌生的地方,印度政府把王琪安排在了印度南部,一个叫替若地的偏远村庄。
在这个语言不通的地方,王琪白天在一家工厂工作赚钱,晚上则辗转反侧回忆家乡的点滴岁月,回家遥遥无期,更可恨的是当地政府还对他的行踪进行监视,村里的人则把他当作一个另类来看,大家都知道他是个中国人,可为何会流落此地,没有人清楚。
王琪毕竟是受过教育的,也很聪明,在当地,他看到别人做生意赚钱,便自己也做起了小生意。
生意越来越红火,当地人也就跟着眼红了,自己的地盘,怎么会允许一个外国人在这里过得风生水起,不仅把他的小摊给砸了,连他本人也被打了,可他还能怎样,只能是忍气吞声,自己的苦自己咽。
渐渐地,王琪与村里的人都熟络了起来,大家也知道他是一个好人,当地一家贫苦人家,便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1975年,已经受了12年生活之苦的王琪,终于得到了上天的一丝馈赠,他在异国他乡和一个印度女孩成亲了,组建了属于自己的小家庭。
印度政府原以为王琪就此会在印度踏踏实实的生活了,便有意给他办理户口,让他加入印度国籍,但他始终觉得自己是个中国人,即便离家再远、再久,对于家乡的那份眷恋依旧在他的心头,没有国籍、没有护照的他,就像是无根的浮萍在替若地飘荡。
1977年,印度政府对王琪的监管有些松动了,他便有了回国的想法,哪怕是回家看看老母亲、吃一碗家乡的手擀面,他也就知足了。他一遍又一遍的给当地政府写信,请求回国探亲,但每一封信都深沉大海,一去无回、杳无音信。
1986年,王琪寄给印度政府的信已经有数千封,他已经有些心灰意冷。最后,他抱着试试看看的想法,给老家的大哥写了一封信,没想到在几十天后,终于得到了回信。
这封信终于寄到了大哥王致远的手中,母亲和兄弟姐妹们得知他还活着,更是激动不已、欣喜若狂,断了线的风筝,终于找到了牵着它的那只手。
此时,王琪想要回国的想法更加的强烈,他一再地向印度政府申请出国,但每次都被拒绝,因为王琪始终不同意加入印度国籍,而他手中也没有中国护照,他在印度就是一个黑户,而且在档案上,还有着“因间谍罪入狱七年”的记录。
时间来到21世纪初,王琪第一次和母亲通上了电话,电话这头是王琪对于家的思念,对于父母的亏欠;而电话那头是母亲思念儿子的哭声,除了哭声,还是哭声,仿佛没有什么话语可以代替这一声娘,这一声儿子的彼此牵挂。
老太太临终之前,最大的愿望就是有生之年,还能见儿子一面,但终究是落空了。
2006年,王琪的母亲在苦苦的思念中离开人世,王琪也已经是年近古稀的人,离家时还是风华正茂,而今却是两鬓斑白,而年过7旬的大哥,还在老家苦苦的等着他的归来。
到了2009年,王琪的侄子从国内飞往印度,见到了这位从未谋面的叔叔,血浓于水的交织,让王琪回家的心情更加的急切。
不久之后,王琪找到了驻印的中国大使馆,把他的事迹说了出来,请求使馆的人能够协助他回家,使馆的工作人员,将这件事汇报给国内以后,对王琪的经历展开了详细的调查,并答应他尽快协助他回到家乡。
2013年大使馆的工作人员,给王琪送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护照,让王琪看到了回家的希望,经过大使馆和印方的多次沟通交流之后,2017年,印度政府终于批准了王琪回国探亲的请求。
就在这年的元宵节,78岁的王琪终于如愿以偿,离家55年之后,回到了熟悉而又陌生的薛家南村。
亲乡情更切,每一个在外的游子,都有着对家乡的一分眷恋,这就是中国人的故土情结,而这种乡愁和乡情是谁都无法理解的。
网上对王琪走失的往事,有着各方面的解读,但那七碗面条就是最好的答复,而40年来一直拒绝加入印籍,也是对往事最好的交代。
人生无常,总有些对不住的岁月,对不起的人,当烟尘散去,我们想要的,也不过是一个相对幸福圆满的结局而已。
文/穷楼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