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观察| 珠联璧合 看湖南小学科学课如何做“加法”_科学_小学_教育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何青 长沙报道

这是一份研究报告。

也蕴藏着一张湖南小学科学教育发展的答卷。

这份名为《珠联璧合:小学科学课程发展湖南式样》的报告,是研究了小学科学课程20多年的张敏撰写的。

从农村小学,到城郊小学,再到城区名校;从科学老师到学校教研主任,到科学名师工作室首席名师,再到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科学教研员。她个人的成长史,也见证了一段湖南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史。

张敏展示研究课《运动起来会怎样》。

从不被重视的学科,到着力培养的学科,20多年来,张敏感受到全社会对小学科学课程越来越重视。

湖南的小学科学课程,也走出了一条科学+的道路。

为什么要“+”?

多年前,小学科学课程,确实是一个不太受重视的学科,甚至有些边缘化。

2018年,张敏研究团队对长沙、株洲、怀化、湘西、郴州、常德、益阳7个市州3220名小学科学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

展开全文

张敏研究团队调研学校实验器材情况。

调查结果不容乐观。

61%的学校科学教师不能满足学校科学教育的正常开展;40%的学校科学实验室、科学实验器材等基础设施不能满足科学教育的正常开展;62%的科学老师是兼职,他们的主要精力是教学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

尤其令人震惊的是,82%的学生表示自己喜欢上科学课,却有60%的科学老师表示自己随时会选择不教科学这门课程。

教育者自身对小学科学课程了解的不足,导致小学科学课程的育人功能与发展方向,认识不清,理解不明,无法对课程的发展前景作出预见性研判。

小学科学课程价值的认知缺位,产生的直接后果是小学科学课程的常规实施受挫。小学科学课程在学校教育中边缘化、不受重视与处于副科地位。

改变迫在眉睫。

当时,是张敏成为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任科学教研员的第3个年头。科学教研员职责,通俗来讲,就是当小学科学老师的“老师”。

看到这份调研结果,张敏觉得形势比想象中的更严峻。做加法是必然的。

怎么去“+”?

改变先从思想开始。

“让历史告诉未来。”张敏以各种形式,号召与带领市州科学教研员及其研究团队,组织学校行政与科学教师通过讲座研讨的方式,开展科学课程标准与科学教育发展史的学习。

举办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比赛,以赛促教,进一步推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促进科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小学科学教师的综合素养。

省级科学课堂教学竞赛瞬间。

组织培训,从2017年开始,研究团队利用教育平台,在网上连续推出26期湖南小学科学省级网络研修活动,以专题讲座的形式来推动教学成果的深入研讨,通过直播平台建立的“湖南省小学科学教师”学习空间,阶段学、相互学、时时学,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思想改变了,科学课也鼓励大家上出新花样,推行“科学+”小学科学课程发展样式。

根据湖南地域本土特色、学校地区自身区域资源,全省各地自由整合,衍生出多种教学式样,科学课堂早已不限于学校。

制作年画风抗疫香囊。

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科学课。长沙市开福区清水塘鹅秀小学,建校3年来,借助湖湘厚重的历史文化,把走马灯、长沙王印、湘绣、活字印刷、素纱单衣、皮影戏等湖湘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科学课程教学,开展科学+STEM教育相结合的项目化科学探究实践活动。

邵阳市隆回县教育局,2018年开始,根据新课标理念,结合科学教学,整合隆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组织桃花坪街道的东方红小学、梨子园小学、群贤小学等学校,到滩头手工造纸坊、魏源故居、花瑶古寨等非遗项目所在地调查研究,带领学生开展“滩头年画制版”“花瑶挑花见习”“龙的人文精神与祥龙剪撕纸”等科学探究实践活动。

和人形机器人一起互动探究。

科学教育与人工智能教育也进行了结合。

长沙高新区麓谷小学,2018年5月起,结合区域和校情开展“基于高新技术视域下的青少年人工智能创新教育实践与策略”的研究,开展“人工智能+科学实践探究”主题系列活动,与高新科研院所合作,开展了基于高新技术和科学概念建构背景下的无土栽培、真空养殖、生物遗传等项目化学习。这些项目化学习每年通过校园科技节分年级分项目集中展现并将活动固定下来形成学校办学特色。

研究稻杆的华丽转身。

自然是最好的科学老师。长沙市雨花区砂子塘吉联小学,让科学课程点亮农耕,2019年开始开设“大自然小农夫”科学课,春夏秋冬,带领孩子们走进田野,让劳动实践基地成为科学课的综合试验田。

娄底市涟源市湄江镇长春联校作为一所乡村小学,2017年开始,根据科学课程教学要求,整合周边湄江国家地质公园的自然资源与乡土资源,举办湄江校园科学文化节,带领学生开展“岩石上有植物”“寻访千年古棕”“石头缝里大菜园”等一系列跨学科主题学习实践活动……

科学教育+非遗教育;科学教育+自然教育;科学教育+人工智能教育……通过这些创新加法,湖南形成了以人文、科技、自然为面,独具湘域特色的“科学+”小学科学课程发展湖南式样。

“+”了什么?

科学课程做了加法,影响的不仅仅是课堂。

学生科学素养大幅提升,学生科学学习兴趣态度与习惯都有所改变。

张敏以湘潭市雨湖区等为代表的实践基地校为例,“在2017年和2020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数据中显示,学校科学学科教育质量整体稳步提升。四年级学生科学学业水平大幅提升,2020年四年级学生的科学成绩平均成绩为499分,高于2017年平均成绩11分。”

更值得一提的是,四年级学生科学学习兴趣比2017年提高4.9个百分点,学习自信心比2017年提高9个百分点,学习习惯比2017年提高12.2个百分点。

同学们动手的兴趣越来越浓。

“在实践基地校教师身上,也看到了鲜明的成长身影。”张敏以湘西州吉首市等为代表的实践基地校为例,在2017年和2020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科学学习质量监测结果报告》数据对比中显示,2020年科学教师探究教学水平较高及以上的比例明显提升。四年级科学教师探究教学水平较高及以上比例之和为47.8%,高于2017年21.5个百分点。

科学老师从一开始的灌输式教学,慢慢转换成了探究式教学,教师的专业素养明显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

接下来,湖南如何继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团队也有新的思考和计划。

在湖南高质量教育发展背景下,将与2023年2月8日湖南省教育厅颁布“双走进”文件中的科普教育进一步深度融合。

“科学+”将在社会各类优质科普资源走进中小学校与中小学生走进校外科普场所和科创空间的双向奔赴中,在更大范围与更大力量中持续深入开展,让学生从始至终有机会真正参与到激动人心地科学研究过程中来。

“科学课应该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使孩子心里种下的科技花,根深叶茂,开花结果。”张敏说。

来源:红网

作者:何青

编辑:戴桢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