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几千年的发展,粮食问题一直是历朝历代的大事。然而,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的生活悄然发生着变化,人们渐渐不再讨论“吃饱吃不饱”的问题,粮食问题似乎已经不是问题,粮食的浪费现象也日趋严重。
“断舍离”逐渐成为流行的话题,大家不再因“不足”而感到困扰,却被在“过剩”束缚了手脚。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似乎已经没有家庭以“吃饱饭”为奋斗目的。五六十年代的人吃饭,自觉“光盘”,小时候被家长教育“掉的饭粒要捡起来吃掉”,而现在教育孩子“掉在地上的食物要扔掉”。是“食物变了”还是“人变了”,我想毋庸置疑。经历过六十年代自然灾害的人,体会过“饿肚子”的感觉,所以粮食对他们来说意义非凡。而现在的“00”后、“10”后,甚至“80”后、“90”后都已经体会不到“饥饿”的感觉,在他们的人生经验里,可能思考的是怎么吃才能满足自己的味蕾,而不是吃什么才能果腹?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只靠一张张图片,一番“感人”的说教去影响他们是远远不够的。
“浪费粮食”对现在来说也不是新名词,自温饱问题解决后,浪费也就开始浮出水面,然而时隔几十年,依然是个问题。怎么才能杜绝餐桌上的浪费呢?首先,宣传还是非常有必要的。“人最难改变的是思想”,人的思想一旦改变,才能支配人的行为。从小进行正确的思想教育是必不可缺的。在中小学里开展以“光盘行动”为主题的文章、绘画、科技等方面的活动,让“光盘行动”深入人心。其次,反思当下,之所以不能光盘的原因是什么?
一是人确实不饿,二是食品可能确实没有被加工出众人喜欢的味道。所以,我们要从两方面着手工作。尤其作为公共食堂,在把好“食品”关,保障食品安全卫生的基础上,饭菜的口味也值得关注。在现在这种情况下不能只追求做完,还要考虑做好,符合大众化口味,因而菜品菜式的调查研究也不可少。第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温饱”对个人而言是人生存的需求,但是对一个集体和国家而言,就是道德问题是政治问题。解决“温饱”过后,人的其他需求就会增长,如何合理进行引导价值取向、如何进行资源的管理,都是需要规划的问题。
由此可见,“食品浪费”不仅仅是个人的习惯问题,从国家、集体方面去考量,这是个值得深思和探讨的问题。只有“拒绝舌尖上的浪费”,我们的社会才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曾柏儒)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