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作为年轻人,我不生孩子,我很内疚,也快乐不起来!
妻子告诉我,要二胎得100万,然后我望而却步了。
后来,经济学家陈文玲指出了我的毛病,不生孩子是不对的,他的理论依据来自一个叫做贝克尔的经济学家理论,研究中指出孩子是一种长期消费品。
如果不在这种消费品上投资,未来就没有回报。
在这位经济学家的眼里,年轻人在生孩子上带来了回报,价值远远要超过他们的投入。
她讲的道理,大家都懂,问题是生孩子有时真不是年轻人自己可以左右的。
先不说生不生的问题,就是生了能不能养也是问题,普通家庭生活已经非常艰难了,养太多孩子几个人能受得了?
如果真如妻子所说,2胎需要准备100万,估计要等自己老了,才能攒够钱生孩子。
到了那时候,能不能生还是一个问题,说不定还要考虑找谁生的问题。
陈文林教授的一番话一说出来,大家在网上都吵翻了。
展开全文
很多人表示不理解,年轻人这是又要背锅了,生孩子闹心,不生孩子还闹心。
很多年轻人不生孩子,根本不是不愿意生孩子的问题,而是生活压力太大,不敢生啊!
第一,生孩子最大的问题是没人带孩子。
照普通人的日常来说,年轻人生完孩子既要上班,又要照顾孩子,时间上非常不充裕。
孩子略微感冒发烧,都要影响工作,工作做不好,又会影响生活的品质,搞得两头都难。
第二,生完孩子之后的婆媳关系很难相处。
很多年轻人生完孩子之后,需要公婆帮忙带,有的公婆自己也有工作,根本没时间给年轻人带孩子。
有的公婆虽然有时间,但是男方有多个兄弟姐妹,公婆根本忙不过来的,给所有人带孩子。
反而因为带孩子的问题,把婆媳关系和兄弟姊妹关系,闹得很僵。
第三,生孩子的教育抚养代价太大。
从孩子出生,衣服、奶粉和教育各项支出都非常地高,一个孩子的正常消费支出,比父母用在自己身上的还多。
不少商人敏锐发现商机,认识到孩子身上的钱最好赚,各种针对孩子的配套设施和服务都上架了,想方设法从年轻人身上薅钱。
年轻的父母们又必须工作生活,没时间带孩子,为了平衡生活的压力,只能用金钱把孩子打发到一些高消费的服务上。
这样带来的问题很严重,表面看孩子得到了最好的教育资源,但由于父母的陪伴和关注太少,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了潜在的危害。
在以后的生活中,产生的各种心理和行为异变,很难得到矫正。
有的人锐评专家的话就是一个笑话,为什么专家自己不去生孩子?
很显然大家对陈文玲教授的指责和发问,表达了不满,因为陈教授的话,脱离了底层人生活的逻辑,伤了大家的心。
我特意去查了这叫贝克尔的经济学家,他是一个美国人,从他的履历上看,做的研究还是相当出色的,尝试用经济学理论解释现实生活问题。
但是,陈教授把他搬出来,我就有一个质疑,一个美国人研究的东西,真的可以和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吗?
经济学家贝克尔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想陈教授在说这些话之前,最好能下基层做一些调研,看看我们这些年轻人的心声。
毕竟她只是一个经济学家,而不是一个社会问题专家,贸然提出这样的建议,很难得到大家的认同,也很难深入人心。
其实陈教授所说的话,是站在经济宏观角度上考虑,话虽然正确,但是问题的本质却不是这样!
她说年轻人不生孩子不对,我虽然赞成,但却不能理解。
因为即便是我们不对,也是现实生活逼得,导致我们没法游刃有余地作出抉择,这是大多数人的同感。
个人观点,经济学家应该从宏观上考虑怎么把问题解决,而不是指责问题的受害者!
其实大家非常希望专家能做出一些有建设的建议,帮助我们把问题解决,而不是不看问题的本质,反倒指责普通人为什么受苦。
比如,如果把年轻人生孩子遇到的阻力给解决了,年轻人自然都愿意生孩子。
对普通人的困难闭口不谈,先让普通人顶了一口大锅,估计大家会非常反感。
我相信大多数年轻人都是愿意生孩子的,比如我自己就非常喜欢孩子,但凡经济条件好点的话,生十个八个我也愿意。
问题是现在没这个能力,一考虑孩子出生后的问题,自己就断了念想。
希望专家在提建议的时候,能够多听听底层百姓的呼声,最好还能多下基层了解情况,才能明白普通百姓的诉求。
也许做好功课之后,得出的结论,大家才能会更信服,更认同,也会点赞鼓掌加关注。
结语:
其实我很担心一件事,某些人故意拿出陈教授的只言片语,制造大家心中的焦虑,如果陈教授真是这么肤浅的研究,似乎有点配不上她的能力和水平。
大家觉得到底是什么样的情况,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