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靠与弟子回收垃圾,建立起“亚洲第一佛教圣地”,圆寂时96岁_佛教_星云_宜兰

1

2023年2月5日,我们得知了一个令人悲痛的消息:

台湾著名佛学大师星云大师圆寂了,享年96岁。

他曾留下遗言:

“对于人生的最后,我没有舍利子,各种繁文缛节一概全免。”

这句话引起了很多人的疑问。

舍利子一般是由高僧火化得到的,在佛教文化中被称为是“圣物”。

那么备受世人尊崇的星云大师为何会没有舍利子呢?

答案想必就藏在他的人生里......

2

1927年的江苏扬州,一个叫李国深的孩子出生了。

展开全文

但这个孩子从生下来就有些非比寻常:一半脸是红的,另一半是白的。

这可把母亲吓坏了,在两岁脸色恢复正常之前,一直都没敢带他出过门。

他从小在外婆的影响下,学会了《般若心经》,并开始信奉“做人要尊敬三宝”的理念。

12岁的时候,父亲外出经商却遇到了南京大屠杀,一直得不到消息的母亲始终放心不下,便决定带着他一起前往南京。

而在这次路途中,李国深遇到了改变他人生轨迹的人。

在经过栖霞寺的时候,有一位僧人直接上去问询到:

“你愿意当和尚吗?”

那时小小的李国深直接点头答应了下来,此时的他并不知道自己未来将会为佛教事业奉献一生。

可母亲又怎么能忍心自己的儿子出家当和尚呢?

“如今天下不太平,在这起码安全一点,还有很多藏书,我一定会好好栽培他的。”

听到这样的回答,再思考了当下的局势,母亲便艰难同意了。

就这样,只有12岁的“今觉”在栖霞寺懵懵懂懂地出了家。

师父志开上人也遵守约定,对他教授课程,15岁受戒之后,便将他安排去管理图书馆。

在那里,今觉读遍了古今中外的名著典籍,不仅让他学识渊博,同时也为他的写作之路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而之后的“星云”,也是在书本之中“读出来”的。

18岁的时候,他考上了著名的焦山佛学院,并在那里得到了正规系统的教育。

毕业之后,他就去到学校教授课程,并偶然翻阅了《王云五大词典》。

其中一幅“星云图”深深震撼了他,那浩瀚的宇宙中有无数的雾状星体,又古老、又没有边界。

“我希望我也能够在黑暗之中带给人们光明。”

就在这样的机缘巧合之下,世间多了一位“星云”法师。

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也让星云彻底“觉醒”,真正领悟“普度众生”的含义。

3

佛教是在东汉的时候传入中国的,和社会有着密切联系。

但明朝的时候,由于朱元璋非常了解佛教,便让礼佛之人都去山中修行,导致佛教逐渐和社会、人群脱离联系。

甚至在清朝的时候,提起佛教,大家就只能想起丧葬超度。

至此,佛教在人们的印象中,彻底被打上“丧仪的宗教”这样的标签。

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太虚法师提出了一个观点: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佛教兴亡,僧伽有责。”

他一生都为佛教的改革、为佛教能够重新回归社会呕心沥血。

可随着他1946年圆寂,佛教的改革再也没有一位“领头羊”,高喊的呼声也戛然而止。

这时候谁也没有想到,太虚法师的“人间佛教”主张却深深影响了星云。

《怒涛》月刊至此横空出世,星云关心国家局势,想以自己最大的努力传播佛教,并帮助生活在困境之中的人们。

1949年,他为了救死扶伤,建立了“僧侣救护队”,并带领70多名僧侣前往台湾,接受更为系统地培训。

而这次的旅程对于星云大师来说,虽然是未知的,可同样是他生命的重大转折点。

到台湾没多久,这一行人就走散了一大半,甚至还被诬陷为间谍,在监狱里吃尽了苦头。

在通过台南训练司令孙立人等人的搭救之下,才成功出狱。

之后他们去到了军营之中学习救护知识。

在这个过程之中,孙立人将军认为星云能文能武,便想让他留在军中,并承诺保送陆军学院。

星云没有丝毫犹豫:“我是出家人,只是想当好和尚。”

离开之后,由于当时台湾的寺庙都不敢接待来自大陆的僧人,所以他一直都在外面漂泊,直到被圆光寺收留后,才算有了一个容身之处。

为了表达感谢,他在那里承担了寺庙中最苦最累的活。

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之下,他也没有停下自己的笔,没有停下自己弘法的路途。

就这样过了两年,星云被邀请去了新竹,担任佛学院的教育主任。

从那里,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星云,并被他的才华所折服。

此时有从宜兰来的居士想要请法师去弘法,但路途实在是艰险并且环境极差,所以很多法师都拒绝了。

当他们找到星云的时候,他却果断答应了。

这次决定也使他彻底顿悟:只有通过文化、教育才能更好地传播佛学。

4

初次到宜兰的时候,他就被破败的寺庙“震撼”到了。

“佛堂看起来更像是一个破败的大杂院。”

当天晚上,是星云在宜兰的第一次讲经,结束的时候就有108人决定皈依三宝。

等他回到台北之后,一直都有宜兰的居士源源不断的前来邀请他。

他被居士的诚心所打动,便决定定居宜兰雷音寺。

但他住宿的地方也仅仅只有一张破旧的竹床和一台旧的缝纫机。

他白天讲经弘法,晚上就在缝纫机上提笔撰文。

他的演讲虽然不太提及“佛”,但贴合生活的描述却更打动人心。

星云在宜兰收获了一大批信徒,就算不知道他名字的民众,也会亲切的称他为“北门口的师傅”。

不仅如此,他撰写的《无声息歌唱》一经发表,便引起了众多的关注。

《释迦牟尼传》则被改编成了电视连续剧播出。

《玉琳国师》的发行高达数十版,毫不夸张的被称为台湾史上的畅销书籍。

为了引导更多年轻人了解佛法,学习佛法,他以音乐为桥梁,成立了台湾省第一支佛教歌咏队。

这些更是让他成为了“佛教文艺之星”,开辟出了“以文化弘法”的路径。

而星云大师的余生,也一直都在贯彻这条“路”。

5

在他出名之后,各地的信徒都纷纷赶来,只为听他讲经。

他不得不日日奔波在讲经的路上,所在的地方次次都是人满为患。

于是在1964年,他决定在高雄寿山寺设立一所佛学院。

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佛学院的生源源源不断,很快佛学院就难以容纳了。

他这时需要的是一座更大的道场。

1967年,在机缘巧合之下,星云买下了高雄县大树乡的一块地。

他仅靠着一张白纸、一只尺子就绘制出了建筑图。

因为没钱,所以不得不和徒弟们回收旧废品,有多少钱就开多少工。

砌墙、填地、锯木头、搬石料......

一丝一毫都是星云大师带着徒弟们亲力亲为完成的,前前后后花费了十年之久。

1971年,举世闻名的佛光山正式建造而成。

开山建寺以后,佛光山真正成为了具有教育、弘法一体的道场。

而星云大师也正式在这里开创了“人间佛教、生活佛教”。

虽然当时引起了社会的不满,并被刻意丑化,但在40年后却获得了普遍的认同。

什么是“人间佛教”?

“凡事佛说的,人要的、净化的、善美的;凡事有助于幸福人生增进的教法。”

星云法师致力于改变人们对于佛教的固有印象。

教导每一个佛光人都要“先有入世的事业,再求出世的依归”。

在他看来,学佛的人是要先办好生活上的资粮,才可以谈脱离生死的轮回。

此后还继续提出了“四大信条”:

“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方便、给人希望”

真正的信仰并非是要求祈求,而是舍己为人、牺牲小我。

这便也是“人间佛教”的真正意义。

那么为了继续贯彻这四条信条,星云法师又推出了四大宗旨:

“以文化弘扬佛法、以教育培养人才、以慈善福利社会、以共修净化人心。”

他先后创办了26所图书馆、12所出版社、16所佛教学院、50多所大学......

甚至为了帮助移居海外的华人华侨寻找到内心的慰藉,去到美国、澳洲、非洲、南美洲等地建立寺庙。

不断将佛教传播海外,使其更加国际化。

根据调查表明,现在有一半以上的台湾民众都自认信佛,并逐渐达到了佛学社会化的盛况。

他还是海峡两岸“宗教统一”的忠实支持者。

近些年两岸之间进行的宗教活动绝大多数都是由他进行推动的。

不仅如此,他在汶川大地震时捐款高达1000万,并在去世之后将2000万资产全部捐出。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曾经说过:

“当初太虚法师未能完成的事情,他都完成了。”

经济学家高希均也曾说:

“大师的志业,不只是宗教;影响也不只仅限于台湾,他的贡献早已经跨越宗教、穿越时空。”

具有这样的成就,有没有舍利子,想必也仍然会是人们铭记、尊重的对象。

面对这样的盛赞,星云法师却只称自己是一位平凡的出家人,不喜欢被神话。

一位曾经在佛光山交流过的学生曾说,他遇到过93岁的星云法师。

当时的第一印象,就是纯粹的、慈悲的感觉。

如今的佛光山,早已变成“亚洲第一大佛教圣地”,会在未来继续为人们传播佛法。

就像他在85岁时立的遗嘱《真诚的告白》中写的那样:

“问我一生何所求,平安幸福照五洲。”

去世的星云法师,会被人们永远铭记。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