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厢古城建设进行时丨县衙地下的秘密_城厢_都城_考古

近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外发布消息:在城厢古城西街县衙原址地下,发现了汉代“新都”城墙,其城墙使用年代为两汉至蜀汉时期。这一新发现,引来了众多媒体的广泛关注,也让青白江人为家乡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日前

记者来到该考古发掘现场

了解到考古过程中鲜为人知的故事

卫星定位图(红线长方形为推测出来的新都故城)

项目建设前的勘探与考古

城厢西街县衙大门,是古城有名的地标建筑,它所在的位置是明初洪武年间至1949年12月金堂县解放前的金堂县衙署所在地。后来,县衙原址改成了城厢镇中心幼儿园,直到2013年,城厢镇中心幼儿园才搬到新址。城厢天府文化古城项目建设准备将这里修建成与县衙大门相配套的县治博物馆(又叫清风苑),按照相关规定,项目建设前需对项目用地进行文物勘探。

展开全文

考古现场

2021年7月,区文保中心组织人员进场进行文物勘探工作,照例在原址上挖了两条探沟,以观察土层的变化。2021年8月,两条探沟已经挖了两米深了仍不见生土,按照以往的经验初步推测下面应该有发掘价值,于是区文保中心及时上报给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随及,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派出考古队对现场进行深入的勘探和发掘工作。

东汉到蜀汉土层

2021年11月20日上午,考古队的工人们像往常一样在现场小心翼翼地挖掘、清土,突然一位工人挖到了一个带有铭文的砖,忙对现场的考古技术员刘守强喊道:“刘工,快来看呢,有东西!”。刘守强听到喊声忙跑过来,他蹲下身子,拿起那块砖仔细察看,发现这块砖的形状和材质与2020年7月在觉皇殿后面“国学馆”汉代遗址发掘到的汉代砖较为相似。他拿起一根竹签,轻轻将铭文上的泥土剥去,清晰地看出三个小篆文字,因烧制在砖上的铭文是反写的,刘守强照着铭文的笔画,用竹签在地上比划着,他认出了是“新都城”三个字。这一发现令他兴奋不已,他立即打电话向在外办事的该考古项目负责人杨洋汇报了这一情况。

包砖上的“新都城”铭文清晰可见

杨洋接到电话时,内心也非常激动。他到成都参加考古工作已经12年了,从东晋常璩撰写的《华阳国志·蜀志》里得知蜀郡有成都、广都、新都三个都城,但至今没有找到一个古城的遗址有考古实物支撑,都是以相关文献记载进行的推测。而如今在青白江区城厢古城内发现了“新都城”铭文砖,很可能就找到新都故城的原址。想到这些,杨洋内心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第二天一大早就赶到城厢考古现场。

杨洋介绍了挖掘现场的情况

通过进一步的发掘,一条南北走向,86米长、残高1.6米的汉代城墙展现在考古现场,而一排整齐排列的“新都城”铭文砖镶嵌在城墙底部。这些铭文砖就是古城墙的包砖。后来又挖掘出了紧邻城墙的壕沟。据杨洋介绍,这个古城遗址是目前四川地区乃至全国第一座将城墙、壕沟、包砖三位一体共同展现的汉代城址。

新都故城的推测

早在2011年,杨洋就参与到距离城厢古城有4公里左右的包家梁子古墓群的发掘、考古。那里的古墓群年代为战国晚期到东汉中期。当时,杨洋就想,大规模的墓葬群附近肯定有一座城池。而在之前发现的战斗村汉墓和后来发现的跃进村汉墓、十五里社区崖墓等汉代墓葬,都是在离城厢古城直线距离5公里以内的郊外浅丘梁子上,符合古人生活与墓葬分区的特性。“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汉代新都城就在城厢古城之中。”杨洋肯定地说道。

汉城墙涵洞

那么,汉代新都城的大致范围在哪呢?“近年来发掘的‘国学馆’汉代遗址、东湖公园汉代遗址、城厢镇综合服务中心汉代遗址和此次发掘的县衙原址都应该囊括进去。”杨洋指出,有了这些参照点,可以推测出新都城的大致范围——此次发掘的城墙为西城墙,沿这段城墙向北可延伸至建设路螺钉厂大门,螺钉厂大门向东延伸至唐巴公路为北城墙所在地,再往南延伸至原东官山位置为东城墙所在地;西城墙向南可延伸至现城厢镇政府前的壕沟,然后向东伸延至安置小区临时农贸市场为南城墙。“为什么我们推测它的北城墙是在建设路上呢,因为我们现在都能看到,从下北街到上北街时,地势突然高出很多,而建设路下至今保存着一沟河沟。”

城墙边生铁冶炼区遗址

“这个新都城是一座有40万平方米的长方形城池,功能完备,文化浓厚。”杨洋介绍,目前,县衙原址上的考古现场有2100平方米,不仅发掘出土了战国晚期至秦代的夹砂红陶的鼎足、圜底罐、陶釜、矮圈足豆、瓮等遗物,西汉至三国时期的城墙、壕沟、房址、窑址、窑炉、灰坑、灰沟、城市排水系统等遗址,还发掘出了唐、宋等不同时期的4口古井,特别是靠近西街的那口唐代的八角井保存完好,梯形的砖石规整而细腻,完全可以与现代砖相媲美。

不同时期的4口古井

据城厢古城建设指挥部办公室主任吕鹏介绍,鉴于新都城墙的考古发现,原定的县治博物馆项目的建设方案也将进行调整,将考虑把古城墙和4口古井保留下来,以丰富古城的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

老枯树

在考古现场的中间,有两棵并排的老枯树。据杨洋介绍,在市考古队进场前,这两棵枯树一直没有发过新芽了。但就在今年春天,这两棵枯树重新焕发了生机,长出新芽了。“真有枯木逢春的意思,果不其然,让汉代新都城墙重见天日。”杨洋笑着说道。

此栏目由区融媒体中心、区档案馆联合推出

记者:邹世进

文编:曾好

美编:汪艳梅

值班编委:彭娣

监制:陈军德

总监制:刘文芳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